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所用的修辞手法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所用的修辞手法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所用的修辞手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辞章飞扬:解析《别董大》中的修辞之美》第一部分:介绍。

别董大二首注音版

别董大二首注音版

别董大二首注音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别董大二首》的背景和作者
2.内容概述:概括《别董大二首》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注音版解析:介绍《别董大二首》的注音版及其对诗歌鉴赏的帮助
4.结论:总结《别董大二首》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组离别诗。

诗人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深厚的感情和不舍的心情。

这两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成为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第一首诗中,王之涣写道:“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
了离别时的苍凉氛围。

同时,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名句,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和鼓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第二首诗中,王之涣继续描绘离别情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
留马行处。

雪中思妇遥相忆,灯下裁缝夜寄梦。

”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
勾勒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思念之情。

通过对“雪上空留马行处”和“灯下裁缝夜寄梦”的描绘,诗人将离别时的思念和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

《别董大二首》的注音版对于诗歌鉴赏具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注音,读者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注音版还可以帮助读者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和难解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别董大二首》注音版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一
个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首优美诗歌的工具。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

《别董大二首》全文及分析《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这两首诗勾勒出了送别时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开篇便营造出了一种极其壮阔而又有些昏暗压抑的氛围。

千里的黄云遮蔽了天空,白日也变得昏暗朦胧。

黄云的“千里”,强调了其范围之广,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

白日曛,则更增添了这份阴沉。

“北风吹雁雪纷纷”,在这样的背景下,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

北风、雁、雪,这些元素的组合,进一步渲染了寒冷和孤寂的氛围。

大雁南飞,本就是离别的象征,而纷纷扬扬的大雪,更让这离别显得凄清。

然而,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这种悲伤之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一转前面的凄凉,以豪迈豁达的口吻鼓励友人。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这既是对友人的宽慰,也是对友人的高度赞扬,相信友人的才华和品德定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诗人以自己的遭遇开篇,说自己就像鸟儿的翅膀那样飘摇不定,暗自怜悯自己。

离开京城洛阳已经十多年了,漂泊不定的生活让诗人感到无奈和悲哀。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诗人认为大丈夫处于贫贱的境地不应满足,然而此刻与友人相逢,却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这两句既有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但在这无奈之中,又蕴含着一种不甘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两首诗,一首着重于对友人的鼓励和祝福,一首侧重于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

但整体上,都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其一通过描绘壮阔而凄清的景象,以景衬情,然后突然转折,用激昂的语言鼓励友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二则以自身的经历为引,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显得真挚而深沉。

别董大赏析6篇

别董大赏析6篇

别董大赏析6篇《别董大》教案篇一选用文章:《别董大》、《一只蚂蚁》、《鸟的故事》、《扭转困境》。

设计理念: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阅读三篇围绕主题的现代短文,促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对话中,拉近时空距离,从而辅助学生对古诗的感知,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充分体现古诗的德育功能。

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设计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朱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朱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朱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别董大二首其一

别董大二首其一

别董大二首其一介绍:《贝东的所以第二》是唐代诗人高石的一首群诗。

这两首诗是高石和董大长告别团圆,经过短暂的聚会,彼此都去对方的告别作品。

作品勾勒出黑暗与寒冷悲凉的风景时告别,展示了诗人在艰难的情况下,却没那么沮丧、沉沦,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依恋,也显示了诗人宏大豁达的胸怀。

在《唐人告别诗》中,那些凄美、低落的作品,虽然感人至深,但又一种慷慨悲情的歌声,诗词从心底里,也以其真挚的友谊、坚强的信念,为桥柳色和风雨画上又一种宏伟的健美色彩。

高师的《贝东达》是好文章的第20 种风格。

【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作者简介别董大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

幼年家贫。

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

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

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

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

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不久就弃职而去,客游河西。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荐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协助哥舒翰守潼关以抵抗叛军。

后受唐玄宗赏识,连升侍御史、谏议大夫。

肃宗至德二年(757),因围攻永王璘有功,得唐肃宗嘉许,官职累进,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

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6]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别董大》赏析:诗人与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友人的豁达祝愿

高适《别董大》赏析:诗人与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友人的豁达祝愿

高适《别董大》赏析:诗人与友人的深情离别以及对友人的豁达祝愿《别董大》两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全诗以其深沉的离别之情和磅礴的诗韵著称,堪称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作品原文第一首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二首诗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及注释第一首译文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第二首译文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曛:昏暗。

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创作背景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冬,送别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

敦煌选本《唐诗选》残卷两首次序颠倒,题为《别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

有学者认为,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后诗曰“一离京洛十馀年”,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738)离京回宋中,至天宝六载整十年;又日“今日相逢无酒钱”,应尚未为封丘尉。

天宝六载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天宝六载冬,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品赏析第一首诗作品赏析1、前两句:景色描绘,情感铺垫“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荒凉、凄寒的送别画面。

千里黄云蔽天,太阳黯淡无光,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雁群南飞,这些景象共同营造了一种苍茫、悲壮的氛围。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董大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1、诗人:高适2、作品名称:《别董大二首》3、诗歌体裁:七言绝句4、创作背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短暂相聚后又各奔他方时所作5、诗歌原文6、诗句翻译7、诗歌赏析要点11 诗人简介高适(约 704—约 765 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111 高适的诗歌风格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12 高适的文学成就他的诗作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2 《别董大二首》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失意之时,高适以诗相赠,予以慰藉和鼓励。

