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水生微生态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

地衣( Lichens )
共生菌从基质中吸收水分和无机养料; 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使地衣能在十分贫瘠的环境中生存。
奶牛的瘤胃微生物
根瘤和菌根
三、寄生(parasitism)
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 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进使后者蒙受 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物,寄主。
菌根的世界性分布
➢ 宿主多样性,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藓类,还是草本、 木本或藤本植物,涉及重要的农作物、经济作物如小麦、玉米、 棉花、高粱,等以及以及园艺植物、药用植物、野生植物和经 济林木等
➢ 据统计>90%维管束植物的科属于有菌根的科,约300,000 种以上植物是菌根植物
➢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如热带雨林、热带原始林、人工林、天然 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甚至一些极地高山等都有分布 以及一些湿地、沼泽、河流、湖泊等水生环境
根际微生物和附生微生物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自然界丰富,但理想菌株不易得。” 在自然环境中筛选菌种的一般步骤: 1. 采集菌样:有机物含量;深度;植被情况;季节;
方法。 2. 富集培养:选择培养基加特殊营养物,在合适条件
下,使所需菌大量繁殖。 3. 纯种分离 4. 性能测定
gal Diversity
Plant Diversity
Fungi
Plant
Soil Ecosystems
Soil Mycorrhizas
'Mycorrhiza is a name of a widespread root symbiosis. The mycorrhiza is not the fungus, but rather the combination of fungus and plant‘
水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水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水生生态系统是指水域中包括各类生物、非生物环境和它们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其中微生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的丰富多彩的种类和广泛的生态功能,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微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微生物集群的多样性,即细菌、古菌、真菌、叶绿体、线粒体和病毒的多样性。
这些微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代谢途径、分布方式和物质转化能力等。
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多样性极为复杂,但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其中的每一种微生物的功能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在不同的水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一般而言,水体中的微生物最为繁殖,而大气中的微生物多较为单薄。
根据不同的水生生态系统,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也不尽相同。
例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也各有特点。
此外,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微生物的分布和组成也会发生变化。
3. 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了多种不可替代的角色。
它们可以完成各种物质的分解、转化和循环,使得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加顺畅和平衡。
例如,浮游生物无法直接利用溶解的有机物质,而微生物能够将其分解为浮游生物所能吸收和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同时,在水中进行大量作用的微生物还能调节水质,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和污染物。
微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之对应的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微生物多样性不仅维护着水生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更反映了这个生态系统的丰富多彩。
目前,许多科学家正致力于研究微生物多样性与水生生态系统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系统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4.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状当前,研究水生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困难之一是技术手段。
有一些不具备培养能力的微生物种类,传统培养方法无法用于筛选,而各种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尚未涉及到微生物多样性的广泛研究。
《水产微生态》PPT课件

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地底层形成无氧环境,硫酸盐还原
菌大量繁殖,产生对鱼虾有毒害作用的硫化氢、酸性物质
等水中有机物、氨及亚硝酸盐含量偏高,严重影响了养殖
动物的生长。养殖地底层的这种环境正好是适于光合细菌
生存的条件。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光合细菌施入水体后,它可降解水体中的残存饲料、鱼类的粪便及其
陆地生态系统
山地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湖泊、河流、水库、池塘
水产生态系统
水 产 生 态 系 统
非 生 物
因 素
生 物
因 素
养 殖
对 象
其 它
生 物
大
型
生
物
物 理
因 素
微
生
物
化 学
因 素
人 为
因 素
投 饵
肥 料
药 物
微 生
物 制
剂
微生物: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
