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人物发展脉络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七章)第七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国民党新闻事业网:1、中央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创办于广州,后迁至汉口、南京,萧同兹任社长,提出三大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
2、《中央日报》,1927年3月22日创办于汉口,顾孟余任社长,陈启修任总编,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3、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在南京播音,国民党第一家全国性广播电台。
二、共产党新闻事业在斗争中发展:1、国统区(白区):《布尔塞维克》(192710.24,上海,瞿秋白,伪装成《少女怀春》)、《红旗》(1928.11.20,上海)后更名为《红旗日报》2、根据地(苏区):⑴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CSR),1931年11月7日,江西瑞金,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⑵《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共苏区第一个中央机关报,1937年1月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报》;⑶《红星报》,1931年12月11日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委会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主编;⑷《青年实话》,1931年7月,中共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⑸《斗争》,1933年,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刊载毛泽东《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3、中共在海外办报:《救国时报》,1935,法国巴黎,吴玉章、廖焕星主编,总部莫斯科。
4、其他:《立报》,1935年9月,上海,成舍我,在抗日救亡中创全国报纸销量最高记录。
三、国民党的新闻统治:1、国民党对新闻事业的控制:⑴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⑵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⑶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史量才)。
2、国统区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⑴“九一”记者节的由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新闻界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
《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刘煜生因揭露政府官吏卖鸦片吸毒丑闻,被国民党处以枪决,此事激起各界民众公愤,争取“开放言论,保障人权”的呼声席卷全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广播电 视事业
196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对地方人民广播电 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编辑和播送地 方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节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革 命委员会以后,地方电台陆续恢复了少量 的自办节目,但是基本没有地方特色,同 中央台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基绝对保持一 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期以来 形成的庄重,朴实,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被破坏。 这一时期,广播事业第一次停步不前,跌入谷底, 但广播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中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扩大。农村有线广播的 得到较大发展。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据统计,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出版 的新闻学著作只有43种。重要的新闻专业刊 物《新闻业务》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 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 协会也被迫精停止活动。
18
小报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各种“红卫兵” 组织和“造反”组织的出现,社会上涌现出 一大批“文革小报”与“红卫兵”小报
此外,《新民报》老报人赵超构总结其在社会主义时期 办晚报的经验,提出了包括“短、广、软”方针在内的有 关怎样办好社会主义市民报的观点。复旦大学新闻学系 系主任王中在其撰写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中提出了党 报的两重性、社会需要、读者需要、按经济区域办报等 新观点。
1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958.5.1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广播他是中央电视塔的前身
1978.5.11《光明日报》刊发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全国范围的思想解放大讨论
1984《南方周末》创刊
1987新闻出版署成立
1996《广州日报》率先成立报业集团,《南方周末》由文化娱乐向时政类周报转型
1882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报《字林沪报》
1893.2.17英国商人创办《新闻报》上海报坛形成“申,沪,新”三报鼎力的局面
1874王韬创办早期国人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完全由中国人管理而取得成功的报纸
1895——1898年间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1895.8.17维新派在北京创办他们最早的报刊《万国公报》这是维新派“欲开民智,先开官智”的理论实践
1833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53..9.3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
1858.1.由《子子刺报》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是香港最早的商业报刊
1850.8.3英国商人奚安门创办上海首家报刊——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1872.4.30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以营利为目的,不同于之前的宗教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大事年表
1815.8.5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1822.9.12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创办葡文周刊《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827.11.8英国鸦片商人马蒂讯和美国商人伍德在广州创办英文报刊《广东纪事报》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四大专题

专题一:新闻教育史:(三大时期:五四,北伐,内战)中国新闻传播史学发展历程:1.《新闻纸略论》1834年1月发表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2.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等专着3.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新河(胡乔木主持召开了中国报刊史大纲讨论会)4.港澳台及海外地区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状况5.4运动时期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发轫于1918年(10月14日)北大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该研究会以“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为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学会会长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两位导师:一位是《京报》记者——邵飘萍,一位是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副会长)。
大革命时期——即北伐战争时期1.大学新闻系的创建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报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正式设立新闻学系的第一家。
继圣约翰大学之后,我国南方也兴起一些新闻学系,如:1921厦门大学的“报学科”,1922杭州之江大学开设“英文报学”科目等。
其中,上海地区新闻教育事业呈现一时之盛。
北方,新闻教育以北京为中心,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在1923年才真正发展起来。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成立报学系,由徐宝璜创办,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2.新闻学研究的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上,出现过一些论述报纸的文章。
到了二十世纪,新闻学研究才真正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由国人撰写的新闻学专着,和国人翻译的译着。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新闻学者撰写的最早一部新闻学专着,蔡元培称其为“在中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吴超的《新闻学大纲》等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人的新闻学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还经常有外国新闻界和国内新闻界的业务学术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对当时的新闻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报纸上还出现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版。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
