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检查技能操作

合集下载

体格检查操作细则及评分标准

体格检查操作细则及评分标准

体格检查操作细则及评分标准体格检查是医学中重要的临床技能之一,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触诊、叩诊、听诊等操作,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辅助确定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格检查的操作细则以及评分标准,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操作技巧和准确度。

一、一般注意事项在进行体格检查前,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1. 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了解患者的主诉和就诊目的。

2. 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保护隐私的空间。

3. 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操作的卫生。

4.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

二、体格检查操作细则以下是体格检查的常用方法和操作细则:1. 触诊(Palpation)- 静态触诊:使用单手或双手,用适当的压力和速度进行触诊,以感知患者皮肤温度、湿度、光滑度等。

- 动态触诊:用手指或手掌揉动或推动特定部位,检查患者器官的大小、形状、质地、压痛等情况。

- 深部触诊:通过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揉动方法,以触摸感知和评估腹部、胸部或其他部位的内脏器官状况。

2. 叩诊(Percussion)- 直接叩诊:直接用手指或手掌敲击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观察声音和振动的变化,以判断内部器官的状态。

- 间接叩诊:通过敲击患者身体上的特定部位,观察指尖或其他器械上的震动和声音,以评估内部器官的状态。

3. 听诊(Auscultation)- 直接听诊:将听诊器(如听诊器或头胸听诊器)直接贴上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以听到内部器官的声音,如心音、肺音等。

- 间接听诊:将听诊器放在医务人员手掌上,再将手掌贴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以听到内部器官的声音。

4. 视诊(Inspection)- 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面色、肤色、姿势、步态等外部特征,以发现异常情况。

- 通过使用放大镜、检查灯等器械观察患者的眼睛、嘴巴、鼻子、耳朵等器官,以检查有无异常。

三、体格检查评分标准体格检查的评分标准根据不同器官和检查项目的特点而定。

一般采用以下评分系统:1. 触诊评分标准- 0分:无异常发现。

技能考试 体格检查及基本技能操作考官的评分标准

技能考试 体格检查及基本技能操作考官的评分标准

技能考试体格检查及基本技能操作考官的评分标准[说明]体格检查共30分,体格检查1:小项目6分,大项目中任选2项共14分;体格检查2:10分。

基本操作技能共20分,小项目8分,大项目12分,考试时,大小项目各选一项。

一、体格检查1(两位考生互相检查不同项目,例:甲给乙检查血压,乙给甲检查眼,依次类推)[测试项目21项](一)一般检查(小项目)1、血压(间接测量法)(6分)(1)检查血压计(1分);关健:先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

(2)肘部置位正确(1分);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3)血压计气袖绑扎部位正确、松紧度适宜(1分);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其下缘在肘窝以上约2~3cm,肱动脉表面。

(4)听诊器胸件放置部位正确(1分);胸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不能塞在气袖下)。

(5)测量过程流畅,读数正确(2分);向气袖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肱动脉搏动声消失,水银柱再升高20~30mmHg后,缓慢放气,双眼观察汞柱,根据听诊和汞柱位置读出血压值。

考官可复测一次,了解考生测定血压读数是否正确。

2、眼(眼球运动、对光反射)(6分)(1)眼球运动检查方法正确(2分);检查者置目标物,如棉签或手指尖,于受检查者眼前30~40cm,嘱病人头部不动,眼球随目标物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方法正确(2分);①直接对光反射是将光源直接照射被检查者瞳孔,观察瞳孔变化(1分)。

②间接对光反射是指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移开光线,瞳孔扩大。

间接对光反射检查时,应以一手挡住光线,以防光线照射到要检查之眼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1分)。

(3)眼球震颤检查方法正确(2分)。

嘱被检查者头部不动,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垂直、水平运动数次,观察眼球是否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3、浅表淋巴结(6分)(1)颈部淋巴结检查(2分)检查时,嘱被检查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放松肌肉,有利触诊。

