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常见疾病和症状)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

发热的相关专业知识发热一、症状概念: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
1. 发热的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程度可划分为:低热 37.3—38.0℃中等热 38.1—39.0℃高热 39.1—41.0℃超高热41℃以上2. 常见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大叔天火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3)间歇热:体温正常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二、原因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
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
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
1-1.常见症状——发热(B5)完成

常见症状——发热一.【病因】1.感染性发热:1)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
2)细菌感染:如伤寒、猩红热、急性细菌性痢疾。
3)支原体感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阿米巴肝脓肿。
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力衰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脑出血。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原发性低热、夏季低热、感染性低热、生理性低热。
二.【热型】1.稽留热:体温三九到四零,恒定维持高水平。
日内波动不超一,肺炎伤寒斑疹伤。
1)概念要点:体温高达39~40℃,温差24h<1℃,持续数日或数周。
2)临床意义: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期和斑疹伤寒等。
2.弛张热:弛张又名败血热,温超三九以上者。
日内波动超过二,化脓风湿重结核。
1)概念要点:体温>39℃,温差24h>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2)临床意义:败血病、风湿热、化脓性炎症和重症肺结核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迅速降至常水平。
高热持续数小时,一至数天无热证。
高热无热交替现,肾盂肾炎疟疾病。
1)概念要点:高热与无热相交替,温差24h>数度,反复发作。
2)临床意义: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体温急升又急降,持续数天三九上。
高热无热各数天,规律交替又一遍。
多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11)概念要点:体温骤升达39℃以上,温差骤升骤降,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2)临床意义: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5.波状热:体温渐升三九上,数天渐降至正常。
持续数天又反复,反复多次见布鲁。
1)概念要点:体温缓升达39℃以上,温差缓升缓降,数天后又渐降至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疼痛

发热含义: 正常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当机体在致热原作 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 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 正常人 一般为36~37℃ 舌下体温36.3~37.2℃(成人清晨安静状态) 腋下体温比舌下低0.5℃ 肛测法体温比舌下高0.5℃ 影响因素: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测量部位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T >39℃ >39℃ >39℃ 无规律 持续时间 数天/数周 1天/数天 间歇 体温波动 1℃</24h >2℃/24h 热与无热交替 无规律 常见疾病 伤寒、肺炎 败血症 疟疾、肾盂肾炎 肺结核 风湿热 重症结核 化脓感染
常见发热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2、常见热型特点:
【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
头 痛 胸 痛
腹 痛
头痛的含义: 是指额、顶、颞以枕部的疼痛。 【病因】 1.颅内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占位病变、颅 脑外伤等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神经痛、颈部疾病、 五官科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 等疾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头痛的临床表现】
2、腹腔器官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阑尾
6、腹壁病变:腹壁挫伤或脓肿
波状热 T >39℃ 持续时间 数天 体温波动 逐渐下降至正常 数日后体温有逐渐上升 常见疾病 布鲁病 回归热 >39℃ 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 高热与无热交替
回归热
周期热
常见发热热型
【护理评估要点】
1、测量体温,观察体温曲线,判断发热程度、热型、 及热期。注意影响因素。 2、观察伴随症状 如:寒战、脑膜刺激征、昏迷、惊厥。 3、观察身体反应以评估发热对机体重要脏器的影响。 如:高热期:生命体征、意识等; 体温下降期:记录24h出入液量,尿量,皮 肤干燥、弹性差等脱水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者:营养状况、口腔炎症、疱疹等。
发热的原因及常见疾病

发热的原因及常见疾病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通常正常体温为36.5-37.5摄氏度。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
一、感染性疾病:1.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流感、细菌性肺炎等。
2. 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尿路感染、附件炎、前列腺炎等。
3. 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阑尾炎、腹腔感染等。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5. 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等。
6. 肾盂肾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炎症。
7.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表现为长期低热。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1. 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常伴有持续性低热。
2. 痛风: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关节炎,也可伴有发热。
3.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等,可出现发热症状。
三、药物反应:1. 药物过敏:某些人对药物过敏,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
2. 药物副作用:许多药物使用后都有可能引起发热反应,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炎药、化疗药物等。
四、其他疾病:1. 恶性肿瘤:某些癌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引起发热症状。
2.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过度分泌甲状腺激素可导致高热。
3. 淋巴结核:淋巴结结核感染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
对于发热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出发热的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2. 解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用于控制发热症状,但不可滥用。
3. 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消炎药、抗过敏药等。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预防发热的发生: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等。
2.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合理膳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医学发热的名词解释

