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三篇】

合集下载

美德故事(精选23篇)

美德故事(精选23篇)

美德故事(精选23篇)美德故事第1篇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中华美德故事》。

这本书讲了许多古代杰出人物的美德故事。

如温席侍母、陆绩怀橘、苗岭女杰等,还有许多名人,有刘恒、于谦、司马迁等。

这本书里的人物个个都很有美德:骞的后母很坏,冬天不让他穿暖,还经常打骂他。

这事被他父亲知道了,他父亲要把后母赶走,骞还为她求情;王祥的后母对他很不好,但他却不记恨后母,还非常孝敬她。

有一次,后母生病了,想吃鲜鱼,但那时候是冬天,已经没有鲜鱼卖了,于是,王祥就到了河边,脱掉衣服,用自己的体温使冰融化,终于捉到了两条鲤鱼。

读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在学校里,我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跟同学斤斤计较,过意不去,甚至闹别扭、吵嘴;在家里,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又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不愉快。

和书里的人物相比较,我想,我真是心胸太狭窄了!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那时候我知道退让一下,我和同学、好朋友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些不愉快了。

的确,待人要宽容,同学能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是一种缘分,人与人能成为好朋友,更是一种缘分。

和善待人、宽容待人,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的。

这是做人的根本。

美德故事第2篇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仁义礼智信》。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悟很深,从那些感人的故事情节里,反映出了一个个真道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

我最喜欢看的是《曾子杀猪》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的是: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到市场去卖布,为了使儿子不惹麻烦,所以她对儿子说:“儿子,你不跟我卖布,我回来后让你吃猪肉。

”儿子一听有肉吃,就不闹着去了。

妻子回来后,发现曾子正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哭着求他不要杀猪。

而曾子却坚定地说:“做人不可以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肉,就不应该后悔,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言而无信,所以我今天要为儿子做个榜样。

”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他的儿子长大后也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关于道德的感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感人小故事

关于道德的感人小故事一、雪中送炭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个小镇上的居民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雪做准备。

小镇的贫富差距很大,富人们住在温暖舒适的大房子里,而穷人们则只能住在破旧的小屋中。

在富人区里,有一位善良的富翁,他经常做一些善事来回报社会。

当听到即将到来的暴风雪可能造成供应中断时,他立即决定为小镇的居民们提供帮助。

他派人去准备一些煤炭,每个家庭都分发了一些。

他的管家告诉他,已经分发的煤炭足够整个小镇的居民度过寒冷的冬天。

然而,这位富翁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定亲自去每家每户看看是否有人需要帮助。

当他来到一个破旧的小屋前时,他看到一个瘦弱的老人在冷风中颤抖。

这位老人没有足够的煤炭来度过冬天,他的手脚都被冻伤了。

富翁感到非常心痛,他知道他必须为这位老人做些什么。

于是,他让管家准备一些热乎乎的汤和食物,亲自送到老人家中。

老人感激涕零地接过食物和汤,眼泪不住地流下来。

富翁还为老人留下了足够他度过整个冬天的煤炭。

二、尊重与包容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有一家名为“幸福餐馆”的小餐馆。

这家餐馆的老板是一位名叫小王的年轻人。

小王非常友善,尊重每一位走进餐馆的客人。

有一天,一个流浪汉来到餐馆,他想吃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小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为流浪汉提供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在用餐过程中,小王还与流浪汉聊起了天,询问他的生活情况。

流浪汉感动了小王的善良和尊重,他决定为小王做一件事来回报他的好意。

在离开餐馆前,流浪汉在桌上留下了一首感激的诗。

这首诗表达了对小王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小王看到这首诗后非常感动,他知道他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从那天起,他更加尊重每一个走进餐馆的客人,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都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三、诚信为本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老李的老人。

他开了一家小小的书店,经营了数十年之久。

老李非常注重诚信,他的书店从来没有卖过一本盗版书籍。

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书店,他想要购买一些书籍。

老李向他推荐了一些书籍后,陌生人拿出一本很厚的书并告诉老李:“这本书是盗版的,但它非常受欢迎。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

