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 养鸡技术

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养鸡技术鸡传染性贫血病也叫做贫血性皮炎综合征、出血性综合征和蓝翅病等,是由于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而发病,主要是导致雏鸡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还能够由于发生免疫抑制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严重损害养鸡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肉鸡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肉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肉鸡传染性贫血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器官萎缩以及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病。
该病的病原是传染性贫血病毒,在自然条件下仅鸡对该病易感,并且所有年龄的鸡都会感染此病,自然感染常见于2~7周龄的雏鸡,1-7日龄的雏鸡是最易感群体。
随着肉鸡年龄的增加,鸡对该病的易感性减少,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
肉鸡要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
该病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其中垂直传播是母鸡在感染后使种蛋带毒,带毒的雏鸡在孵出后就会发病死亡,水平传播则是通过口腔、呼吸道和消化进行传播,一般不会发病。
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一般在感染后的10天发病,1-7日龄的雏鸡感染此病后会出现贫血,同时可眼观到明显的病理变化。
2周龄以上的鸡和带有母源抗体的雏鸡虽然可被感染,但是不会发病,仅成为带毒者。
因该病会造成机体的免疫抵抗,因此易继发或并发多种细菌以及病毒感染而加剧病情,提高病鸡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为8~12天,其特征性的症状是发生贫血,通常在感染10天后发病,在14-16天达到高峰。
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虚弱,皮肤、喙、肉髯以及可视黏膜苍白,羽毛蓬乱无光泽,逐渐的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明显下降,翅膀发生皮炎或者出现蓝翅,有的病例头部、颈部、胸前、腹部以及腿部会出现出血点、局部出血,发生水肿,严重者会发生坏死。
病鸡在临死前可见腹泻的现象。
该病一般在发病5-6天后开始出现死亡,一般呈急性经过,死亡率受到饲养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通常为10%~50%不等,一般仅单纯感染此病的病鸡,尤其是通过水平感染的不会引起高的死亡率,但是该病易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性疾病,可使病情加重,死亡率增加[养殖:/]。
鸡传染性贫血病

05
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
案例描述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案例
在某大型养鸡场中,发现一群鸡出现食欲不振、体重 下降、羽毛蓬松等症状。经过初步诊断,疑似为鸡传 染性贫血病。为了进一步确诊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养鸡场主决定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
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 析
鸡传染性贫血病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鸡传染性贫血病概述 • 病症表现和诊断 • 预防和控制措施 • 研究和进展 • 案例分析和实战演练
01
鸡传染性贫血病概述
病因
• 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
症状
01
02
03
贫血
病毒感染导致鸡体出现贫 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 、眼睑和喙部呈淡蓝色。
诊断和检测技术进展
临床症状识别
深入了解鸡传染性贫血病的临床症状,如贫 血、消瘦、产蛋下降等,提高对该病的初步 诊断能力。
实验室诊断方法
运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开发 快速、准确、敏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提高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检出率。
疫苗和防治策略研发
疫苗研发
积极开展鸡传染性贫血病疫苗的研究和开发 工作,通过临床试验验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为防控该病提供有力武器。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战演 练,养鸡场主成功控制 了鸡传染性贫血病的传 播和蔓延,减少了经济 损失,也为今后防控类 似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参 考。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防治策略
