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MOOC课程介绍

合集下载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认识地球》。

教材共分为四个章节,本节课主要讲解第一章节:地球的基本特征。

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海和陆地。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地球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以及大海和陆地的分布。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地球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以及大海和陆地的分布。

难点:地球的运动和大海陆地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 讲解地球的形状: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地球的特点。

3. 讲解地球的运动:通过视频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幼儿了解地球的运动方式。

4. 讲解大海和陆地的分布:使用图片展示地球上的大海和陆地,让幼儿观察并讲述它们的特点和分布。

6. 随堂练习:让幼儿绘制一幅地球的画,包括地球的形状、运动以及大海和陆地的分布。

7. 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环境,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并绘制一幅家庭版的地球画。

六、板书设计地球的基本特征:1. 形状:球体2. 运动:自转、公转3. 大海和陆地:分布不均,大片海洋和少量陆地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家庭版地球画答案:幼儿根据观察和了解,绘制出一幅包括地球的形状、运动以及大海和陆地的分布的家庭版地球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地球的其他特征,如气候、生物等,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详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认识地球》,共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节主要涉及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海和陆地。

1. 地球的形状:教材会通过图片和模型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地球是一个球体。

认识地球(第1课时)示范教案

认识地球(第1课时)示范教案

《认识地球》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2.了解地球仪的作用以及其与真实地球的差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大致过程,知道一些对地球认识的主要学说;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仪表面主要点、线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2017年9月份,微信启动页背景图首次发生变化,画面从人类起源的非洲大陆逐渐过渡为华夏文明起源地,寓意着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师:相信同学们都用过微信,那是否有人注意过它登录界面的变化呢?生:有/没有。

师:这两幅图都呈现了地球的全貌,我们一目了然可以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是?生:球体!师:没错,地球是个“球”,这在我们看来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在古代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

【新课学习】(板书)一、地球的形状从古到今,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展示系列图片资料和文字说明,表现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中出现过的几种典型而有影响学说或认识。

课件展示整个过程,再分阶段讲解。

(板书)阶段1 盖天说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天圆像张开的伞,地方像棋盘,即“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后来认为天像一斗笠,中间高四周低,盖在地的上面;而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也是中间高四周低,日月星辰随天盖而运动,这个就是新“盖天说”。

(板书)阶段2 浑天说出自张衡的“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的关系犹如蛋壳包着蛋黄。

(板书)阶段3 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第二节地球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广东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我说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本节内容是初中自然地理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也是历年中考题材中常见的考点,常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世界海陆分布、各地区、国家位置及气候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现象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掌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和经度与纬度的判读规律。

会识别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掌握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和知道低、中、高纬的划分。

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情感目标: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进一步增强学生团体协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重点:(1)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赤道、纬线、经线.(2)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个点的位置。

4、教学难点: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二.、说教法: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小组比赛活动个别抢答参与游戏等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趣教学法)、同时配以形象的图片和身边的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是我们的生活。

(举例教学法)、通过讲练结合教学法,归纳总结教学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

三、说学法: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中学,对于中学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动手做、竞赛等方法,保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学习地理的趣味和实用。

感受团体合作的力量,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认识地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地球和地球仪作为初一学生初识地理的初步、基础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认识地球和地球仪也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是整个初中地理知识的重点。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使学生掌握经纬网的来历及其用途,初步学会在经纬网上定位和定向。

 5.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所以教学重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即使学生理解经纬线的性质、确定方法及经纬网的用途,学会使用经纬网定位和定向。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为了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所以选定了用多媒体课件尽量将内容变得。

《认识地球(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认识地球(第1课时)》公开课教学课件【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 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 的球体形状,就像给地球照镜子。
03 阶段三
一、地球的形状
1519~1522 年 , 葡 萄 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 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 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 地球是一个球体。
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环球航行验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课堂小结
敬请各位 老师提 出宝贵 意见!
04 阶段四
一、地球的形状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拍摄到 了地球的真面目,宇航员也亲自目睹了地球是个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实践
03
确证
04
推测 02
直觉和臆想
01
想一想
一、地球的形状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说一说
一、地球的形状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第1课时)
课程引入
如果地球是圆的, 地球另一边的人们 不就掉下去了吗?
最初有人提出“地球”的说法时, 曾遭到人们的普遍质疑,甚至是嘲讽。
如果地球是圆的,一直向前 走,最终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如果这样一直向 前走,会不会回 到出发的地方?
课程引入
展示
一、地球的形状
01 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 02 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03 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二、地球有多大
极半径:6357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半径:6378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对比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可以发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

02
GIS应用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管理、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GIS技术。
遥感技术定义
01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的探测和测量,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遥感技术应用
02
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领域广泛应用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03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地球表面图像和数据,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作用
矿产资源的种类
地球的环境保护
工厂排放的废气和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中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影响人类呼吸健康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和人类饮水安全。
水污染
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地质博物馆,让孩子亲身感受地球的奥秘。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
01
02
03
04
谢谢
THANKS
地球的构造
地球从内到外可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个主要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等元素构成;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由多块岩石板块拼合而成。
板块运动
地壳由多个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移动和碰撞。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自然现象。主要的板块边界有离散边界、汇聚边界和转换边界三种类型。
地球仪、地球模型等直观教具。
与地球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地球基本知识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天体,由于自转效应,它在赤道附近略微膨胀,而在两极附近略微压缩,从而形成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认识地球》 讲义

