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方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地方病课件

地方病课件一、引言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地方病在全球各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方病种类繁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本课件将对我国常见的地方病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地方病的种类及特点1.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大脖子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内陆山区和沿海地区。
由于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乏碘元素,导致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肿大。
该病多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内蒙古等地。
由于饮水和食物中氟元素含量过高,长期摄入可导致氟中毒,表现为牙齿、骨骼损害,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
3.地方性砷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如湖南、江西等地。
由于饮水和食物中砷元素含量过高,长期摄入可导致砷中毒,表现为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病变等。
4.克山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省。
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等有关。
该病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
5.癌症村: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现象,被称为“癌症村”。
原因可能与环境污染、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癌症村多发生在农村地区,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三、地方病的防治措施1.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保障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实施碘盐政策,推广无砷饮水工程,加强环境保护等。
2.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普及地方病防治知识。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义诊活动等方式,让群众了解地方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3.预防措施:针对不同地方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加强碘盐监管,确保碘盐质量;改善饮水条件,降低氟、砷含量;加强营养摄入,提高身体抵抗力等。
地方病2014

10
IDD是世界性地方病。1990年统计,它存在 于118个国家,15.72亿人口受碘缺乏的威胁,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6.55亿,地方性克汀病 病人1120万,43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 育障碍,因严重缺碘而造成死产或流产的胎 儿有3万。2000年WHO统计,受IDD威胁的 国家上升至130个,受威胁的人口达22亿。
31
临床分度 亚克汀不分度,地克病临床分度如下: (1)轻度:IQ为40~54。 (2)中度:IQ为25~39。 (3)重度:IQ<25。
32
四、防治措施
(—)IDD病区划分标准 我国现行IDD病区划分标准(GB16005-1995): 1.内外环境碘水平 (1)尿碘:低于100μg/L(50名男女各半)(中位 数)。 (2)水碘:低于10μg/L。 2.病情 (1)以乡镇为单位,8~10岁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 大于5%;或7~14岁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大于10% (触诊法或B超法) (2)轻、中、重病区划分标准
地方病防制
1
地方病
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是指在某一 特定地区发生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 关系的一类疾病的统称。
2
地方病按病因可分为: 化学性地方病亦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 于地理地质因素,使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 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 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种特异性疾病。
13
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人群分布
IDD可波及全人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儿童和 特殊生理阶段的妇女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婴幼儿、 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育龄妇女和哺乳期妇女是 IDD 的高危人群。女性最高患病率在12~18岁之间,男 性在 9 ~ 15 岁之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至 成年后患病率逐渐下降,女性仍处于较高水平。从 男女性别来看,多是女性高于男性,但愈是重病区 男女患病率愈接近。
当地常见传染病

春夏两季是传染病高发期,由于当前气候异常等原因,非常容易出现各种传染病的疫情。
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做到防范于未然。
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猩红热等。
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1、流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
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
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地方病宣传防治知识

地方病宣传防治知识地方病,是在某些特定地区发生的疾病,其发生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宣传和防治地方病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碘缺乏病。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碘缺乏地区,如果人们长期摄入碘不足,就容易患上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严重的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导致智力低下。
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我们可以通过食用加碘盐来补充碘。
同时,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接下来,再说说地方性氟中毒。
这种病通常是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水或者食用高氟食物引起的。
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
氟斑牙会使牙齿变得发黄、发黑,甚至出现缺损;氟骨症则会导致骨骼疼痛、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关键在于改善水源,降低水中的氟含量。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缓解症状。
地方性砷中毒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地方病。
长期暴露在高砷环境中,或者饮用含砷量超标的水,都可能导致地方性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的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角化过度,甚至可能引发皮肤癌等严重疾病。
预防地方性砷中毒的重点在于加强环境治理,改善饮用水质量,减少砷的摄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宣传地方病防治知识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平台,广泛传播地方病的危害、防治方法等信息。
可以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普节目、公益广告,吸引大众的关注,提高大家对地方病的认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宣传教育。
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们普及地方病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从小树立预防地方病的意识。
地方病课件(2024)