传统美德故事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孝顺的儿子叫小明,他非常爱他的父母。

有一天,小明的父亲生
病了,他日夜照顾父亲,不离不弃。

在父亲病重的时候,小明更是不眠不休地照料父亲,直到父亲病愈。

小明的孝顺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乡亲们,成为了孝顺的楷模。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诚实守信的农夫叫大山。

有一天,大山在田地里发现
了一袋金子,他没有私吞,而是将金子交给了村里的长老。

长老感动于大山的诚实,将金子还给了失主。

从此,大山成为了村里的楷模,也得到了失主的赏识和奖励。

故事三,《友爱互助》。

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好朋友小明和小华,他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有一天,
小华家发生了火灾,小明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火场,将小华的家人救了出来。

从此,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也成为了镇上的典范。

这些故事都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它们教育着我们要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爱
互助。

在当今社会,这些美德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让美德之花在我们心中永远绽放。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人生之路。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德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小故事不仅为我们传递了优秀的道德观念,更是激励我们秉持美德、做好人的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吧。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名叫阿宝的小男孩,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家里的药费用光了。

阿宝想了一个办法,他到处借钱,最后终于凑够了父亲的治病费。

父亲病好后,他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活,让母亲可以好好休息。

他的孝顺深深感动了父母,也感染了周围的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

有一个小女孩叫小芳,她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她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钱和证件。

小芳没有犹豫,她第一时间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

后来,失主找到了小芳,非常感激她的诚实。

小芳因为一次小小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

故事三,友善乐观。

有一个男孩叫小明,他总是乐观向上,善待周围的人。

有一次,他发现同班同学小红情绪低落,于是主动和小红聊天,鼓励她。

小红因为小明的关心而慢慢走出了阴影,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小明的友善乐观感染了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故事四,勤俭节约。

有一个女孩叫小美,她非常勤俭节约。

每次吃饭都会把剩下的菜带回家,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她还会主动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小美的勤俭节约不仅让她的家人感到欣慰,也让她的朋友们受益匪浅。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

无论是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善乐观还是勤俭节约,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让我们铭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践行这些美德,让美好的品质成为我们的自然习惯。

美德的故事

美德的故事

美德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美德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它是指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善良、正直、宽容、勇敢等。

美德不仅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与美德相关的故事。

故事一:勇敢的海豚在一个温暖的海湾里,生活着一群友善而勇敢的海豚。

它们相互照顾,共同捕食,生活得非常幸福。

有一天,一条凶猛的鲨鱼来到了海湾,它开始袭击海豚们。

海豚们感到非常恐惧,但它们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团结在一起,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最终,在勇敢的海豚们的合作下,它们成功将鲨鱼赶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气是一种美德,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我们才能克服它们。

故事二:善良的老人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位叫阿婆的老人。

阿婆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她依然每天早早起床,帮助村里的人们。

无论是帮助救灾,照顾孤寡老人,还是给穷困的儿童送温暖,阿婆都义不容辞。

她的善良和无私感染了整个村庄,大家都学会了帮助他人,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是一种美德,只有拥有善良的心,我们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故事三:宽容的孩子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位叫小明的孩子,他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是同学们的好朋友。

有一天,小明的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争吵起来,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

而小明没有站在一方,而是选择了冷静地劝解双方,让他们和好如初。

他的宽容和善良让同学们感动不已,大家都学会了互相谅解,和睦相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美德,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通过这几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美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勇气、善良还是宽容,这些美德都让人们成为更好的人,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扬美德,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第二篇示例:美德,是指具有道德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行为准则。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美德是我们应该培养和坚守的重要品质。

