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
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

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第一篇:铅笔的故事读书报告《铅笔的故事》读后感邬成桂 2010301117 国际法学院辅修生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铅笔的故事》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铅笔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而内涵深刻。
作者伦纳德·里德从一支我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铅笔入手,层层剖析其制作工艺过程,文章浅入深出,逸趣横生,让我们津津有味拜读的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最最普通的铅笔竟是如此多的人共同制作出来,经过了这么多道程序。
小铅笔中竟包含着大科学: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声无形的指挥着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从而运转着社会这个大机器。
而“看不见的手”也只是一个经济规律,真正在幕后推动经济运行,社会机器运作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个进行某一种社会生产的人。
是我们富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成员创造性的活力如同累积金字塔一样一分一毫的成就了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也就是一支普通的铅笔的故事。
首先对人们将铅笔归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大路货”进行反驳:铅笔不是凭空出现的,铅笔不同于树木、闪电、日落。
这是因为铅笔是人们制作出来的一种用来交换的商品,是有复杂家庭背景的。
而树木闪电则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人力所创造的。
作者选择了铅笔这种产品,巧妙而深刻,原因有二,其一,铅笔简单而常见,它远比汽车电脑更让人们熟悉,它的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陈述起来人们容易理解。
这种简单的产品一出场就自诩“神秘有趣,值得你去探索和敬畏”,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入胜。
其二,作者说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
”以小见大,一支平凡的铅笔就已经蕴含了那么多人的汗水和智慧,那么整个社会大生产中林林总总的产品,则都是我们自由创造的结果,人们必然会对“正在不幸地失去的自由”产生自信,从而如作者所愿,自信自由去创造。
2024年铅笔的故事里德读后感

2024年铅笔的故事里德读后感《2024年铅笔的故事》是一本打动人心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支铅笔从被制造出来,经历了各种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最终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铅笔的坚强和毅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发挥最大的潜能。
故事一开始,铅笔被制造出来,它是一支普通的铅笔,与其他的铅笔没有任何不同。
但是,正是它的普通和平凡,让我不禁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这支铅笔面对困难、疼痛和挫折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它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支非常有价值的铅笔。
在这个过程中,铅笔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它的笔芯被折断了,但是它没有放弃,而是找到了一个新的笔芯。
它的笔芯变得短了,但是它却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它的笔芯变得钝了,但是它用尽了自己的力气,依然坚持着。
通过这些困难和挑战,铅笔变得更加坚定和成熟。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铅笔也经历了很多的改变和成长。
它从一个普通的铅笔变成了一支有价值的铅笔,它的笔芯变得更加坚硬和耐用。
更重要的是,铅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它的生命变得有目标,有意义。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有价值和意义的,只要我们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它告诉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退缩和放弃,而是要积极向上地去迎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它也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要我们肯努力去寻找和发现。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要像铅笔一样,坚定地追求梦想,把自己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2024年铅笔的故事》是一本令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它通过一个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铅笔的坚强和毅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发挥最大的潜能。
同时,它也告诉我,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只要我们肯努力去寻找和发现。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铅笔的故事

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后感铅笔的故事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是我在求学期间听过的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程之一。
在这门课程中,薛兆丰教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和卓越的教学能力。
其中,一个铅笔的故事是他讲解微观经济学时引入的一个经典例子。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铅笔,它被一个商人收购后,被用于购买和出售各种商品。
这只铅笔的命运在不断变化中,经历了多次转折和选择。
薛兆丰教授通过这个故事,向听众们介绍了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消费者的选择”。