制定综合防治策略,包括疫苗接种、生物安 全措施、饲养管理改进等,以降低鸡传染性
贫血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鸡传染性贫血―诊断

鸡传染性贫血―诊断本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血常规检查有助诊断,但最终的确诊需要作病原学和血清学等方面的工作。
(一)病毒分离:病毒的分离培养是CIAV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
肝脏含有高滴度的病毒,是分离CIAV病毒的最好材料,可将肝脏制成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加热70℃5min或用氯仿处理去除或灭活可能的污染物,用于雏鸡、鸡胚或细胞培养接种。
1.接种雏鸡:1日龄SPF雏鸡是初次分离CIAV最特异、最可靠的动物实验方法。
用肝脏病料1∶10稀释肌肉或腹腔接种1日龄SPF 雏鸡,每只0.1ml,观察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
2.接种鸡胚:用肝脏病料卵黄囊接种4~5日龄鸡胚,无鸡胚病变,孵出小鸡发生贫血和死亡。
3.接种细胞培养物:MDCC-MSB1常被作为体外分离鉴定CIAV的主要细胞。
病鸡的肝、脾、胸腺、骨髓等均可作为分离病毒用的病料。
初次接种病料的细胞看不到细胞病变,一般须经过5~6次盲传后,可见感染细胞肿胀、边缘破裂,死亡细胞逐渐增多,最后细胞大部分死亡,表明有CIAV感染。
(二)血清学诊断:目前已建立的CIAV血清学诊断技术有VN、IFN、ELISA,可用于检测感染鸡血清中的抗体。
其中,ELISA是检测CIAV 抗体的一种良好的血清学方法,其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所需血样少,可以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利于大规模普查。
近年来以重组VP1、VP2、VP3做为包被抗原建立的ELISA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可用以检测CIAV抗体。
与传统的全病毒抗原相比,重组抗原更具优势。
可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检测发病鸡组织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抗体。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目前有许多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核酸探针技术和PCR等技术,用于组织或细胞中病毒的检测,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高。
(四)鉴别诊断:该病应该与成红细胞引起的贫血、MDV和IBDV感染、腺病毒感染、球虫病以及高剂量的磺胺类药物和真菌毒素中毒进行区别。
鸡传染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所 取代 。由 于胸 腺 和 法 氏 囊 等 淋 巴器 官 萎 缩 导 致 免 疫
缺陷, 因此 , 接种各 种疫苗 效果较差 , 若有继 发细菌感
染。 则 可 见 坏 疽 性 皮 炎 等 。
2 实 验 室 诊 断
以康复。 产蛋鸡感染后 , 临床表现不明显 , 但产蛋量会受
到 一定 影响 , 感 染后 2 0 - - 4 2 d内所产 的蛋带 毒量 最 高 【 4 ] 。
1 . 2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 : 病鸡 的皮下 出血 , 肌肉、 内
且生长速度缓慢 , 因此 , 病毒分离不便广泛进行 。目前 , 实验窒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试验 。如 酶联免疫 吸 附试 验 ( E L L S A) 、 荧光抗体试验 ( I F A) 、 中 和 试 验 ( V N ) 等, 这些方法均可用于鸡传染性贫血病 的诊断 。
畜牧 与 饲 料 科 学
A n i ma l H u s b a n d r y a n d F e e d S c i e n c e
2 0 1 3, 3 4 ( 4) : 1 1 3
鸡传染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双 全 龙
( 内蒙古 阿 鲁科 尔 沁 旗绍 根 镇 动物 卫 生 监督 站 , 内蒙 古 阿 鲁科 尔沁 旗 0 2 5 5 5 0 )
现 细胞病变 ,则表 明有鸡 传染性贫 血病毒 的存在 。 用 电镜 检查或荧光抗 体法检 查病毒抗 原 , 可见 细胞 内有
大 小 不 等 的 黄绿 色荧 光 ] 。 2 . 2 血 清 学 方 法 由 于 病 毒 分 离 虽 然 是 诊 断 C I A 最 有 效 的手 段 ,但 C I A V 只能 在 少 数 肿 瘤 细 胞 上 生 长 。 而
鸡贫血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性 贫血 和免疫抑制 为主要 特征 的传染病 , 是导致许 多疫 苗免 疫失败以及雏鸡 死亡的主要 原 因之一 。 鸡贫血病毒在世界 范围 内广泛 存在 , 是养鸡 业潜藏的 巨大威胁 。 本文主要 阐述 了该病毒的病毒分 离鉴 定、 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 学方 法等 实验 室检 测方法 , 血 旨在
