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
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
2.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定本是经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定本制度的主要内容是进奏院必须将邸报样本送交枢密院审查,发布的邸报必须以定本为主,不得擅自增减。
3.京报: 1.概况: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编选和翻印部分邸报稿件,公开出售,这类报纸通称京报。
因为报纸的出版地为京城。
报纸也是由京城向外发售故称京报。
2.特点1)有固定的报名,刊期和形式。
2)有一个专门从事编印和发行的机构“报房”。
其包含五个环节探报,抄报,编报,印报,送报。
3)一般来说没有自己采访的稿件。
4)公开向社会发售,是一种商品,读者以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也有少量市井。
3.备注:京报传抄稿案是中国第一个报案。
4.香港四大英文报刊:德臣报子子剌报士蔑西南华早报5.时务文体:维新报刊理论家在实践创办的一种新颖的报刊政治文体,这正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因刊载在时务报上,谈论的又是时务,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6.竖三民:它们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宣传革命,言辞激烈,这三份前赴后继的报纸都以“民”字打头,又一脉相承故称“竖三民”。
主要包括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7.癸丑报灾:1.性质:是1913年间以袁世凯为首的耳朵北洋军阀迫害记者,查封报纸的事件。
2.过程: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宋教仁,引起国民党的愤慨,于是发生了讨袁的二次革命,袁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下令解散国民党,并查封来许多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及一些反对专制主义的报纸,同时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仅剩13家,比前一年减少3/4.由于旧历1913年是癸丑年,故这一年报界遭受的摧残称为“癸丑报灾”8.四大副刊:是五四时期四家著名报纸副刊的合称:1.晨报副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1、封建官报出现的时间:唐朝2、明代邸报资料提供者:通政司、六科3、1860年以前香港哪三家报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4、王韬办报情况:1874年年2月4日,《循环日报》创刊,第一家政论报纸王韬对办刊工作的主要贡献:①鼓吹国人办报;②重视报刊政论;③致力于革新文风(报章体)循环日报: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消息与广告版(第二版的文字未刊完转至第三版);第四版为广告启事版5、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6、真正对中国近代产生影响的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7、五四时期由学生主编的刊物:《湘江评论》毛泽东;《天津学生联合报》周恩来(本栏不确定,但这个时期比较出名的革命报刊就是这些了)8、于右任的“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9、1928年后《大公报》的报道方针:爱国、拥蒋、反共10、国名党创办的三大新闻:中央通讯社、《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P172)11、新青年的改组:一是组织领导的改组;二是编排形式的改组;三是宣传内容的改组改组后:①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②想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新一代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2、1931年后在瑞金创办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13、抗战时期的“八匹骡子办报”:即游击办报;缘由:《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
社长、总编辑是邓拓。
(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
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14、《解放日报》的创刊: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张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培训资料

中国新闻事业史培训资料中国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张发明和书写技术的产生,但真正的新闻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培训资料,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一、鸦片战争前新闻散发的雏形在鸦片战争前,官方报纸已经存在,但发行量较小,普及程度有限。
此时的新闻传播主要依靠官方的口述传闻和民间的传声筒,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二、近代新闻事业的起步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1866年,中国第一份西式报纸《时务报》在上海创办,并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形式。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媒体技术和新闻观念。
在此时期,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逐渐普及于中国社会。
三、民国时期的新闻发展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
1927年,中国第一份社会性主义报纸《新华日报》创办。
此后,新闻机构和报纸纷纷涌现,包括《申报》、《大公报》等。
新闻报道的题材也逐渐扩大,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人文报道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内容。
四、新闻业的挑战与转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新闻事业,推行媒体的国有化,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为主要任务。
然而,由于宣传导向的限制,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新闻行业才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型,进一步开放和多元化发展。
五、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新闻传播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新闻报道快速、便捷地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
各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兴起,媒体内容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六、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前景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虚假新闻、低俗化现象、商业利益驱动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新闻从业者也更加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包括信息采集、报道技巧、媒介素养等。
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传统散发到现代新闻媒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要点

2、 《中国日报》
3、 《苏报》和“苏报案”
4、 《民报》:竖三民:民呼、民吁,民立
5、 革命派与保皇派报刊的论战
6、 章太炎
7、 湖北《大江报》
8、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9、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第二章
外人有华办报的两个阶段:1515——1840——世纪末。
1、 1840年后报纸出现的背景。
2、 《察世谷每月统记传》
3、 《万国公报》
4、 《申报》
5、 《字林西报》
6、 《蜜蜂华报》
10、 民初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
第五章:
1、《新青年》发展的三个阶段:1915——1918;1919——1920。9;1920。9——1922。7
2、五四时期新闻报刊的重大改革运动
3、 四大副刊
4、 瞿秋白
5、:古代——1949年
第一章:
1、 邸报:出现时间,主要内容,形式,统治者对官报的检查,谁曾经谈过这些问题,著书立说。它的社会影响。
2、 小报:谁发明的,社会影响,内容,时间,特点。是非法的民间报纸。
3、 京报:合法的民间报。特点
第三章:
1、 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郑观应,洪仁轩,王韬的《循环日报》。。。
以康有为始,报刊成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维新派的时务文体,梁启超的《时务报》,其写作方式、特点
以上报刊的特点和历史进步作用。
2、 评价改良派的报刊
第四章:
