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说课

说教法 学法
说板书 设计 说教学 策略
谢 谢!
请多多指教
说学情
说教法 学法
说板书 设计
说教学 策略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教科书对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说教材
说学情
1、强调学生的主体 地位 2、注重科学探究的 整体思路
说教法 学法 说板书 设计 说教学 策略
探究加速度 与力、质量 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 体所受合力 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 体质量的关 系
实验数据的 图象表示
4、作图、得出结论
保持m不变,a∝F
保持F不变,a与m成反比 (或者a∝1/m)。
说教材
设计思路
说学情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为主,通过创设情景,提出 问题,并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提出正确猜想,进而设计 实验进行探究,整个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 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
说教材
教学 难点
确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说学情
知识
1、通过前面学习,对 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 外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有定性的认识。 2、对科学探究已有 一定的认识。有初步 的探究、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学生
(7、8、9、10)
心理
1、喜欢看实验和动手 做实验 2、思维是活跃的,求 知欲强
课标的要求:会应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 题,得到结论。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说教材
教学 重点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到 的合外力、物体质量的定量关系
说学情
说教法 学法
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五篇模版]
![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b8703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a.png)
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五篇模版]第一篇: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报告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实验目的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3.掌握灵活运用图象处理问题的方法.实验原理探究加速度a 与力F、质量M 的关系时,应用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即先控制一个参量——小车的质量M 不变,讨论加速度a 与力F 的关系;再控制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即力F 不变,改变小车质量 M,讨论加速度 a 与质量 M 的关系.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片和纸带、一端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小盘、______电源、______、砝码、________、导线.实验步骤一、测质量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二、仪器安装及平衡摩擦力2.按图 1 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图 1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块木板.反复移动木板的位置,直至小车拖着纸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__________运动状态.这时,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恰好与小车所受的重力__________的分力平衡.三、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研究 a 与 F 的关系4.把细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小盘,先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打完点后切断电源,取下纸带,在纸带上标上纸带号码.5.保持小车和砝码的质量不变,在小盘里放入适量的砝码,把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记录下来,重复步骤 4.在小盘内再放入适量砝码,记录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m″,再重复步骤 4,重复三次,得到三条纸带.6.在每条纸带上都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标明计数点,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算出每条纸带上的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一)内.表(一)实验次数加速度a/(m · s-2)小车受力F/ N四、保持小盘和砝码的质量不变,研究 a 与 M 的关系7.保持小盘内的砝码个数不变,在小车上放上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让小车在木板上滑动打出纸带.计算砝码和小车的总质量M,并由纸带计算出小车对应的加速度.改变小车上砝码的个数,重复步骤7,并将所对应的质量和加速度填入表(二)中.表(二)实验次数加速度a/(m · s-2)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 M/ kg小车和砝码总质量M1 1数据处理1.需要计算各种情况下所对应的小车加速度,可使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先在纸带上标明计数点,测量各计数点间的距离,根据公式 a=Δ xT2 计算加速度.图 22.(1)根据表(一),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作用力F,作用力的大小F 等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是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便证明了加速度 a 与作用力 F 成正比.如图 2 所示.(2)根据表(二).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 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砝码的质量M,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发现这些点落在一条类似反比函数的曲线上.我们猜想,a 与 M 可能成反比.为了检验猜想的正确性,再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砝码总质量的倒数,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如果这些点落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就证明了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如图3 所示)图 3结论:注意事项1.一定要做好平衡摩擦力的工作,也就是调出一个合适的斜面,使小车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要给小车加任何牵引力,并要让小车拖着打点的纸带运动.2.实验步骤2、3 不需要重复,即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3.每条纸带必须在满足小车与车上所加砝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的条件下打出.只有如此,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4.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误差分析1.质量的测量误差,纸带上打点计时器打点间隔距离的测量误差,拉线或纸带不与木板平行等都会造成误差.2.因实验原理不完善造成误差:本实验中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受到的拉力(实际上小车受到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存在系统误差.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接近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大;反之,小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越小于小车的质量,误差就越小.3.平衡摩擦力不准确造成误差:在平衡摩擦力时,除了不挂小盘外,其他的都跟正式实验一样(比如要挂好纸带、接通打点计时器),匀速运动的标志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各点的距离相等.第二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川省南江县第二中学刘新明【学生分析】: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等物理概念能正确的受力分析对传感器这种测量加速度的工具已有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说出至少两种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利用DIS实验仪器,采用控制变量法,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图像关系。