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第二站 体格检查

执业医师考试-技能操作第二站 体格检查

1号题:1、甲状腺检查(须口述视诊内容和报告检查结果,前面触诊和后面触诊可任选其一);2、肝脏触诊(单、双手触诊)(须报告检查结果);3、手部及其关节视诊检查(须口述视诊内容)。

一、甲状腺检查(须口述视诊内容和报告检查结果,前面触诊和后面触诊可任选其一)(一)视诊(口述内容):观察甲状腺大小、是否对称(二)触诊方法正确,动作规范1.甲状腺侧叶触诊后面触诊:告知被检者取坐位,考生站在其后,一手示、中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拇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示、中指在其前缘触诊甲状腺,检查过程中,嘱被检者做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前面触诊:告知被检者取坐位,考生面对被检者,考生一手拇指施压于一侧甲状软骨,将气管推向对侧,另一手示、中指在对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向前推挤甲状腺,拇指在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

检查过程中,嘱被检者做吞咽动作,重复检查,用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甲状腺。

2.甲状腺峡部触诊:考生面对被检者,用拇指自胸骨上切迹向上触摸,可触及气管前甲状腺组织,判断有无增厚,嘱被检者做吞咽动作。

(三)听诊方法正确,动作规范:考生用听诊器钟形体件放于甲状腺部位,两侧均需检查。

(四)检查结果正确:报告检查结果: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结节、震颤,听诊有无杂音。

二、肝脏触诊(单、双手触诊)(须报告检查结果)(一)考生站位正确,告知被检者体位、姿势正确:告知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暴露腹部,腹部放松,做腹式呼吸,考生站在被检者右侧。

(二)检查方法正确,动作规范1.单手触诊:考生将右手四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平行地放在被检者右侧腹部脐水平线上,用示、中指末端桡侧进行触诊。

被检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前上迎下移的肝缘。

如此反复进行,并逐渐向肋缘方向滑动,直至触及肝缘或右肋缘。

2.双手触诊:考生右手位置同单手触诊,左手托住被检者右腰部,拇指张开置于季肋部,触诊时左手向上推,右手触诊方法同单手触诊。

住院医师诊断能力评分表(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技能操作)

住院医师诊断能力评分表(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技能操作)

住院医师诊断能力评分表(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技能操作)住院医师诊断能力评分表(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技能操作)---引言住院医师作为医疗团队中至关重要的一员,其诊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质量。

为了全面了解和评估住院医师的诊断能力,本文档旨在设计一份住院医师诊断能力评分表,其中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和技能操作三个方面,以便于对住院医师的表现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估。

---评分表设计1. 体格检查评分项- 体格检查方法正确性(10分)- 步骤完整、有序(5分)- 仪器操作正确、规范(5分)- 体格检查技巧熟练程度(10分)- 触诊、听诊、视诊等技术娴熟(5分)- 掌握常见病症的特殊体征检查(5分)- 体格检查结果分析能力(20分)- 能够准确、细致地分析体格检查结果(10分)- 能够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合理推断疾病可能性(10分)2. 病史采集评分项- 病史采集方法正确性(10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5分)- 能够倾听患者,并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获取完整病史(5分)- 病史陈述及整理准确性(10分)- 能够准确陈述已采集到的病史(5分)- 能够将病史整理有条理、清晰明了(5分)- 病史资料总结与分析能力(20分)- 能够将病史资料进行合理总结(10分)- 能够准确分析病史资料所暗示的问题(10分)3. 技能操作评分项- 技能操作方法正确性(10分)- 能够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法(5分)- 能够运用正确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分)- 技能操作熟练程度(10分)- 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操作(5分)- 能够在操作中灵活应对特殊情况(5分)- 技能操作结果分析能力(20分)- 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技能操作结果(10分)- 能够对技能操作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10分)---评分标准- 优秀:90分及以上- 良好:80-89分- 中等:70-79分- 不及格:70分以下---结论住院医师的诊断能力评分表包括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和技能操作三个方面。