美德故事演讲稿

美德故事演讲稿

美德故事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美德的故事。

美德是指人们在品德、行为和性情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关于美德的感人故事。

故事一,勇敢的小勺子。

从前,有一个小勺子,它住在一个厨房里。

一天,主人拿起了它,放进了一锅滚烫的水里。

小勺子感到非常疼痛,但它没有哭泣,也没有抱怨。

主人拿出了它,用它舀起了一勺热腾腾的汤,喂给了一个生病的小孩。

小勺子觉得自己的疼痛都变得值得了,因为它能帮助别人。

这个小勺子的勇敢和无私,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故事二,善良的小狗。

有一只小狗,它非常善良。

有一天,它在街上发现了一个受伤的小鸟。

它用嘴轻轻地叼起小鸟,小心翼翼地把它送到了一位爱心人士那里。

这位爱心人士把小鸟照顾得很好,小鸟很快就康复了。

小狗的善良和关爱,让人感动,也让人们看到了美德的力量。

故事三,诚实的小商贩。

有一个小商贩,他经营着一家小店铺。

有一天,有一个顾客给了他一张大面额的钞票,而他手里没有零钱找给顾客。

他毫不犹豫地告诉了顾客实情,并约好了时间,拿着零钱去找顾客。

顾客听了非常感动,也很欣赏这位小商贩的诚实和正直。

这个小商贩的行为,展现了诚实的美德,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美德是人们内心最美好的一面,它能够感染人、温暖人,也能够改变人、感动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美德,让美德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让美德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美德是人生最高的境界,也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美德的阳光洒满我们的生活,让美德的芬芳永远飘香在我们的心间。

谢谢大家!。

我国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我国传统美德的小故事

我国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在我们国家,有许多传统美德一直被代代传承。

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几个有关我国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希望能够生动、全面地展现这些美德的价值和作用。

故事一:孝心之美有一位叫小明的孩子,他非常懂事而且孝顺。

有一天,小明的爷爷生病了,需要留在医院治疗。

为了照顾爷爷,小明主动请假回家。

他每天早上起床给爷爷准备好早餐,一边哄爷爷吃药,一边陪着爷爷聊天。

下午,小明还会给爷爷读报纸,陪爷爷散步,让他感到温暖和关心。

小明的行为让他的爷爷十分感动,也让大家看到了孝心之美。

故事二:诚实之美有一次,小红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个掉落的钱包,里面有很多现金和一些重要的证件。

小红知道这是别人的财物,她犹豫了一下,毅然决然地决定把钱包带回家交给警察叔叔。

警察叔叔找到了失主,并迅速将钱包归还给了他。

失主非常感动,送给小红一些奖励作为感谢。

小红的诚实让大家看到了诚实之美的价值,而她的行为也成为了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故事三:友爱之美小亮是一位很友善的小朋友,他总是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小零食。

有一次,小明生日的时候,因为他的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办法请同学们来家里开生日派对。

小明感到很伤心,但小亮没有忘记这个特别的日子。

他放学后来到小明家,带了一份特地做的生日蛋糕和一份精心挑选的礼物。

小明和小亮一起度过了一个特别而快乐的生日,这让他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友爱之美。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用心关心他人,能够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幸福。

以上这些小故事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它们却展现了我国传统美德的方方面面。

孝心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诚实之美教会了我们不论是在得到与失去中,都要保持诚实守信;友爱之美则提醒我们关心他人、分享快乐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传统美德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孝顺、诚实和友爱,用我们的行动来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

只有当每个人都肩负起责任,秉持着传统美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 一年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 一年级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三篇】分享一年级曾子避席“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启迪: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篇二】千里送鹅毛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

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

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

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

”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

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

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启迪: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

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三】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

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不过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三篇】导读:本文最感人的美德故事【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

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他不仅德行极为人们所推崇,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司马旦,字伯康,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好。

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极为关怀。

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

尤其老人家体质较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

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司马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

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着凉。

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日日嘘寒问暖。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

司马温公虽然身居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非常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

我们可以想象,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

《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呢?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此中完全可以看到温公的风范。

司马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

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

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气质,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

因为温公曾在家训里说“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当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严谨的家风,熏陶了司马康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光在六十八岁逝世时,哲宗皇帝为安排司马光的葬礼,拨千两银子给司马康,司马康拒而不受,后来没有办法才收下,但在治丧期间,则一切从俭,遵从了司马光生前的愿望。

朝廷根据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绩,赠他为太师温国公,用一品礼服装殓,谥号“文正”。

在过去“文正”二字是不轻易谥人的,因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光得到这一最为嘉美的谥号。