医学发热的名词解释医学发热是指人体在正常体温范围内(36°C-37.5°C)出现持续性体温升高的症状。
医学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能是许多不同病因引起的。
发热通常是机体反应的一部分,它是身体对感染、炎症、过敏反应或其他病理状态的一种反应。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温稳定,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一旦遭遇刺激,中枢就会被激活,通过改变热产生和热散发来调节体温。
这导致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医学发热的病因可以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炎症性肠病、结缔组织病等)、肿瘤(如恶性肿瘤、淋巴瘤等)、药物反应(如抗生素过敏、药物热等)以及其他病理状态(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疾病等)。
根据发热的临床特征,可以将医学发热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体温升高在1-2周内持续,通常由急性感染或短期的炎症引起。
慢性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2周,可能由慢性感染、炎症或慢性肿瘤引起。
对于急性发热,常见的病因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而慢性发热的病因较复杂,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在诊断医学发热时,除了核对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外,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原因。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尿常规、肿瘤标志物、抗核抗体、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必要时还可以进行胸部X线检查、腹部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医学发热的方法主要取决于病因。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采取对症治疗,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休息,退烧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果适用)。
对于细菌性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其他病因,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或其他适当的治疗方法。
总之,医学发热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病因引起。
对于发热患者,重要的是及早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正确的诊断,以便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常见症状之发热 ppt课件