21 诗歌原文《别董大·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1 诗句翻译《别董大·其一》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别董大·其二》就像鸟儿四处飘飞、居无定所,自我怜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41 诗歌赏析411 意境营造第一首诗开篇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描绘出了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景象。

黄云蔽天,白日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给人以一种沉重压抑之感。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豪迈豁达的语调,鼓舞友人不要为离别而忧愁,因为他的名声早已传遍天下,到处都会有赏识他的人。

这种以悲景衬豪情的手法,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坚定信心。

412 情感表达第二首诗中,“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诗人通过对董大身世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漂泊不定的同情。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译文及赏析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译文及赏析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译文及赏析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K。

早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

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⑶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六翮(hé):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

翮,禽鸟羽毛中间的硬管,代指鸟翼。

飘飖(yáo):飘动。

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本指洛阳,后多泛指国都。

[直译]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意译]天阴沉沉的,太阳也变得暗暗的,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

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凭着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诗人心语]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

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飘扬的雪花。

一群大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你不用担心此去一人会孤单寂寞、才华不得以展现,前路一定有知己,天下人都会赏识你。

[创作背景]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董大(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眼前的董大消瘦憔悴,刚刚离了京师,前途未卜,背上的琴囊也显得有点沉重。

琴师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叫董庭兰,是名动京师的琴师,却因为卷入政治斗争而不得不远离京师。

此时的高适身处睢阳,他的堂兄在这里为官,本希望通过他举荐谋个差事,但时运不济,他仍旧穷苦潦倒。

高适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将军。

高适的祖父高偘(kǎn),屡破突厥、高丽,为一代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死后陪葬乾陵;伯父高崇德,担任过都督、刺史、大都督府司马。

不过父亲一生碌碌,未有大的建树。

到高适这一代,家道衰落,已经没有了能在朝中叱咤风云的人物,但祖上的血液流淌在高适的身体里,他一直有个理想,就是横刀立马,纵横疆场,建功立业,重整家业。

但现实给了他一个又一个的打击。

二十岁,游长安,无果;
二十八岁,赴蓟门,第一次边塞之游,无果;
三十二岁,长安落第;
……,居宋中,将近十年务农;
四十四岁,睢阳,高适仍旧一事无成,他遇到了同样窘迫的董大,他竟拿不出酒钱来招待朋友。

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北风呼啸,大雪纷扬,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高适望着眼前的景物,他恍惚回到了蓟门边塞,耳边又听到了厮杀声,他感到热血沸腾,他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披甲上马,指挥着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捷报!还是捷报!风雪之中,他傲然屹立,如巍巍长城。

“达夫兄,我这就告辞了!”
董大的一句呼唤把他从梦境中唤醒,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他觉得,梦想总有实现的那一天。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紧紧地握住董大的手,他相信,董大凭着自己的琴技一定会再次名扬天下的,而他自己,也一定会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到那时,天下谁人不识我们啊!
一首《别董大》让我们看到了倔强不屈的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是送别的背景。

这不适合送别。

“黄云”“白日”“北风”“大雁”“雪”这些意象构成了北方阔大悲凉苍劲的隆冬图,北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样凄苦寒凉的环境中送别友人,内心该是如何悲伤痛苦,即使是泪雨滂沱也不觉为过,但高适并没有这样,他像个战士一样,这样的景致只会更加激起他的斗志,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慷慨旷达,直抒胸臆,让友人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潦倒中看到人格价值和力量,它如醍醐灌顶,让友人重拾希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这样劝慰友人的时候,正值二十多岁,那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的时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如兄长般的体贴和深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李白的真诚和不舍;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属于高适的充满力量的劝慰和祝福,联想到他此时此刻的处境,我们更能看到高适的不俗的胸襟和不屈的意志,这一句话何尝不是高适说给自己的,不屈的灵魂总是最能打动人心。

所以: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诗人感慨”;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他"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评价“高达夫调响而急”;
胡应麟《诗藪》中盛赞“高适之浑,……铁中之铮铮者。


……
所以:
慷慨悲凉、坦荡不羁、雄健苍凉、气势雄浑……都成为了他和他诗歌的标签。

送走了董大的高适,高适一直在等待机会,
“安史之乱”来了。

高适迎来了属于他的舞台。

高适五十二岁,玄宗入蜀,当时在军中的高适擢为左拾遗、监察御史,镇守潼关;
高适五十三岁,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临危受命,讨伐永王璘,胜!
高适五十四岁,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救睢阳之围。

三年,高适完成了他人生的蜕变,他从八品掌书记一跃成为执掌一方军政大权的节度使。

三年,高适也看到了人生的生离死别。

友人李白因为卷入永王璘的叛乱中被俘;杜甫因为疏救房琯被肃宗赶出朝廷;王昌龄被杀;亲友睢阳丧命……
三年,高适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

《别董大》是高适送别诗中的代表作,也是盛唐送别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中不但展现了十里黄云、北风卷雪的北国风光,而且显现了环视宇内无人,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气。

它充满力量,扫尽阴柔缠绵之气,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旷达,慷慨激昂。

高适于困厄之中不失希望,最终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