百姓们听到司马光去世的消息,京城里停止买卖,四方的人不仅纪念他,而且还将他的画像供奉在家里,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祷他。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注释】①宋朝司马光,字君实,人称司马温公,他对待父母极其孝顺,对待哥哥弟弟极其友爱,侍奉皇上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极其诚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贤明的宰相和知名的学者。

他投注了一生的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中国历史中许多善恶成败的经验教训,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政治殷鉴的宝典。

司马光六岁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气质。

有一次他听到《春秋左传》的故事之后,非常的兴奋,回到家里就讲给家人听,对其中的道理都能很清楚地讲述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有时读到入了神了,连吃饭睡觉都忘记了。

在拜读圣贤书的过程中,他不但种下了对历史殷鉴的深刻印象,从而奠定了编纂《资治通鉴》深厚的史学基础,而且也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

所以,他一生不但在学问上博古通今,在品德上更是卓绝超迈。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正专心地埋头读书,窗外同龄的小朋友都在开心地玩耍。

突然间传来了一阵惊恐的呼叫声,紧接着一群孩子接二连三地都惊叫起来,后来声音渐渐远去,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阵阵哇哇大叫的哭喊声。

司马光察觉到情形不对,赶紧合上书本走了出去,只见水缸里扑腾着两只手,惊慌失措地挣扎着,孩子的头不时地冒出水面。

原来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爬到了水缸上面,一不小心就掉了进去。

小朋友们被吓坏了,一溜烟全都跑得无影无踪。

司马光突然看到旁边有一块石头,灵机一动,就把它用力地扛了起来,朝水缸狠狠地砸了过去。

只见缸里的水哗哗哗地奔涌而出,水里的孩子总算是得救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传遍了京洛一带。

一时间,小小年纪的司马光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家都对他智勇双全的表现赞叹不已。

时光荏苒,转眼间司马光已经二十岁了,他不但品格超群,而且书读得非常的精博,就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

生性简朴的他,一向不喜欢华丽,中了进士之后,要参加喜筵、觐见皇上,大家都穿上最华美的衣服,戴上大红花,而唯有司马光不愿意戴花。

同僚就跟他说,这是皇帝所赏赐的,不能不戴,他才勉强地插上一支,由此可见,他是何其的勤俭。

尤其当他官居宰相时,也依然是粗茶淡饭,衣着简单,生活简朴,一生保持着勤俭清廉的风范。

早年,司马光并没有小孩,他的夫人很着急,就为他寻觅了一个小妾,趁机送入书房,正气凛然的司马光明白夫人的意思,但却连正眼都不瞧一眼。

此妾很想试探他,顺手取了一本书,柔柔地问他:“这是什么书?”话语间还故作妩媚之态。

司马光不为所动,面容立刻变得更加严肃,他毕恭毕敬地站了起来,拱起手,非常郑重地回答:“这是《尚书》。

”结果本想大献殷勤的妾,也知难而退。

正由于接受了圣贤的教诲,刚正廉明的司马光才能把持住做人的分寸,丝毫不为所动。

司马温公一生不爱名利,行谊谨慎,从来不说虚妄不实的话。

尤其他在晚年曾说过,他一生光明磊落,立身处世堂堂正正,从来没有一件事是不可告人的。

也就因为他的磊落风范,这一段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美德,也是后人对他最推崇的德行之一。

当时王安石提出了新法,司马光看出新政对百姓的危害很大,所以他不畏权贵的迫害,极力地反对,得罪不少当权的政客,因此埋下了祸患,被降职外放,但他并未因此而畏惧权势,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仍然深切关怀着百姓的疾苦。

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他高洁的风范。

当时,司马光居住洛阳,想就此隐退,终老余生,但是百姓却希望他能继续在朝廷任职。

史书记载,他们在家中日夜祷告,甚至在路上号呼哭泣,苦苦哀求他不要离开。

这样的民心所向,哪里是普通的才智德能所能感得的?这是非比寻常的德行与真诚爱民,才能得到民心如此的拥戴。

到了哲宗的时候,司马光重新被重用,成为当时的宰相。

与司马光卓绝高迈的品格一样流传久远的,是他用了十九年的时间,以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所编纂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举凡和民生休戚、国家政务有关的事迹,无论是善恶功过、是非成败,凡是可用来告诫后人的历史经验,都节录下来,以严谨的态度汇集整理成册,期望能作为往后的施政参考,借此惕励后人不要再重蹈历史的覆辙。

