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

三年级古诗《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在离别时的豁达胸怀。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董大”“曛”等。

2、难点体会诗人以开阔的胸襟劝勉友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和朋友分别,分别时总是会有许多的不舍和祝福。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作,那就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

(三)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董大、曛、莫愁、知己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重点讲解“曛”字,指夕阳西下时的昏黄景色。

(四)理解诗句意思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满天黄云,太阳被遮住了光辉,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在安慰友人,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你呢?)(五)体会诗人情感1、诗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心情是怎样的?(豁达、开朗)2、从哪里可以看出诗人的豁达?(“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当我们送别朋友时,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全班齐读,读出感情。

(七)背诵古诗1、学生自由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全班齐背。

(八)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2、教师补充几首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人对董大的各个角度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诗表达对身边人的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诗歌《别董大》的基本信息及诗意。

2. 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形象。

3.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董大的评价,自由创作。

三、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器2. 课件或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董大堂音乐,让学生感受一下董大的形象。

2. 教师引发学生对董大的好奇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董大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Step 2 学习诗歌《别董大》1. 教师出示课件,呈现《别董大》的全文,让学生阅读诗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理解诗中对董大的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董大的性格特点。

3. 随机选择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可以呈现在黑板上。

4.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理解诗中的具体意象,并解释诗中的隐喻和比喻。

5. 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Step 3 表达对董大的评价1. 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角度,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董大的评价。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小组的评价,由教师带领一起讨论,看是否有不同的看法。

3.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董大的人,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诗表达对这个人的评价。

Step 4 练习巩固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以这张图片中的人物为蓝本,写一首《别XXX》的诗,表达对此人的评价。

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诗歌,表达对一个身边人的评价。

六、板书设计:诗歌《别董大》别董大,别董大,鸟道奇,兔飞烹。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别董大》的意境,能够分析诗中对董大的评价。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别董大》课程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别董大》课程教案

《别董大》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 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的情感。

3. 体会诗人高适送别友人时的豪迈情怀,并学习其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朗读与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和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豪迈情怀,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古诗《别董大》全文、生字注音、注释、背景介绍、配乐朗诵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送别主题的音乐,营造离别氛围。

2. 提问学生:你们有过和亲友分别的经历吗?分别时心情如何?3. 引出课题《别董大》,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并简单介绍诗人高适和友人董大的背景。

二、初读古诗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停顿和语调。

3. 齐读古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流利朗读。

三、理解诗意1. 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深入感悟1.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是怎样的情感状态?从哪里可以看出?2. 着重分析“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理解其中蕴含的豪迈情怀和积极人生态度。

3. 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背诵古诗1.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组内互相背诵,互相评价。

3. 全班齐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背诵。

六、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比较不同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的异同。

2. 鼓励学生创作一首简单的送别诗,表达对亲友离别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背诵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别董大》这首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悟古诗中的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理解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杜甫的图片和简介、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准备《别董大》的朗读和背诵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别董大》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3)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背诵,提供帮助和指导。

3. 文本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黄云白日曛”、“北风卷地白草折”等。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4. 深层含义解读(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别董大》为例,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深层含义。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效果。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理解古诗《别董大》的诗意,了解作者董大及其背景。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勇于面对困境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别董大》。

(2)理解古诗的诗意及作者背景。

(3)掌握生字词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氛围。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古诗《别董大》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识记和练习。

3. 录音设备:用于播放古诗朗读音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诗《别董大》的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作者董大及其背景。

2. 文本解析(1)让学生跟读古诗,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古诗的意象,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讨论古诗的诗意,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3. 生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生字词。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生字词。

(3)推荐相关古诗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朗读和书写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语文素养。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别董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送别的对象是有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期,盛行胡乐,喜爱观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大因此受到冷落,很不得意。

而此时,高适也很不得志,30年漂泊在外,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扬慷慨,鼓舞人心,布满信念和力气,激励伴侣抖擞精神,信任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去直面迷茫的人生,着实令人感动。

学情分析同学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

同学在感受古人那真诚、关切的深厚友谊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意,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另外,同学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把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肯定的理解与感悟的力量,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

但是,在自己身处人生逆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扬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是有肯定难度的,需要老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为了落实课标精神,表达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表达以下教学理念:1. 充分表达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来整体,拓展延长。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

在吟诵中品尝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育同学“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力量,为同学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伴侣之间的深厚情意。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尝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面对人生逆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别董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别董大》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别董大》这个故事,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Step 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1.让学生阅读故事《别董大》,并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学生自主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Step 3 分析和总结(20分钟)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对故事的总结。

Step 4 创作(30分钟)1.让学生以《别董大》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类似的故事。

2.学生可以选择故事的背景、人物和情节,但要保证故事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可以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Step 5 展示和分享(20分钟)1.学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向其他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成果。

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教学扩展1.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艺术作品,并和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

2.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探讨《别董大》中的主题和意义。

3.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评估1.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