3.经历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经历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学生能说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性关系,并体会在处理加速度与质量的非线性关系时所采用的倒数(化曲为直)的方法,4.学生能指出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能对其进行分析,从中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系统误差的操作办法,以及体会探究过程中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
【教学实录】一. 情景创设,问题引动教师提问:(PPT呈现问题)根据表格内数据,讨论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技术参数F1赛车本田CR-V百公里加速时间(s) 2.5 11.43发动机(马力) 900 155车重(kg) 605 1590学生讨论并回答:与质量和动力二.我们的猜想学生相互讨论: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外力之间的定性关系学生回答:质量一定时,受力越大,其加速度越大受力一定时,质量越小,其加速度越大。
教师提问:要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采用的方法?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教师提问:请具体阐述该方法的具体细节学生回答:在保证物理质量一定的情况下,改变外力来研究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接着控制外力一定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质量,研究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
三.我们的探究第一步:明确几个问题:1.实验要探究什么?a 与F的关系;a与m的关系,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如何探究?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3.如何由实验得出结论?怎么搜集数据和处理数据?教师提问:怎样产生外力?并且这个外力要可测量? 学生回答:可以挂重物,外力的大小就是重物的重力。
教师提问:重物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吗?(给出右图) 学生回答:不是,还有摩擦力 教师提问:那么怎样才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学生回答:抬高斜面,用重力的下滑分力来平衡摩擦力。
高一物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说课稿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本册书的重点,本节实验课安排在这里,既能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认识,又为下一节研究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中应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和用图像法处理数据,这两种方法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刚学了《牛顿第一定律》意识到运动和力存在着某种关系。
在之前做过“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探究”等实验,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会根据纸带求加速度。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高一年的学生还不能完整、自主地设计实验。
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还不是很熟练,关于纸带数据的分析及其计算、平衡摩擦力的原理等将会是学生遇到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2.指导学生根据原理去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利用图像寻求物理规律;3.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四、重点和难点重点: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难点:实验设计及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五、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启发式教学并配合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
2、学法: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一)提出猜想,进行预测问:加速度与力,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二)确定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研究力与加速度间的关系。
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实验方案:(1)如何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质量和受到的力?(2)怎样设计实验步骤?怎样选用和调试实验器材?(3)如何采集实验数据,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方案一:利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2)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3)钩码的总重力G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方案二:对比试验法由于两小同时启动、同时停止,故运动时间相同212x at=(1)质量保持不变,改变力 (2)合外力保持不变,改变质量 (四)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1.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不带滑轮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平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

六、教学过程
(三)设计实验
表1:M不变,加速度a与受力的关系 实验次数n 小车受力F/N 加速度a/(m·s-2) 1 2 3 4 5 …
六、教学过程
(三)设计实验
表2:F不变,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次数n 小车质量M/kg 加速度a/(m·s-2) 1 2 3 4 5 …
六、教学过程
(四)实验操作
• 学生分组实验 • 教师巡视时根据情况做必要指导
六、教学过程
(五)归纳总结
1、分析a与F的关系,学生通过猜想、再用图像法可以证实自 己的猜想
m一定,a与F成正比 2、分析a与m的关系,学生也许画出的a-m图像,发现是一条 曲线,此时教师需要再次引导,可借鉴电流和电阻关系结果的 处理并提出“化曲为直”的方法,学生做出a-1/m图像来证实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法
知识与 技能
观:
(1)通过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 程,体会过程中所用科学方法,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掌握 控制变量法和图像法
难点:实验设计、平衡摩擦力、处理实验数据
六、教学过程
(二)猜想与假设
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获得感性认识: 加速度与力、质量都有关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研究做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三)设计实验
1、设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 通过引导复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生自主领悟应使用控制变 量法,并用多媒体展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均 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即是知识的学习,也 是方法的学习。
人教版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教材名称:人教版必修1《物理》•章节主题: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2. 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学生将了解力、质量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情分析•学生背景: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力、质量有一定的认知;•学生兴趣:对实验和现象感兴趣,但对理论推导较为抵触;•学生能力:较好的数理思维能力,但对公式推导和计算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力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理解质量对物体加速度的影响;•掌握求解物体加速度的方法。