生命体征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生命体征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5
触诊肱动脉,听诊器置于肱动脉,边听诊边充气,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再升高30nιmIIg后,缓慢放气;双眼随汞柱下降,平视汞柱表面。
10
读出血压值。
5
间隔Imin后再次测量。
2
两次结果相差大于5mmHg时,测量第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3
若双侧脉搏不对称,或初次测量血压不正常者,应进行对侧血压测量。
2
生命体征体格检查临床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考生姓名:监考老师:日期:年月日
项目
分值
内容及评分标准
满分
得分
准备
10
医师准备: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洗手(可口述)
2
操作前告知患者检查内容及目的,取得患者同意
2
评估环境,保护患者隐私
2
完全暴露患者检查部位,注意保暖
2
体位:坐位或者卧位(医者立于患者右侧)
2
体温
3
呼吸
15
观察胸部起伏,观察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观察30秒以上,计算呼吸频率
5
观察呼吸节律
5
报告结果:呼吸次/分,节律整齐,无潮式呼吸,间停呼吸、抑制性呼吸和叹气呀呼吸
5
血压
40
检查血压计
5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休息至少5分钟
3
暴露患者上肢,并轻度外展,肘部置于心脏同一水平
5
将气袖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下缘离肘窝以上3cm,气袖中央为肱动脉表面。
10
确认将体温表汞柱甩到35C以下
2
将体温计头部置于患者腋窝深处,嘱患者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IOnlin后读数
4
报告诊槎动脉近手腕处,稍加压力,触诊30秒以上
3
计数核动脉搏动次数,计算1分钟频率

一般体格检查操作流程

一般体格检查操作流程

一般体格检查操作流程
一般体格检查操作流程如下:
一、向考官报告自己的编号和操作项目,请求开始。

二、考官示意开始。

三、操作前准备:
1.告知患者检查内容,让其配合。

2.评估环境,确认环境适宜。

3.清点所需器械。

4.洗手。

四、体温测量:
1.检查体温计。

2.帮助患者解开衣扣,将体温计放于腋下,测量10分钟后记录结果。

五、脉搏测量:
1.请患者伸出右手,将手指放在桡动脉处,数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

2.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数出1分钟呼吸的次数。

3.将脉搏和呼吸数写在记录单上。

七、血压测量:
1.确认患者休息和饮食情况。

2.帮助患者脱下右侧衣袖。

3.检查血压计和水银柱。

4.将袖带缚于上臂肘窝上2-3cm处,测量血压。

以上是一般体格检查的操作流程。

在操作前需要进行准备,包括告知患者、评估环境、清点器械和洗手。

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如检查体温计、数出脉搏和呼吸的次数等。

最后,测量血压时需要确认患者休息和饮食情况,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体格检查与基本操作

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体格检查与基本操作

断针的处理
01
方法﹕针体露出皮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断针残端与皮肤相平,但能见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于针两旁按压皮肤,使针端露出皮肤之外,然后拔除。全部没入皮下的断针需外科手术处理。
02
艾柱无疤痕灸
03
方法﹕将小或中艾柱置于皮肤上,上端点燃、当燃剩2/5时,患者感到热时,用镊挟去,换柱再灸,一般3~7壮,局部红晕为度。
提插补泻法
1
针刺入应刺深度的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至上1/3。反复操作三次。
烧山火法
计刺入应刺深度的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反复操作三次。
3.间接叩诊法(指指叩诊法) 注意点﹕(l)板指指节紧贴被叩部位。 (2)用腕指关节运动叩击,叩 指打击后立即抬起。 (3)同个部位、同样时间间隔、 同样力量、重复数次。 4.肺部的叩诊法 顺序﹕由健侧开始,自上而下,两侧对照。 肺上界﹕锁骨上3cm, 肺下界﹕锁骨中线第六肋,腋中线第八肋, 腋后线第十肋。
04
艾条温和灸法
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2 ~3cm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约5~7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对于神志不清者或小儿,医生可用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热度,以防止烫伤。
闪火法拔罐
方法﹕用镊子持95%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注意勿烧热罐口,以免烫伤。
透天凉法
2
晕针的防治
弯针的处理
方法﹕停止操作,已刺之针迅速起出,平卧头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给予热茶水或糖水。重者可选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水沟等穴指压或针刺,亦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体格检查技能操作

