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九讲

合集下载

第九讲王芸生

第九讲王芸生

• 在双方辩论中,大公报于1927年4月1日发表了由 张季鸾执笔写的社评《躬自厚》。文章写道: “东方道德所以为人类交际之规范者殊夥,其中 一义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人与人如是, 社会和平矣;国与国如是,世界和平矣。今之中 外关系亦然。如其咎在我者,我应自责之,所谓 躬自厚也。而为外人者,亦应自省其过去或现在 之咎责,同时承认我国民一般之友谊,盖虽不敢 望其自厚,而不得不劝其勿专责人也。”
• “„来日大难’是我们的前途。救中国人者是 中国人,担当现在国难者也应该是现在生 存着的中国人。我们不须卜课,我们的命 运就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上。四万万人不要 亡国,国不会亡;四万万人都忘掉国家, 这个国家便一股脑儿沉沦大海。” • 透过这些至诚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在民 族生死存亡的关头,王芸生的执着、冷静 和热忱。
• 进入《大公报》后,王芸生最初负责编地方新闻 版。 •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受命编写中日关系 史料。 • 从1931年9月到1934年4月,在不到三年的时光, 他一口气写了洋洋200万言,定名《六十年来中 国与日本》。王芸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日本问 题专家,深受张季鸾的青睐,也奠定了他在《大 公报》的地位。
• 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要求在租界里出版 的《大公报》送检。《大公报》拒绝,于限期前一 天,断然停刊。 • 在停刊号上,王芸生撰写社评《不投降论》:“我 们是报人,生平深怀文章报国之志,……到今天, 我们所能自勉,兼为同胞勉者,惟有这三个字---不 投降。” • 1937年12月14日,《大公报》上海版宣告自动停 刊之前王芸生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报社业务,并开 始大量的社评写作,为他以后全面主持《大公报》 笔政,主导《大公报》的言论打下了良好基础。 • 随后,他撤到汉口,“参加《大公报》汉口版的言 论编辑工作”,主要是帮张季鸾写社评。

中外新闻史09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建立、改革与发展

中外新闻史09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建立、改革与发展

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也与报纸相仿。 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也与报纸相仿 。 年底, 至 1952年底 , 全国 家私营广播电台 年底 全国34家私营广播电台 全部发行完毕, 全部发行完毕 , 全部广播电台由国家 经营。 经营。 至此, 至此 , 中国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先于全国私营经济的改造而完成。 改造先于全国私营经济的改造而完成 。 此后, 此后 , 中国私营新闻事业在很长一段 时间内不复存在。 时间内不复存在。
建国以后,国家在《共同纲领》和 1954年通过的 《 宪法 》 中设有适用于 年通过的《 年通过的 宪法》 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 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 , 但没有制定专 门的新闻法, 门的新闻法 , 只先后颁了一些有关新 闻出版工作的行政法规。 闻出版工作的行政法规。
(二)新闻工作与业务的改进 在新闻体制方面, 在新闻体制方面 , 实行总编负责制与采 编合一制。 编合一制。 各新闻媒介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 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是建国初期 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 也是新闻工作联 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2.新华社的改革 . 新华社的改革规划包括发展国外业务和改进国 内报道工作两个方面。在发展国外业务方面, 内报道工作两个方面。在发展国外业务方面, 提出新华社应成为最大的世界性通讯社之一, 提出新华社应成为最大的世界性通讯社之一, 制定12年发展规则 同年,新华社新建10个国 年发展规则。 制定 年发展规则。同年,新华社新建 个国 外分社。在国内报道工作方面, 外分社。在国内报道工作方面,提出旨在提高 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为此, 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为此,总社 提出报道应该全面、真实反映实际工作情况, 提出报道应该全面、真实反映实际工作情况, 既报喜也报忧,扩大报道面,增加报道品种, 既报喜也报忧,扩大报道面,增加报道品种, 改进新闻写作等要求, 改进新闻写作等要求,并在组织上改进对国内 分社的管理,采取扩大记者网, 分社的管理,采取扩大记者网,实行记者定额 管理、分类分级发稿等措施。 管理、分类分级发稿等措施。第源自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演变

中国新闻史;第九章

中国新闻史;第九章


在上海拉斐德路444号的这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邹韬奋 独自扮演传记记者、修养文章作者、健康文章作者、讨论 文章作者、小品文章作者等全部作者,用十多个笔名交替 写作。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的内容逐渐地由 探讨个人职业与生计问题为主,转为评述时事政治与社会 问题为主,最终走出了‚职业教育‛的圈子,读者群也逐 渐地从青年扩展到社会各阶层。

经人介绍,范长江参加了胡宗南的参谋团,随同 部队,顶着闷热,走过川西平原,穿过原始森林, 翻越岷江雪山,再进入甘南。历时 50 天,跋涉 3000 里,范长江将沿途的见闻写成了系列报道 《成兰纪行》。根据实地考察和分析,范长江做 出了大胆而准确的预言:红军极有可能转陇南入 陕北会合刘志丹。当时报纸千篇一律的‚共匪‛、 ‚即将被消灭‛口径,《大公报》上出现了来自 前线的真实描述,尤其抢眼,并且这组报道中首 次出现了共产党军队的正式名称‚红军‛,这无 疑是爆炸性的。