他指出,消费者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和利益。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的选择导致了它从购买和出售各种商品变成了购买和出售铅笔,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选择,但却反映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决策。
薛兆丰教授还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了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比较和权衡。
他指出,消费者在面对不同商品和服务时,需要仔细比较它们的优缺点,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做出选择。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它自己的主人写字,而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最后,薛兆丰教授通过这个故事提醒我们,经济学是一门关注人类行为的学科,我们需要从人类的行为和决策出发,去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只有这样,经济学才能真正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和道理。
它告诉我们,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之间的选择和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社会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
我们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去理解和应对经济问题,以实现经济
的繁荣和福祉。
一只铅笔的梦想读后感200字

一只铅笔的梦想读后感200字
这只铅笔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它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它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不断地尝试和挑战,终于在一次次失败中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它。
这只铅笔就像一个启示,告诉我们要有信念和勇气,去追求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感到了对普通事物的尊重和珍惜。
铅笔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工具,但它却有着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不要轻视任何事物,因为它们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个故事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的渴望和梦想。
这只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和快乐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只要心存善良和勇气,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
在读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梦想,也更加渴望去实现它。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能够像这只铅笔一样,坚持信念,努力追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愿每一个努力去追求梦想的人,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幸福。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虽说是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但也没有感到深深震撼之类。
可能是经济学入门时间短,学得粗浅。
但感觉还是有一点。
《铅笔的故事》以自述的口吻,介绍铅笔,浅显易懂,相比于我唯一读过的经济学书——《西方经济学》教材要有趣简单的多。
其实我觉的人类所有活动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活着。
记得上学期有一个担任我思修课的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人说我活着是为了吃,有的说为了学习工作,为了爱…我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为了防止问到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网上的答案也只是千篇一律。
但是我却觉得你吃是为了活着,工作是为了充实的活着,爱是为了不枉此生而更好的活着…总之一切只是为了活着而服务,不管你怎样活着。
所谓“步步为生”正是这个道理吧。
问到我时,我敷衍的说“我并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也许是在以后活着的日子里不断寻找活着是为了什么。
”每个人因为要活着,就要想办法怎样才能让自己活着。
随着人类世界的复杂化,让自己活着的方法也日趋多样。
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到现在工厂里的每一位工人。
底层的人民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每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总的大的目的而去从事各种活动,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去工作。
而恰恰每个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而使每一个人都得益,使社会发展。
理得以追溯铅笔家谱的方式,从伐木工人开始牵扯到遥远的巴西的咖啡豆采摘工和其它地方的粮食种植者。
每个人都不是为了制造一只小小的铅笔而工作,甚至不知道会生产出一只小小的铅笔,但在无形中每个人都参与了一支铅笔的生产,也许微不足道。
能够活着的基础上再去追寻更高层次的活着。
没有人希望在别人的压迫,束缚的活着,就像里得在文章中不止一次的提到“自由”,提倡“让一切有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受约束。
”他认为一切活动“无需政府或任何强制指挥”。
“一旦政府垄断了某类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投递邮件,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相信,行动自由的人不可能有效地投递邮件。
原因是:每个人都承认,他本人不知道与投递邮件有关的所有事情。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明天王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铅笔的故事》。
这个其实比喻的就是我
们人的一生。
第一,铅笔要被一只手握住,如同人小的时候是在大人
的呵护和引导下成长的。
第二,铅笔必须忍受刀削的痛苦,如同人在
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变故困难和挫折。