PPT课件
26
临床表现
二.发热的临床经过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 畏寒或寒战,伴全身疲乏不适、肌肉酸痛。 骤升型:如疟疾、败血症等;缓升型:如 伤寒、结核病等。
PPT课件
27
临床表现
2.高热期 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
呼吸深快,脉搏随体温升高而加速(伤寒及 某些病毒感染时可出现相对缓脉) ,开始出 汗并逐渐增多。 高热可致烦躁不安、谵语、幻觉等意识改 变;持续高热可出现昏迷、呼吸浅慢或不 规则;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发热时的多 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持久发热可致 消瘦;发热还可引起口腔炎症,如口唇疱 疹、舌炎、牙龈炎等。
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二)非感染性发热 非病原体物质引起的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包括机械性、化学性
因素所致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创伤或 手术,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心、脑等器 官梗死或肢体坏死;恶性肿瘤、急性溶血等。
PPT课件
5
2.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 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PPT课件
28
临床表现
3.体温下降期 临床表现为体温逐渐下降, 大量出汗;血压可轻度下降。年老体弱者 或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可发生失水、休 克。骤降型:如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缓降型:如伤寒、风湿热等。
PPT课件
21
回归热
时热时不热
热和正常
高热
回归热:骤升高热,持续数天;骤降正常,持续数天。反复。
间歇热:骤升高热,持续数小时;骤降正常,持续一至数天。反复。
PPT课件
22
(三)热型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0C以上,持续 数日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逐渐 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发热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 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 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 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 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 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 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 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 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二)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 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三)发热及伴随症状: 1. 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 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 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 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 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 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 性胆囊炎等。 5. 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 细菌性痢疾
发热
概述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 低热,腋温为37.5~38 ℃ 、中度热38.1~ 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 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 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常以腋温为准。 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 1℃以上,可认为发热。
6. 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 或胆囊炎。 7. 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 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 结核等。 9. 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 染等。 10. 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 疾或伤寒等病。 11. 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 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热原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
• 多数患者的发热,系由于致热原(能引起发热的 物质)所致。 • 一种疾病发热的机理大多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
因素的综合。
• 例如脑炎患者,可由致热原与非致热原因素引起发热。
1、致热原性发热 当血液中的白细胞受到某些刺激,均可以激
活白细胞生成和释放致热原,如白介素(IL-1)、
• 3、伴随症状 •
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 咯血、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脾肿 大;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单纯疱疹、 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头痛、嗜睡、昏迷、惊 厥;肌肉关节痛等,以发现有无足以引起发热的 因素。
• (二)体格检查
• 对于发热的病例须作周密的体检,注意观察
2、高温持续期
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一方面体内仍受致热物质的不断刺激,体温已达 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另一方面散 热过程开始增强,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皮 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 增多。由于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 平衡,使体温不再继续升高。
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 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
5.蠕虫病:如急性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 虫病、蠕虫蚴移行症等。 6. 立克次体病:如斑疹伤寒、恙虫死细胞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
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缺血性损害: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 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 溶血反应等。
• 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排汗减少或停止排 汗,使散热减少;
• 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并因寒冷感觉,
而反射性地引起竖毛肌收缩,并通过运动神经使骨
骼肌阵缩形成寒战等,均可使产热增加。
• 如果产热比散热明显地占优势,则引起发热。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
脑外伤、脑溢血、脑炎、中暑、安眠药中毒等
•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能量物质代谢中通过氧化反应的化学 作用而产生热量。通过体表血管舒张,循环增速,皮肤蒸 发增加的物理作用而散发热量。
• 如果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则体温相对恒定。
如果产热和散热功能失去平衡,产热占优势则体 温升高,散热占优势则体温降低。
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内分泌腺中的甲状 腺和肾上腺,心功能和血容量等等,都对体温调 节发生重要影响。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螺旋体、支原体、立克
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一)感染 1.细菌性感染:
如败血症、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副鼻窦 炎、淋巴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 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他各种化脓性 脑膜炎、细菌性痢疾。伤寒、猩红热、百日咳、 各种结核病、痈疖、脓肿、胆囊炎、肾盂肾炎、
• 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 正常人体温为37℃左右,正常情况下体温 波动范围不超过 1℃,一般波动在36.3~ 37.2℃之间。
• 在一天之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 • 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 •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 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 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常见症状与疾病
陈 潮 主任医师 主讲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福建蜂疗医院 83768673
第一讲 发热
一、体温的测量方法和表示
1、体温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方法有三种:
口温 口腔内舌下所测的温度 腋温 腋窝部位夹紧时所测的温度 肛温 肛门内所测的温度,比较准确而可靠
测量肛温要使用专用的体温计。
如伤寒、风湿热等。
• 也有骤退的,体温在数小时至十几个小时内迅
速下降至正常,甚至略低于正常。常见于疟疾、
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 在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丧失大量的体液, 这对于年老体弱及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容易发生 虚脱(休克)现象,因此应加注意,并予及时处理。
• 实际上,以上各个不同的发热阶段中,由于产热和 散热之间不断的调节和变化,体温可以有显著的波
动,而不是单纯的划分三个阶段。
• 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和转变速度,不仅取决于致病
因素或致热原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体的反
应性、免疫水平及药物的治疗,这些对体温的变化 都有一定的影响。
七、发热的热型分类
根据发热过程的表现特点,可分为以下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周期热、不规则热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 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皮肤及粘膜:黄疸、皮疹、瘀点、皮下结节, 全身浅表淋巴结:大小,数量,压痛,硬度, • 五官等局部病灶:齿槽脓肿、扁桃体炎、副鼻
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
• 心肺肝脾等内脏的的体征,如腹部有无压痛、
肌卫、肿块或肿大:如肝脓肿、膈下脓肿,肾盂 肾炎、输卵管炎,前列腺炎等。
• (三)实验室检查
• (一)询问病史
• 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籍贯、职业、精神状态、
食欲、睡眠及大小便情况,体重变化,诊治经过 (药物、剂量、疗效),传染病接触史等。过去的 健康情况,如传染病史,外伤、手术史,药物过敏 史,预防接种史等。
• 2、发热特点
• 起病的诱因、缓急、病程,发热的时间、程度、 热型,有无畏寒、寒战、无汗、大汗或盗汗。
• 体温上升有骤升、缓升两种方式:
• (1)骤升型:体温在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内达
39~40 ℃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
•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
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
多不伴寒战。
• 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如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 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
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
• 八、发热的诊断
• 发热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发热的机理分为致热原 性发热和非致热原性发热,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 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所以对发热的病人应根据有 关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测量体温一般须测三分钟以上。
时间太短,所测的体温值可能偏低。
2、体温的表示方法
如果不加说明,体温一般指口腔内舌下的 温度,所以腋温或肛温应在测量数值后加
上括号进行标注。
肛门温度较口腔温度稍高,而腋下温度则
较口腔温度稍低(相差约0.3~0.5℃)。
• 二、体温的调节与变化
产热和散热是影响体温恒定或变化的两个基本要 素。体温的调节在产热和散热之间进行。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广泛性皮炎,广泛性皮肤瘢痕形成,致使皮肤散 热功能减退;大量失血、失水,心脏排血量减少,皮 肤血流减少,皮肤水肿以及皮肤血管收缩等影响散热
六、发热的病因分类 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为临床上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
• 四、发热概念及发热程度分类
• 由多种原因引起人体体温高于37.3℃或一
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时,或体温正常而病
人自觉有发热感,均可称之为发热。
• 临床上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五、发热机理的分类
4.中枢神经调节失常:
如: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 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 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 高,多表现为低热,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 1、稽留热 是指体温维持在 39~40 ℃以上的 高水平,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 达数天或数周。
•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 2、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 39℃以 上,24 h内波动范围超过 2℃,但最低温度 仍在正常水平以上。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型炎 症等。
七、发热的过程表现
在发热过程中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 激,体温调定点水平发生变动,产热和散 热这对矛盾不断发生变化。 —般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 由于致热原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在体温调节中枢 的作用下,病人体表血管收缩、少汗或无汗,使 散热减少;同时因寒冷感觉,引起竖毛肌甚至肌 肉群收缩,造成畏寒或寒战,以及由于体内代谢 增强等,均可使产热增加。此期产热比散热明显 地占优势,而引起体温上升发热。 • 临床上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鸡皮疙 瘩”及寒战,体温逐渐上升。 • 此期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可由几十分钟至几小时 (如大叶性肺炎、疟疾等),甚至数天(如伤寒)。
• 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大便检查、脓液、胸水、 腹水或脑脊髓液等各种穿刺液检查
• (四)其他辅助检查
• 如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内窥镜检查、活组织检 查、同位素检查、剖腹探查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期 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高热期短于无热期。
•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周期热 发热呈周期性出现,高热期与无热期 各持续若干天规律性地交替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