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风格

后现代主义是发源于西方国家的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文化运动,其影响范围包括了哲学、语言学、宗教、文学、文艺评论、新闻学、音乐、建筑、舞蹈、电影、摄影、雕塑、戏剧等社会学及自然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一艺术思潮自产生以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判就没有停止过。它的发展途径如同蜿蜒的河流一般曲折而多变,以至于不同的人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评价:

多样化、人性化、模糊化、

非理性、叛逆性、颠覆性,

等等。正是因为它处在不断

的发展变化中,目前学术界

还很难对它做出恰当的定

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

就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

的突破一切禁忌与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这也是后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其所说的“不确定性”正是不满现代艺术对于形式、体系、观念等一切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的目的并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艰难中寻求没有任何限制与束缚的新艺术和大自由,这是一个先解构再重新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强调复杂性与矛盾性,反

对单一化与模式化,追求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

的手法,大胆地运用装饰和色彩,提倡多样化与多

元化。在造型设计的构图理论中吸取其它艺术或自

然科学概念,如片断、反射、折射、

裂变、变形等一些非传统的手法。以不熟悉的方式

来组合熟悉的东西,用各种刻意制造的矛盾,如断

裂、错位、扭曲、矛盾共处等手法,将传统的构件

计师山崎实设计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群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结束标志。他在《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中说:“我所观察和定义的后现代,其解释如下:一种职业性根基的、同时是大众的建筑艺术,它以新技术和老式样为基础。‘双重译码’是‘名流———大众’和‘新———老’这两层含义的简称”。在他的《后现代主义》、《今日建筑》等著作里详尽地列举和分析了各种建筑思潮,并将它们归于后现代主义范畴。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应该是从60 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波普文化和波普艺术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为确立建筑设计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0 年代是后现代主义设计最为活跃的十年,后现代设计以其混合、多元化的装饰风格一度成为设计的主流。当后现代主义风行之际,也有不少的质疑声接踵而至。诚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缺乏了一种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思想,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的本质,而是对它的一种装饰和修正。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感性和随意的,虽然它表现的是反现代主义设计,但它对现代主义的挑战基本都停留在设计的风格和形式上,并没有涉及到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它薄弱的思想和形式主义特征使其从根本上不可能取代现代主义设计。相对于现代主义设

计夯实的思想基础和理性化的特

点来讲,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后现

代主义设计是脆弱到不堪一击的。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

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

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

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

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

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

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

剥夺人的主体性、感官丰富性的死

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

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未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及其影响

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把握,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其一,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的叛逆,尤其反叛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注重设计的人性化和自由化。

其二,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体现个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庸俗及单调,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适、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主观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

计的文化内涵。

其三,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受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典与时尚相融合的大众设计。

其四,后现代主义设

计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

化的统一。后现代主义以矛

盾性、复杂性取代现代主义

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

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

段,制造出模棱两可的紧张

感,用杂乱无章取代明确统

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

在20 世纪70 年代,西方的一些建筑杂志对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大肆宣传,

但事实上一直到80 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屈指可数。比较典型的有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费城老年公寓等,这一系列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巍巍矗立使后现代主义理论得到了完美的阐释。总体来看,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转换和变化,强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针对现代主义设计所存在的弱点而产生的,它对现代主义设计所提到的问题对我国的当代设计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与应用构想

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精神和功能上满足人的需求。后现代主义设计较好地满足了人类对于精神、情感上的某种需求,也满足了设计本身的内在特征。但后现代设计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设计的实质,而只是在现代主义设计的表面大做文章,或者是为现代主义设计做一些修正工作。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大量的历史风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等,从古典到文艺复兴包罗万象,进行装饰符号的挪用、调侃、夸张和象征的描述,以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最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属于折衷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矛盾也不对立,可以说,后现代主义风格是建立在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将它的简单、易于生产和国际化发扬光大,也将其过于极简统一的设计弊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缩小和弥补。后现代主义设计属于人类在现代主义设计中感情化和艺术化的产物,所以在一阵辉煌后就逐渐式微了。但后现代主义设计为设计师开启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在它的影响与推动下,设计已成为与传统、历史、文化和自然以及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历史背景,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

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麽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巳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不足以完全否定现代文明的生活。思想家和各种艺术家就以各自的方式,解开我们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迷思。

为当下人类这种情结提供最深刻解说,且为解开迷思提供方法论其基础和实则演练的,是法国的解构主义。必需注意的是解构主义并不是毁灭主义。因为解构主义对于任何形式透过语言传达的思想都进行解构,令我们知道思想的不稳定性,知识的无常,对任何思想进行系统化、集体性的统一解说都是谬误的。不过,这提法并不是极端的反智论,或者虚无主义,因为德里达反对的并不是思想或者知识本身,而是对思想成为体系,或者集结成为政治力量(例如各种意识型态)的反动,德里达为所有我们认为是经典的核心理念,进行原教旨式的辩式,用类似中国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分析方法,令其意义向外扩散。

论者认为解构主义是

以诠释学的一种变现,而

且是极端原教旨主义的一

种操作。由于语言成为哲

学论说的必然方式,解构

语言进行极端细微的

close reading ,就能够

策略上解读文字所包裹著的理念。其实后现代主义所使用的解读文字方法,并不是德里达所独创的。于七十年代当解构主义传到美国之后,在耶鲁大学的几位学者之中,就有Harold Bloom有关犹太神秘解经学Kabala的研究,成为一种独特的解读语言方式。这些也是后现代理论中最为神秘的部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