第三,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
改正它,如同人要谦虚,不要固步自封,有错必改。
第四,不论穿上
什么样的外衣,最重要的在里面,如同人不可貌相,重要的是内在美。
第五,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状态,必须写下去,如同人不管在什么
时候什么境遇必须脚踏实地脚踏实地,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个故事其实不然主要有以下几个道理,第一,想成才,学习不能自
由散漫。
第二,做错事,要勇于承认,虚心接受。
第三、人无论相貌
有多美,都不代表内心美。
第四,困难劳作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
但都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一定会成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是一部寓言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小的铅笔,讲述了一个关于坚韧、毅力和奋斗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挑战,但它从未放弃,最终成为了一支伟大的笔。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经历了无数次的磨削和擦拭,它的身体被不断地削短,但它从未丧失勇气和信心。
相反,它在每一次磨砺中都变得更加坚强和锋利。
这让我深受启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支铅笔,只有经历了磨砺和挫折,才能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还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被人遗忘、被扔进垃圾桶等。
但它从未向命运低头,而是不断地振作起来,努力寻找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故事中,铅笔最终成为了一支伟大的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这让我深受感动,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铅笔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我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

铅笔的故事读后感(总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铅笔的故事》读后感从来未曾深想过,从一根小小的铅笔能纠结出如此复杂的问题,能引发如此多的思考,能让我们悟到如此多的道理,这也许就是从小视角看大世界吧!文章是以一支铅笔的口吻叙述了自己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
在我们看来铅笔非常的简单和平凡,但是它却说没有一个人知道制造铅笔的整个过程,它所说的整个过程包括了从一棵树,铜矿及石墨的开采加工,以及为所有这些工厂提供基础设施的其他行业,比如电力,水等,所有的一切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为生产一支铅笔提供可能性,其实这样想想好像生产一支铅笔确实很难,其中涉及的关系也错综复杂…文中有几点让我的印象非常地深刻。
一是文中总结“油田工人或化工师家,或石墨、粘土开采工,或者是制造轮船、火车、卡车的人,或者是操纵机器生产金属箍上的滚花的工人,或者是铅笔制造公司的总裁,所有这些人,都不是由于本人需要我而干自己的那份工作的。
很可能,他们每个人对我的需求都不如一年级小学生更殷切,事实上,在这无数的人中,有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见过铅笔,也根本不知道怎样使用铅笔。
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我。
他们的动机也许是这样的:这成百万人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
在这些需要中,可能包括我,也可能不包括我。
”这点就说明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包括大量的劳物品与劳务的许多买者与卖者,而所有人都主要关心自己的福利。
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同时还说到“并没有一个主宰者来发号施令,或强制性地指挥生产我的这无数的生产活动。
一点都没有存在这种人物的迹象。
相反,我们发现,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
这就是我在前面提过的神秘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邬成桂2010301117国际法学院辅修生
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据我所知,再也没有其他的文献像这篇文章《铅笔的故事》这样简明扼要,令人信服地、有力地阐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没有强制情况下合作的可能性的含义”,《铅笔的故事》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而内涵深刻。作者伦纳德·里德从一支我们平时最熟悉不过的铅笔入手,层层剖析其制作工艺过程,文章浅入深出,逸趣横生,让我们津津有味拜读的同时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最最普通的铅笔竟是如此多的人共同制作出来,经过了这么多道程序。小铅笔中竟包含着大科学:正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声无形的指挥着各类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各个产业部门的合作,从而运转着社会这个大机器。而“看不见的手”也只是一个经济规律,真正在幕后推动经济运行,社会机器运作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每个进行某一种社会生产的人。是我们富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是每个成员创造性的活力如同累积金字塔一样一分一毫的成就了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总之,这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意味深长,让我读了之后受益匪浅。其实,人类如同自然一样,也可以鬼斧神工的创造奇迹,只要我们有自由和信心。
因此,就像作者倡导的那样,每个人不应该忽视自己的作用,要树立自信,对看不见的手做出反应,让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由流动,从而创造出诸如计算机,电话那样奇迹般的商品。
三、政府应当让市场主体自由竞争,但适时也需要宏观调控。