全、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脑、肺和肾等脏器的栓塞。
02
克山病的危害
严重危害患者的心脏功能,甚至导致死亡。
2024/1/28
03
克山病的防治
改善营养状况是防治克山病的主要措施,包括改善膳食结构、增加蛋白
质和维生素的摄入等;同时,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治疗患
者也是非常重要的。
10
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的定义
19
05
社会影响与心理干预策略
2024/1/28
20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024/1/28
生产力损失
01
地方病导致大量人口丧失劳动能力,减少社会生产力,影响经
济发展。
医疗资源负担
02
地方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需要占用大量医疗资源,加剧医疗系
统负担。
社会稳定
03
地方病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21
心理干预措施制定
2024/1/28
心理咨询与支持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恐惧 等负面情绪。
心理教育与培训
开展心理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素质和应对 能力。
心理危机干预
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制定应急预案和干预措施,及时提供 心理援助。
22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由于环境缺碘导致人体摄入碘不足所引起的 一系列疾病的总称。
碘缺乏病的危害
影响胎儿和婴幼儿的脑发育,造成不同程度 的智力损害;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 克汀病。
碘缺乏病的防治
补碘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最有效方法,包括食 盐加碘、口服碘油丸、注射碘化油等。
2024/1/28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地方病,是指由特定地理环境和人群生活方式引发的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由于地理区域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居民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地方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常见的地方病主要包括热带病、亚热带病、寒带病和高原病等。
热带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例如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蔓延。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蚊子的滋生地。
其次,要加强蚊虫灭控制,如使用蚊帐、蚊香等工具,使用驱蚊剂等。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教育,宣传蚊虫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亚热带病是指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和血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与地区特有的生物和地理环境有关。
因此,防治的关键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保护。
例如,对于血吸虫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对于流行性出血热,要加强对啮齿动物的控制和灭活。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寒带病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如冻疮、冻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低温环境和人体受冷暴露有关。
防治的关键是保持室内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户外,人们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寒、防风、防湿的衣物和鞋子。
在室内,要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冬季保健意识,远离寒冷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原病是指在高原地区常见的病,主要与高原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等。
防治的关键是适应高原环境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前往高原地区前,人们应进行充分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合在高原环境下生活。
在高原地区,人们应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适度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饮酒。
地方病课件

04
诊断与治疗原则
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地方病通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人群性的特点,其临床表 现因病原体和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 发热、头痛、乏力、皮疹、关节疼痛等。
诊断依据
地方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 查结果。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旅行史和接触史, 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 判断。
应急处置措施演示及实践操作
应急处置流程介绍
讲解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流程和 注意事项,使学员了解应急处置的
整体框架。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演示
演示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佩戴和使 用方法,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 等,确保学员掌握正确的防护技能
。
消毒与隔离措施实践
指导学员进行环境消毒和病例隔离 的实践操作,培养学员在实际工作 中运用消毒和隔离措施的能力。
并发症处理及预后评估
并发症处理
地方病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 处理并发症,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改善预后。
预后评估
地方病的预后因病原体、感染部位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 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同时,加强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降 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紧急医疗救治演练
组织学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治演练, 提高学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的医疗救治能力。
总结回顾与考核评估
课程总结回顾
对本次培训课程进行总结回顾, 强调现场调查和应急处置能力在
地方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员考核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实践操作考核等 方式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了解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
环境与地方性疾病