细胞 。
数 的倒数 表示 。
2 2 免疫荧 光试验 ( A) . F 荧光 抗体 试验 既可 检 ̄ C V抗 原 , 可检 测抗 体 , UA 又
1 1 S F 胚接种 . P 鸡
肌 注或腹 腔 内接种 1 日龄 S F 鸡 是 初 次 分 离 P 雏
CA 最 特 异 、 靠 的动 物 实验 方 法 。 V 可 试验 证 明 1 日龄雏 均 用 C V感染 MDCC MS I 胞 进 行 。 方 法符 合 率 A . B ̄ m 该 鸡 接 种感 染C V后7d 毒滴 度达 最 高 , 中胸腺 内病 极 高 , 用较 多 。 体方 法是在 开始 出现 细胞 溶解 之前 A 病 其 使 具
中国动物检疫 2 1 第 2 0 2年 9卷第 1 期 0
7 5
鸡贫 血病 毒 实验 室检测 方法研究进 展
庄 金秋 , 建 国 , 志 强 梅 ~沈
(. 1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 医研究院, 山东滨州 2 60 ; . 5 60 2 吉林大学畜牧兽 医学院, 吉林长春 106 ) 302
毒 含量 高 于肝脏 和骨 髓 , 因此 在所 有 的病鸡 组织 中 , 以 收集 以C V感 染 的MDC MS 1 胞 , 个 时 间通 常 A C. B 细 这
鸡传染性贫血病诊断及防控措施

鸡传染性贫血病诊断及防控措施作者:吴坤,徐正军,董永毅,薛忠家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第13期吴坤,徐正军,董永毅,薛忠家(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 210036)摘要: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该病毒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雏鸡多发,其他不同品种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会导致免疫机能减弱,出现免疫抑制,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同时给养殖场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该文结合该病的病毒特征、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技术及防控措施进行探讨,供同行交流学习。
关键词: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病学;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3.0720 引言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该病毒(CIAV)感染雏鸡而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为特征。
鸡传染性贫血病最早在日本发现,随后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1992年我国从患病鸡群中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病原。
近年,通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率逐渐上升,高者可达70%左右。
目前鸡传染性贫血病逐渐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养鸡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病毒特征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为环状的单链DNA病毒,无囊膜,直径约为23 nm,该病毒的复制型基因组大约由2 300 bp组成。
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对高温耐受性强,可在100 ℃开水中耐15 min以上,病毒在一般环境中最长可存活数月[1]。
该病毒耐酸性强,可在pH值为3的酸性溶液中保持3 h以上,但易被氧化,苯酚、次氯酸盐等消毒剂对该病毒有较好的杀灭作用。
2 流行病学鸡传染性贫血病(CIA)在任何季节都有发生,鸡是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能感染该病毒并发病,但日龄越小,易感性越强,病死率也就越高,30日龄内的雏鸡是该病最主要的鸡群,通常在2周龄左右突然发病,病程持续1~2周,鸡群患病3 d后开始出现死亡,7 d达到高峰。
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特点与诊断方法

维普资讯
Heln j n o ra { i l i gi gJ u n l0 Anma o a S i c n tr ayM e iie 2 ce ea dVeei r dcn 7 n n
鸡传 染性 贫血病 流行特点 与诊 断方法 一熊永忠
子 ( hce nmi g t C A) 鸡传染性 贫 血病毒 ( / e C i na e aa e , A 或 k n cn k
ifco s nmi vrs CI , net u e a i , AV) 以后 逐 渐 统 一 称 作 鸡 贫 血 病 毒 i a u
( /e 口 h k C cn i u , AV) 。 cA 由 日本 学 者 Yus vrs C … I aa等 于
本、 德国 、 典 、 国 、 拿 大 和 美 国, 常 从 鸡 群 中 分 离 到 瑞 英 加 经 C V。澳大 利亚及 一些 欧洲 、 A 非洲 和 亚洲 国 家通 过 血清 学 普
