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去年的树》为例谈童话作品中反复结构的特点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1. 引言1.1 概述在童话语言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和情感。
《去年的树》是一篇充满童话气息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与情感。
本篇文章将通过朗读教学片段详细解析《去年的树》中的语言意蕴,并探讨如何通过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来更好地传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通过声音节奏和情景交融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童话作品。
通过本篇文章的教学,不仅能够提升朗读技巧,还能够加深对《去年的树》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义。
【2000字】1.2 背景信息《去年的树》是一篇极具童话色彩的散文故事,由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
故事讲述了一个孩子与一棵树之间的感人故事,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描绘了深厚的亲情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篇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
这篇散文故事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运用,作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旨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亲情,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朗读《去年的树》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还可以让他们通过故事的情感表达和意蕴解读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正文2.1 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是指在朗读教学片段《去年的树》时,如何使声音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故事中的情感和意蕴,让听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朗读者应该注意语速和节奏的控制。
在适当的地方快一些,慢一些,来突出故事的紧张和轻松部分。
要注意停顿的位置和长度,让故事的情节更加清晰和连贯。
朗读者需要注意声音的音量和变化。
在表达不同角色和情感时,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大小和音调来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表达悲伤和快乐时,可以适当增加声音的柔和度和亮度,让情感更加真实和感人。
朗读者还应该注意语调的变化和语言的抑扬顿挫。
适当地调整语调的高低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和具有韵律感,让听者更易于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完整版

。。。。。。
-
18
自主—合作学习
创编要求:
1.根据老师提供的开头,小组合作创 编故事,故事情节必须是反复结构。
2.展示方式:可分角色扮演人物或者 请代表汇报,其他成员补充。
-
19
通过这节课, 你知道了什么?
-
20
画一画 讲一讲
——三课制教学之综合性学习
-
1
-
2
-
3
-
4
-
5
《巨人的花园》
《去年的树》
分享 快乐
《幸福是什么》
劳动 创造
童
话 -
珍惜 友谊
《小木偶的故事》
体验 生活
6
童话故事
《小壁虎借尾巴》 《逃家小兔》 《爱心树》
-
7
《小壁虎借尾巴》
思考: 小壁虎向哪些动物借尾巴?
-
8
《小壁虎借尾巴》
向小鱼借
向老牛借
-
21
邻居们纷纷为老黄牛出主意。
-
17
小猴挠挠脑袋,自告奋勇地说:“您找熊吧! 熊力大无比,犁地应该没问题!”
老黄牛听后摇了摇头,失望地说:“人们常 用‘笨’字来形容熊,你说这种‘四肢发达,头脑简 单’的动物能胜任吗?”
小猫用前爪抹抹脸,想了想说:“您找大象 吧!大象体积庞大,干活体力好,效率一定高!”
起因 经过 结果
-
11
阅读提示:
跳读、略读、浏览、 快速默读……
-
12
1.在《逃家小兔》中,小 兔说他要变成哪些东西?
2.在《爱心树》中,大树 每次都给了男孩什么?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去年的树》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童话故事。
这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一棵树之间的情感故事。
本文将从语言、意蕴和教学片段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从语言角度来看,作者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来描绘故事情节。
整篇故事以简单的句子和朴素的词汇构成,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小男孩和树之间的友谊:“他们喜欢一起玩,一起长大。
”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生动的形容词来描绘树的形象,比如:“挺拔的树干”、“绿色的叶子”等,让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树的美丽。
从意蕴角度来看,《去年的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整个故事旨在展示友谊和奉献的重要性。
通过小男孩和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读者可以感受到无私奉献和友情的真诚与珍贵。
小男孩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依靠树,而树则默默地承受着小男孩的任何请求。
直到小男孩长大了,只剩下一棵树的残株,树仍然为他提供撑托和温暖。
这种无私奉献和友情的形象化描写,给了读者很多深思。
我们来看一段适合作为教学片段的内容。
这段故事发生在小男孩长大后来看望树时。
在这个片段中,小男孩已经变成一个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再陪伴树了。
这一情节给了我们很多思考与教育的启示。
以下是这段片段的原文:"晚年,小伙子又回到他曾居住过的小城。
背上黑色的小挎包,闲闲散散地来到长满了青苔的院墙前。
院墙上的大门早已不见了,只能容下一只人踏进。
他小心地和阳光搭讪,踏进了据说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的地方。
在他回来之前的几十年里,这棵树并没有停止过生长。
它生长得勤快,也生长得肆无忌惮。
不止是高大,它几乎覆盖了附近的整个小城。
人们并没有时间去照料它,也不太理会它。
它倚着墙,独处在它至亲亲人的世界里。
"这段内容揭示了现代人们的忙碌与疏远,以及对于爱与友情的忽视。
小男孩原本和树的友谊是无条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小男孩的长大,他渐渐忽视了树的存在。
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对人们的思考与警示。
群文品读童话 探寻结构奥秘

