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 》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1王四娇地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学校:范县龙王庄镇孟楼中学共1课时雁门太守行初中语文人教课标版1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五、译文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1、理解重点句子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初中语文情景式填空《雁门太守行》

初中语文情景式填空《雁门太守行》
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孤城被围,将士斗志昂扬坚守城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极力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激烈的战斗画面,渲染了沉重、紧张的氛围。
5.《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借用典故,赞颂将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一首晦涩难读的唐诗

《雁门太守行》:一首晦涩难读的唐诗作者:张华来源:《语文建设》2012年第08期《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著名诗篇。
老师说,它属于新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必须会准确背诵。
然而,《雁门太守行》实在是一首晦涩难读的唐诗。
初读此诗,一头雾水,感到诗人在“卖萌”;反复诵读,还是感觉很“绊”;即使经过老师指导后诵读,也不得要领。
学习此诗,困惑有三:一、《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七律吗?《雁门太守行》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像一首七律,但是全诗不押韵,也不对仗,显然不是七律。
那它是什么体裁的古诗呢?我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我国古代的诗歌,自唐代之后,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以“乐府”为主,继承了汉魏的诗体;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格律诗”。
格律诗产生于盛唐至“安史之乱”之间,为了与当时的“古诗”相区别,格律诗也称“近体诗”“今体诗”,它有固定的模式,讲究严谨的节奏、韵律、音调与对仗,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律,王之焕的《登鹳鹊楼》是一首五绝。
李贺生活在中唐时期,《雁门太守行》应当是一首七律,可是又不像。
进一步请教老师才明白个中差异。
原来,并非所有唐诗都是“格律诗”,唐代许多诗人还擅长写“歌行体古诗”。
“歌行体”亦称“古诗”“古风”,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
“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和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甚讲究平仄,每句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每首句数不限于八句。
晋代陶渊明的《饮酒》就是“歌行体”诗歌,诗仙李白一生没写几首“格律诗”,写得最多的是“歌行体”,如《行路难》。
中唐诗人李贺写的《雁门太守行》是“歌行体七言古诗”,不能因为它共写了八句、每句七个字,就认为它是一首七律。
其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全诗不讲究对仗,中间有换韵现象。
可是,这些诗歌常识,我们在七年级之前还没学过,所以诵读《雁门太守行》这首“歌行体七言古诗”时感到莫名其妙。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雁门太守行-李贺》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方案课程名称:古文诗学课程内容:本次作业设计方案以《雁门太守行/李贺》为范本,设计一系列探讨古文诗学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文诗的特点、意义及表现形式。
一、作业一:阅读理解要求:学生阅读《雁门太守行/李贺》,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手法表达主题?2. 该诗的诗歌形式是什么?有何特点?3. 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其运用。
二、作业二:诗歌赏析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文诗,进行赏析,并撰写一篇300字的评论。
1.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文诗,简要介绍该诗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该诗的结构、语言、意境等方面,探讨其特点和独特之处;3. 你对该诗的理解和感悟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首诗进行赏析?三、作业三: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定一个主题,创作一首古文诗,要求遵循古文诗的韵律和格律,字数不少于30字。
1. 选择一个主题,可以是描写自然景色、表现人生感悟等;2. 注意诗歌的格律,包括对仗、平仄、排比等;3. 保持古文诗的朴素和古典风格,展现个人的表达和情感。
四、作业四:口头表达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文诗进行朗诵,并进行口头表达,探讨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意义。
1. 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文诗进行朗诵,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语言运用、意象塑造等;3. 对该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阐释,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业五:讨论与分享要求: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感悟。
1. 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古文诗的体会和理解;2. 探讨古文诗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与启示;3. 汇总讨论结果,撰写一份小结,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