查 , 现 普 遍 可 以检 测 到 C V 抗 体 阳 性 。 我 国 鸡 群 中 C 发 A AV 感 染 情 况 也 十分 严 重 。 鸡是 C AV 的 主 要 自然 宿 主 , 种 品 系 的鸡 均 有 易 感 性 , 各 其 中 自来 航 鸡 易 感 性 最 高 , 有 报 道 海 兰 白 蛋 鸡 和 艾 维 茵 肉 鸡 较 也 为 易 感 。 另 外 T. ak s F ra 等 研 究 发 现 , 鸡 以 外 日本 的 鹌 鹑 、 除 鸽子 、 鸦也可 能是另外宿 主。许多国家 的种用小母鸡群 和 肉 乌 用 雏 鸡 群 中 都 有 C A 感 染 流 行 。 各 年 龄 组 雏 鸡 对 本 病 均 有 易 I 感 性 , 鸡 胚 和 1 日龄 以 内的 雏 鸡 易 感 性 最 强 , 病 率 最 高 。 但 4 发 C AV 既 可 经 卵 垂 直 传 播 , 可 由被 污 染 的 粪 便 、 舍及 工 也 房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研究进展

了一 个新 病毒 科 ,命名 为 圆环病毒 科
( icvr a ) C ro ii e。但 三者 之 间并 没有 相 d
同 的 抗 原 决 定簇 , 且 P V、P F V 并 C B D
C A 与 猪 圆环 状 病 毒 ( V) 和 鹦 鹉 IV PC
三 流 行病 学
鸡 是 C AV 的 唯 一 自然 宿 主 , 至 I 今 未 发 现 其 他 禽 类 对 本 病 易 感 , 肉 鸡
啄 羽 病 毒 (B D 归 为 一 类, 成 立 P F V)
贫血 病 毒核 酸的 检测 。结果 检测 的病
蛋 白存 在 一 些 差 异 。T0 d 等 发 现 来 自 d 不 同 国 家 的 C A 分 离 株 之 间 其 限 制 IV 性 酶 切 位 点 存 在 差 异 ,但 绝 大 多数 毒
的趋 势。杨克礼 等 2 0 04年 报道安徽 省 所 检 测 的 9 个 病 例 中 , 结 果 C AV 5 I
鸡传染性贫血病 的研 究进 展
王 亮 ’ 王 刚 ,常维 山 ’ 64O 1 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 院 .山东泰 安 2 1 1 2 山东 7O 8
鸡 传染 性 贫血 病 ( I 是 由鸡 传 C A) 染性 贫血病毒 ( I V) c A 引起 的一种以雏
显 的 贫 血 病 变 , 但 可 引 起 不 同 程 度 的
缩 为 主要特 征 的病毒 性 传染病 。它 和 马立克 氏病 病毒 ( MDV) 、传染 性法 氏 囊病病 毒 ( D 、网状 内皮 增生症 病 I V) B 毒 ( V) RE 、禽 白血病病毒 ( V)和禽 AL
呼 肠孤 病毒 ( V) 是 危 害 养 鸡 业 最 常 A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贫血病毒(CA V)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鸡传染性贫血病(CIA)的主要病原,其不但引起骨髓等造血组织萎缩,导致严重贫血甚至死亡,而且引起胸腺等淋巴组织萎缩,导致免疫抑制。
yz.ag365yz.ag365
自日本1979年首次报道该病以来,世界主要养禽国家,如英国、丹麦、波兰、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先后发现该病的存在。
我国于1992年在黑龙江首次分离到该病毒,随后在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河南等地的鸡群中也陆续发现。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对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对该病的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yz.ag365yz.ag365
1临床症状yz.ag365yz.ag365
采用1日龄SPF雏鸡接种感染CA V后发生贫血症状,测定红细胞压积值,病鸡血液的血细胞压积值(HCT)明显降低,各种血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发病严重情况下HCT值可降到10%以下,血细胞数可降到1×10E6/ml以下。
实验室内常将HCT作为CIA的一个诊断指标,一般将HCT低于27%判为发病。
yz.ag365yz.ag365
2病原学诊断yz.ag365yz.ag365
2.1病毒的分离yz.ag365yz.ag365
无菌操作采集可疑病例的肝脏,也可采集胸腺、骨髓、脾脏等组织。
将采集的病料用灭菌PBS研磨,加入终浓度1000IU/ml的双抗于37℃作用30min,反复冻融3~4次,离心;上清液加入50%体积氯仿作用15min,期间不停振摇,70℃处理5min,离心;上清液经0.22μm 滤膜过滤,置低温冰箱冻存,待进行病毒分离试验。
体内病毒分离实验的接种对象为1日龄SPF雏鸡,体外病毒分离用MDCC~MSB细胞。
过滤除菌后的病料上清接种MSBl细胞培养,可以用于鸡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
接种病毒后,每隔2~3天传代一次,连续传4~7代,如果出现细胞肿胀,变大变圆,随后有侧解,细胞培养液不再变色,无法继续传代,可以初步确定为有CA V的存在。
MSBl细胞也可以用于鸡贫血病毒的毒价滴定,连续稀释后的病毒接种MSBl细胞,在细胞板上连续传4代以上,观察细胞病变,也可以传1代后,用荧光抗体来检查鸡贫血病毒的存在和病毒的滴度。
yz.ag365yz.ag365
2.2病毒鉴定yz.ag365yz.ag365
病毒的鉴定可以采用间接荧光法检测抗原。
取敏感动物实验感染鸡肝脏做组织冰冻切片,CA V感染阳性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荧光标记。
yz.ag365yz.ag365