《认识地球》 讲义

《认识地球》讲义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在宇宙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奥秘。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在思考地球的形状。

早期,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平的,但随着人类的探索和观察,逐渐认识到地球其实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精确测量,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这些数字虽然看似抽象,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对地球的大小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夹心糖果”,由不同的层次组成。

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这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也是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常常发生的区域。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65 千米。

地幔中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金属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金属球。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就像给地球穿上了一件保暖的外衣。

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气体组成。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一层,这里天气现象频繁发生,如刮风、下雨、打雷等。

平流层则相对稳定,适合飞机飞行。

大气层不仅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呼吸所需的氧气,还起到了调节温度、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和小天体撞击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上的水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 71%被水覆盖。

这些水存在于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各种形式中。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据了地球总水量的约 97%。

海洋不仅孕育了无数的生命,还对全球气候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陆地表面的湖泊和河流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淡水资源。

而冰川则是地球上巨大的淡水储存库。

五、地球的板块运动地球的表面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着。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优质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优质教案

幼儿园科学《认识地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教材《身边的科学》第四章《地球和宇宙》,详细内容为第一节《认识地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特点,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是圆形的,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培养幼儿对地球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张地球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形状的?”2. 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地球仪、图片和视频,向幼儿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2)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引导幼儿展开想象,培养空间想象力。

3. 例题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纸、彩笔描绘地球仪。

(2)分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和特点。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地球。

作业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力,用彩笔、画纸等材料完成一幅关于地球的画作。

答案:略。

2. 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观察夜晚的星空,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地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增强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地球的伟大,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互动性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拓展延伸的衔接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上,应重点关注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讲解,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地球》MOOC课程介绍
课程中文名称:认识地球
课程英文名称:Understanding Earth
授课教师:徐士进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动力学、地质教育
所在院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
教师简介
徐士进,男,江苏南京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多媒体科学与教育中心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

研究方向为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动力学、地质过程计算机模拟、地质教育,编有《同位素与全球环境变化》专著及《地球科学》、《地球历史》、《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等电子教材。

课程基础
课程类型:大型网络公开通识课程
开课历史: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面向南京大学全校文理本科生开设通识课,成绩合格可获得2个学分。

开课时间12周,选课人数300人。

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地球既是宇宙间的一个天体,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对人类来说,地球既熟悉又陌生,人类一直在探求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本课程着重介绍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生命的起源和历程、地球的物理化学结构、地球动力系统、地球表层系统、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能源与地缘政治、地球历史中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地球系统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地球演化史的重大事件以及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学会以地球系统的概念看待今天的地球,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

教材及参考资源
《地球科学》电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地球历史》电子教材,南京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
《Earth》,Pearson Education,Inc.2005
教学大纲
第一章导论
介绍地球科学的概念、内容、历史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宇宙的起源
介绍宇宙、恒星、太阳系的演化以及地球的诞生等内容。

第三章地球的年龄
介绍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及其研究历史。

第四章地球内部结构
介绍地球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地震波在地球构造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介绍20世纪60年代地学革命的主要成就,探讨板块运动对地球历史以及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回顾地球生命的历史,介绍和讨论生命起源、生命大爆炸和生物大灭绝等地球生命研究史上的重大课题。

第七章大气圈与表层系统
介绍地球大气圈的构造和性质,探讨大气圈能量传递、物质迁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八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
介绍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隐藏在资源争夺表象之后的政治博
弈。

第九章全球变化与文明兴衰
结合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减排等热点问题,探讨地质历史上的全球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第十章自然灾害
介绍地震、滑坡、海啸等自然灾害,提醒人们要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课程预览地址
1、Chinamoocs首页搜索栏搜索“认识地球”即可。

2、直接访问:
/5c599626d237457faea420e3a1ba07fa/frontend.browseCourse.do
教学方式
以视频为主要授课模式,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大量增加实景、动画等多媒体内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采用完全线上教学模式、开课期间将配备专门助教为学生服务, 及时更新课程讲座及各类相关资源;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反馈进行了解,对学生的提问、评论等进行监控,及时且准确的进行答疑回复;捕捉学生的知识关注热点,发起主题讨论,积极组织、引导和推动学生的线上讨论。

学习纪律控制
✓首轮视频讲座播放不可拖拽
✓完成上一章学习进度的80%方可以进入下一章学习
考核方法建议
✓进行结课考试条件:完成总课程学习进度80%+完成所有章节测试。

✓考核采用线上考试认证学分方式:线上学习时长20%,线上章节考试30%,线上结课考试50%。

综合得分>=60,获取学分。

说明:学校也可以自行设定考核方案,系统可配置如下考核项:平时成绩+结课考试成绩。

其中平时成绩可由学习时长、章节测试成绩组成,两项的所占的比例可以由学校进行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