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

中外新闻事业史教案课程内容:本课程分为两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我国从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脉络,包括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新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新闻宣传活动的历史概况、著名新闻人物、各时期主要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其他新闻机构等;外国新闻事业史部分主要讲授世界新闻事业发展的梗概和基本规律,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和职能,以及当前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课程共36课时,18周,每周2课时。
教材:(1)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2)张允若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中外新闻史1305,1-18,广电041班,52人前言:学习新闻史的方法一、什么是新闻史1、新闻史——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2、新闻学:新闻史论+新闻业务二、学习新闻史的方法1、记忆史实,正确理解并评析与其他课程的比较:(1)新闻理论——分析、理解、记忆、分析(2)新闻业务——理论与实践并重,尤重后者(3)新闻史——记忆、分析2、把握主线,突出重点主线:新闻史分期重点:重要时代、重要报刊、重要人物、重要思想“第一”、“最早”3、以人为本,以人率事报人——报纸4、暗线:传播科技是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传媒的不断更新、传播能力的不断提高5、处理好史论、新闻史学与史学之间的关系(1)运用新闻理论分析新闻史实(2)新闻史也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交叉学科),要在历史大环境下研究。
*结合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经历谈谈怎样学习新闻史。
方汉奇,1926年,1946年考入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曾在上海新闻图书馆工作,现为中国人大教授。
座右铭:“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范文澜)中国新闻史绪论:中国新闻史的分期及特点(唐开元年间—1949)重点和难点:1、掌握中国新闻史的分期;2、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一、中国新闻事业史分期1、古代报纸发展时期(唐开元年间-1820s)(2课时)开元——713到741年,共二十九年三种类型的古代报纸: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2、在华外报发展与垄断期(1820s初—1890s初)(1课时)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英>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纪传》(马六甲)3、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期(1890s中期—1910s中期)(2课时)两次国人办报高潮4、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黄金时期(1915—1927)(2课时)启蒙报刊——《新青年》为主体百家争鸣——《申报》(1872/4/30)、《新闻报》(1893/2/17)、《大公报》5、两级对立新闻事业格局形成与演变期(1927-1949)(1课时)形成阶段:1927、4——1937、7共处阶段:1937、7——1945、8结束阶段:1945、9——1949、10二、特点1、事业性质——强烈的政治性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以政治家办报为主流2、新闻业务——重视言论政论、“立言”王韬《循环日报》(1874、1、5)——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报刊政论时代3、管理体制——机关报为主体4、历史沿革——特有时期复习题:1、简述中国新闻史的分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3章

二、《中外纪闻》、《强学报》均由维新派创办,其主编是梁启超、麦孟华和徐勤等人,这两个报纸宣传维新变法,呼吁救亡。
三、《时务报》
四、《知新报》、《湘学报》、《湘报》、《国闻报》等报刊创办。
第三节资产阶级改良派后期的办报活动(1898-1907)
戊戌政变后,康、梁受到慈禧为首的后党政府通辑,逃亡日本,开始在日本、南洋、美洲等地办报。一、《清议报》
梁启超的办报主张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以
报纸“去塞求通”。
二、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的特点
他们是政治家办报,重视宣传鼓动,注意宣传效果,改进新闻业务,他们重视政论,寓评论于新闻中,注意报纸编排,并开始向外派记者。这些对以后办报活动有很大影响。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二、《新民丛报》及海外其他报刊
这时期改良派还在檀香山办了《新中国报》,在新加坡办了《天南新报》,在旧金山办了《文兴日报》等。
第四节梁启超的政论和改良派报刊的特点
一、梁启超的政论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为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写下了许多有名的政论,开创时务文体的先河。他的文章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条理明晰”,“平易畅达”;形式自由“纵笔所指,略不检束”;“笔锋常带感情”。其缺点:有片面性,拖沓,冗长,铺陈过多。
章节
第三章
课时
6
教
学
目
的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重点:
掌握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创办的报刊以及报刊的宣传情况;
突出方法:课堂教学课下阅读
教学
难点
及
新闻事业简史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新闻事业简史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理解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新闻事业的兴趣,提高其新闻素养。
教学重点:1. 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不同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2. 分析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闻事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新闻事业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新闻事业的起源- 介绍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时期的新闻传播方式。
-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新闻事业的起源。
2. 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讲解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的兴起。
- 分析近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如启蒙思想、民主运动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近代新闻事业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提出课后思考题: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新闻事业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讲解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的兴起。
- 分析现代新闻事业对社会的影响,如信息传播速度、舆论监督等。
2. 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 讨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如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督政府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新闻事业在现代社会中面临哪些挑战?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2章

学
后
记
突出方法:课堂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正确、全面地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突破方法: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请学生课堂讨论等
相关
与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节近代报刊在华南沿海的出现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
章节
第二章
课时
6
教
学
目
的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方式,为我所用。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重点:
1、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2、掌握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影响。
3、正确、全面地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三、近代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四、近代报刊在广州的出版
五、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
六、
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
二、《字林西报》与其他外文报刊的发展
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四、宗教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第10章

