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_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合集下载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的课后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一节科学课。

在这次建市“领燕工程〞培训实践活动中,我执教了这一节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收
获了许多,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1、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表达科学本质。

“用教材教〞是本课教学活动安排的'一个重要表达。

本课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探
究活动展开的:〔1〕观察沙和豆子的特点。

〔2〕混合沙和豆子。

〔3〕别离沙和
豆子。

〔4〕比较沙和豆子混合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5〕观察白糖的特点。

〔6〕加热白糖,观察其变化。

〔7〕比较白糖加热前后是否发生了变化。

在这节课的探
究活动中,探究活动的内容比较丰富,不仅仅是科学概念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科学探究的理解。

科学教学
不仅是获得知识,尤为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展。

2、科学探究活动总是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应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为他们创设和提供各种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节课中,“观察豆子和沙子〞、“混合及别离豆子和沙子〞、“加热白糖〞等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0)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背景和目标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教学准备每组一盒火柴,一枚生锈的铁钉,一根蜡烛,一张白纸,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第一部分: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沙和豆子混合后,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猜:不会。

这是学生的经验。

观察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发生变化了吗?豆子发生变化了吗?”学生判断:没有。

这是学生的观察结果。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即使学生的看法一边倒,但是“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描述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教科书第28页的表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从更深入更科学的角度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本课由两个实验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作为证据进行判断。

这两个实验中,沙子和黄豆混合后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白糖的炭化。

学生就是通过这种“不变”与“变”来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逐步具备了一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而本课主要接触沙子、黄豆与白糖,这是他们熟悉的物质,需引导学生运用己有的经验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2.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离沙子和豆子以及用蜡烛给白糖加热,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铁丝、纸、白糖、记录表、课件。

小组:沙子、黄豆、白纸、小棒、盘子、筛网、蜡烛、火柴、勺子、白糖、记录表。

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第小组【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材料准备:铜丝一根,纸一张]1.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教师演示扭、弯折铜丝。

提问:铜丝的什么发生了变化?3.教师演示一张纸,撕成两半。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六年级科学下《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公开课教案_7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中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

所以,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必须指向科学概念的建构,发展学生的思维。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的“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吸引、探究、解释、迁移、评价。

它“巧妙地将科学教育标准结合到探究式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

内容标准:1. 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5~6年级: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燃烧后的纸、生镑的铁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本课教材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知道了“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无新物质产生。

三、教学策略5E教学模式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的思维发展也是有一定的方向、轨迹和过程的。

首先对于混合沙和豆子的结果,绝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熟知是没有明显变化的,这个实验难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其次学生从沙和豆子的混合、分离实验到加热白糖的实验,思维跳跃较大,过渡不自然。

所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了让整个教学活动结构性更强,连贯性更好,对比性更明显,我对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实行了调整,设计了捣碎冰糖这个符合他们学习兴趣和思维特点的观察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习题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
16.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17.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8.有快有慢状态、形状、大小产生了新的物质
19.没有;物理
20.物理化学
21.新物质
22.没有;物理变化
23.物理变化
24.物理变化;新物质;化学变化
三、选择题
31.下列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水变成冰B.鸡蛋放进醋中C.河水流淌
32.番薯遇到碘酒会变色,这种变色的物质是( )。
A.碘酒B.番薯C.既不是碘酒,也不是番薯
3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把易拉罐压扁B.水结冰 C.铁钉生锈 D.气球爆炸
34.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化学变化:铁生锈、纸张燃烧、以粮食为原料酿酒、石灰遇见盐酸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等。
七、
56.半透明、微臭、白色固体;石蜡熔化,蜡烛顶端、烛心底部周围有无色液体, 有黄色的火焰;烛心周围有白烟上升,熔化的石蜡逐渐凝固;有;有
57.加满水
58.C
59.体积
14.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不是发生化学变化,就是发生物理变化,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15.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填空题
16.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___________,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___________,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___________又发生___________。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2020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案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变化一、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二课。

本课的教学将为后几课的教学打下基础,是本单元的一项重要学习探究活动。

本课内容分为“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两部分,继上节课观察了一些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沙与豆子的混合和加热白糖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即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二是“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没有变化,还是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猜测和判断对不对,并不重要。

引导学生想办法分离沙和豆子,寻找证据,根据观察到的事实,确认没有发生变化或者变化很不明显。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引导学生在加热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现象,从现象的变化中,分析、比较白糖发生的两种变化,体会两种变化的区别。

三、教学背景: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这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

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有时会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会发生化学变化,有时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有时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

从这点意义上来看,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精品课件


蜡烛燃烧后变化没有?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 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 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 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实验要求:
由于加热时钢勺温度较高,因此手握在钢勺 的上端
注意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仔细观察白糖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 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 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物理变化;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把杯子中的沙子倒入装有豆子的杯 中进行混合、搅拌。
在混合沙子和豆子的过程中,沙子、 豆子发生变化了吗?
你能观察到它们的明较。
变化是比较出来的,把混合物与预留的样 本进行对照、比较,可以看出混合后是不 是发生了变化。
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发 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化, 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加热白糖,白糖会发生哪些 变化?
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
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 体的白糖,这是物理变化;
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 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的是 化学变化。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 燃烧。

