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一、复合种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它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实现作物间的互补与互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复合种植的定义复合种植,又称混作或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1.2 复合种植的生态效益复合种植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养分需求不同,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复合种植的经济价值通过复合种植,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作物间的相容性、生长周期、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见的复合种植模式包括高矮搭配、深浅根系搭配、不同成熟期搭配等。

2.2 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作物的选择与搭配、种植密度的控制、田间管理等。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

田间管理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3 复合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复合种植过程中,作物的残体、落叶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第35卷 第12期2021年12月Vol.35 No.12Dec.,2021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照耕地利用转型的定义[1-4],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是区域耕地绿色利用形态的时序变化,强调“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5-6],追求 “绿色”和“转型”双重目标,是实现耕地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 施[7]。

但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总体呈现出物质过度依赖化,边际化、粗放化和集约化日益分化等特征[8],面临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9-12],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面源污染等“农村病”突出[5],与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目标背道而驰。

那么,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概念内涵具体是什么?当前我国耕地利用是否实现了绿色转型?阻碍其绿色转型的因素是什么?尽管学术界围绕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从转型形态[13-17]、转型特征[18-19]、动力机 制[20-24],以及转型对粮食安全[25-30]、生态环境[15,31]、社会保障[8,12]、经济发展[32-34]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研究,但尚未给出清晰的答案。

现有研究多强调耕地利用的空间转型和功能转型,对利用模式转型的研究并不充分,且鲜有学者结合耕地绿色利用展开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尚未明确提出判断耕地利用是否实现转型的标准或方法,也很少考虑样本的时空异质性问题。

对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和影响机制缺乏准确认知,导致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推进缺乏理论支撑和政策着力点。

因此,本文面向“绿色发展”“乡doi: 10.11994/zgtdkx.20211115.141330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柯善淦1,崔海莹1,卢新海1,2,侯 娇1,武月琦1(1.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摘要:研究目的:以湖北省为例,摸清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发展态势,揭示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其成因,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作者:王中林吉恩英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11期近年来,以杨树林、果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发展迅速,林下空间广阔,适宜立体复合经营。

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为林农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百姓的种养习惯,探索出多种林下复合经营发展模式,现介绍如下:一、林下复合经营原理林下复合经营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种养技术、经济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多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持续稳定的复合生产系统。

它突破了传统农、林、牧、副、渔生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基础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产链系统。

这种系统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间上能更有效地提高太阳能和有关物质在系统内的多项循环利用,实现整个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和林地资源利用率。

二、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目前,通过实践证明比较好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主要有:林—畜—特复合模式,林—苗复合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林—菌复合模式,林—畜—沼复合模式,林—渔复合模式,林—农复合模式,以及林—草—牧复合模式等。

1. 林—畜—特复合模式林下以养殖蚯蚓、金蝉等特种动物为主。

在林下建牛棚,林间圈养肉牛或奶牛,利用牛粪养蚯蚓,蚯蚓粪种植有机蔬菜。

这样既保持水土,又促进了肉牛或奶牛产业的发展,做到长短结合,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和有机质。

据调查,每亩林地年产鲜蚯蚓3500千克,产值达70 000元;每亩蚯蚓产20吨蚯蚓粪,每吨350元,年均产值7000元/亩。

2. 林—苗复合模式利用造林初期的1~3年,林内尚未郁闭的条件,在林下繁育速生柳、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小叶黄杨等苗木,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以短养长的效果。

据调查,林苗复合经营年均育苗亩收入近万元。

3. 林—药复合模式即利用林下空间资源间作药材,通过长短结合来增加经济收益。

农作学-种植模式

农作学-种植模式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出现早(世界上出现复种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0多年历史),发展缓慢(1930s全国复种 指数仅为118.1%);
建国后发展较快。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1)北方:
地区 东北 西北 华北
复种情况 一年一熟为主 一年二熟 二年三熟
小麦×豌豆-玉米‖大豆 小麦/玉米‖大豆 小麦×豌豆/玉米‖马铃薯等
二、种植模式的类型 4. 多作多熟型
适合的区域:
由于田间作物种类多,群体结构复杂,共生期 间的田间管理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适宜于一 熟向二熟过渡和二熟向三熟过渡地区以及劳动 力资源丰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运用。
与种植模式相关的概念
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 1949年我国作物复种指数为128%,1952年为 131%,1999年达155.1%,2006 年全国耕地 复种指数为166.71%。
• 据中国种植制度区划、全国一年三熟制区耕地 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1.5%,一年二熟制区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1.7%,则全国平 均复种指数理论上可达到195%。复种指数每 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000万亩(133 万hm2)的播种面积。
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
之比的总和
LER n yi
y i1 ii
单位面积内间、 混、套作中第i个 作物的实际产量
单位面积上第i个作 物单作时的产量
三、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
1. 种植指数与土地当量比
例如,在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产 量分别为5250、10500、1200kg/hm2,单作产量分别为 7500、13500、3000 kg/hm2,则: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资源循环利用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利用和处理资源,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资源循环利用的定义、原则、方法和案例等方面详细论述。

一、资源循环利用的定义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对已使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再利用或者经过处理后回归自然环境,在整个流程中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1.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通过节约、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率。

2. 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废弃资源进行再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3. 降低资源的环境风险:通过处理和管理废弃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4.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再利用和处理等环节的协同机制,形成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1. 资源回收和回收再利用: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经过相应的处理和加工后再利用,如废纸、废金属等的回收。

