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生版)-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金牌备课教案(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备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讲课时间】 2019 年 5 月 4 日【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种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深重担担,认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合联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供给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勇敢想象、数理剖析和创新性思想,依据学习要求踊跃进行研究活动以加强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后代应感觉骄傲和骄傲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领会在此刻在中国、在世界好多人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倡议节俭型社会,厉行节俭,节俭之风已在中国刮起,愿节俭之风越刮越烈,,真实刮进每一此中国人心中。

【重难点打破】要点: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小农经济出现的原由、特点、评论【教课思路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勇敢整合,共分为三大模块 . 模块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点。

模块二:细品中国农业特点,每一农业特点设计对应的详细问题,使学生对农业特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而且做到重难点突出,如特点三“男耕女织” 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方式是本课的要点,因此优选了典型资料,指引学生研究。

模块三:感情升华: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产生民族骄傲感,又指引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解决饱暖问题只是三十年左右,此刻世界上仍有好多人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呼吁把节俭进行究竟。

【教课过程】导入:在成龙《民生》歌曲的节奏下,循环播放对于中国农业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冲击,直观感觉中国古代农业。

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课本为资料,从资猜中归纳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备课时间]2019年5月4日【授课时间】2019年5月4日【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习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这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在当今在中国、在世界很多人还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可喜的是国家领导人倡导节约型社会,厉行节俭,节俭之风已在中国刮起,愿节俭之风越刮越烈,,真正刮进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重难点突破】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特点、评价【教学思路设计】对本节课进行了大胆整合,共分为三大模块.模块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农业的三大基本特点。

模块二:细品中国农业特点,每一农业特点设计对应的具体问题,使学生对农业特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并且做到重难点突出,如特点三“男耕女织”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方式是本课的重点,所以精选了典型材料,引导学生探究。

模块三:情感升华: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展产生民族自豪感,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仅仅三十年左右,现在世界上仍有很多人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响应中国领导人的号召把节俭进行到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成龙《民生》歌曲的节奏下,循环播放关于中国农业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冲击,直观感受中国古代农业。

一、宏观中国农业特点:课本为材料,从材料中概括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必修2)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必修2)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知识结构: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管理模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基本形态。

了解耕作方式、不同时期的土地赋税制度,地主和农民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而土地兼并造成地权与劳动者的分离以及赋税、徭役繁重最终会导致动荡、经济凋残和王朝覆灭。

古代水利事业是农业的命脉,环境对人类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影响,兴修水利乃传统农耕的基本保障。

2、通过学习的了解,源远流长的农耕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加深对现行农村经济改革和实质的理解,展望未来经济前景,并增强生态和环保意识。

3、古代农业经济结构:神农传说;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民的沉重负担:赋税和力役;土地兼并现象;兴修水利。

二、基础训练:1、“”的传说,说明农业经济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了技术,并在汉代逐渐普及全国。

2、是中国古代一种土地制度,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程度上土地为前提的。

3、战国时期,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名)在成都平原修建的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东汉前期著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是。

三、选择题:1、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2、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A、耒耜B、石镰C、石斧D、犁3、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B、征调百姓C、招募手工业者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4、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水渠,至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该渠名为:A、郑国渠B、井渠C、灵渠D、坎儿井5、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6、《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一、教案背景古代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业历史,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基本知识;3. 理解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5分钟)a. 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b. 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2. 古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30分钟)a. 农具和农业技术的发展;b. 劳动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3. 古代农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30分钟)a. 农业经济对社会分工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b. 农业经济对国家财政和税收的影响;c. 农业经济对文化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呈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具和农业制度的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农业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3. 图表分析法:使用相关图表和数据,辅助学生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读。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技术和制度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具和农业制度的发展、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内容。

2. 相关文献和资料:提供古代农业经济研究的相关文献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深入研究。

七、教学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历史。

2. 文化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古代农业经济的文化展示,以激发学生对古代农业的兴趣和热爱。