1、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主张及对革命的作用
新闻史
1、黄远生2、于右任3、章太炎4、王韬5、梁启超6、邹韬奋7、陈独秀8、范长江9、徐宝璜10、苏报案11、癸丑报灾12、新华日报13、四大副刊14、新华通讯社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红色中华通讯17、申报18、时务报19、循环日报20、中国日报21、民报22、新青年23、每周评论24、向导周报25、政治周刊
新闻事业发展史考试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宋代定本制度定本(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 “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外国传教士与近代中文报刊的诞生中文报刊影响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问世◆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报刊,1815年8月5日(—1821)年于南洋马六甲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主编米怜、梁发(中国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目的:向中国人炫耀西方科技水平之高超,显示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改变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看法。
◆内容:a:以“阐发基督教义”为宗旨;b:介绍西方科技文化,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
◆特点:a: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等形式以适应中国读者;b:写作文体丰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一条消息《月食》。
c :雕版印刷,免费发行三、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内容:a:宗旨是宣传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消除中国人敌视心理;b:内容以传教、道德、科学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学和时事政治性内容。
◆特点:a:首次刊登社会新闻、行情价目表(广告)和文学作品,首创“编者按”;b:刊载中文报刊史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新闻纸略论》。
C:与《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相仿,处处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四、鸦片战争前后的新闻外报在华的发展(简单了解)《申报》: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
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合资创办③以盈利为目的④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1)最早出现的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是口头传播。
(2)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3)孙樵的《经纬集》中有一篇文章《读“开元杂报”》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孙樵的文章证实了唐代确有官方发布、抄录、传播新闻的做法。
“开元杂报”就是抄件。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特征:①它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刊登的是皇帝的谕旨、臣僚的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
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
不仅设有专文、专讯,甚至连专门采访的新闻都没有。
②它的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只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也没有标题,更没有消息、通讯、评论等文字体裁的分野。
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版面,当然也没有广告。
③它的发行与传递也不同于现代报纸。
它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的,而不是由报馆出版、发行的。
那时还没有作为独立行业的报业。
(5)据考证,到唐代才有确证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即今人所说的中国古代报纸。
(6)敦煌进奏院状(归义军进奏院状):是现在仅存两份唐代的官报,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怀申派驻在朝廷的进驻官发回沙洲的,因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即归义军进奏院状。
(7)邸报这个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8)宋代太平兴国八年又成立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进奏院。
(9)定本制度:宋代的官报的审查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这种制度始于公元999年只实施到南宋末。
(10)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

事件1.《苏报案》性质:是清王朝勾结帝国主义势力迫害革命报刊和报人的事件。
P97—P99起因: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反清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
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结果:1903.7,清政府以《苏报》刊载了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抵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捕房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主编章士钊等事先逃走,章太炎等人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十个月的审讯,租界当局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传媒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涨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P106性质:是辛亥革命前夕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大论战。
一次引导革命群众从改良主义迷雾中醒悟过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简单地说是革命,还是保皇?这是论战的中心。
2.是实行民主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要不要平均地权。
经过、结果:《论战》在1905年至1907年间达到高潮,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民报》方面参战的主要有汪精卫、胡汉民、章太炎等,《新民丛报》方面披挂上阵的主要是梁启超,梁启超尽管威风不减,无奈大方向错了,终于改变不了被动,失败的局面。
1907年11月,江河日下的《新民丛报》宣告停刊,论战终以革命派取得显赫胜利,改良派惨遭失败而结束。
意义:首先,革命派击退了保皇派的进攻,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上和舆论上的准备;其次,培养和锻炼了革命骨干,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再次,革命派通过论战,扩大了舆论阵地。
3.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P154—P155性质:是“五四”运动前后,报刊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右翼”思想的论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24. 《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日报,主编瞿秋白。
25. 新记公司“三杰”: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
26.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27.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奥斯邦台(1920年)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28. 中央第一个通讯社是红色中华新闻社。
29. 《红星》是长征途中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出版的唯一一份报纸。
30. 范长江的代表作是《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31. 斯诺的代表作是《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32.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改版社论为《致读者》。
33.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代表刊物是《观察》周刊。
