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静夜

合集下载

静 夜

静 夜

静夜闻一多是一位具有独创风格的爱国诗人,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古典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规范下,形成了炽热浓烈、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其情感方式为“以凝聚的形式喷射过量的火”,两者相得益彰。

独创性、个性色彩向来是他看重并孜孜以求的。

早在刚发表新诗时,他就强调:“个性是艺术的神髓,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

”写作《静夜》的时候,闻一多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逐渐形成、成熟和稳定。

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就是他的爱国诗。

闻一多的爱国热情如此火热、狂放、激荡,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然而他的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观却要求以理节情,合乎艺术规范,这样就形成了他炽热是呕心沥血、痴心不绝。

闻一多用绘画理论中的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色彩”。

他说:“色彩即作者个性之表现。

此而不存,作品之价值何在?”读闻一多的《静夜》,可以想见其人其情,他对国族的忠烈,以及爱国之情的炽烈深厚。

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把感情进一步浓缩、挤压,把它贮入艺术的闸门内,以凝聚的形式有节制地喷发,因而显得深沉凝重。

《静夜》把强烈的思想感情注入具体的艺术形象或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左冲右突,委曲宛转,激而缓地股股迸射出来,并逐步向纵深开掘,达到情满意酣。

这种蕴藉含蓄之美是闻一多继承我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成功尝试。

同时,闻一多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象征、暗示等特点,以构成诗歌独特深邃的艺术境界。

闻一多爱国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还得力于他对新诗格律音乐美的追求。

对新诗形式作系统、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实绩的是现代“格律诗派”。

闻一多的《诗的格律》是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集大成者。

他主张格律对于诗歌来说是绝对必要的,诗人应带着格律的镣铐跳舞,即按照诗的格律的要求来创造诗歌。

闻一多提出“绘画的美”主要强调词藻的重要性。

所谓建筑的美也就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认为旧的律诗可能也有建筑美,但永远只有一个格式,而新诗的格式层出不穷,诗人可以随意创造,固而具有“精神和形体调和的美”。

闻一多借鉴英诗的“顿”,根据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出了“音尺”这一概念,他特别提倡每行由四个音尺构成,其中必有两个“三字尺”的格式,并断言此种格式可使新诗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闻一多静夜解析

闻一多静夜解析

闻一多静夜解析哎,说起闻一多的《静夜》,那可真是一首诗里藏了满天星星,让人心里头静悄悄的,又透着那么一股子说不出的滋味。

咱们就来聊聊这诗,不用那些文绉绉的话,就用咱们平时聊天的方式,把这份美给拽到眼前来。

你想象一下,夜深了,外面黑得跟锅底似的,啥也看不见,就听见远处偶尔传来一两声狗吠,还有自家那老钟“当当当”地敲着,提醒着人们,这一天又要翻篇了。

这时候,你往窗外一瞅,嘿,月亮没出来凑热闹,星星倒是撒满了天,一闪一闪的,像是谁家孩子不小心撒了把银豆子。

闻一多老先生呢,他就在这样的静夜里,坐在书桌前,或是院子里,心里头不知道在想啥,反正那笔尖儿在纸上“唰唰唰”地动,就写出了这么首诗。

诗里头啊,他说这夜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静得连时间都像凝固了一样。

这可不是夸张,有时候咱们自个儿也遇到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好像只剩下自己,那种感觉,既孤单又自由,说不出的奇妙。

他写那星星,不是简简单单地说“星星真好看”,而是说它们“冷冷地燃烧着”,哎呀,这词儿用得,就像是星星也有感情,它们在那高高的天上,既遥远又孤独,却还是坚持着发光发热,照亮着这漆黑的夜。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爷爷总指着天上的星星说:“看,那是爷爷年轻时种下的灯,现在长大了,就挂在天上给你们照明呢。

”虽然知道是哄小孩的话,但每次抬头看星星,心里都暖洋洋的。

诗里头还提到“鼾声、梦话、远处的火光”,这些日常里的小细节,被闻一多老先生一写,就变得特别有画面感。

你想啊,夜深了,家家户户都进入了梦乡,有的打呼噜,有的说梦话,那声音忽远忽近,就像是夜的背景音乐。

而远处的火光,可能是哪家还没睡的人点的灯笼,也可能是远方的灯火,不管是啥,都给这静夜添了几分生气,让人不那么害怕寂寞。

最让我感动的是,闻一多老先生在这静夜里,不仅仅是在看星星、听声音,他更是在思考、在感悟。

他说“静夜是思想的温床”,这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有时候啊,咱们白天忙忙碌碌的,脑子里全是事儿,到了晚上,一静下来,那些平时没想明白的事儿,就一股脑儿地冒出来了。

静夜读书笔记300

静夜读书笔记300

静夜读书笔记300
作者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 本名闻家骅,字友二,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

