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上册14地震和火山-导学案-首师大版
《火山和地震》导学案

《火山和地震》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一、导入引导1. 引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片段,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2. 提问: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预防这些自然灾害呢?二、学习内容1. 火山的形成:解释火山是如何形成的,介绍岩浆、火山口以及火山爆发的过程。
2. 火山的危害:讨论火山对人类和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例如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3. 火山的预防措施:学习如何预防火山灾害,包括观测监测、疏散转移等方法。
4. 地震的形成:介绍地球内部构造,解释地震的成因以及震中、震源、震级等概念。
5. 地震的危害:探讨地震可能带来的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山体滑坡等。
6. 地震的预防措施:学习如何预防地震灾害,包括建筑设防、制定预案等措施。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火山和地震的认识,探讨灾害预防的方法。
2.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课堂实践1. 实地实践:组织同学们进行火山模拟实验和地震模拟实验,体验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情况。
2. 观察记录: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可能出现的火山和地震预兆,记录并分析可能的风险。
3. 指导自救: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进行自救,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课堂总结1. 知识回顾: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强调火山和地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思考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反思自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笔记或绘制思维导图。
六、延伸拓展1. 探究研究: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火山和地震领域的知识,进行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
2. 参观交流:组织学生观看与火山和地震相关的展览或科普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年级科学上册 火山与地震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火山与地震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认识火山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火山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火山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原因及过程。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喷发的过程。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二章:探索地震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2. 掌握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地震现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震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及防范措施。
4. 演示:用PPT展示地震预测及防范的方法。
5. 练习:学生完成地震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章: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2. 掌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
教学难点: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PPT等。
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火山与地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二者关联性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火山与地震的关联性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4. 演示:用PPT展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5. 练习:学生完成火山地震带相关练习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第四章:火山地震灾害与防治教学目标:1. 了解火山地震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完整资料).doc

上网查找关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有关知识,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火山和地震
火山——地球内部的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的力。
③从火山喷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火山喷发的实验。
实验前向学生明确提出实什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8分钟)
1、观看有关地震的视频。
2、分组讨论地震形成的原因(结合实例:河北唐山 四川汶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资源
火山和地震的录像火山结构示意图 三角架 铁盒子 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火柴 纸箱 木块 笔 图片资料等。
学程设计
导航策略
调整反思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8分钟)
1.复习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
2.出示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看。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火山和地震》学案设计
教学内容
《火山和地震》
三维目标
过程与方法: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以及他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实验、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愿意合作与交流。
3.交流讨论:看了图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4、揭示课题。
过渡揭题:同学们,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身伤害,灾难的画面是那么得令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
那么,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_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火山和地震_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明白一些推测地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把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周围“发生”的问题。
2、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隐秘的爱好,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二、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三、教学难点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四、教学预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图片。
2、学生每组预备一根小木棍,一条毛巾。
3、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积木块等五、教学时刻1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导入1.谈话:地震是专门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伙儿猜想一下,假如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可不能破坏地势,使地势、地貌发生改变?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摸索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势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视频:火山地震情形和画面)板书课题。
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形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二)组织学生探究火山形成及喷发的缘故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观看火山喷发的视频。
看过火山喷发,结合刚才的录象,请大伙儿再看书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缘故。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
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3)小结火山喷发的缘故。
2、讨论:什么缘故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什么缘故地球上有的地点经常有火山爆放,有的地点却没有?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拓展:学生介绍火山知识。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三)组织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缘故1、讨论:你估量地震是如何样形成的?讲解:人类不断的改造自然,期待更好的生存环境,可无情的地震却一次次震碎人们的美好生活,给人们的经历打上痛楚的烙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火山和地震》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3、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搜集资料、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应用事实和拓展事实。
4、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5、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教学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教学准备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①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②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⒉揭题:火山和地震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提出探究问题:①提问: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②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地震和火山喷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火山喷发会不会带给我们什么好处?3、导入探究: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13(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4、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体流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三、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四、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五、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六、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1、播放录像—火山爆发
2、揭题:火山和地震
3、提出探究问题: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1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
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8、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9、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10、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4 火山和地震》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2.4 火山和地震》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示意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火山和地震的基本认识。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示意图、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难点:理解火山和地震的内在联系,以及地壳运动对火山和地震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火山和地震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片教学法:利用生动的火山和地震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3.动手操作法:设计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火山和地震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理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和示意图,用于直观展示。
2.准备火山和地震的模拟实验材料,如橡皮泥、火山岩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火山和地震这两个自然现象。
提问:“你们对火山和地震有什么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火山和地震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和地震的特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4地震和火山首师大版

⑵示意:地震的发生。
⑶介绍地震的震级、震源震中、震中距等知识。
⑷讨论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
1.具体从地图上看,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如何防御地震呢?组织分组讨论。
2.提问:那么,不知道地震什么时候发生我们该什么办呢?
3.讲述:地震并不可怕:一是发生率低;二是人员伤亡取决于建筑物的质量;三是只要有好的避震方法,就能有效的减少人员死亡。
读图分析找规律
学生回答
(地震主要发生在岩层比较脆弱的地区,主要是板块与板块彼此相接的地方)
(首先要能进行准确的预报,这就需要对地震机制有深刻的认识,加上先进的检测手段。这些目前人类还都没有做到。)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6种情况下如何避震(活动)
学生观察,感受火山
学生交流
思考归纳
阅读课文资料
扩展思维
收集资料
4.课文的讨论题
(有条件可以组织课堂模拟避震演习)
1.提问:(提供图片和文字资料)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2.火山是怎样危害人类的呢?
3.火山有没有一些好处呢
火山喷发是可以预报的。现代我国火山的危害很小。
回忆旧知,组织语言表述
学生联想,汇报交流
调查亲友中地震的经历,观看阅读。
学生联想、列反思: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目标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 备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
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剧烈表现形式。
二.新授
(关于地震)
1.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了解地震的危害。
了解地震的震级震源震中。
2.探讨防御地震的问题
掌握合理避震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和火山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我们是地震灾难较频繁的国家,正确理解火山和地震的灾难,初步建立和掌握防震避震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震和火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课外能积极收集与地震和火山有关的资料,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有关地震和火山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和了解地震和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的概念。
难点:掌握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解地震和火山。
【学习过程】
一、思考导入
地震会产生什么危害?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新知(活动一)
地震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呢?具体从地图上着,世界上哪些地区地震发生得最多?
2.探究新知(活动二)
讨论: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那么如何防御地震呢?
不能知道地震什么时候会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火山是怎样危害人类的呢?
思考:火山有没有一些好处呢?
三、展示研讨
地震是地球内部活动的反映。
地壳在地球内部力的作用下,岩层会发生断裂或错动,产生震动,进而引起地表震动,形成地震。
地壳下的岩浆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会沿着地壳中有裂缝的地方喷涌出来,形成火山。
四、延伸拓展
课后思考题:你觉得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