34. 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的编辑人员,作出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重要谈话。
35.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发表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二、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中国最早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孙樵(字可之)的《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在该书中收录了他的一篇《读开元杂报》的文章。
2.黄皮京报:就是加有黄色纸张封面的京报。
3.马礼逊:英国传教士,先文化、经济渗透,努力的“习华文,学华言、衣华服,食华食”。
在华25年,1815年办英华书院、印刷所。
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
4.《察世俗每月统记考》:简称《察世俗》,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宗教刊物。
内容:(1).基督教义、圣经。
(2).封建伦理道德。
(3).各国新闻、天文地理。
编辑方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短、教化作用。
主要在平民百姓间进行传教。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人、主编郭世立,普鲁士人。
目的: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和思想,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以传教为次;主要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
编辑:文字通俗,文风简短。
宣传策略:附会儒学。
6.《万国公报》:前身是美国传教士自费创办的一家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教会新报》)。
是当时最典型、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
内容及影响:(1)A.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
这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
B.在社会科学方面,注重新学说的介绍,大量介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回头看》是我国报刊上最早出现的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文字。
(2)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
林乐知、蔡尔康两人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道和评价。
《中东战纪本末》八卷及《续集》四卷。
(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
林乐知《中西关系略论》。
孙中山《上李傅(李鸿章)相书》长达7000字,分两期刊登。
“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斌之远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7.林乐知:1836~1907,美国传教士,以创办和主编《万国公报》而知名的。
1859年来到中国,死于上海。
对外国传教士的评价:传教士在华办报,是对半殖半封中国的“攻心”策略,早期西学是手段,目的是传教,后期由“教”而“政”,实际也是“攻心”,但形式有开化中国人头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商人美查(183?~1908)同伍华特、普莱亚、麦基洛集资合办,后来股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1872~1949),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9.王韬:(1828~1897)《循环日报》的创办者,1874年集资在香港创办。
王韬与《循环日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名来“天道循环,国家亦然”“弱击强之机,强制弱之渐”青年时期上海时期香港时期“普法战纪”、“弢园之录外编”晚年时期王韬和《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贡献:1. 首开我国政论报纸的先河。
2. 开创新的报章文体。
“时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时文不废,天下不治”3. 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
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是刚成立的“强学会”的机关报。
11.《强学报》:1896年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该报宗旨为“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明隐。
”、“学则智群泽强”12.《时务报》: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撰稿人是梁启超和汪康年,较为有影响的稿子:《变法通议》“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3.《中国日报》:1900年创刊于香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内容:(1)宣传反清反封建。
(2)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14.苏报案和《苏报》:“苏报案”与《苏报》宣传的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的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在文章之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批判了康有为又骂皇帝,这为清政府提供了直接的迫害借口。
1903年七为月十五,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章太炎和邹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便在英租界“会审公廨”的法庭开始了。
在审讯初期,清政府要求判章﹑邹死刑,没被接受。
1903年十二月中旬,法庭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又遭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15.《清议报》: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主编梁启超。
16.《新民丛报》: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
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17.《民报》: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8.“竖三民”:指的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9.癸丑报灾:1912年3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新闻传播的短暂繁荣也随之结束。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它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刊”。
20.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他长于采访,勤于写作,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奇才”。
《远生遗著》我国最早的一部新闻通讯文集。
生于1885年1月15日,1915年12月25日晚在美国旧金山市被暗杀,时年仅31岁。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21.邵飘萍: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刊了著名的日报《京报》,他自认社长。
和蔡元培、徐宝璜一起,于1918年10年14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担任该会的导师编写、出版了《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两部新闻学专著,其中《实际》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22.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23.《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它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内容很丰富:(一) 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
(三) 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
23.《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
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
最突出的内容有:1.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
2. 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
3. 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
24.《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