此诗最初发表于1927年5月20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题为《心跳》,后收入闻一多的第二本诗集《死水》,改名为《静夜》。

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采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强烈对比个人的安宁和社会的动荡,表现出诗人对军阀混战的强烈谴责和对民众苦难的深情关切,带有极强的斗争意识和自省情感。

闻一多在诗中明确声明自己不接受静夜的贿赂,不稀罕尺寸的和平。

他有着更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抱负,不满足于写些风花雪月的诗文,不满足于做个逃避现实的懦夫。

我们可以在诗中强烈感受到他的爱憎分明和耿直激进。

闻一多为何将此诗改为《静夜》?当代学者、文学评论家刘复生在《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评论:“静夜”意象是对现实和文化的批判性隐喻。

如果说“死水”意象隐喻了现实和文化的阴暗,表现了诗人直面丑恶的求真意志,那么《死水》集里的《静夜》则体现了在苦难的背景下,诗人对传统的人生和美学情趣的否定,蕴涵了承担苦难的精神。

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作文

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作文

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作文诗歌赏析:闻一多《发现》现代诗《心跳》原名《静夜》,后改为《心跳》。

《心跳》一诗写出诗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对中国社会的观察,表达了他的激愤之情,并发出衷心的呼唤。

《发现》我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我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你在我心里!赏析(一)从内容上看,当作于闻一多回国不久。

它是诗人爱与恨的结晶,表现的是诗人归国之后,对当时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懑。

我们知道,早在“五四”时期,闻一多就是一个正直、善良、富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者。

留学美国时期,他又因饱受种族歧视和凌辱,而日益增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并愤然于一九二五年夏天提前回国。

然而,作为祖国忠诚儿子,当他怀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雄心回之时,他表现出的不是欣喜若狂、信心百倍,而是一种撕肝裂肺、呼天抢地的深切悲哀。

这是多么惊人的反差呀!产生这一惊人的反差的心理因素是什么呢?臧克家先生分析得好:“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

……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

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

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

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

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发现》。

闻一多诗集

闻一多诗集

闻一多诗集闻一多的诗集有《静夜》,《也许》,《孤雁》,《红烛》,《奇迹》。

1、《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

2、《也许》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出自诗集《死水》。

全诗主要讲述了女儿的突然夭折,让闻一多始终不能相信这是个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

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3、《孤雁》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2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就诗人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

表明诗人心中丝毫没有出国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满怀沮丧、怨艾之情。

全诗虽行文较长,但层次分明,感情丰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

4、《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

1923年9月7日出版。

初版本收六十二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5、《奇迹》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31年创作发表的一首现代诗。

它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诚的总结。

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

《静夜》赏析

《静夜》赏析

心跳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静夜心跳——————《心跳》赏析先生是诗人,先生更是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民主斗士。

读《心跳》一诗,眼前会有杜甫、范希文的影像闪烁,也有孟子、屈原的身影在叠加。

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里有先生的高声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里有先生的热血情怀;先生奔走的脚步里有孟子紧张的喋喋不休“······民有饥色,也有饿殍”;先生倒下的躯体中有不朽的汨罗之魂。

《心跳》正是先生不沉沦于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的形象体现。

《心跳》又名《静夜》,写于1925年,是先生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

1925年,先生刚刚回到渴别已久的祖国,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教授,那时的先生已颇有名望。

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摇,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痍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

闻一多诗选短诗静夜

闻一多诗选短诗静夜

闻一多诗选短诗静夜《走进闻一多〈静夜〉的世界》闻一多的《静夜》就像一扇通往独特精神世界的门。

这诗啊,就像一幅画。

你看那开头,就仿佛把咱们带到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里。

屋里呢,灯光昏黄,周围很安静,就像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

这时候啊,诗人的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开始到处乱跑了。

诗里提到的那些东西,像什么灯光、四壁,就好像是一个笼子的栅栏。

诗人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小空间里,心里头可是波涛汹涌的。

他的心啊,就像一只被困住的小鸟,想飞出去又找不到出口。

咱们生活里不也常常这样吗?有时候在一个小房间里,周围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常,可是自己的想法就像天上的云,飘得老远老远了。

再看诗里对远方的描述,远方的战争、苦难,就像一片乌云,沉甸甸地压在那儿。

咱们平常听新闻,知道世界上有些地方在打仗,那里的人啊,过得可惨了。

这就跟诗里说的一样,诗人在安静的夜里想到那些受苦的人,心里能不难受吗?这就好比咱们在家里吃着热乎饭的时候,突然想到街边挨饿受冻的人,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诗人的心啊,肯定像被什么揪着一样。