2. 资源再生利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废弃资源进行再生,使其重新变为可用的原材料,如废塑料的再生利用。

3. 能源利用与回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废弃能源进行回收和利用,如废弃油脂的再生利用用于生物能源。

4. 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资源循环利用的实际应用案例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废纸、塑料、玻璃等可回收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2. 农业废弃物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饲料渣滓等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和农家肥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 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对工业废弃物如废钢铁、废塑料等进行回收、再生,用于制造新产品,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

4. 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技术手段,将废水净化处理后再利用于工业用水、灌溉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复耕复种的原因

复耕复种的原因

复耕复种的原因复耕复种是指将荒废的农田重新开垦并进行种植。

复耕复种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方面的考虑。

复耕复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

而荒废的农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使这些荒废的土地重新投入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复耕复种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荒废的农田容易受到风蚀、水蚀等自然灾害的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而荒废土地上的杂草和野生植物生长繁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复耕复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农民是农田的主要经营者,他们依靠农田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荒废的农田无法给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通过复耕复种,农民可以重新利用这些农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复耕复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也非常重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

如果大量农田荒废不耕种,势必会导致粮食供应不足,影响人们的生活。

通过复耕复种,可以增加农田的产能,保障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的稳定。

复耕复种是一种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只有通过复耕复种,才能实现农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障粮食供应。

因此,复耕复种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冀东铁矿2种恢复模式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冀东铁矿2种恢复模式植被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摘要 :油松 ( P i n u s t a b u l a e f o r mi s )耐低 温、干旱 和贫瘠 ,是我 国北方温性针 叶林 中分布最广的森林群落 ,也是我国北方广 大地区最主要的本土造林树种之一 ,火炬 ( R h u s t y p h i n a L i n n , )根萌蘖力 强,耐寒 、耐旱 、耐盐碱 , 是一种适应周围环境能
b e t w e e n t w o r e s t o r a t i o n t y p e s i n i r o n mi n e d u mp i n e a s t o f He b e i [ J ] . E c o l o g y nd a E n v i r o m e n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2 0 1 3 , 2 2 ( 9 ) : 1 4 8 2 — 1 4 8 7 .
冀东铁矿 2种恢复模式植被演替过程 中群落结构
及生物多样性 比较研究
尤海舟 L ,葛春 。 ,王超 1 , 2 ,毕君 L
I . 河北 省林 业科学 研 究院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6 1 ;2 .河北 省林木 良种 工程 技术研 究 中心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6 1 ; 3 . 河北 小 五 台山国家 级 自然保 护区管 理局 ,河 北 张家 口 0 7 5 7 0 0
现为: 火炬群落 > 油松群落 ,演替后期则相反 , 这 主要是 由群落 内种 间竞争关系和水热环境 的差异造成 。4 ) 综合植物群落
盖度 、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未来 的演替趋势 ,火炬长期的生态效益 远不及 油松树种 。 关键词 :排岩场 ;生态恢复 ;演替 阶段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S 1 5 4 . 4 ;Q9 4 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5 9 0 6( 2 0 1 3) 0 9 — 1 4 8 2 . 0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二
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一、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春小麦-油菜、春小麦-冬小麦-大葱、油菜-马铃薯、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6种种植模式,在免耕和小麦、豌豆秸秆还田,玉米地膜覆盖免耕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的光、热、水、肥利用效率,并探讨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机理。

二、研究内容
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自然资源(光、热、土地)利用效率;
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4.秸秆还田对不同茬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试验材料与地点
1.试验材料:
小麦:早熟性品种(),
小油菜:早熟性(生育期60~70天)
冬油菜:丰产型品种。

玉米:中熟丰产型品种
马铃薯:早熟品种
豌豆:早熟品种
肥料:尿素(N45%),过磷酸钙(P2O514%)
2.试验地点:武威凉州区
四、田间试验方案
本试验共计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A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第2年6月收后播种马铃薯。

B春小麦-油菜: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抢播小油菜,9月下旬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C春小麦-冬小麦-大葱:第1年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第2年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移栽大葱,当年10月底或翌年3月收挖。

D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油菜,6月中旬收获,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抢播马铃薯,9月底收获。

E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玉米//豌豆,第2年为冬小麦//玉米。

其中豌豆4月初播种,播6行,行距15cm,6月底豌豆留茬20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F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小麦//玉米,第2年为冬油菜//玉米。

其中小麦3月中旬播种,播6行,行距14cm,7月中旬留茬25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五、观测记载项目与方法
1.作物生长特性与产量
(1)小麦
A常规项目:基本苗、物候期、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小麦旗叶;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小麦挑旗时测定。

(2)油菜
A常规测定:出苗率、物候期、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油菜开花结荚时测定。

(3)马铃薯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块茎产量、大薯率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开花结荚时测定。

(4)玉米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百粒重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
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抽雄时测定。

(5)大葱
生长速度,产量
2.土壤理化性质
A 土壤含水量:TDR水分测定仪;
B土壤容重、密度、空隙
C土壤有机C:K2Cr2O7外加热法。

D土壤速效N、P、K:连续流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测定。

3.减量化指标
A购买性指标: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灌水、机械、劳力等实物及折价;
B有害物质:病虫草害、地膜残留等;
C循环利用指标:秸秆还田量,畜粪还田量等;
4.效益指标
A资源利用率:光能、水分、N、P养分等
B经济效益:产值、投入、纯收益、产投比等;
C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时间、污染减轻程度、病虫草害增减程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