作者坚持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认为政府不应该剥夺人们的自由,认为现在人们的自由正在不幸的丧失。他认为人们得到自由,会自动对看不见的手做出反应,从而在竞争中创造出奇迹,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社会大发展。的确,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在作者看来,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我赞同市场经济,但是我一直更认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靠看不见的手在促进竞争的同时也必然导致垄断的产生,人们虽然各自掌握的知识不尽相同,但是知识是流通的,制作商品的原料素材也是可以流动的,必然会使得个人掌握的那个“量”不同。在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种不同必然会导致垄断。那么社会上其他的竞争者必然得不到公平的竞争,可能所获利益都难以满足自身所需,这显然与作者的目标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重新加入竞争行列中,国家应当进行适当调控,制止垄断,让竞争环境公平。当然,政府的调控必须要适当,因为物极必反。
二、人们创造性的集聚可以创造奇迹
这一点贯穿了整篇文章,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创造力,铅笔也告诉我们它是千千万万人知识的结晶。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而正如色诺芬所说,一个人不能精通一切技艺,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忽视的,每个人自由运用自己的那点知识进行创造,知识就是力量,就是生产力,无数微不足道来自不同人的知识积累之后就完成了一个奇迹。
当读者带着怀疑和兴趣和铅笔一起去感受它产生的过程,才发现果然铅笔所言不虚:铅笔有数不尽的前身,一棵树的成长到砍伐,砍伐整个过程中,伐木工具的制作,伐木场的建设,竟然都间接的决定了最后铅笔的诞生。圆木运输背后交通体系和伐木工人喝的咖啡背后竟然都是千千万万人的劳作,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这支铅笔的前身。之后经过木材加工场,铅笔制造厂的制作,道道工序都是各类工人协作完成。制作铅笔芯的石墨来自锡兰,铅笔杆上的油漆依靠蓖麻油的调制,铅笔端上的金属箍上的黑圈是学问,起擦除作用的“塞子”成分构成亦是学问……无人知晓前前后后究竟有多少产业,多少工人参与了铅笔的孕育和诞生过程,也无人知晓铅笔制作中究竟包含了多少学问。
读完这篇文章,我有一下三方面的感悟
一、社会在每个人各自掌握不同知识的情况下会自动分工,分工促进效率
分工思想早在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色诺芬最早提出了分工思想。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所以劳动分工是必要的。社会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更加提高产品的质量。到了亚当斯密这里,分工更是被高度赞赏:他在国富论开篇中就说到:“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生产力指向或应用的任何地方所体现的技能,熟悉性和判断性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我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无人能真正知道铅笔制作的全过程,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的完成一支铅笔诞生的全部工作。正如作者在文章中说道,“在这成百万人中,每个人,哪怕是铅笔生产公司的总裁,所作出的贡献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实际知识,从实际知识的角度看,远在锡兰的石墨开采工与俄勒冈的伐木工之间的唯一区别,仅在于实际知识的类型不同。不管是矿工还是伐木工,所作出的贡献都不比工厂中的化工师或油田工人更多。”而正是因为这些成千上万不同工人,研发者,总裁等人没有事先共谋的合作,每个人贡献出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知识,所有微不足道的知识积累沉淀最后完成了包含着博大精深知识的一支普通而平凡的铅笔。
铅笔,和其他更为复杂的人类制造的商品一样,其实都是种种奇迹复杂的结合,是人类种种创造精神的组合而成的一个非凡的奇迹。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商品诞生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非政府的操纵之下创造奇迹,并且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经济活动如投递邮件在被政府操纵之后只会效率低下。
作者坚守人的自由需要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严格限制政府这样的基本理念,认为“让一切创造性的活力不受妨碍地发挥出来。只须按照这一经验组织社会的运转即可。社会的司法机构则应尽最大的努力清除一切妨碍这些活力发挥的障碍。允许这些创造性的实际知识自由地流动。要相信自由的男男女女会对看不见的手作出反应。”
仍旧以铅笔为例,我们已经明了,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完成它的制作过程,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博学多识到完全精通铅笔的所有原料采集和制作工序。铅笔诞生的过程就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分工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也使大规模的交换成为可能。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产品,获取利润,在用这些利润购买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而铅笔的故事告诉我们,劳动分工其实是可以自动进行的,并不需要某种力量来主导。
故事讲到这里,铅笔孕育诞生的一道道程序已经在我们面前展现过来,读者不免就会深思一些问题。作者直接阐释了这些问题,其实整个过程是“无人主宰”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不是因为需要一支铅笔而去参与制作铅笔的大军中,这些人的动机不过是“这成百万人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他可以因此而用自己那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来换取自己需要或短缺的物品和服务。”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也就是一支普通的铅笔的故事。首先对人们将铅笔归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大路货”进行反驳:铅笔不是凭空出现的,铅笔不同于树木、闪电、日落。这是因为铅笔是人们制作出来的一种用来交换的商品,是有复杂家庭背景的。而树木闪电则是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人力所创造的。
作者选择了铅笔这种产品,巧妙而深刻,原因有二,其一,铅笔简单而常见,它远比汽车电脑更让人们“神秘有趣,值得你去探索和敬畏”,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入胜。其二,作者说了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认识到我所蕴涵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愿意努力维护人们正在不幸地丧失的自由。”以小见大,一支平凡的铅笔就已经蕴含了那么多人的汗水和智慧,那么整个社会大生产中林林总总的产品,则都是我们自由创造的结果,人们必然会对“正在不幸地失去的自由”产生自信,从而如作者所愿,自信自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