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训练一:概括内容 梳理情节

合集下载

【阅读】概括文章内容及梳理文章情节

【阅读】概括文章内容及梳理文章情节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并列结构(叙述两件事以上) 的文章更适合用此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 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 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 顺序写的。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参考】停电见月亮;全家赏月亮;静夜悟月亮
THANK YOU
感谢 聆 听
⑪这位穿深色西装、戴红色领带的人就是神经外科专家卡尔顿·阿姆斯特朗医生 。安德烈斯的手术完全免费,他在芝加哥住院期间也没有被收取任何费用。
⑫爸爸和妈妈说起整个事情的经过时都感到非常幸运。妈妈说,能做这个手术是 一个真正的奇迹,这一定要花很多钱。
⑬听到这里,小女孩笑了。家里只有她知道这个奇迹的真正价格——1美元11美分 ,再加上一个小姑娘的坚定信念。
(二)题型B练兵
家里养着月亮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 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
主要人物
小女孩;医生卡尔顿
主要事件 小女孩在医生的帮助下为生病的弟弟买到了 一个奇迹,救了弟弟的命。
文章主题
小女孩:坚定的信念;医生:奉献爱心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考点一、梳理文章情节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考点一、梳理文章情节

考点一、梳理文章情节【方法指导】第一步:根据题干已经给出的内容,初步确定作答区域。

可先在原文中找到该内容所在的段落,再判断要概括的情节在文中哪些段落,确定作答区域第二步:观察题干所给内容的句式和主要人物、事件,在所找到的答题区域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模仿已给情节句式或格式概括出主要故事情(什么怎么样)即可注意:填写内容与所给的句式相似、主语一致、字数相差不多。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人因事果)常见题型:1、补充情节2、完成表格(情节、情感变化)3、概括情节专项训练一一、今年春节我回家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春节时回到老家乡下的老宅里。

母亲平时一人独守那座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

我住在省城,住在老家的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

“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

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了,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今年春天,我借出差的机会回乡。

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宅去。

我们姗姗而行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口鱼塘,父亲撒下第一批鱼苗,也曾撒下全家致富希望的那口鱼塘,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着碎金一般的粼粼波光;鱼塘四周曾经细弱的桑树,早已枝干粗壮,看着新发的嫩叶随风摇曳,我仿佛看到当初妹妹帮母亲采桑喂蚕的身影;远处绿油油的秧苗,整齐地铺在水回里,背后黛色的群山像一道屏风,见证过我们一家人洒在田里的汗水。

观今忆昔,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进了老宅的大门,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

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

父亲去世十年,我第一次回老宅,不知为什么,在他遗像面前哭得像个孩子。

⑤“走,看看你的房间。

”母亲怕我太伤感。

一把拉我上楼。

记叙文主要内容归纳训练(有答案)

记叙文主要内容归纳训练(有答案)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一、课前热身:1、请写出记叙文六要素:2、写出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耸.立训诫.迂.回凝.视啜.泣瘦骨嶙峋..头晕.目眩.4、文学常识积累:四书:五经:二、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题方法: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么样。

可以先把主体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然后再补充要素。

答题格式: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结果注意事项:①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主次情况有所取舍。

②可以先找主体事件,然后再补充必要的要素。

③一般来说,我们概括的可以比标准答案稍长,但不能太长,三、本节课训练目标——梳理情节首先要注意情节和内容的区别,情节是事物的变化经过,而内容只是一种存在的情况。

常见题型:①用填空的方式概括部分内容。

(这是最常考的题型)②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概括。

答题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注意事项:①准确简洁,对要点不能遗漏,不能以偏概全。

而且很多题有字数要求,一定要精炼②避免前后情节交错。

四、练习母亲的心(15分)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专题1、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专题1、概括内容、梳理情节

1、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一、设问形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请你概述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4、本文讲述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注意:做任何一道题,审题都是关键。

一定要明确问题的对象和范围。

(是整篇文章还是个别段落或部分情节,才能准确无误地答题)也有些题问为什么……也是这类题。

比如:《萨拉的夏天》爸爸为什么认为萨拉能做自己的助手了?请分点作答。

(5分)(内容)①对待爸爸交代的事情,萨拉能专注地做好,并能持之以恒;②她既能遵守爸爸的叮嘱,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勇敢,有主见;③在孤立无援的处境下,她能承担起爸爸的工作,经历了磨难,变得坚强、独立.二、基本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文体,有助于我们明确解读的角度。

