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农业生态学》第八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自然农业思潮。 20世纪70年代西方
出现了替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 思潮。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 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超工业农 业等等,形成了一股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思 潮。
4.各种替代农业:
包括 回归型:自然农业、有机农业 ; 替代型: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立体农 业
持续性农业:低投入持续农业、高效率 持续农业、精久农业等
( 1 )自然农业
五十年代日本的福刚正延开始实践。哲学 : 道教的 “无为思想 ”,方法 :
①不翻耕,靠植物根系、土壤动物和微生物 对土壤进行自然疏松;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 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把完好的地球交给孩子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 来
可持续农业是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 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 代代人们的需要。
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 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 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 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三、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农业与与农村发展( SARD )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
陕西咸阳市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1.下列化工产品不是以食盐为原料生产的是A .硫酸B .盐酸C .纯碱D .烧碱2.化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酒精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能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效果B .纳米铁粉可以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Cu 2+、Hg 2+等重金属离子,其本质是纳米铁粉对重金属离子较强的物理吸附C .燃煤中加入CaO 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同时也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 .5G 时代某三维存储器能储存海量数据,其半导体衬底材料是单晶硅3.下列冶炼金属的原理中,属于热还原法的是( )A .Fe+CuSO 4= FeSO 4+CuB .MgCl 2(熔融)电解Mg+Cl 2↑C .2Ag 2O Δ4Ag+O 2↑D .Fe 2O 3+3CO 高温2Fe+3CO 24.“ 能源分类相关图”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的能源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是A .煤、石油、潮汐能B .氢能、生物质能、天然气C .太阳能、 风能、生物质能D .地热能、沼气、核能 5.下列物质属于温室气体的是A .N 2B .H 2C .CO 2D .O 26.下列药物知识中,正确的是A .OTC 是处方药的标志,可以自行购药和按方法使用B .中草药麻黄碱可用于治疗失眠等症状C .抗生素能抵抗所有细菌感染,可以大量使用D .凡是不以医疗为目的的滥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都属于吸毒范围7.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生物质能B .地热能C .氢能D .化石燃料8.海水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将氯气通入苦卤中,溴元素被氧化B.工业生产中常选用NaOH作为沉淀剂提镁C.蒸发海水得到粗盐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用空气和水蒸气吹出单质溴,再用吸收剂SO2将其转化成氢溴酸,以富集溴9.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列有关垃圾分类说法错误的是A.废弃的聚乙烯塑料分类回收之后直接填埋,可以有效减少白色垃圾B.铝制易拉罐分类回收,可大大节约矿物资源C.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可进行堆肥处理D.在垃圾分类处理中化学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10.我校本月提出“节约用水用电,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2学案:第8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第1课时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知道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
2、熟知金属冶炼的方法及其原理。
3、掌握铝热反应的原理和实验。
重点:金属的冶炼原理;难点: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方法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金属元素的存在(1)极少数的不活泼金属(金、铂等)以的形式存在。
(2)绝大多数金属以的形式存在。
(3)在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其次是。
2、金属的冶炼实质冶炼金属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单质。
【思考与交流】金属活动性不同,还原方法一样吗?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有关系吗?3、金属的冶炼方法【思考与交流】1.为什么冶炼镁时电解MgCl2而不是MgO,冶炼铝时电解Al2O3而不是AlCl3?(已知:MgO 的熔点为2852℃,MgCl2的熔点为118℃)2.为什么越活泼的金属被人类利用越晚?【归纳总结】二、铝热反应的原理2Al +Fe 2O 3=====高温2Fe +Al 2O 3现象:。
【思考与交流】1、铝热反应需要高温条件,是否还需要持续加热?2、实验中,镁条、氯酸钾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反应的操作是什么?3、蒸发皿中铺少量细沙的作用是什么?4、铝热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思考与讨论】计算表明,生产1mol铝消耗的电能至少为1.8×106J,回收铝质饮料罐得到铝与从铝土矿制铝相比,前者的能耗仅为后者的3%~5%。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分析和对比,你想到了什么?请将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试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两个角度分析加强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重要性。
【讲解】三、合理利用金属资源金属矿物资源有限,金属冶炼也会耗能,容易污染环境,合理利用矿物资源。
【课堂练习】1.工业上冶炼金属一般用热分解法、热还原法和电解法。
你认为选择方法的主要依据是()A.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B.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C.金属熔点高低D.金属阳离子得电子的能力2.已知一些金属的发现和使用与其金属活动性有着必然的联系。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复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聚沉有关B .纯碱和小苏打都可以作食品添加剂C .向某些食品中添加少量还原铁粉可以达到补铁的目的D .CO 2是温室气体,是大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海水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步骤②中,应先通3NH ,再通2COB .步骤③中可将22MgCl 6H O 晶体在HCl 气流中加热脱水C .除去粗盐中2-4SO 、+2Ca 、+2Mg 等杂质,加入试剂及相关操作顺序可以是:NaOH 溶液2BaCl →溶液23Na CO →溶液→过滤→盐酸D .步骤④、⑤、⑥反应中,溴元素均被氧化3.著名的Vanviel 反应为:12H 2S+6CO 2h υ→光合硫细菌C 6H 12O 6+6H 2O+12S↓,下列说法错误的( )A .该反应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B .该反应原理应用于废气处理,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C .每生成1molC 6H 12O 6转移24×6.02×1023个电子 D .H 2S 、CO 2均属于弱电解质4.金属材料的制造与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下列文物不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 .陕西西安秦兵马俑B .山西黄河大铁牛C .“曾侯乙”青铜编钟D .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饼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均为(C 6H 10O 5)n ,故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B .苯和甲苯互为同系物,均能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C .淀粉、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发生水解反应D .煤的气化和液化可获得清洁的燃料或化工原料6.化学无处不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元丰行示德逢》里“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涉及化学反应22N +O 2NO 放电B .举世轰动的“超级钢”(含Mn10%C0.47%Al2%V0.7%、、、)是一种新型合金C .中国传统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火碱D .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可推知3Cr(OH)胶体也可吸附悬浮杂质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正常雨水的pH 为7.0,酸雨的pH 小于7.0B .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有利于防止大气污染C .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过程中,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D .食品厂产生的含丰富氮、磷营养素的废水不可以长期排向水库养鱼8.如图是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简易流程示意图。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

毛概第八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提出的重要理论,是指导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毛概第八章对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毛概第八章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福祉为代价,需要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毛概第八章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主题和任务。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毛概第八章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为中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党同志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全社会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关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哲学观点,通过探讨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了解和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变得尤为重要。
一、统一性原则自然辩证法的统一性原则强调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联系与依存。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应该平衡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统一性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循环性原则自然辩证法的循环性原则指出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是循环而非线性的。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应该重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物的再利用。
例如,通过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
三、螺旋上升原则自然辩证法的螺旋上升原则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逐步上升的。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长期的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的盈利或成果。