学
后
记
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者的讲话
四、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第四节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和新闻变革的完成
一、城市报纸的政策宣传
二、新闻事业大变革完成
上海《大公报》发表了《新生宣言》继续出版。帝国主义报纸与人民为敌,华籍工人起来斗争,自动停刊。
《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广播电台迁北平。《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创刊,一些重要的刊物如《中国青年》、《文艺报》等及时出版,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
章节
第十章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过程;了解《晋绥日报》反“客里空”开展批评自我批评运动的意义,吸取历史的教训,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1、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
2、国富。
突出方法:课堂教学+图片资料分析+讨论
二、《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战
(一)针锋相对开展论战,批驳大公报的谬论。论战之一:1945年11月20日:《大公报》重庆版发时评《质中共》,《新华日报》11月21日发表社论《与大公报论国是》;论战之二:我军在东北阻止国民党对东北进攻,1946年4月17日重庆《大公报》转发上海《大公报》社评《可耻的长春之战》,《新华日报》发社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撕下了它“民主”、“公正”的外衣。
(二)揭露《大公报》的反动本质,剥掉它“独立经营”、“民间报纸”的外衣;批判其在重要问题上的态度,揭露其为蒋介石效忠真面目;揭露它一贯施展的“小骂大帮忙”的手法。
第三节《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
一、“客里空”由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史教案

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教案中国新闻史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学习中国新闻史,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重大事件和人物,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2.熟悉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3.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4.提高新闻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中国新闻史概述2.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3.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5.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6.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7.新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讨论法4.实践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中国新闻史概述1.引入:介绍中国新闻史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讲授:讲述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中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二课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1.引入:介绍清末民初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清末民初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清末民初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三课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四课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2.讲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界和代表人物。
3.案例分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4.讨论: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事业进行讨论,梳理相关知识点。
第五课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1.引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背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