展读这部《资治通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恩先贤的用心良苦。

这是历经多少心血才得以承传,使我们能够汲取这么多先人宝贵的智能与经验。

《资治通鉴》的历史经验无非就是我们的借鉴之镜。

勤政爱民的司马温公在晚年病重的时候,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亲自处理公务,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一次他病情加剧,昏迷了过去,口中仍喃喃自语,仔细一听,所说的全都是天下大事。

作为一位贤臣良相,司马温公贬官之时豁达超然,而当他重新掌握大权时,则毅然承担起拯治天下的重任,广开言路,举荐贤才,振兴国家,《宋史》称赞他建立的是扭转乾坤的不朽功业。

他勤政爱民的风范,得到了天下百姓对他的爱戴,他也以光耀千古的德泽,得到了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对他不尽的感恩和追念。

【篇二】在我家楼里住着一位张爷爷,他那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美德事件,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几年前,我家从平房搬进了楼房。

楼里又脏又臭,小山似的垃圾堆就堆在楼门口,夏天的时候回引来许多的蚊苍,自从张爷爷看到了以后小山似的垃圾堆不见了,而且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经常打扫楼道,还在楼门口对面的花坛里种上了一些美丽的花朵,这样不仅使小区增添了光彩,也美化了环境。

像这样的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小事真是数不胜数。

记得,有一次,放暑假的时候,当我翻开作业本正要写作业时,可我怎么也找不到我那新买的自动笔,我翻遍了抽屉怎么也找不到了。

妈妈说:“你想一想,是不是刚才收拾抽屉时,把笔和废纸一起扔了,你赶快到一楼旁边的垃圾堆看看。

”于是我找了一根棍,急忙跑到一楼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正巧张爷爷看见了,问我:“你在找什么?”我也没回头说:“笔。

”于是张爷爷马上把我手上的棍夺过来,翻了几下,也没找到,只见张爷爷在垃圾堆旁左翻右翻,也没找到,我说:“张爷爷,别找了,不要了。

”“别着急,马上就找到了。

”垃圾堆里很脏,我直往后退,可见张爷爷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似的,在那儿找了一会,终于帮我找到了,我对张爷爷说:“谢谢张爷爷!”张爷爷张着又黑又臭的手笑着说”“不用谢,快回去写作业吧!”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小故事数不胜数,他那慈祥的面孔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传统美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有着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人,他们就像煤一样,燃烧了自己,无私的奉献,心甘情愿的把温暖献给人类。

我喜欢,敬佩张爷爷和那些像煤一样的人。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张爷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永生难忘。

【篇三】宋仁宗嘉佑元年,张方平担任三司使(北宋前期财政长官)。

张方平性格豪迈刚正,“立朝无所附”,所以官声一直很好。

任“财政部长”前三年风平浪静,但是在第四个年头,张方平却惹上事了。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京城开封发生一起因房屋归属产生的纠纷案。

当时京师有个叫刘保衡的富商开了一家酒场,但却经营不善,欠下官府一百余万两酒曲钱。

主管国家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屡次派人督催刘保衡还债,刘保衡自然不敢与官府抗衡,不得不变卖家产以还债。

刘保衡的房屋甚是豪华气派,张方平在刘保衡拍卖家产时,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房屋。

这件事后不久,平地再起风云,刘保衡的姑姑到开封府告状,说刘保衡并非刘氏后代,而是抱养来继承香火的,与刘家没有血缘关系,他无权处置刘家的祖产。

她要求张方平归还属于自己的这套豪宅。

事情闹到了开封府。

公堂之上,姑姑真的拿出了抱养刘保衡的文契。

开封府派人调查后,发现刘保衡姑姑所说的情况属实。

如此一来,当初购买刘保衡房屋的三司使张方平就成了风口浪尖的人物,嫌疑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