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从阅读理解、赏析写作、口头表达到讨论分享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古文诗学的特点和意义,提高学生对古文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和乐趣,感受到古典文学之美,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九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新编2019教材)

与仲堪袭玄 隆安中 息兹奢靡之费 总奔驷之骇辔 淳言于雄曰 为国足以致安 太原中都人 官历琅邪内史 辕弱任重 先是 客问之 旷 适值摅到 时人谓之 迁散骑常侍 见一女子 成都盘桓于旧魏 有终焉之志 年七十一卒 然后心开意朗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先王之道将坠于地 与宁朔将军臧
喜西伐 惟东应选 然后为德 虽为未及古人 监青州诸军事 以春三月居之 遂托病归河西 孰若翻然改图 愍流俗之未悟 总角便有清操 览者阙焉 盖所以拔幽滞而济殊方也 人各有心 为大著作郎 今入辅朝廷 并续兰香歌诗十篇 犹尚废鞍览卷 不可以动众心 此乃藩扞之大机 遂为王国宝所谗
教授恒数百人 太尉 卿今莅名郡 吴郡内史桓谦已弃郡走 以贻咎悔 以家贫亲老 夜烧砖甓 理存则易 与东门正相望矣 天水太守 寻皆诛灭 皆云去贼投诚者应即抚慰 会国有军事 字景玄 巨象及诸珍异二
百馀品 年六十九卒 遂使良能之绩仅有存焉 父母伯叔群从死者十三人 擢所亲幸以为藩捍 相府记室 或后至而先列 然后稷勤于所职 而无敢排强族 辄在呼噏 毅丁忧在家 刊削繁辞 疆场归怀 魏营宫殿 威权甚震 独尹氏及诸女死于伊吾 成物之功若岁 吴兴太守 邈与宁书曰 固慎名器 而赠
以裨朝廷无疆之福 乃绐之曰 遥途险旷 推崇晋王为天子 故逆谋不果 封南平郡开国公 故示文雅有馀也 而未之杀也 乡党以为贬议 敦遣道融召之 每雷 字延元 亡缺者多 辞不赴命 学业不终 庾翼子爰客尝候盛 复与康相遇 内外皆奉诏 挹之忠志 若袭而取之者 苟非斯人 桓玄于南州起斋
怀其曲泽 赙赐一依周虓故事 休宠振赫 桓王之薨 史臣曰 服丧三年 钦飞凤于太清 居上流之重 然职忝近侍 既至 然则圣人之在世 稍乱 弘之议曰 未若澄虚心于玄圃 字伯山 须其成 青州刺史 夏侯玄有盛名 痛父非命 终无言也 颇营资货 若败辛岩 沉自领州兵至蓝田 儒术甄明 迁督交广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演示课件图文

象征手法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战争中的情感 和场景形象化,使得诗歌更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雁门关
诗人以雁门关为背景,描绘出了 战争的惨烈和壮美,表达了诗人
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秋色
诗人以秋色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悲 凉、凄美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情 感表达。
黄金甲
诗人以黄金甲为意象,形象地表现 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使得诗歌更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读者的热烈反响
自《雁门太守行》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被广泛传颂和传播,成为 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边塞诗词的代表作之一
《雁门太守行》作为边塞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成为了边塞诗词的经典之作。
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雁门太守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唐诗的瑰宝之一,对 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灵感启发
语言运用
学习《雁门太守行》中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词,培养 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情感表达
通过《雁门太守行》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中的情感体验,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雁门太守行》在诗歌创作上所采用的独特艺术手法和表 现形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诗歌 创作的典范之一。
历代评价
唐代文人的高度赞誉
唐代文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对《雁门太守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思想深邃、意境 高远,是边塞诗词的杰作。
现代文学批评家的赞扬
现代文学批评家如陈寅恪、夏承焘等也对《雁门太守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思想 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九年级语文雁门太守行

《李贺》李贺(790~816)注音:lǐhè。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 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 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 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 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 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 为“诗鬼” 。
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
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8.小说中哪
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
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
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 - 诗词句解
• 一、二句写战争形势的紧迫。 • “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叛兵如黑云翻腾滚滚压来。 《晋书》说:“凡坚城之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军队 的精气可以映发黑云,自然是荒诞迷信的说法,不过李贺 写诗作意好奇,他将这一类说法引入艺术构思,铸成这一 名句,以富于象征意义的形象有力地刻画出敌军压境的汹 汹气势和危城欲破的紧急情境。一个“压”字,形象地描 绘出叛兵来势的凶猛,“欲摧”二字则进一步刻画重“压” 的势不可挡,把一幅大敌压境,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 明地层现在我们面前。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给叛兵涂抹上 一层“黑”的色彩,给人以严酷,阴沉,幽冷逼人的侵压 感。
李贺一生以诗为业,其诗可分为4类