如记事的文章,需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的文章,需了解文中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哪些主要表现:写景状物的文章,需弄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开头和结尾,提炼有效信息。

如开头的方式、结尾的方式、标题提示了哪些信息等,对这几处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第三步:抓取中心句,梳理、总结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把这些内容连缀成一个整体。

(梳理部分情节题,更要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才能答题。

)第四步:结合题目要求,规范总结答案。

三、具体方法(1)标题扩展法(题目扩展法):围绕标题,增补扩展,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完整。

比如《为梦想拼尽全力》写中考失利后,“我”没有放弃,继续为梦想拼尽全力,终获成功的故事.(或:写“我”在中考栽过跟头后,重拾信心,继续努力,最终赢得高考的故事.)(2)要素归纳法,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如《总有些感恩有始无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我最初打算送父亲到养老院养老,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最后我改变主意,接父亲到北京养老。

(3)中心句提取法(句子提炼法):引用或整理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主旨句、重点段落中心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等;就能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对象:初中语文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分析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练习法: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导入: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及特点。

(2)讲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

2. 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线索,如时间、空间、人物、情感等。

(2)学会通过划分层次、归纳总结等方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情节梳理的方法。

第二课时:3. 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题。

(2)培养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中的重要细节,如人物性格、情节转折等。

(3)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概括给定故事的情节。

4.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如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析能力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章节。

2. 案例分析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用于分析和练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快速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结合典型题例,总结概括这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3、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重点】1、阅读记叙文《我的大学》、《乡村的灯火》,结合文本分析并总结答题思路。

2、学生能运用此类方法解答记叙文中的同类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清范围和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1、在整体上:(1)明确记叙的中心。

(2)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

(3)分析记叙的详略。

(4)明确记叙的线索。

(5)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

(6)评析人物性格。

(7)指出文章的结构模式。

(8)领会全文的主旨。

(9)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10)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中考记叙文阅读考查要点:2、在局部上:(1)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2)理解赏析重要文段。

(3)品味人物语言。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

(5)品味词句、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6)分析表达技巧和手法。

(7)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

(8)叙述自己的感受。

等3、在细节上:(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

(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一、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把握文章的线索、思路和结构:1.所谓线索,就是贯穿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脉络,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活动过程;结构,即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初中记叙文阅读训练(一)

最明亮的眼睛是伤疤孙亮①六月的一天,艳阳高照。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而来,正赶往深山寺院。

眼见进入上山的道路,怎奈天热口渴,脚下发软,正想在路边坐下,无意间抬头瞧见不远处有一户人家,便前往讨口水喝,顺便歇歇脚。

②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屋前浓荫下打太极,年轻人开口道:“老伯,跟您讨口水喝。

”老者道:“屋里有,随便用。

”“咕咕”的两碗水下去,年轻人走出了屋子,见老人刚好练完拳收功,便问道:“老伯,请问这儿离山上寺院还有多远?”“哦,你要去寺院?进香吗?”年轻人沮丧地说:“人生太多坎坷,总不顺意,活着也是苟且,愿青灯黄卷了此残生。

”③原来,年轻人少时家道中落,饱经世事沧桑,肩负家业振兴希望,不料名落孙山功名未成,棒打鸳鸯佳偶未成,生意失败事业未成,一遭遭打击让他在挫折和坎坷中日渐消沉,振兴家业的压力更让其背上了沉重的枷锁,无法解脱。

④老者静静地听着年轻人的无尽叹息,“噢”了一声,便带着他来到屋后空地。

呀,只见白杨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发,数棵白杨参天高耸,傲然挺立,无一旁逸斜出。