病
毒
单
胞
藻
类
菌
类
放
线
菌
细
菌
腐
生
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在厌氧光照条件下,能利用低级脂肪酸、多种二羧酸、醇类、糖类、芳香族
化合物等低分子有机物作为光合作用的电子受体,进行光能异养生长。
同时将某些有毒物质如 H2S和某些芳香族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合成无毒、
无副作用且富含各类营养物质的菌体蛋白,改善了生态环境,可提供高质量
的饲料原料 。
光 能 自 养 型
紫
硫
细
菌
光 照
非 硫
紫 色
细 菌
不
《水产微生态》课件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具有 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改善 水质等作用,受到养殖户和科 研人员的关注。
国内外对水产微生态制剂的研 究不断深入,涉及菌种筛选、 发酵工艺、作用机制等方面。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菌
种、环境、养殖密度等。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 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产量。
03
保障人类健康
水产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一些水生生物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对人
类造成危害,因此保持良好的水产微生态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水产微生态的种类与分布
种类
水产微生态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 动物等。
分布
水产微生态的分布受到地域、水域环境、季节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不同地区的水域中,水产微生态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 异。
通过监测和分析水体中的微生态状况 ,可以及时发现水华发生的迹象,采 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保护水体的生 态安全。
治理黑臭水体
利用微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 ,可以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氨 氮等污染物含量,改善水质,恢复水 体的生态功能。
生物能源开发中的应用
生物沼气开发
利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废弃物进 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作为能源 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同时解决废弃物的处理
微生态特点
微生态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互依 赖性等特点,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 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态网 络。
水产微生态的重要性
01
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平衡
水产微生态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
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02
微生物的生态

作用,藻类对无机元素的吸收利用,以及浮游动物和一发低系生,列变但后化不生,减使少动水污物体染通中物过的总存量食在。物浓而链度生对降物
有机体的摄取和浓缩作用等。
化学净化可使污染物的总量降低,
使水体得到真正净化。
一、水体中的微生物 4.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学特征
当有机污染物排入河流后, 在排污点的下游进行着正 常的自净过程。沿着河流 方向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污 化带,包括四个污染带: 多污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这四个 带是根据指示生物的种群、 数量以及水质划分的。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③共生(mutualism) 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瘤胃微生物与反刍动物的共生
牛羊等反刍动物,草食,但它们本身没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 助分解,使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瘤胃中生活着多种细菌和原生动物。 共生原理如下: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 离的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微生物间的共生地衣:由菌藻(子 囊类真菌与藻类) 共生或菌菌(真 菌与蓝细菌)共 生的地衣。
二、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2.生物因子
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已形成特殊形态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其中的藻类或蓝 细菌进行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养料,真菌以产生的有机酸分解岩石为藻类或蓝细 菌提供矿质元素。
一、水体中的微生物 1.淡水中的微生物
★腐败型水生微生物
随着人畜排泄物或病体污物而进入水体的动植物致病菌,一般难以长期生存,但由 于水体的流动,也会造成病原菌的传播甚至疾病的流行。
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吴韶萍.ppt.ppt

2、 硝化作用 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变成硝酸 态氮的过程。( NH4+ NO2NO3-) 硝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1 氨氧化成亚 硝酸,由化能自养菌亚硝化细菌引起;2 亚 硝酸氧化为硝酸,由化能自养菌硝化细菌引 起。
3、 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指硝酸盐被生物体还原成铵盐并进一步合成各 种含氮有机物的过程。(NO3 NH4+ 含氮 有机物)