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
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曾上书清廷主张变法,创办了《万国公报》。
1、1895年8月创刊《万国公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刊,该刊每期刊载论说一篇,是对上皇帝书的思想与主张的具体阐述。《万国公报》作为维新派宣传与联络的的工具,加快了维新力量的汇合。
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人物发展脉络
人物
简介
贡献及新闻思想
王韬
江苏吴县人,它一生中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即: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1、鼓吹国人办报,王韬积极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2、重视报刊政论。他主张办报要“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他主编的《循环日报》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其中包括议论时事的时评和阐释政治思想见解பைடு நூலகம்政论。
9、1902年2月梁启超又在横滨创办了《新民从报》,这是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包括在内,其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是中国报界前所未有的。
严复
福建候官人,出身名医世家,初期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自强,但晚年思想保守,主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
1、1897年10月在天津与李志成、王修植等人创办了《国闻报》,该报是维新派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宣传阵地。
2、所撰《国闻报缘起》是阐述维新派新闻观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指出,国闻报以报道国内外时事和载译外国报刊材料为主要任务。
3、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辟韩》等文章,抨击封建专制,鼓吹变法自强,在当时影响很大。
孙中山
广东中山人,兴中会创始人,资产阶级革命家,中华民国的缔造人之一,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执政纲领。
2、1918年陈独秀调整办刊宗旨,邀请鲁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撰稿,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反对封建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乍响,惊醒了一代青年。
3、《新青年》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的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中国日报》革新了传统的竖行长行的版式,采用短行排印。《中国日报》在出版日报的同时还出旬刊《中国旬报》,主要发表论文,文艺作品,它的“杂俎”专栏移入日报后改名《鼓吹录》,是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3、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所继承,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之一。
广东新会人,是孙中山的密友,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随中山流亡日本,后来到香港筹办了《中国日报》,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外交司长。后来脱离政界,兴办实业。
1、1899年冬,他奉孙中山之命去香港筹办《中国日报》,创刊后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国日报》早起宣传内容主要有:①、宣传反清反封建。②、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介绍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历史。③、报道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罪行。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与保皇派论战。
蔡和森
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向导》主编两年零八个月。
1、他担任《向导》主编期间,在该刊上发表文章360多篇,这些文章有对现实问题作系统分析的政论,也有短论。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的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1896年考中秀才,收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他走向西方求学,踏上了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党、共产党的道路。
1、陈独秀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成为杂志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他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①、制订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②、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③、组织编者、读者和作者队伍。
2、梁启超在报刊、新闻、舆论、写作等方面,有许多论述,集中代表了维新派的报刊思想,在中国新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梁启超认为“报馆有益于国事”,因此维新派把创刊报刊作为推动变法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他还认为报刊应该“去塞求通”,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并首次用“耳目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和作用。
袁世凯
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陆军之父,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华民国大总统等职。
1、1912年三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新闻传播的短暂繁荣也随之结束。袁世凯打着共和的旗号,用残暴的手段实现专制统治,迫害新闻就,捣毁、查封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2、1895年12月《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出版,作为维新派得第一家正式机关报。该报出刊载论说外,还有中外新闻,但是在光绪皇帝重压下,1896年1月被迫停刊,出版1个月又5天。1896年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创刊。
3、《强学报》集中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还提出“明定国是”的主张,宣传设立议院、组织学会、开办报馆等政治要求,表达了维新派强烈的参政愿望。
2、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事业遭受重大打击,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作“癸丑报灾”。
黄远生
江西九江人,1904年东渡日本官费留学,专攻法律。1909年回国后任邮传部员外郎,1912年开始记者生涯。
1、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同时利用当地的华侨报刊展开革命宣传。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2、1900年孙中山为了鼓动革命派与保皇派作斗争,他亲自组织创刊《中国日报》,委托得力助手陈少白在香港办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陈少白
3、致力于革新文风。晚清文风不敢大胆地触及时政,不敢直抒己见。王韬却赞成经世致用,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4、提出报刊言论自由的思想,并对报刊的功能做出了归纳,表示报刊应该“通外情,广见闻”,“下情上闻,任意下达”,“启民智,辅教化”。
1、黄远生善于采访,勤于写作,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奇才”。
2、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
3、黄远生认为记者要做到,能想,能走,能听,能写。其次,他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要真实,精确,客观,系统。他还提出,办报是为主持公道,指斥时弊,记者应为民生社会请命,反映民生疾苦。
4、梁启超是我国最早提出对“党报“见解的人,他认为,《时务报》、《知新报》早已超出一人之报的范围而是党的报纸。
5、梁启超提出,报馆应该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报馆对政府的监督,是舆论监督,而作为向导者,报馆应该面向大众,具有“救一时明一义”的特征。
6、梁启超对办好报纸提出了四个原则:①、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利益为目的。②、思想新而正,要取万国新思想,以贡于同胞。③、材料富而当,具备全世界之知识,阅一字而得一字之益。④、报事速而确,重时事。
4、康有为认为报馆应该有“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的作用,随之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热潮。
梁启超
广东新会人。他是从康有为,参与维新运动,毕生与文字宣传工作结缘,既是政治活动家,又是学者、政论家、报人。
1、1895年,梁启超参加《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的编辑工作,1896年,参加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思如潮涌,才华洋溢,以文章闻名国内。
7、梁启超采用了“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的手段来宣传和制造舆论,使维新思想深入读者内心。要想形成健全的舆论观,应该坚持“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这五个原则。
8、梁启超在办报过程中还创造了一种形式自由、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人们多称作“时务文体”或“新民文体”。这种文体曾长期为中国报刊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