CA V感染阳性细胞涂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MDCC~MSBl细胞肿胀,细胞核内颗粒状或弥散状荧光标记,荧光标记细胞的多少与毒株的感染力有关。
阳性对照可见到同样结果,荧光标记细胞在30%~60%左右,阴性对照细胞内不出现荧光颗粒。
yz.ag365yz.ag365
3血清学诊断yz.ag365yz.ag365
CA V感染1日龄雏鸡后产生的中和抗体能维持20周,感染10周龄以上的成鸡后所产生的中和抗体能维持10~63周(一般为44周以上)。
但是目前的研究一致表明,CA V感染鸡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滴度较低,最高值为1∶5120,最低值为1∶20,低水平的母源抗体能有效地抵抗CA V的感染。
病毒中和试验(VN)、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FA)和ELISA试验可用于检查血清和卵黄中的抗体。
yz.ag365yz.ag365
3.1VN试验yz.ag365yz.ag365
以56℃灭活30min的血清与2×10E3CEDso(可使50%雏鸡致病的有效剂量)或200TCID50的病毒等体积混匀,37℃1h或4℃过夜,然后肌肉接种1日龄雏鸡,连续观察14天,鸡健存;或MSBl细胞连续传代培养7代以上,细胞新陈代谢仍活跃,可判定抗体阳性。
若作大批血清样本检测,一般采用微量VN反应法。
有时较低稀释度的血清对细胞会有毒性或易引起对病毒的非特异性抑制。
VN法的检测灵敏度要高于其他血清学方法。
在CA V感染鸡产生的中和抗体的维持时间要明显长于IFA抗体维持时间。
此方法有二个局限性:(1)使用该
方法需至少培养7代MSBl细胞才可获得血清的终点滴度;(2)VN法不适用于一些在MSBl 不同的亚系上生长不良或不能复制的CA V毒株。
yz.ag365yz.ag365
3.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FA)MDCC~MSBl细胞培养收获的病毒可作为细胞抗原检测血清。
该抗原可与CA V阳性血清反应,用荧光标记的抗鸡IgG显示,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肿胀的细胞核区出现较小的、形态不规则的荧光染色颗粒或轮环状结构,可判为抗体阳性。
但应设立严格的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非CA V感染细胞作对照,以排除非特异性荧光和可能掩盖特异性反应的背景染色。
yz.ag365yz.ag365
3.3ELISA试验yz.ag365yz.ag365
以部分纯化的细胞培养毒直接包被ELISA板或用单克隆抗体包板捕获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可用于检测血清抗体,并且都已用于商品化试剂盒的生产,但由于病毒复制量较低,成本较大,难以大批量生产和推广。
Kling(1991)、Otaki(1991)和王笑梅(1998)用病毒感染细胞或裂解上清液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但效果不如纯化或半纯化的病毒。
Pallister(1994)以大肠杆菌内表达的重组VPl建立间接ELISA、Kato(1995)以大肠杆菌内表达的LacZ~VP3重组物建立间接ELISA、1wata(1997)以昆虫细胞内表达的VP2和/或VP3表达物包板建立ELISA,都可检测鸡血清中的CA V抗体,并且与其他检测方法(如IFA、VN等)结果的吻合性较好。
因此,由于各CA V毒株的基因序列的保守性,以CA V 基因的体外表达产物纯化物作ELISA检测原,用于检测鸡血清抗体的ELISA,被证明是既特异又敏感的方法,为CA V血清学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yz.ag365yz.ag365
4生物技术方法诊断yz.ag365yz.ag365
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PCR技术、核酸探针技术以及第二代ELISA技术等已用于CA V特异性检测。
对CA V抗原的检测可采用PCR方法,C.Some(1993)报道,利用PCR技术可以从CA V感染鸡体组织内或感染细胞内检测其DNA。
Noteborn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克隆化的CA V基因组作探针进行杂交实验,能够检测出不同毒株感染的细胞中双链复制型及单链环状CA V基因组。
Todd等用P32标记的克隆化CA VDNA片段作探针,可检测到CA V感染鸡组织中特异性DNA,随后Noteborn等用非放射性的地高辛(Digoxigenin)标记探针,成功地检测了多株CA V分离株。
1995年Nielsen等用生物素标记的双股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试验,不仅可以检测到人工感染发病鸡体内的CA V,而且可以检测患蓝翅病病鸡体内所含的CA VDNA。
yz.ag365yz.ag365
为适应检测敏感性的需要,CA V特异性PCR技术在实验室诊断及疫苗试验上充分体现了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不仅与病毒分离法一样敏感,而且能检测到高背景DNA下的CA V 分子。
Soine等利用套式PCR法(多组引物)扩增出能和特异性探针发生杂交的CA V基因,但此法易造成假阳性结果。
CA V感染剂量大小将直接影响其致病程度,故检出敏感细胞或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尤为重要。
Dren等采用热启动PCR法不仅克服了上述缺陷,而且还成功地检测到一个感染细胞,相当于10TCIDs0的CA V分子。
gja0jbk5m 实验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