4、 氨化作用 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5、 铵盐同化作用 以铵盐作营养,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 有机含氮物的作用。( NH4+ 含氮有机物)
6、 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指硝酸离子充作呼吸链末端的电子受体而被还 原为亚硝酸的作用。( NO3NO2-) 7、 反硝化作用 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的作用。(NO3N2) 8、 亚硝酸氨化作用 指亚硝酸通过异化性还原经羟氨转化成氨的作 用。 (NO2NH2OH NH4+)
(一)微生物间的寄生
蛭弧菌可寄生在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细 胞中。呈弧状,革兰氏阴性,一根端生鞭毛, 进入寄主细胞后在周质区定居,鞭毛脱落, 分泌多种消化酶,将寄主细胞的原生质转化 为自己的营养物质,菌体伸长成螺旋状,分 裂,形成多个子细胞,长出鞭毛,最后裂解 寄主细胞,释放出子蛭弧菌。
(二) 微生物与植物间的寄生 微生物寄生于植物之中,常引起植物病 害。 (三)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寄生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引 起寄主致病或死亡。
三、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
(一)硫素循环 自然界中的硫和硫化氢经微生物氧化形成SO42-, SO42- 被植物和微生物同化还原成有机硫化物;动 物食用植物和微生物,将其转变成动物有机硫化物; 当动植物和微生物尸体中的有机硫化物,被微生物 分解时,以H2S和S形式返回自然界。另外,SO42在缺氧环境中可被微生物还原成H2S。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水生生态系统是指以水为主要生命活动场所的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及其周边环境,是大自然中最为广泛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对于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学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水生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括各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中上层游泳生物。
1.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中漂浮的微生物和动物。
由于浮游生物具有很小的体积和轻密度,他们借助水流和风将他们带到水生生态系统各个角落。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个大类,其中浮游植物主要是蓝藻、硅藻、甲藻等,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多种浮游性的甲壳类、小型鱼类等。
2.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底或水底附近的微生物和动物,包括各种底栖昆虫、底栖蚯蚓、底栖水生植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等。
3. 中上层游泳生物中上层游泳生物是指生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层较为深的时间段,而不是沉底或者漂浮的动物,包括多种鱼类、鲸鱼、海豚、海龟等。
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主要研究水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适应性强水生生物能够适应温度、盐度、水深等环境的变化,因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学比陆生生态系统更为适应性强。
2. 链条复杂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链条很复杂,涉及到多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食物链、生态圈等。
3. 污染敏感水生生态系统比陆生生态系统更容易感受环境的变化,污染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更加的敏感。
因此更需要保护和管理。
三、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水生生态系统对于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健康和稳定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水生生态系统,人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污染水生生态系统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人类的污染物质,因此,人们需要努力降低工业和人类生活中的污染,减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损害。
水产微生物学

③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④通过不易感动物, ⑤在特殊的合适的气体条件 下培养。
⑶固定细菌毒力的方法:低温真空干燥法保存细菌,毒力数年不变。 细菌毒力的测定方法: ①最小致死量 (MLD):能使特定的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全部死亡的最小细菌剂量或 毒素剂量。方法简单,但可能由于实验动物个体差异而产生误差。 ②半数致死量( LD50):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使半数实验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所用的活细 菌量或毒素剂量。此方法加入了统计方法,结果较准确。
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 , 故称为“岛” 。
26、外毒素: 指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毒素,
为一种蛋白质。
27、内化作用: 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之后, 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28、内毒素: 指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 细菌在死之后破裂或用人工分法裂解菌体后
第三章 真菌
欢迎下载
4
—