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的宪法是对革命成功之后已具备的 民主现实进行的法律认可,而在尚未出现这种民主现实 之前的宪政运动,只能被视为争取民主的斗争即革命的 一个组成部分。 在邹韬奋那里,民主是抗日的一个先决条件,进而通过 抗战最终实现还政于民的现代宪政民主。在毛泽东那里, 民主被赋予更高的目的—独立,期间遵循的是‚砸烂旧 世界,建设新中国‛的整体革命的逻辑,暗示着一种新 民主主义专政政权的出现。邹韬奋所说的的是一种新民 主主义专政政权的出现。邹韬奋所说的民主是一种以抗 战胜利为目标,以承认现政权合法性为基准的民主政治 的推进运动,尽管其最终目的,实在中国实现一种以欧 美模式为目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还政于民的现代性民主 政治


于是,在张家口出现了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年轻 人,总是自告奋勇的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又没有 任何的身份记好或背景说明。一次大会上,10多 个士兵将这个‚不明分子‛抓走了,他被怀疑是 ‚蓝衣社‛前来策动某部围攻张家口,虽然很多 官兵认出这是‚北大学生范希天‛也无济于事。 同一牢房里经常有人被拖出去之后就再也没回来, 范长江脱下汗衫,咬破手指,在衣服上写‚以抗 日见知于前线者,竟蒙蓝衣社之诬,请亲审!此 上冯先生‛。警备司令不怕事情闹大,才释放了 范长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19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第九讲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九讲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实现。对此,你如何认识?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城乡低保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五保供养制”和“城乡低保制”属于一
种什么样的分配形式?
“红色亿元村”
视频:《南街村》
“这些年来,我们大学毛主
席著作,大学雷锋,大唱革命
歌曲,使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
新。共产主义在南街是有形的 东西,使群众看到共产主义不 是虚无的。千秋万代,我们南 街人坚持用毛泽东思想育人不
第九讲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一、马克思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科学论述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 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
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
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 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 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 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哥达纲领批判》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的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他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有人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虽
然美好,但就象“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此,你怎么认识?
二、共产主义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一)理论依据
1、经济基础: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第九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港澳台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台湾的期刊
南京政府迁台前,台湾的期刊不足100家,在此后不到两年,期刊就增加到184家。由于报纸的 登记受到限制,不少人便由办报转为办杂志,期刊的出版有了极大的发展。截至2011年,台湾杂 志出版机构共有8 675家。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二、 1949年以来的台湾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节 1949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传播事业
2005年台湾当局于10月25日通过了“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组织法”,正式为NCC的成立铺平了 道路。2006年3月1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独立于行政部门之监理机 关”,此前由“行政院新闻局”、“交通部电信总局”等单位负责的审查业务将由NCC负责,包 括通信传播监督政策、证照核发、传播内容管理,通过技术标准审议、费率制定及竞争争议裁决 等方式,维持竞争秩序及确保消费者权益等。NCC委员依相关规定,掌理通信传播专业管制性业 务,将严守客观、中立及专业立场。NCC的全部委员任期4年,将由“行政院长”提名,于2月 “立法院”新会期行使同意权后任命。首届主任委员是苏永钦,第二届主任委员是彭芸,从 2008年8月1日起履任。到2010年1月,台湾“政府组织再造四法”三审通过,规定原有“行政 院”、“部会”从39个“部会局处机关”精简为29个。其中,媒体曝光度最高的行政机构“行 政院新闻局”在2012年5月20日已裁撤,改组为“行政院发言人室”,负责公共关系、政府发言 等工作。该局原来管辖的广播电视、出版业务被转移到“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及“文化部”, “国际宣传业务”被转移至“外交部”,“国内新闻联系”业务被转移至“行政院”。NCC的成 立和成功运作在台湾媒体管理的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香港的新闻传媒除香港电台以外,均为私营,依据市场法则自由竞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 港英政府并非任其自由发展,对电台和电视台,港英政府曾经通过招标发牌经营等措施进行 总量控制。如1988年香港行政局通过的“电视续牌新例”就限制港外资金的比例,规定要由 香港永久居民掌控电视持牌公司51%以上的资本,其大多数董事也应是香港的永久居民。同时 还建有公开的检查机构,对所播节目进行检查并决定是否进行惩处。1987年9月,广播事务管 理局成立,统管无线电视与商营电台的事务。广播事务管理局不对个别节目进行审查,电视 台的节目也无须事先送审,但下设投诉委员会,处理市民对电视业的投诉,广播事务管理局 根据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电视台进行警告或罚款。1989年共有投诉903宗,广播事务管理局参 照投诉委员会的建议,向两家电视台发出警告34次,罚款2次。电台与电视台都有义务在黄金 时间播出政府的公共政策。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4)新闻统制制度在战后的变化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虽然在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予人民言论出 版自由的许诺,但并不准备将这些许诺付诸实践,而是继续实施其对 新闻界全面统制的反动政策,制订与颁发新闻统制法规,强化新闻统 制制度。 在广大的收复区,国民党政府则以“除奸”为名,堂而皇之地实 行新闻统制政策,重建新闻统制制度。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行政 院颁布《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 法》。 1946年内战爆发后,特别是1947年内战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 国民党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一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 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4)中央广播电台的扩建与“中广 Nhomakorabea”的建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7)广播法规的制定与颁行
1928年7月,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公布《无线电台管理条例》,并设立无 线电管理处,管辖中国境内和国际间包括广播电台在内的全部无线电事业。 1929年8月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无线电事业,并在上海新建无线电 管理局(后改名国际电信局),统管全国无线电事务。 1936年,国民党当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播事业的管理和控制,于2月20 日成立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由国民党中宣部、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 理处、国民政府交通部、教育部、内政部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陈果夫为 主任委员。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1)以《中央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网