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10年监测结果分析 广东省2002~2004年地方性氟中毒全国重点监测结果分析 广东五华县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状况调查
克山病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地方性心 肌病(endemic cardiomyopathy)。1935年首 先流行于黑龙江省克山县,当时对该病的本质认 识不清,遂以此地名来命名,一直沿用至今。本 病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及西南一带 交通不便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病理学上以心肌的 变性、坏死及修复后形成瘢痕为特点。临床上常 有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表现。
中国是全世界20个砷中毒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些 国家还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智利和 阿根廷。全球的砷中毒患者共计5000万。据 2002年全国地方病调查显示,中国砷中毒患者 为267万,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包括内蒙古自 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贵州、吉林、青 海和辽宁省。
“兴仁县有2000名砷中毒患者,但这是以前粗略 的统计数据,现在到底有多少,我们还没有做 细致的调查。”同行的兴仁县疾控中心副主任 黄建香说。而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研究员郑宝山 估计,贵州西南地区自1976年以来确诊的慢性 砷中毒患者至少有3000例,仅兴仁一县就有约 2000例,另有6个县大约7万到20万人口因使用 含砷量高的煤而受到砷毒威胁。
一、流行现状
地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南北美 洲的东北部,欧洲和亚洲东部的湿润地区,例如英格兰的 加的夫、爱丁堡、牛津、伦敦等城市。我国的氟中毒分布 很广,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 的氟中毒流行。全国共查出近1000个县中71000多个自然 村有氟中毒发病,受威胁的人口达727万多,氟斑牙患者 达2100多万人,氟骨症患者100多万人。病区大部分分布 在黄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 西部。我国南方的病区多呈点状分布,大部分是高氟温泉 和富氟岩矿影响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地方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仅供参考)
.仔猪副伤寒
又称仔猪沙门氏杆菌病。
临床上以出现肠炎和持续下痢为特征。
(1)病原体: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常用消毒药物能够很快杀死该菌。
(2)流行特点:冬春季节易发,多发生于4月龄以内的仔猪,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可从粪、尿、乳及羊水中排菌。
经消化道感染(垫草、饮水、用具)。
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当刺激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存在体内的病原菌会乘机繁殖,毒力增强而致病。
常与猪瘟、气喘病混合感染。
(3)症状:
急性型(败血型):体温升高41~42℃,精神不振,呼吸困难,下痢,耳尖、脚腹下侧,吻端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淤血,2~4天后病死率升高。
慢性型:眼有脓性分泌物,结膜潮红,先拉干粪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恶臭、皮肤出现弥漫性痴样湿疹,最后衰竭而死。
(4)剖检变化: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肠壁变厚,盖一层灰粪色或绿色麸色样物质。
(5)治疗: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均有疗效。
(6)预防: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定期消毒。
1月龄仔猪口服仔猪副伤寒疫苗,按瓶标签标明的头数,用冷开水稀释,按每头剂疫苗稀释于1~10毫升冷开水中灌服,每头5~10毫升。
注射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1头1毫升肌肉注射。
2.水肿病
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
特征为胃壁和头部水肿,共济失调和麻痹。
(1)病原体:溶血性大肠杆菌。
(2)流行特点:多发于春、秋季节,地方性流行。
健壮和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
传染源为带菌母猪和感染仔猪。
由粪便排出病菌,污染饲料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3)症征:突然发病,沉郁、口吐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
病猪肌肉震颤,触动时嘶叫,前肢站立不稳,后肢不能站立,步态摇摆。
作圆圈运动,病猪体表常见额部、眼睑水肿,四肢下部及两耳尖发紫。
(4)病理变化:病猪胃壁水肿,切开流出清亮的液体,大肠水肿,特别是结肠系膜有透明的胶冻样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5)治疗:
方一:早期选用庆大霉素,每公斤体重用4000单位肌肉注射。
方二:20%磺胺嘧啶钠20毫升,维生素C1克,50%葡萄糖50毫升,地塞米松15毫克,混合静注。
3.胃肠炎
胃肠炎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的高度传染性消化系统疾病。
(1)病原体:胃肠炎病毒,本病毒对光、紫外线、热敏感。
(2)流行特点:以深冬、深秋、早春多见。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
病猪及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可以众粪、呕吐物、乳、鼻液和呼出气体中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3)症状:仔猪突然发病,先呕吐,继而腹泻。
粪便呈黄色、绿色、灰白色。
常有没消化完的凝乳块,并带恶臭味。
极度口渴,明显脱水,体重减轻。
(4)病理变化:尸体脱水明显,胃、小肠膨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内充满粪并带有泡沫的液体。
(5)治疗与预防:
方一:内服0.1%高锰酸钾溶液100~200ML,也可内服1~2%草木灰。
方二:磺胺脒2~3克,小苏打4~5克,用胃蛋白酶液拌成糊状内服;
方三:肌肉注射庆大霉素、痢菌净等;
方四:防止自体酸中毒用低渗葡萄糖100毫升、维生素C10毫升静脉注射,同时可配合肌肉注射病毒灵5~10毫升,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