体格检查技能操作
体格检查一(心脏视诊、叩诊)
项目
内容




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被检查者正确保露胸部。
2、叙述心脏视诊主要内容: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观察心尖搏动范围,并能说出正常值(2.0~2.5cm);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3、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范围: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在第几肋间;能够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范围正常或弥散。
2、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法: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需叩击双侧肋脊角。
3、听诊方法正确并能指出主要听诊部位:将听诊器置于腹壁上全面听诊各区,顺序左至右,上至下;注意在上腹部、脐部、右下腹及肝、脾区听诊。
4、能描述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能描述肠鸣音亢进:每分钟10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能描述肠鸣音消失标准: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2、视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暴露腹部,双腿屈曲,告知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自上而下视诊全腹;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检查者自侧面切线方向观察。
3、叙述视诊主要内容: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皮疹、瘢痕、疝等。





1、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向左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腹部,令其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诊又为浊音;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4、叙述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搏动名称,并能指出其部位: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剑突下搏动;心底异常搏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格检查一(心脏视诊、叩诊)
项目
内容




1、心脏视诊方法正确,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右侧,被检查者正确保露胸部。
2、叙述心脏视诊主要内容: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隆起与凹陷;观察心尖搏动范围,并能说出正常值(2.0~2.5cm);观察心前区有无异常搏动。
3、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范围: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在第几肋间;能够正确指出被检查者心尖搏动范围正常或弥散。
体格检查四(腹部及脾脏、胆囊触诊)
项目
内容




1、浅部触诊手法、顺序正确: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嘱其平卧于床上,头垫低枕,两手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起稍分开,放松腹肌;检查者先以全手掌放于腹壁上,使患者适应片刻,并感受腹壁紧张程度,然后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触诊时手指并拢,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后,手应提起,不能停留在整个腹部上移动。
2、胆囊触诊:单手触诊发:被检查者平仰卧位,两膝关节屈曲,检查者站其右侧,将右手4指并拢,掌指关节伸直,与肋缘大致平行放在其右上腹部,然后随其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再次吸气时,手指向前上在胆囊点下方左右滑行触诊下移的胆囊;勾指触诊发:左手拇指指腹勾压于胆囊点,告知被检查者缓慢作深吸气,判断Murphy征阳性标准(突然因疼痛而屏住呼吸)。脾脏胆囊 Nhomakorabea触

1、脾脏触诊:平卧触诊:被检查者仰卧,两腿屈曲,检查者站于被检查者右侧,左手绕过腹前方,手掌置于左腰第7~10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于左上腹与肋弓大致呈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弯曲的力量下压腹壁,直至触及脾缘;侧卧位触诊:当平卧位触诊不到脾脏时,嘱被检查者取右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时用双手触诊法。叙述脾脏肿大时的测量方法:第1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向下至脾下缘的距离。第2线:测量左侧的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的距离。第3线:测量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
4、提问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听诊时有什么发现?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为一高调递减型哈气样杂音,坐位前倾呼气末时明显。一般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越严重,杂音所占的时间越长,响度越大。
体格检查三(腹部视诊、听诊)
项目
内容




1、指出腹部体检时的体表标志及分区:肋弓下缘、腹上角(、腹中线、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腹股沟、脐及分区:4区法、9区法、7区法。
二、体格检查五(胸部视诊、触诊)
项目
内容