《中央日报》: 1929年2月1日在南京正式出版,成为国 民党中央机关报。 党报系统的构成: 中央机关报(南京《中央日报》) 中央直辖党报(北平《华北日报》、《武汉 日报》等) 省级党部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等〉 地市县级党部机关报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3)以中央广播电台为中心的新闻广播网
中央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国国民党 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英文 呼号为“XKM”。1928年2月陈果夫等提 议筹办,徐恩曾担任具体筹建事务工作 并成为首任社长。 1928年8月1日,中央广播电台正式 播音。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2)新闻统制制度在战时的发展
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于1937年7月8日颁布酝酿以久的《修正出 版法》,并于同日施行。7月28日,国民政府内务部又配套修正公布了 《出版法施行细则》。 为了加强对新闻记者的控制,国民政府还于1943年2月15日颁布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管制新闻记者的法律《新闻记者法》,后又颁布《新闻 记者法施行细则》,但未正式施行。 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备,是抗 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黄 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概述
第三编: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927-1949)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一讲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
萧同兹
中央通讯社遗址, 南京新街一带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3)中央通讯社走向世界 自1932年7月开始,中央通讯社先后与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 法国哈瓦斯社、苏联塔斯社订立交换新闻条约。 1933年夏,“中央社”创建英文部,供给英文报纸新闻稿。 至1936年,“中央社” 在东京、日内瓦、新德里设有国外通讯 员办事处。
1931年10月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将 《出版法》中的条款进一步具体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6)新闻检查制度的建立
自1932年起,国民党当局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新闻检查的法令,将出版后 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1932年11月24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 会议修正通过了《宣传品审查标准》。1933年1月19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 常务会议又通过了《新闻检查标准》、《重要都市新闻检查办法》两个文 件,同年9月、10月又分别进行修正。据此,国民党当局先后在上海、北平、 天津、汉口等大都市设立新闻检查所,要求各报必须在发稿前将全部新闻 稿件一次或分次送请检查。 1934年6月1日颁布了《修正图书杂志审查办法》,并根据上述《审查办 法》的规定,专门成立了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实行图书杂志原稿送审制 度,并决定先在上海试行。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基本格局的形成
(2)以“中央通讯社”为中心的新闻通讯事业网 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在广州创建,1927年5月初由广州 迁到南京,直属国民党中央党部管辖。5月6日起,中央通讯 社开始在南京发稿。 1928年后,中央通讯社开始向外扩展,于8月在北平创建中 央通讯社北平分社,随后又创建了武汉分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 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2)法西斯主义新闻观的引入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 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 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 制新闻界。 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 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 “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 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 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3)新闻统制政策在战后的新变化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 “国家统一”的论调。1946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广播演 说《告全国军民同胞书》,强调要“巩固国家的统一,实现全 民的政治,以竟建国的全功”。根据这一论调,国民党的新闻 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政府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是战后新闻统制在制度上 的一项重大改变。
邵元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
(4)新闻统制制度的建设
1928年2月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党内各派达成统一协定后不久, 国民党当局颁布《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中华民国刑法》,严惩一切不 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出版活动。 1928年6月后,国民党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 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登记制度。 1928年6月间,国民党中央制订与公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党报条 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29年1月10日,国民 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通过了《宣传品审查条例》 、《出版条例原则》、 《日报登记办法》等。
的改组方针。
程沧波书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迅速 建成
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的进一步强化 (2)中央通讯社的改组
1932年5月,“中央社”进行改 组整顿,萧同兹担任社长并提出 “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 “经营企业化”3条办社方针。 至1936年,“中央社”在全国建 立了11个分社,另有通讯员办事处 20多处,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 新闻通讯网。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二、抗战爆发后新闻统制制度的日趋强化
(1)新闻统制政策在战时的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在1938年10月武汉等地沦陷、进入相持阶段后,新
闻统制思想与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
1939年3月,国民党制定与公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国民精神总动 员实施办法》,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 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 “要求国民全体的思想,绝对统一集中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与军事第一胜利第一 两义之下,不容其分歧及怀疑,不容作其他之空想空论”。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 行动,不能“违反国民革命最高原则之三民主义”,不能“鼓吹超越民族之理想 与损害国家绝对性之言论”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三编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