诗里那种平静与不平静的对比,真的很绝。

你想啊,这静夜就像一个平静的湖面,可湖底呢,说不定有暗流涌动。

诗人表面上在静夜之中,可他的思想就像湖底的暗流,在不断地翻滚。

这是不是就像咱们有时候脸上带着笑容,可心里却藏着很多烦恼呢?就像那些在外面打拼的人,回到家对家人都是笑脸相迎,可自己心里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闻一多在诗里的情感啊,很复杂。

他好像既享受这静夜的安宁,又痛恨这安宁背后隐藏的世界的不安宁。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既希望生活平平淡淡,又觉得这样的平淡有点麻木。

就好比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虽然安稳,可是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诗人对静夜的感情,就像一个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又爱又有点埋怨。

爱这个宁静的时刻能让他思考,埋怨这个宁静却无法改变外面世界的混乱。

咱们读《静夜》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的那些文字。

要像挖宝藏一样,去挖掘诗人内心深处的想法。

这诗就像一面镜子,咱们从里面能看到诗人,也能看到自己。

静夜

静夜

• 诗一开始是对所处环境的细腻描写,用词新颖别致:灯光“漂白” 了书房的四壁,“朋友似的亲密”的桌椅是“贤良”的,茶杯“贞 女”一般洁白——多么宁静,安逸的夜,多么舒心宽怀的夜!然而, 诗人毕竟是怀有社会良知的知识精英。当他透视到社会的黑暗和龌 龊的时候,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化为强烈忧患意识。前八行诗 平静安宁,接着峰回路转,仅隔两句就是“谁希罕你这境内尺方的 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如此看来前八行诗不过是这四句做 的铺垫或者说是“反衬”,目的是要突出诗人真正表达自己的诗意, 静夜里的不平静。他个人生活的安宁和环境的宁静并没有使诗人忘 记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读诗时,时时刻刻可以听到的是诗人 激烈的心跳声,一个爱国诗人怦然心跳的声音。
•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 郁的画面。
•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 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 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 《静夜》是闻一多写于40年代初期的诗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 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死守书斋的文人,而是感时忧国,以济 世安邦为己任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对诗人及其他那个时代的知 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艺术写照。 • 闻一多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的理论,他要求新诗是 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些均在这首诗《静夜》中有所 体现。全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28句押14个韵,两句一个韵,格 律严格。诗里面用词亲切且富情味节和句匀称均齐。是不可多得 的一首好诗。 •
《静夜》闻ຫໍສະໝຸດ 多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 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 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 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 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 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诗二首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静夜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静夜闻一多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赏析】《静夜》是闻一多写于40年代初期的诗篇,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死守书斋的文人,而是感时忧国,以济世安邦为己任的现代知识分子,这是对诗人及其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艺术写照。

闻一多先生一直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的理论,他要求新诗是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些均在这首诗《静夜》中有所体现。

全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28句押14个韵,两句一个韵,格律严格。

诗里面用词亲切且富情味节和句匀称均齐。

是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

诗一开始是对所处环境的细腻描写,用词新颖别致:灯光“漂白”了书房的四壁,“朋友似的亲密”的桌椅是“贤良”的,茶杯“贞女”一般洁白——多么宁静,安逸的夜,多么舒心宽怀的夜!然而,诗人毕竟是怀有社会良知的知识精英。

当他透视到社会的黑暗和龌龊的时候,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便化为强烈忧患意识。

前八行诗平静安宁,接着峰回路转,仅隔两句就是“谁希罕你这境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如此看来前八行诗不过是这四句做的铺垫或者说是“反衬”,目的是要突出诗人真正表达自己的诗意,静夜里的不平静。

他个人生活的安宁和环境的宁静并没有使诗人忘记国家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读诗时,时时刻刻可以听到的是诗人激烈的心跳声,一个爱国诗人怦然心跳的声音。

《死水》赏析二: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

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

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

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

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

《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

何以言之?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

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下一断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勿庸质疑,立马宣判了罪犯的死刑。

在此基础上分别补一笔“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或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诅咒鞭挞,毫不留情,大有拍手称快,大快人心之意味。

首尾两个“不如”由点及面,高度概括,前者“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以恶制恶,以毒攻毒,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绝境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也可看出这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

它藏污纳垢,罪恶累累;它苟延残喘,气息奄奄。

后者“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决不是作者心灰意冷,袖手旁观,而是绝望之余的愤激之语。

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败亡。

偏激尖刻的语言,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言外之意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是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

面对这样一个可以想见的黑白颠到,是非不辨,正义缺失,希望全无的社会,你能指望它造出个“什么世界”来吗?(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语词和物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

泼向“死水”都是“火”——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

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

读着这些似美实丑,似讥似笑的诗句,我们不能不深深折服于诗人的犀利和睿智。

诗歌第三四两节侧重从动态角度来讽刺死水的可恶可笑。

沿袭第二节的写法,把腐臭难闻的死水想象成芳香扑鼻的绿酒,把肮脏腥噪的白沫说成是银光闪闪的珍珠。

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

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