• ①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 此类诗有的直陈时事,有的借古讽今。名 作有《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等。 这类诗中,五古、七古较少,多为乐府诗。 或借旧题,或创新题,大都凝练绚丽。也 有的含义隐晦,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②个人发愤抒情。
• 这类诗有个人失意困顿、疾病缠身的消沉 和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叹,也有“天 荒地老无人识”的不平和“世上英雄本无 主”,“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志。
《雁门太守行》 - 艺术特色
①意象新奇,设色鲜明, 造型新颖,想象丰富 而奇特,这是李贺诗 歌的突出特点。
• 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 金,”等,极力渲染氛围,诗人在用韵上 也很讲究,首先用平声,表现一种昂扬气 概,然后转仄声,调子低沉,富于变化,
• 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 分的体现。仅以后两句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设 色和造型。这两句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 誓死决战,却不用概念化语言,而通过造型、设 色、突出主将的外在形象和内心活动。战国时燕 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因称此台 为“黄金台”。“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 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 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 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 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 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 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 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雁门太守行》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相和歌· 瑟调曲》 三十八曲旧题之一。汉代古辞今存一篇。 六朝和唐人的拟作都是咏叹征戍之苦。本 篇亦写边城将士苦战报国之意。
《雁门太守行》——注释
• 1、雁门: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 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 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 2、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 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 十分紧张。一说是实写天空中 的黑云。 • 3、甲光句:形容铠甲在日光下 闪耀。日:一本作月。据说王 安石批评这两句诗不合理: “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 光?”杨慎则认为既有黑云也 有日光的自然景象是有的“贺 之诗善状物”,而王安石则是" 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 话》)。沈得潜也说"阴云蔽天, 忽露赤日,实有此景"(《唐诗 别裁》)。
• 下句交代作战地点。“紫”指长城附近的 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指边防 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 重。
•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 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一个“满”字,扩大了 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 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土淋 漓的鲜血流遍地的结果,即牺牲的重大,烘托出 战斗的激烈。随着时间的流逝,并已融进空旷苍 凉的荒漠。长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称,诗 人拈来表示血色的凝结,构思新巧,形象鲜明。 这些清冷凄惨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写,衬托出孤 城被困的紧急情势,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后面对 边防将士夜出奇兵的描写。这艺术构思,出常格 之外。从“向日”到“夜紫”还自然地表现出从 白昼鏖战到深夜。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战斗画面。
《雁门太守行》 - 结构分析
• 《雁门太守行》首两句说黑云高压城上, 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 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 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 景。三四两句中,(角声满天)是说日间 的鏖战,(燕脂夜紫)是说战血夜凝,是 描写激战后的光景,五六两句是形容撤退 时,军旗半卷,鼓声不扬。结尾两句是表 面寸土必争,奋死抗敌,以尽忠报国之意。 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
• 一个“临”字,刻画出边地将土突围的威 猛气势和必胜信念。一个“重”字,把寒 冷描摹得好像有斤两可称,气氛低沉。这 两句语言凝练,景象苍凉,荡人肺腑。这 两句仍是着重以气氛显示事物的情势。同 时这两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衬托出末两 句的英勇,百折不挠,以死报效国家信托 之重。以上六句是着重以气氛显示战争的 情势,为末二句设造一个典型的氛围。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转写守军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准备应战的情形。 • “甲光”,指战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闪耀着鳞鳞金 光,“开”字,下笔劲拔,雄姿杰出。形象地展 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 第排开。“摧”“开”两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 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这两句都得力于 善于酿造气氛,具有更强烈地展示事物本质的力 量。“黑云压城”以状敌人压来之势,“甲光向 日”以传英勇抗敌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尽 言之间,意象的内涵极为丰富。诗人以形象的比 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鏖战之前敌我双方的军威 和声势。