一、 名词解释 1、真菌: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化能有机营养,能 产生孢子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不运动的一类真核微生物。 1、 酵母菌: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含糖质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 2、 霉菌:在基质上生长的肉眼可见的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3、 菌丝体:真菌的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叫菌丝体 4、 营养菌丝:伸入基质内的菌丝,有吸收营养排除废物的功能。 5、 气生菌丝:伸出基质外的菌丝。
体内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物质, 致使机体不能维持其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便表现出明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种间共处:两种微生物相互无影响的生活在一起, 不表现出明显的有利或有害关系。如乳杆菌和链 球菌。 互生:微生物间比较松散的联合,在联合中一方 或双方都有利。如氨化菌和硝化菌。 共生:两种微生物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殊 的共生体,在组织和形态上产生了新的结构,在 生理上有一定的分工。共生分为互惠共生和偏利 共生。如藻类与真菌共生形成的地衣。
水中微生物的检查方法
采用测定细菌总数或大肠杆菌数作为指标来判 断水的污染程度。 大肠杆菌数的测定以大肠杆菌指数、大肠杆菌 价、大肠杆菌最近似数来表示。 (1)大肠杆菌指数:指每1000ml水中的大肠杆菌数 (2)大肠杆菌价:含一个大肠杆菌的最小水量。如 250ml水中含1个则为250 我国规定:生活饮水标准为1ml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 100个,大肠杆菌指数不超过3,大肠杆菌价不低于 300。 大肠杆菌指数×大肠杆菌价=1000
(三)池塘及其他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池塘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种类和 数量一般与富营养湖相近。池塘受人为因 素影响大。如养鱼池施肥和投饵可大幅度 提高细菌种数、生物量和生产量。 1、与放养的鱼类类别有关 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存在,可以起 到调节细菌数量和改善水质的作用。仅放 养草鱼和鲤鱼的鱼池,细菌数量波动剧烈; 而放养鲢的鱼池,细菌数量长期稳定。
(四)藻体上微生物的分布:一些藻类体
上附有细菌。但当形成浮游植物水华时,
没有细菌存在;硅藻能主动抑制细菌在其
表面附着。
第二节
环境因素对水生微生物的影响
一、物理因素 1、光照:在自然情况下,水的混浊阻止日光进入 或为悬浮粒子反射而消失;另一个因素是水的流 动,使日光对菌体的杀伤时间减少。 2、温度:各种微生物都有其生长繁殖的最低温度、 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致死温度,根据微生物的 温度需要将其分为低温型、中温型和高温型。 3、压力:一些菌体对压力变化表现出形态变化。 4、浑浊度:由悬浮物所致。悬浮物对细菌的生长 繁殖具促进作用。也影响水体中微生物区系的组 成。
污水的微生物处理
微生物处理污水的原理: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和代 谢活性,好氧或厌氧分解和转化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生化需氧量: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通常为5天, 20℃),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生化需
氧量。常以BOD5表示。
污水生物处理类型: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
法、厌氧处理、土壤灌溉法
(二)湖泊、水库中微生物的分布 在天然湖泊中,细菌总数为几十到几百万个 /ml。清洁湖泊和水库中,以自养菌为主,常见的 有硫细菌、铁细菌和含光合色素的绿细菌、紫色 细菌以及蓝细菌。此外还有无色杆菌、色杆菌等 腐生菌。 有机质丰富的不同深度的水体中,微生物 种类有所不同。上层水中氧含量高,主要有假单 胞菌属、柄杆菌属、噬纤维菌属和浮游球衣菌等 好氧菌、真菌和藻类;在中层水中,主要有着色 菌属和绿菌属等光合细菌;在底层水中,主要有 脱硫弧菌属、甲烷杆菌属和甲烷球菌属等厌氧性 细菌、原生动物和一些鞘细菌。 在富营养湖中,夏季经常发生蓝藻水华。
第九章 水生微生态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 及到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微生物生态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存 环境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水生微生态学:研究水生微生物与水体 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节
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一、水生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测定 (一)测定微生物的数量 1、显微镜直接计数:利用血球计数器进行。 测定结果包括活菌数和死菌数,称全菌计数法。 2、平板计数法:通过计数菌落计算出样品中 的活菌数 3、薄膜过滤计数法:将定量样品通过薄膜, 取下薄膜进行培养。计算其上的菌落数而求出样 品中所含的菌数。 4、比浊法:用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定培养 液的浊度。
拮抗:两种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时,一种 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 环境条件,从而抑制甚至杀死另一种微 生物的现象。 竞争: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为了生长 争夺有限的营养或空间,结果使两种微 生物的生长均受到抑制。竞争在自然界 普遍存在,是推动微生物发展和进化的 动力。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 体内,从后者的细胞、组织或体液中取得 营养,前者称为寄生物,后者称为寄主, 寄生物一般对寄主是有害的。如噬菌体与 细菌。 捕食: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 如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捕食关系在控 制种群密度,组成生态系食物链中,具有 重要意义。