八、教学反思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课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世。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中国古
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应注意中国古代的几
种土地制度。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
遍现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
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 教学目标
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依据材料分析历 史问题、阐述历史事物的能力正在形成,部分学生提取 材料信息及整合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有一定提高,但大 学生学习能 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牢固,未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力分析 网,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文化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不强,且历史理论的储备还不够,导致分析问题缺乏 理论方法。
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
科的前沿。
活动,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 800 年。历史上对王景治
河充满了赞扬之辞:"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3、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坎儿井。
1、
我们应该精通自己的学科,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扎
实,教学中必然会捉襟见肘,穷于应对。一名好老师,
课例研究综 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

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
自豪的.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
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新课导入]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国是
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 75%,农民的生存和发
展是国家建设不可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
国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整个社会

高中历史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2)●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以历史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在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基础上,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农业的起源,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并重点介绍了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材还通过“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栏目回放,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土地问题。

教学中,应注意运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

通过联系生活,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有更直观的了解,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还是要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通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的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

(3)、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和创新,并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2)、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人民版本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习教案正式版本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名师讲课课程标准剖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在古代被统治者看作立国之业,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齐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以先进的农业文明有名于世。

应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应注意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广泛现象。

学情剖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的有关传说及知识有必定的认识,因此学习本课有必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研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经过必修Ⅰ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必定感觉,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是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课的生动性、兴趣性及过渡性对此后的教课至关重要。

教课方法1.以课文为基本蓝本。

指引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设疑引思,研究学习,由浅入深,顺序渐进。

帮学生形成完好的知识系统,同时提升能力,深入情感。

2.充足运用课文中的图片和课前准备的音像资料,让学生感觉历史的真切性,激发他们学习的踊跃性。

3.研究学习法:部署对于中国古代四个民间传说的整理研究活动,即对于神农氏、十二生肖、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的传说。

学习方法主要指引学生阅读课文及有关情境资料,培育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归纳和阐释的能力。

鼓舞学生课下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体验古代中国农民的生活。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掌握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及其历史作用。

2.掌握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及其原由。

3.掌握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土地吞并。

4.认识古代社会农民所肩负的封建义务,理解他们凄惨的生活境遇。

过程与方法1.阅读中国原始农业发生与发展的有关史料,剖析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对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资料进行议论剖析,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封建社会向来处于世界当先地位。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最新

高一历史教案-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最新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了解中国古代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燕尾服,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去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一、农业经济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自远古开始,农业就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深化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情况的理解;运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和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流程】
投影:春联: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

问:这幅春联中提到了“五谷”,“五谷”指的是什么?
投影:五谷
投影:
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民间俗语: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这句俗语中提到的“农、工、商”分别是指农业、手工业、商业,正是本专题前三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正因为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所以有句老话: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投影:神农氏像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
答:
2、农耕格局:南方流域:主要种植;原因:自然条件的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

北方流域:主要种植和麦。

二、农业的发展:
投影: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农耕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铁犁牛耕(农具的革新、耕作技术的进步)P5
投影: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的图片
投影: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

……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问: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答:
投影: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
问: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答:
2、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的血脉
投影:大禹治水;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汉代的井渠法和治理黄河
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缓慢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农业的血脉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水利建设。

P8第三段
战国时期(李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8第四段
(郑国):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汉代:使新疆吐鲁番和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得以引水灌溉;P8最后一段
治理:基本解除了水患,使黄泛区得以重新耕种。

P9第一段
隋唐五代
宋代P9第二段
明清
答:
②、P9材料阅读与思考: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贡献?
答:
三、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阅读课本P6第二段,归纳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土地兼并:
①、土地兼并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P6第三段:和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阶级兼并阶级的土地。

②、土地兼并的影响:和分离,破产:严重影响国家的收入;
P7第二段:不满和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赋税:土地税、人头税及其它的苛捐杂税;
2、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等。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3、小农个体经营难以进一步实现革命性发展。

P6第一段
投影:
(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

——《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想一想: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答:
小结:依据投影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1、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