1、能在被检查者身体上指出主要体表标志、主要标志线:胸骨角、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腋窝、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前、中、后线、肩胛下角线。
2、胸廓视诊主要内容:胸廓外形;胸廓活动度;肋间隙;乳房;心尖区。




1、在被检查者人体上能正确指出传统的5个听诊区位置: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2、听诊顺序正确:二尖瓣区(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区、三尖瓣区。
3、能表达心脏听诊主要内容:心率、心律、正常心音(、心音改变(正常、异常)、心脏杂音(正常、异常)、心包摩擦音。
2、视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暴露腹部,双腿屈曲,告知放松腹肌,检查者在其右侧,自上而下视诊全腹;检查者视线与被检查者腹平面同水平,检查者自侧面切线方向观察。
3、叙述视诊主要内容: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静脉;呼吸运动、胃肠型和蠕动波;皮疹、瘢痕、疝等。





1、移动性浊音叩诊方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自腹中部向左侧腹部叩诊,出现浊音时,板指手不离腹部,令其右侧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点,再叩诊,呈鼓音,当叩诊向腹下侧时,叩诊又为浊音;被检查者左侧卧,同样方法叩诊,因体位不同而出现的浊音区变动现象称移动性浊音。
4、叙述心前区异常搏动三个主要搏动名称,并能指出其部位: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剑突下搏动;心底异常搏动。




1、叩诊手法、姿势正确:以左手中指第一、二指节为叩诊板,平置于心前区拟叩诊的部位,或被检查者取坐位,板指与肋间垂直,当被检查者平卧时,板指与肋间平行。
2、心脏叩诊顺序正确:先叩左界,后右界,由下而上,由外而内,左侧在心尖搏动外2~3 cm处开始,逐个肋间向上,直至第二肋间;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然后于其上一肋间由外向内,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
2、腹部包块触诊:触诊包块手法正确,深部滑行触诊(检查者以并拢的2、3、4指端逐渐触向腹部包块,并在其上下左右作滑动触摸);双手触诊法(将左手置于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并将被检部位向右手方向推动,有助于右手触诊);描述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质地、压痛、移动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3、压痛与反跳痛:检查者用手触诊被检查者腹部出现疼痛,称压痛;然后手指可于压痛处稍停留片刻,使压痛感觉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离开腹壁,被检查者腹痛加剧,称为反跳痛。
2、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法: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检查者用左手掌平放于患者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用轻到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需叩击双侧肋脊角。
3、听诊方法正确并能指出主要听诊部位:将听诊器置于腹壁上全面听诊各区,顺序左至右,上至下;注意在上腹部、脐部、右下腹及肝、脾区听诊。
4、能描述正常肠鸣音:每分钟4~5次;能描述肠鸣音亢进:每分钟10次以上且肠鸣音响亮、高亢;能描述肠鸣音消失标准:3~5分钟听不到肠鸣音。
3、叩出实际心浊音界,并能在胸廓体表量出:叩诊手法同前,自左侧心尖搏动最强点外2~3 cm处开始叩诊,由外向内轻叩,由轻变浊时作出标记,再逐一肋间向上叩诊,直至第二肋间,右侧同上。方法正确;结果基本正确。
4、测量锁骨中线与前正中线距离为8-10cm。
体格检查二(心脏触诊、听诊)
项目
内容




1、触诊手法正确:被检查者仰卧,检查者站在其右侧,先用右手掌开始检查,触诊压力适当。
2、触诊顺序正确:从心前区开始,逐渐触诊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第二主动脉办区、及三尖瓣区。
3、在心尖搏动区触诊,确认心尖搏动最强点:能够正确指出心尖搏动最强点在第几肋间;能够正确指出在锁骨中线内、外。
4、触诊震颤、心包摩擦感:用手掌或手掌尺侧小鱼际肌平贴与心前区各个部位,以触知有无微细的震动感;用上述触诊手法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触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