3.4 对第一批国人办报的评价(讨论)
20
第4章
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 第一次高潮
21
4.1 概述
4.2 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是维新运动的需要—“办报达聪”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与维新运动同生共荣:1896、8分界为 两阶段 (一)《中外纪闻》(1895、8,北京) 《强学报》(1896、1,上海)的创办:性质、作用
4、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915年至1927年)
5、两极格局的新闻事业的形成与演变期( 1927年至 1949年) 6、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时期( 1949 年10月至今)
7
二、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一些特点
第一,从事业性质上看,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强 烈的政治性。首先,各种新闻媒介应政治斗争的需要而 产生,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发展。其次,政治家办报是 中国新闻媒体运作的主流。 第二,从新闻业务上看,中国的报纸重视言论,尤 其是重视政论。近代国人办报以政论本位开始。 第三,从管理体制上看,机关报成为了中国的新闻 传播媒介的主体。
26
第6章
民国建立与中国报刊由政论 向新闻时代演变
27
6.1 概述
演变的原因:
1、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堕落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演变的标志:
1、重视新闻采访、新闻报道和通讯写作 2、一批名记者的涌现
28
6.2 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一)远生其人(1885—1915)(1912—1915)进士、
[1]郭实立来华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出版
[2]郭实立的办报思想与技巧 [二]外国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16
2.3 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早期报纸的形式和内容
唐、宋报纸形式是书卷式,元朝改为小本,明、清是一册一册的,清末是报纸
过 型。官报刊载内容是皇帝起居言行和皇室的动态、封建王朝的决策、公报、任免、
选拔、赏恤、褒贬以及大小官吏的章奏疏表。它的读者是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 府官吏、封建士大夫。宋朝以后的小报多登封建王朝要闻、小道消息、社会新闻。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新闻事业史的定义、范围
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它属于文化史的
范畴,是总的通史的组成部分。新闻事业史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卫星通讯、新
闻教育、新闻法学等发展变化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
1 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业是人创造的,但人的主观活动受到客
相关 内容 素材
《弢园文录外编》及相关论文。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873-1894)
一、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纸 艾小梅主编的《昭文新报》1873 年 7 月创刊于汉口,“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教 由日刊改为五日刊,不到一年创办了《汇报》,由两日刊变日刊,报纸为纪事、 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及船期、行情等栏目,一年半后停刊。
《申报》的创办,使中国新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多方面的经验
程
(一) 重视新闻,尤其重视重大社会新闻的报道
(二) 重视副刊和广告
二、《新闻报》
售价低、广告多、发行快。
三、我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
教
学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早期外报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影响及其
历史作用,并且通过学习,借鉴成功的商业报纸改进业务和经
教
学 本节通过对《循环日报》的学习并且通过对创办人王韬及其政 论的分析,使学生对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概况形成印象。
后
记
第二章
章节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课时
3
第三节 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教
学 本节课重点介绍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创办的几份报刊。要
目
求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维新派报刊活动的特点。
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出版了《新闻研究资料》,复旦、人大新闻系都出了有关新闻
史的书,编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各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所的本科生、研究生写
出了一批学士、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四)学习研究应注意问题
要积累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问题,克服各种干扰。
教
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
外国人办报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815—1842)
教
这时期代表性的报纸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丛报》等。其中文报纸特点:多数
在东南沿海和南洋群岛出版;以宗教作掩护;宣传中外友好。其外文报纸特点:刺探情报,系
统介绍中国情况,极力煽动入侵中国。这时的办报人马礼逊、米怜、裨治文、麦都思等人都是
程 一个报刊政论家。其政论主旨:“救时以内为本”;“治内以重民为先”;“图强以变
法为要”;“变法以人为重”。其政论特点是:内容广泛,篇幅短小,及时论述时政, 论述透彻。 三、郑观应的政论及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 郑观应(1841—1920)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他的政论有炽烈的爱国思想, 他主张注意“兵战”;废八股,育人才;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等。他认为报纸应是 “通民意,达民情”之工具;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的作用。
教
学 本课讲授的是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它的特征以及意
义。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深度报道的特征,
后
以及深度报道的意义。
记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
3
教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
学 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
目 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
相关 内容 素材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中国报纸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周朝就有报;第二种说汉朝有报;第三种说唐朝有报,已被较多的历史
教 资料证实。 二、早期报纸的性质及发行制度 官报,即邸报。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是为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 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小报,即非官方报。它始于宋朝中叶,盛行于南宋,
教 《大美晚报》等。这些报纸,毫不掩饰它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他们猖狂、
放肆地侵略宣传,激起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愤慨。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从文字到版面安排都注意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会做广告,
学
注意社会新闻;并注意图画、时事漫画报道;开始办副刊。其新闻业务对我国报纸
业务的改进有一定影响。
过
一、《申报》
后
营的措施。
记
第三章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
章节
课时
3
起
教
学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
目
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节课重点介绍国人自办报刊的滥觞。突出方法为课堂 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本节课难点是《循环日报》及王韬的政论特色。突破方 法为人物分析和对文本的重点讲授。
学 中国通,都拥有神职人员的公开身份,积极推销贩卖鸦片,都是侵华活动的帮凶。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这时期外人在中国办报活动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北,他们创办的中外文报刊 170
多种,占同期我国报刊的 95%,这些报纸可分三类:
过
第一类是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节课重点介绍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文风。突出方法为 重点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梁启超的政论风格。突破方法为结合史实和文本 讲授。
相关 内容 素材
参照梁启超的著作以及介绍相关文章。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学
第三节 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1898-1907)
过
戊戌政变后,康、梁受到慈禧为首的后党政府通辑,逃亡日本,开始在日本、南洋、 美洲等地办报。
程 一、《清议报》
《清议报》1898 年 12 月 23 日创刊于日本横滨,出到一百期,于 1901 年 12 月 21 日报社被烧停办,它是改良派的机关报。 主编梁启超、麦孟华等。其宗旨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等。 它捧皇帝斥太后,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渐变。 二、《新民丛报》及海外其他报刊 《清议报》停刊后一个月,改良派又在横滨办起了《新民丛报》(1902、2、8-1907、 11、20)共出 96 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蒋智由、麦孟华等人。其宗旨是“起民 权”、“移风俗”、“衍哲理”、“牖新知”等,它迂回保皇。
程 它的发行者多是朝廷的进奏官,地方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士大夫和经营书肆印
刷者。
四、十六世纪中叶,明王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监督下发行京报。报房京报可公开 叫卖和接受订户。其主要读者是官吏、豪绅和巨商,其性质同邸报。 五、中国反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多用揭贴、旗报和牌报。
基本脉络,明确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和学习方法,有助于今后的
后 学习。
记
章节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课时
3
教
学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报纸的产生发展及其
目 性质,正确认识早期的报纸。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报纸起源。突出方法为课堂重点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了解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明确报纸起 源的年代。突破方法为结合实例重点讲授。
合丛谈》、《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1868 年 9 月 5 日创刊于上海,原名《中国教会报》,是个周刊,1874 年 9 月
程 5 日起改名《万国公报》变为月刊。1889 年成为英、美资本家及其传教士组织的广学会的机关
报。它出版近四十年,累计近千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
章节
绪论
课时
3
教
学 本章主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
目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突出方法为课堂 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和学习方法。突破方法为 结合历史实例讲解。
相关 内容 素材
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中国新闻史的概述性著作。
本章的难点是学习把握好《申报》、《新闻报》等商业报 纸的改进措施。突破方法为结合实例重点讲授。
相关 内容 素材
《申报》和《新闻报》的相关著作和论文。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上海报纸的崛起
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等大量留居
我国。这时期外文报纸猛增,多达 120 种以上,主要有《 剌报》、《字林西报》、
学 其他还有:《新报》、《维新日报》、《述报》、《广报》、《奥报》等。
二、《循环日报》和报刊政论家王韬 《循环日报》(1874-1947)创办于香港,是大型日报,主编为王韬。它是中国第一
过 个以政论为主的铅印报纸。
王韬(1828-1897),本名利宾,又名翰,字懒今,苏州角直人,是我国报刊史上第
观条件的制约,支配主观的客观条件,是有变化的,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