2.学生通过展示和分享,得到同学和教师的反馈。

3.学生写下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

六、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故事《别董大》及相关艺术作品的图片或影片。

2.学生可以准备纸和笔进行自己的创作。

3.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七、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创作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

《别董大》教案设计《别董大》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董大》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一)导入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3、齐读全诗(二)知诗人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别董大》的作者是xx时期著名的xx诗人。

(三)解诗题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

(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

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个人学习:(1)读全诗(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合作学习:(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A、读诗句B、解字义讲句意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重点指导:千里黄云白日曛:(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唐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数。

送别诗往往因其感情真挚,有感而发而令人难忘。

《别董大》是送别诗中的名篇,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凄凉却又雄浑的景象,景中寓情。

后两句语气雄壮,声势宏阔。

这首诗写得意境高远,真挚深沉,胸襟开阔,感人肺腑,写离别而一扫缠绵忧悒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境相媲美。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

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

通过对古诗的字、词、句的分析与思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并积累古诗名句的兴趣。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启示。

【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诗的特点,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
兴趣。

3、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获得人生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梳理
感知寻疑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谁能给大家背几首送别的诗?(生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作者)
[通过背诵自己搜集的送别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表达的情感,为学习课文
2、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生读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高适和董大是一对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3、、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欣赏《别董大》,听后请同学们自
由读这首诗(2-3遍)(:出示全诗)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曛”,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学习古诗的方法,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出示学习方法指导)。

4、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出示注释)。

5、汇报、交流自读的初步理解。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习。

]
6、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男女生赛读)
二、细读解疑
合作助力
(一)品读前两句诗
、师:下面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看诗人在怎样的环境中送别朋友的?
2、请同学们默读前两句诗,并用笔画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板书:景)
3、“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动画)小组讨论:从前两句
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是啊,此时夕阳西下,狂风呼啸大雪纷飞,雁群悲鸣,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谁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前两句,指名读(2人),评价,前两句语速要稍慢,要读出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古诗朗读指导)
师:这是一幅怎样悲壮而凄凉的画面,在这样的氛围中高适送别董大,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别时的心情?用笔圈出来。

板书:愁
5、“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愁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同桌讨论:看愁来自于何方?
6、此刻我们再来看诗中的“曛”字,这昏黄不明、迷茫的仅仅是眼前的景色吗?
(二)品读后两句诗
、总结前两句诗,引出后两句诗。

师:说的真好,景色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该是挥泪告别,应该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了这样的诗句:“莫愁——”
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诗成就了这千古名篇“天下谁不识君”,这是怎样一个君啊!董庭兰是唐代一位著名的琴师,擅长七
弦古琴,琴音美妙动听,著名诗人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中有这样两句:请看大屏幕,出示:“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来赞美董大琴音的美妙。

师:是啊,正是因为董大技艺高超,高适才对朋友充满信心,此刻,好友分别,前途暗淡,董大的心情一定糟到了极点。

真正的朋友,此刻最应该做些什么呢?
师:如果你是董大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莫——”(出示)
师:如果你就董大,听了朋友的鼓励,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课题,别董大,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离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师:同学们,这朋友间的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不由想起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把这两句诗送给董大好吗?齐读:海内——
8、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董大,你一定会心潮起伏,你会对高适说些什么?(小组交流)
师: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失落,都会有悲哀,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说,也会对自己说:莫——
师: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内心充满了痛苦,我们会对自己说:“莫—”
师:这两句诗语气雄壮,一扫前面荒凉萧瑟的景象,变得激昂有力,表现出诗人开朗的胸怀。

带着你对诗的理解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后两句慷慨激昂,要读得铿锵有力。

师:这首诗先两句从描写景物入手,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而后两句慷慨激昂,既是对朋友的劝勉和鼓励,也是在劝勉自己,与慰藉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三、品读体会
赏思并行
、师: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千里黄云,长啸的北风,纷飞的大雪,你看到了的是一条怎样的前路?
2、荒凉的大漠,正是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

3、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体起立,用你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

四、读中积淀
迁移反思
、师:诗人高适在写这首诗时,自己也正在逆境不得志时。

请大家看高适《别董大》之二中两句诗,出示: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朋友相逢,本应该把酒言欢。

而诗人却囊中羞涩,连买酒的小钱也没有,可见诗人贫穷落
魄到何等程度。

但诗人并没有在困境中沉沦。

在那个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

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豁达,对朋友的真情)
2、师: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30年,但他在困境中始终自信乐观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吧!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诗吧!请看大屏幕(出示全诗)
五、练习运用
延伸创造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诗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眼看六载同窗,分别在即,假如现在就是分别的那一刻,你会对你的好朋友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写下来。

(小组交流,学生汇报)
2、师: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百年以后,也许人们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这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忘不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师:请看大屏幕,作业超市
用多媒体播放《相逢是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板书设计】
别董大愁

莫愁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