2.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引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个实验视频或实际物理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并启发他们思考力、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2.1 加速度的定义•介绍加速度的概念:表示速度变化率的物理量。
2.2 力、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对于给定质量的物体,力与加速度成正比;•对于给定力大小的物体,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
2.3 加速度的计算•结合公式进行计算示范,并进行实际例题演练。
3. 实验探究与讨论(30分钟)在这一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质量的物体受到相同力作用下的平均加速度。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4. 知识梳理与巩固(15分钟)4.1 知识总结通过学生小组的实验报告,总结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并对本节内容进行回顾。
4.2 计算实践针对理论计算问题,进行练习和讨论,加强学生对公式的运用能力,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练习与拓展(15分钟)5.1 题目练习提供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说课稿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定量地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对加速度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还不清楚,并且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心理特点方面,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但是,他们在思维上还不够成熟,容易出现片面和主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掌握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方法。
(3)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4)能根据实验数据,通过图像法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2)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此说课稿是本人参加柳州二中所抽到的课题,并以此说课稿取得了胜利,仅此献给找工作的同行们,希望跟大家分享)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舒畅,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专业。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我的说课分为四大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内容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定量的解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得出其数学表达关系。
同时本节教材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性试验能力的培养,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观点,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改进已学过的物理实验来达到实验目的,以此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祈祷了积极作用,同时这节内容页是为下节牛顿第二定律知识作铺垫。
重点是:探究出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难点是:实验设计,平衡摩擦力,处理实验数据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我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理解实验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3、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加速与力、质量的关系,让学生领略到学习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分四大环节,基本思路是:先提出探究的目标,其次,根据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所要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最后讨论得出结论。
第一个环节——情景引入
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和所操作过的物理实验,提出物理实验的基本思想。
目的是阴道学生开始新课教学。
然后根据上节课所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入手,之处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力决定的,而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又与其自身的质量有关,而物体状态的变化是有加速度决定的,那么加速度一定跟物体所受的力以及自身质量有关。
于是,我们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的关系就十分必要了。
第二个环节——理论探究
我们知道,以前我们探究了物体速度与实践的规律、位移与时间的规律,这
中间都与加速度有关,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加速度与力、质量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一个物理量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呢?可以让学生前后左右讨论,并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补充,教师给予正确的阴道,得出结论之后阴道大家进一步探讨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力有何关系,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又有何关系呢?那么我们要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要通过实验分析加以验证?这个实验我们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呢?通过讨论,学生会笑道用大点计时器等来进行实验。
第三个环节——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若采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实验,首先明确可采用通过滑轮用钩码拉车的办法给小车提供力,但这一过程怎么“消除”摩擦力呢?这可能是学生的难点。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此基础上教师可动手示范,进而可得出所需要试验数据,为分析数据可以提示学生试着动手做出加速度与力的图像,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的图像。
开始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的图像,先提示他们做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图像,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图像看不出什么规律,然后再尝试着加速度与质量的倒数。
此外,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探究此实验结果呢?学生们通过预习课本,联想到书本上的另外的实验方法,我会讲解由测量加速度转变为测位移同样可以达到我们探究的目的的原理,关于数据处理,当质量不变时,应该以加速度之比作为横轴,力之比作为纵轴,当力不变时加速度之比为横轴,质量之比为纵轴并拟合曲线,从而得出其探究规律。
第四环节——总结实验过程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当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倒数成正比。
然后总结这堂课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及分析过程,表扬在本节课表现好的学生,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提示以后的课程学习中大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四、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处理数据上和整个理论分析框架的简历存在困难,应该通过细致、小步阴道,让学生能掌握探究实验的分析和操作,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