科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三篇)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中”,同时也为九年级学习化学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包括两种,一种变化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如:将纸揉成纸团);另一种变化则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如:将纸烧掉).在此基础上,本课将继续通过小组实验,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质的变化.教材通过两个实验活动“混合沙和豆子”、“观察白糖的变化”来更清晰的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围绕两道"菜"进行.第一部分:“沙炒豆”。

为了便于观察二者混合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要观察沙和豆子在混合前的特点.观察后学生把样品留下,便于对混合后的沙和豆子进行比较.第二部分:“铁板烧糖”。

此活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跟第一道菜一样,先观察白糖混合前的特点,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本上,留下样品,并预测加热后白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加热实验时,指导学生观察糖在勺匙里渐变过程,让学生切身感受这次变化与第一个实验的不同.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先熔化(变成液态的白糖)后炭化(变成黑色的炭),通过这一环节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不同和联系:化学变化中往往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第三部分: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知道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物质.2.知道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会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4.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快乐,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重点:难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的区别。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关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这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前一课,学生们知道了物质一直在变化,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这一课则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

因为本单元要锻炼学生从物质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所以本课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

做为启蒙阶段的学习,这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地位至关重要。

教材设计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观察混合分离沙子和豆子的实验,第二部分观察白糖加热的实验。

第一部分内容沙豆混合分离,目的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中,没有看到明显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认真留意和记录。

第二部分白糖加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新物质生成的过程,以达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目的。

我刚拿到教材的时候,也是按教材内容编排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别扭。

直到一次上课突然有学生提问:“老师,让我们看沙子豆子是干什么呀?”,我说“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物质变化的时候有的变化明显,有的变化不明显。

”学生就很小声的嘟囔“我幼儿园的时候就知道沙子豆子掺在一起没变化了,怎么还要做……”我很惊讶,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对教学内容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反复思索,沙豆混合的意义只是为了提醒学生要注意到事物变化不明显的地方,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验证一个学生已经特别熟悉、闭着眼睛都能想到结果的事情,有必要吗?后来针对这个事情,我也请教了教研方面的高手。

那位老师给我点出来:“编者的意图是要以一个学生最熟悉的事物为起点展开本课内容,这个起点的确是定的很低,但它后面白糖加热这部分内容水平却很高。

你可以适当做些调整。

”于是我就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改变现有教材内容,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强调一下什么叫“有明显变化”和“没有明显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糖加热过程中,观察发生了 什么样的变化?
白糖加热变化记录表
加热前 预测 加热后的变化
白糖
白色、 颗粒状
会变成 糖水
颗粒糖开始熔化, 变成糖浆,逐渐冒气泡, 有赤褐色物质出现,最后 有焦味的有害物质产生
思考:
物质发生变化了吗?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吗?
A 1 融化 物理变化
B2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区别是什么?
• 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课堂小结
• 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 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 2、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 又发生物理变化。 • 3、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 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 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到全部 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如果 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经常要混合一些物质,如炒菜的时候, 把调味品和蔬菜混合。物质之间相互 混合,会发生变化吗?
混合沙和豆子
把沙和豆子倒在白纸上,观察 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沙的特点
土褐色、颗粒状、 泥土味 豆子的特点 金黄色、圆形状、 黄豆味
做一做
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4、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能观察到 的现象是( B ) • A.只变成液态的糖 • B.先变成液态的糖,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C.先变成水,然后变成黑色的物质 • 5、沙子和豆子混合后再分离后,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C ) • A、豆子上沾有沙子,豆子发生了变化 • B、豆子和沙子都发生了变化 • C、豆子和沙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当堂检测题
• 一、判断题 • 1、用蜡烛加热白糖时既会发生物理变化,也 会发生化学变化。( √ )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 (√ ) • 3、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 √ ) 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 4、物质变化的速度基本一样。( × ) • 5、物质形状、状态、体积和位置变化属于物 理变化( √ )
D
3 化学变化
C
蜡烛在燃烧 中,同时发生着 物理变化和化学 变化,蜡烛熔化 是物理变化,液 体蜡烛油汽化后 燃烧是化学变化。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 炭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 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3)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 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 (4)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 小勺白糖,小心地移 到蜡烛火焰上,慢慢 加热。预测白糖会发 生什么变化? 当加热结束后,熄灭 蜡烛,把汤匙放到桌 子中间的盘子里冷却, 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白糖的变化实验要求:
• 由于加热时钢勺温度较高,因此手握 在钢勺的上端 • 注意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 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 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 仔细观察白糖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 把杯子中的沙倒入装有豆子的 杯中进行混合、搅拌。在混合沙和 豆子的过程中,沙发生变化了吗? 豆子发生变化了吗?用筛网分离沙 和豆子的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和豆 子比较,它们变化了吗?
观察到没有明显的变化
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特别强调
•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 化”跟观察到“明显 变化”的现象同等重 要。
• • • • •
二、选择题 1、冰融化成水属于( A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2、用蜡烛火焰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会发 生( C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烛油。这
种变化属于( A )。A、物理变化 B、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