老者又带他来到屋前的山地,只见棵棵白杨,姿态婆娑,虬枝盘旋,比屋后的白杨矮的多、乱的多,更少了屋后白杨那向上的神韵。

⑤老者看着年轻人的眼睛,问:“同是白杨,有何不同?”年轻人想了想,说:“屋后的白杨经过了修剪,而山前的却未经刀斧。

”⑥老者捋了捋白须,笑着说:“你说的很对,屋后的白杨确经我修剪。

在树生长中,难免会有诸多旁干斜出。

为了让树长得笔直高大,必须要砍去些侧枝。

树和人一样,都会疼的。

这些刀斧之痛,在他们原本光滑的表皮,留下了一个个伤疤。

你看这些节疤是否象一双双眼睛?”年轻人点头。

老者接着说:“每只眼睛都曾是一个伤疤,一次刀斧之痛。

现在伤口早已愈合,他们已成栋梁之材,低下头看看走过的路,会发现每次受伤其实都是岁月永恒的馈赠,每个伤口都让他们多了一个看世界的眼睛,让他们更上一个高度。

而山前那些从未经疼痛的白杨只能虬枝满身,不堪大用,最终成为炊煮之柴……”⑦听了老者的话,年轻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系列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故事情节)(整理/xx)【考点解读】概括是形成概念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情节概括是xx经常考查的一类题型,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简明扼要地表述,以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

常见题型有: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围绕“××”叙述了哪几件事。

3.简要概括某段(或某段到某段)的内容。

4.请以“××”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5.根据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联系全文,说说“××”的原因。

【技法点拨】一、一般技法1.要素整合法。

记叙文有记叙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找出来后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要素联结起来。

此法适用于概括全文或部分段落的主要内容。

2.关键词分析法。

所谓关键词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文章内容或语段大意的方法。

因为关键词通常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它也就把握住了文义。

3.标题xx。

所谓标题xx,就是用精炼的文字浓缩较大的篇幅,做到言简意赅。

此法可用于归纳文章的故事情节或并列叙述的几件事。

二、适用套路“概括文章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①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②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③注意文章的情感线索。

套路一: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

本套路主要应对一句话概括情节,或者字数要求在20字以内的试题。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首先,先找到故事的主语——人物,这是概括情节的起点,也是能正确答题的关键。

如果对故事主语不能明确判断,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线索,二是文章标题。

其次是判断事件——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或者围绕主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套路二: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内容、梳理情节一、本节课训练目标——概括内容叙事类文章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常见题型: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题方法: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境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么样。

可以先把主体事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然后再补充要素。

答题格式: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结果注意事项:①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根据主次情况有所取舍。

②可以先找主体事件,然后再补充必要的要素。

③一般来说,我们概括的可以比标准答案稍长,但不能太长,例1、雪一化就有路了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

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

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

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

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

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

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

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

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

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

我抱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

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怕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

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

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

”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

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

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

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

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3分)激愤恼恨→→→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3分)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3分)1.(3分)胆怯怀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2.(3分)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3.(3分)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4.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

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

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

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5.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练习:1、母亲的心(15分)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她想:。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分)2、联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要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

(3分)3、请你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处母亲的心理,把空缺处补写完整。

(3分)4、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的加线词语。

(4分)(1)“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

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2)“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5、为什么说“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2分)参考答案:小题1:(3分)母亲为了能让“我”吃上螃蟹,到溪边石头下四处翻找,发现了螃蟹,最后却放走螃蟹的故事。

小题2:(3分)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在心切。

小题3:(3分)扣住母亲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即可。

小题4:(4分)“咬咬牙”是因为母亲作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放声大哭”是因为既有为自己不能满足病愈儿子的要求而愧疚,又有为自己刚才的野蛮行为而自责,同时也为自己最后作出放回螃蟹的决定而高兴。

(答出两点即可)小题5:(2分)“幸运”的是:这只螃蟹碰到了一位能懂得母亲的心的好母亲,最终被放回溪边,免遭劫难。

“不幸”的是:这只母蟹被我母亲捉住,不但要饱尝母子分离之苦,还将成为“我”的盘中餐。

2、《盲道上的爱》①上班的时候,我看见同事方老师正一辆辆地搬走停放在学校门口人行道上的自行车。

我就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②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

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车子侵占了盲道。

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③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

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她视网膜出了问题,并让我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我没听懂,问为啥要做充足的心理准备。

医生说,你女儿有可能失明。

我听了差点昏过去。

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取出来给我女儿吧。

那一段时间,我暗暗地为自己的这个决定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家中无人时,我就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

每天下班后,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

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

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子碰到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彻底地生活在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

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竞认得了那八道杠。

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他们父女俩表演一回走盲道。

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

解开围巾,我看见走在后面的丈夫和女儿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④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⑤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

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

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

我明白,有一种挂念已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