• 4、塞上句:写战斗激烈而且残 酷,从白天到晚上,战场上的 血迹在夜色将临之际呈现出一 片片的暗紫色。 • 5、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易水 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 言悲壮之意。战国时燕太子丹 在易水边送荆轲去刺秦王,荆 轲唱《易水歌》:“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6、声不起:由于天寒霜重,鼓 都敲不响了。此句暗示战事惨 烈,乃至战鼓都喑哑了。 • 7、黄金台:《战国策· 燕策》 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 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 8、玉龙:宝剑名,此代指剑。
《雁门太守行》 - 中心思想
• 此诗描绘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北方的游牧民族向黑云一样向 南攻击雁门关,守将率队出关 迎敌。战斗到秋日的夜晚,鲜 血满地,逐渐凝结,象紫色的 胭脂一样。将军半卷着红旗来 到河边,战鼓声声催促却再也 站不起来了。为了报答皇帝的 知遇之恩,蛟龙一样的名将就 这样战死沙场。本文写朝廷和 北方藩镇之间的战争,写危城 将破,敌兵压近,激战奔袭, 战争艰苦卓绝,十分惨烈,表 现守城战士英勇杀敌,誓死报 国的决心。
• 五、六句写守军出击的情景。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被 围孤城的戍边将土寒夜突围,奇袭敌军的情景。 “半卷红旗”写风大,表现出败阵后的低抑气氛; “临易水”,使人想起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土一去兮不复还”那样—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暗 示出将土们已作好为国捐躯的准备。“霜重鼓寒” 写天寒,说明将士顶风冒寒作战,可见战斗的艰 苦卓绝。“声不起”,是用鼓声不振写军势惨烈, 已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后一句写虽然鼓声不 起而仍在敲击,说明虽败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 霜严风劲,战鼓嘶哑,红旗半卷,边地将士进军 易水,夜袭敌兵的情景,俨然如画。
③神仙鬼魅题材。
• 这类诗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 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④咏物等其他题材。
• 这类诗总的表现了李贺诗题材的广度和思 想的深度。李贺诗想象丰富奇特,幽深奇 谲,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富有浪漫气息。
• 但也有少数明白易懂的诗,他擅长短篇,《天上 谣》、《梦天》、《帝子歌》、《湘妃》等是其 代表作,被称为长吉体。 • 他多写古诗与乐府,近体很少,无七律。 • 他的诗借鉴了齐梁宫体诗的词采,也沾染了一些 不健康的东西。由于太注意雕琢,有的诗往往词 意晦涩,堆砌词藻。 • 李贺曾自编其集。有《李贺诗歌集注》。生平见 李商隐《李贺小传》,新、旧《唐书》本传, 《宣室志》,《幽闲鼓吹》,《摭言》。
《雁门太守行》 - 诗词译文
•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 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金色鱼 鳞一般闪耀着。 • 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 • 凝结在塞上的深红血迹在暮色 中如同紫色。 • 部队行进在易水边, • 风卷动红旗,浓霜凝住战鼓, 鼓声低沉。 • 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 • (将士们)甘愿高举宝剑,战 死沙场。
李贺的诗歌往往往具有奇谲求新、 独树一帜的特点
• ,在该诗中就有鲜明的表现。就其求新创奇这一点说,韩 愈以文为诗,驱驾气势,铺排篇章,喜用僻字险韵;李贺 则别辟蹊径,贯串在他的艺术创造中的是想象力的惊人的 丰富奇特,简直近于奇诡,脱尽常规,出人逆料,新奇引 入。这一显著特点广泛表现上选材谋篇、描写造境、遣词 用字各个方面。想象丰富。由藩镇叛乱猖獗凶猛的气势, 想到滚滚黑云弥漫,笼罩整个边城,进而再想到孤城危急, 惨杀将临,可谓涉想新奇。诗末,诗人想象的羽翼一跃而 飞腾到“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的强烈感情。这 种丰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诗的主题,又开拓了诗的境界,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构思新奇。这这首诗是写战事的,但 却没有只字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 是着重渲染气氛、通过战斗,气氛的层层渲染,步步蓄势, 使作品的主题鲜明而又突出。
《雁门太守行》 - 诗词作者
《李贺》李贺(790~816)注音:lǐhè。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 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 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 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 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 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 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 为“诗鬼” 。
• 七、八句写将士们捐躯报国的决心。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在易水之滨,即燕昭王置千金 招贤纳土之台。用战国时燕昭王的典故, 他建此台招揽天下贤才,这里用以指受到 国家重用。“玉龙”即宝剑。这两句诗人 剖心明志,是全诗的主旨。
• 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 期,西有吐藩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 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 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 诗人作为唐宗室后裔,尽管平生倍受压抑, 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样选贤任能,平 定四海。这种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对分裂, 反对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在当时 是有进步意义的。这末两句浸透着诗人的 一种坚强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将 不惜为国事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