通过逐步改进和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四、创新性原则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性原则强调事物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变革。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思维模式,而应该积极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技术和创造可持续的产业链,都是创新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五、可持续性原则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事物发展应该符合可持续性的要求。
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和稳定,不仅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需要。
通过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消费和生产,我们可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结论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人类长期的幸福与繁荣。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

DUV:直接使用价值;
IUV:间接使用价值;
OV:选择价值;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在身产 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过度消耗并能得到替 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 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响应指标
主要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
的比率、再生能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 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 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学研究费用 占GDP的比率等。
第二节 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一、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
人造资本
国
家 财
自然资本
富
人力资本
人造资本
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
展。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 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全球、国家、 地区以及社会四个层次,他们分别涵盖以下几个 方面: 社会系统,主要有科学、文化、人群福利水平 或生活质量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食物、住房、 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 社会安全等; 经济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 模、效益等;
人力资本不仅与人的先天素质有关系,而且与
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
系。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一种清洁、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B.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液氨常用作制冷剂C.活性炭、SO2、Na2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相同D.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混合物2.下列不属于室内空气污染物质的是()A.CO B.苯C.重金属D.甲醛3.补钾和补钙一样重要。
我国居民每天钾摄入量仅为1616.9毫克,远远低于预防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量出汗时,钾的排出量会明显增加B.钾肥是常见的化学肥料C.钾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D.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溶液中滴加足量盐酸后会产生气泡4.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用SO2漂白银耳B.用食盐防腐C.用回收的植物油制肥皂D.钢体船外嵌锌板可起防腐作用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钠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B.石灰石在高温下可用于消除燃煤烟气中的SO2C.二氧化硅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D.利用催化剂可减少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6.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7.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叙述正确的是A.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中发生置换反应B.金属铝的冶炼可采取电解熔融氯化铝的方法C.石油裂化的目的是提高轻质燃料油的质量和产量D.煤中含有的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物,可通过煤的干馏来获得8.下列有关石油炼制和煤的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是物理变化B.通过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C.石油裂解是为了得到乙烯、丙烯等气态短链烃D.干馏的产物能提取出苯、甲苯等芳香烃,因为煤中含有苯和甲苯9.化学与生活、技术密不可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天然气是高效清洁的化石燃料B.可利用离子反应处理水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C.油脂可以制取肥皂D.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是生铁10.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不锈钢抗腐蚀性较好②钛合金可用于飞机、火箭的制造③司母戊鼎是铁合金④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缺铁会引起贫血⑤青铜、不锈钢都是合金⑥形成合金时金属与金属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二、填空题11.海水的综合利用包括很多方面,下图是一种海水综合利用联合工业体系的简易示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铸就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学技术之剑,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
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津津乐道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身挖掘的陷阱。
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一、《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
其实,作为一个概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就有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辟论述。
西方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频频困扰人类。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她告诉人们:“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
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她还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
这“另外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卡逊没能确切告诉我们,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
二、《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of Rome)。
它的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D.梅多斯(Dennis.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
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
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该报告在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因其反增长情绪而遭受到尖锐的批评和责难。
因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
一般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
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三、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
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
它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失。
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
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
尽管大会对整个环境问题认识比较粗浅,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尚未确定,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是,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
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的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
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
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这实际上就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没能提供答案的、所谓的“另外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
布伦特兰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到1992年的20年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逐步转移到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上来,而这一主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广泛参与。
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
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
前者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为了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基本准则”的宣言。
它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后者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它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
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
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以这次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大会为人类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
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概念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得到接受和认同。
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可持续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内和国际间的公平,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
此外,可持续发展表明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可持续性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它主要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可再生资源”。
同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进一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
他们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
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此外,从自然属性方面定义的另一种代表是从生物圈概念出发,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sustainable l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