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污水:当进入水体的外来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水 体的自静能力,并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
水体的自静作用:在自然界,有些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浓度,可通过河水向下游流动而自然减低,这种现象 称为水体的自静作用(稀释、沉淀和微生物分解)
污水处理的方法:物理、化学和生物(主要是微生物)
生。
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的寄生 悉(择)生生物:接种一种或较多种已知微生物的 无菌动物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
1 无毒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等
2 有毒的有机物:主要是苯酚、多氯联苯、有机农药
3 无毒有机物:一般的酸、碱、无机盐等植物营养素 4 有毒有机物: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
(三)碳素循环
有机碳化物
腐烂
腐殖质 腐烂 呼吸作用 动物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光合作用、分解作用 CO2 呼吸作用 植物和微生物 燃烧 腐烂
(四) 氮素循环
有机氮化物
氨化作用
动物 微生物和植物
固氮作用
NH3 NO2
N2
反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
NO3
微生物参与氮素循环的所有过程,并在每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3)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A.作为浮游动物的饵料 B.作为鱼苗和一般鱼类的饵料或添加剂 C.增强鱼类的抗病性 3、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1)菌胶团属 (2)球衣细菌属 (3)丝硫细菌属
第四节 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体及动物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水生微生物的作用
一、微生物与能量流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还原者把绿色植物 产生的能量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 二、微生物与食物链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可看出,细菌在水 生动物营养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原生动 物、轮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等摄食细菌,一 些鱼类也食细菌。水中细菌多集聚成絮状、片状 和块状等聚合体,许多动物不能吃单个细菌但可 吃聚合体。可见细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目 前光合细菌已大量培养,已用到水产养殖中,既 改善水质,防治鱼病,又能做为饲料添加剂,能 很好地促进水产经济动物的生长。
(二)鱼类消化道中的微生物
鱼类消化道短,结构机能多未分化,胃肠
道处于酸环境(PH为2-5),富含胆汁,对水环境 的许多微生物具抑制作用,形成了与体表和水环 境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1、淡水鱼的微生物:以嗜水气单胞菌、A型
拟杆菌、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科的细菌占优势。
2、海水鱼的微生物:以弧菌属细菌为主
湖泥表层有机营养物质含量高,因此 栖息了大量的微生物。其不同菌群存在季 节变动,几乎都呈现冬季最小值。
五、水生生物体上微生物的分布 (一)水生动物体表上微生物的分布 硬骨鱼类体表主要附着革兰氏阴性无芽孢 杆菌,很多鱼体上也有真菌;低等水生动物如桡 足类体表也有细菌和真菌;海洋细菌如弧菌能分 泌甲壳质分解酶,因此易于在甲壳动物体表附着, 如养殖对虾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是弧菌病就与此有 关,一旦对虾受到外伤或由甲壳质分解的作用, 弧菌立即侵入到对虾体内引起感染。
三、生物因素 (一)营养竞争 (二)不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即共生和拮抗关 系 (三)细菌和真菌的滤食者 1、原生动物可部分滤食细菌 2、滤食动物可滤食细菌和真菌:如海绵、贝类、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一些滤食性鱼类。 (四)噬菌体、细菌和真菌对微生物的侵袭 (五)生长和抑制物质:维生素、酶和抗生素
二、化学因素 1、PH值:水中细菌最适PH为6.5-7.5,当水质的 PH低于4 或高于9时,水中大多数细菌的活动受到 抑制,代之的是一些喜酸的酵母和霉菌或喜碱的 硝化细菌和尿素细菌。 2、氧化还原电位:它影响微生物细胞内许多酶 的活性和细胞的呼吸作用。氧化还原电位与PH值 成反比,与含氧量成正比。 3、盐度 4、无机物:主要是无机氮和磷化合物 5.有机物:是腐生菌和真菌生长的限制因素 6、溶解气体:O2、分子态氧、CO2、H2S等
(二)测定微生物的生物量 1、称重法:直接称量样品的湿重或干重 2、含氮量测定法:即测定细胞的总含氮量 乘以6.25,就是该微生物的蛋白质量 3、DNA含量测定法
二、内陆水体中微生物的分布 主要来源于土壤、空气、污水、人和动植物 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等。 (一)泉水和河流中微生物的分布: 1、泉水:泉水中含少量细菌,细菌总数在每毫 升泉水几千到十万个之间,腐生菌在十到几百个 之间。由于营养物质含量低,因此较小型球菌和 短杆菌常占优势。 2、河流:微生物变化大,随季节和河断不同而 变化。在流动水体中,水上层只有单细胞藻类和 细菌生长。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处,常有丝状藻类 和丝状细菌和真菌生长。
2、池塘中微生物与季节变动及水平分布和垂直分 布有关 (1)与季节的关系:鱼池浮游细菌生物量变化 的季节顺序是秋 >夏>春>冬。 (2)水平分布:在有风天气,浮游细菌的水平 分布明显,一般沿岸涨水处细菌增多;而上风处 和沿岸消水处相对少。 (3)垂直分布:受季节影响,因为不同季节水 温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不同。总趋势是,春季底层 多,夏季底层、中层多,秋季中层、表层多。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根际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互生关系 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
的共生体、菌根菌与高等植物的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