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 爱国守法- - --- 基本要求

2. 爱岗敬业- - --- 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 - -- 核心、灵魂、试金石

4. 教书育人 ---- 天职、使命、中心任务、根本任务

5. 为人师表 - - -- 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不竭动力

有了以上这些记忆的方法,我们再来看具体的知识点:

一、客观题高频考点

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内容:《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3、《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4、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又叫“问答式教学法”。

5、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寓游戏于学习“的最早提倡者。

6、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在其著作《政治学》中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7、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1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学年制。

11、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12、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首次提出“教育学性教学原则”的概念,教育四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形成“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观点。

13、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4、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5、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6、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7、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

18、马卡连柯提出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著作《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19、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0.、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1、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22、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3、最早对教育一词进行解释的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2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6、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27、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但不正式,教育是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的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

(3)心理起源说: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孟禄

(4)劳动起源说: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28、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原始性。

29、夏朝学校产生;春秋私学兴起;隋朝出现科举制;宋朝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30、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手中;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32、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33、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34、教育具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5、教育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

3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37、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佛洛依德、霍尔、高尔顿、威尔逊、格赛尔。

38、外发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9、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

40、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1、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

4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3、教育目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凯兴斯泰纳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齐

4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得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4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6、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47、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8、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49、各类学制主要类型包括:双轨制(以英法为代表)、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和分支型学制(中国、前苏联)。

50、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902年“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施),1904年“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实施时间最长)。

51、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普遍性和免费性。

52、从层次结构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53、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

(2)连续性和广延性

(3)长期性和间接性

(4)主体性和示范性

54、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55、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性质分类,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分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形态分类,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6、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57、课程的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布鲁纳、施瓦布)、活动中心主义课程论(杜威、罗杰斯)、社会中心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

58、中小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国家开设哪些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教材(教科书的编写形式包括直线式和螺旋式)。

59、课程目标取向分类: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60、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61、课程资源分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功能特点不同,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不同,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62、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6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CIPP评价模式(斯塔弗比姆)。

64、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65、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6、新课程结构的特点: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

67、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68、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69、新课改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70、新课改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和激励评价。

71、教育观察法的分类:

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分为自然情景中的观察和实验室的观察。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将观察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将观察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

根据是否对观察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可将观察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72、根据文献的功能可分为: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经验性文献。

7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4、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效应、感觉后效。

75、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76、根据人脑反映对象的不同,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7、知觉的特性:理解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

7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79、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80、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8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83、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84、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85、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86、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87、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88、根据记忆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9、遗忘的原因: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90、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91、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92、动机冲突种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93、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9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都是缺失性需要,最后一种是成长性需要。

95、问题解决的特征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9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97、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98、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99、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100、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提出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要注意:“最近发展区”、“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101、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02、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103、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104、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包括: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1.5-3岁);

主动感、主体感对内疚感(3-6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晚年60岁以后)

105、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神经衰弱症、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06、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消退法、代币奖励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0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08、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是:依从、认同、内化。

109、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1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想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1、德育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1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练习法(实践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品德评价法。

113、班级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114、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阶段、核心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

115、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16、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117、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1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19、班会主要包括: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

120、中等生的特点:信心不足、表现欲不强。

121、班队活动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第一原则)、自主性、组织性(根本特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

122、课外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科活动时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

123、课外活动的特点: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124、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25、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26、课堂导入方式有: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情境导入、提问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

127、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128、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

129、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130、课堂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现场指导、个别指导。

131、复试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13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试卷分析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133、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34、学习动机分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正确的、高尚的动机和错误的、低下的动机;根据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近,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35、奥苏贝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136、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定向、维持。

137、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起。

13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39、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40、学习策略分类: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外援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141、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又名官能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化理论(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关系转换理论(科勒的“小鸡觅食”实验)、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产生式理论(安德森)。

142、迁移的类型: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根据迁移的结果);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迁移发生的方向)、水平迁移、垂直迁移(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同化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

143、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检验功能。

144、教学评价的分类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教学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内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145、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

146、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得失、反思教学再设计。

147、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

二、主观题高频考点

1.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口诀:内人解(结)手真龟(规)速

2.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口诀:两权一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口诀: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口诀: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

4.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口诀: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口诀: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6.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口诀: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口诀:教师直接两巴掌

8.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口诀:领准老公(巩)孕(运)检

9.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口诀:备上作业来辅导,检查评定不能少

1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口诀:标点内方,表演(严)热烈

11.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性原则

(4)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口诀:直发剪(渐)一两(量)股(固),失(施)恋(联)

12.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口诀:小猪(主动)动手把农民(民主)毒死(独立思考)了1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再创造性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口诀:十(示)创富(复),广联(连)姻(隐)

14.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5)因材施教

(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行统一)

(7)长善救失

(8)灵活施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口诀:一连营(因)长,双导三结合

15.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口诀:手表因为很正,所以被盗了

16.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口诀:一个人发自肺腑

17.导向性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口诀:政治目标要实现

18.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的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口诀:提要求:尊(尊重)旨(执行)

19.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他律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口诀:紫(自)薇(威)立(逆)正

20.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口诀:丞(惩)相遵循(寻)汽(契)轮(伦)

2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口诀:假(家)设(社)同人(认)太(态)叨(道)

21.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口诀: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22.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口诀: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23. 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口诀: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24. 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口诀: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25.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口诀:环境 + 个性 + 课程

26.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27.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口诀: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28.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口诀:材料意义、新旧知识、心向

29.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30.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