“群文品读童话探寻结构奥秘”主题式教研江西上饶市实验小学1、徐丽娟:各位领导(点)(点音乐)、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平台中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本学期我们实验小学各备课组开展了不同的主题式教研,我们中段语文组本学期主题式教研是围绕着“群文阅读”来开展的。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纵观现正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童话体裁的课文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而我们都知道,童话是孩子们心中那个最真、最美的梦。
所以,今天群文阅读主题教研的重点将是童话中的结构奥秘。
根据教材及学生现有的阅读积累,我们选取了(点)以下一些童话进行群文阅读。
我们今天就来研析下这组童话,如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认识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群阅读”,怎样将这样一个结构特色进行提练和运用。
首先,我想请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个问题,以引入今天的话题:(点)什么是文章的结构?2、毛轶轸:文章的结构是(点)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
比如说,小说(点)有单线式结构、双线式结构;诗歌(点)有先景后情的结构。
在童话故事中(点),特别是比较短小的童话故事中,有一种极其常用而又最经典的一种结构类型,那就是(点)“反复结构”。
3、徐丽娟:反复结构?什么是反复结构?童话故事中的这种反复结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吗?(点)4、何梅香: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点)情节类似、写法相同。
童话往往就是运用这种反复结构的特点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起来有些复杂,那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点)一年级有这样一篇童话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课件出示全文)大家请看(点)课文的第3至第6自然段。
小壁虎分别找哪些小伙伴借尾巴。
这三次借尾巴的过程在写法上是不是一样?只是对象和场景变化了而已。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去年的树》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富有童话色彩的文章。
这篇文章用童话的语言,将现实社会中的人对待自然和延续生命的冷漠、自私和铁石心肠,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语言和意境给人以启迪和教诲,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声音、篇章结构等方面,深入探讨《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的一些关键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篇文学经典。
一、声音应用声音是朗读的重要元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形象表现和抒情效果。
《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声音的运用是一种可以提高文章氛围和语言意境的手段。
首先,声音的语调和音量要根据文中所表现的情感进行调整,如在描写树和人的相处时,声音可以沉稳和温柔,显得亲切、和蔼;而在描写人类的做法时,声音可以变得更重,表现出强烈的责难和谴责,以更好地唤醒读者的思考意识。
其次,声音的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文章中,可以根据文章的语调和节奏,合理地调整速度和情感。
比如,在描述去年的树枝张开时,声音可以放慢,以表现出树的内外感觉的细腻和温和;而描述树被人锯倒时,声音可以加快,以表现出树的悲愤和孤独。
最后,声音的回响和余音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
在描写人类的做法时,可以保留一定的余音来强化这种批评和警告的意味,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文章所想表达的深刻含义。
二、篇章结构应用篇章结构是文章体裁和内容表现形式的基础,是写作有效性的关键指标。
在《去年的树》这篇文章中,篇章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通过文中的“去年”,文学家巧妙地将童话和现实相结合,作为文章的开篇,让读者对这篇文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情感。
接着,作者又通过描写去年的树的景象和人与树的亲近,更加增加了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关注和兴趣。
其次,通过对树的描写,巧妙地运用转喻和借代手法,把树与人进行类比,更加凸显了人和树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
最后,通过描写树被砍伐的过程和树的最后结局,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对生命的侮辱,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
去年的树评析

《去年的树》评析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
整篇童话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全文无华丽的词句,只用白描的手法叙事,以人物对话推动故这节课条理清晰,教者这节课设计主线十分明朗。
整个课堂,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认识,有统揽全局的大气,也有精雕细刻的细腻事情节。
一、在字词间体味情感
本文虽然浅显易懂,然而许多词句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如“天天”——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遍?再读,体味到鸟与树的真挚情谊。
二,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像和创新空间。
几处精彩画面仍历历在目:①鸟儿与树幸福相处;②鸟依依不舍地飞去;③鸟儿焦急万分地寻找树;④鸟与树的真情告白。
最为巧妙的是鸟与树的真情告白这个环节,老师抓住了本文最耐人寻味,最体现作者思想,最有深意的地方——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请你用心去品一品,假如你是那只小鸟,一年之后,你满怀期待回来寻找自己的老朋友,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你会怎样做呢呢?学生肯定会说去寻找,找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情况,很自然的为下文埋下伏笔。
鸟儿的那一双“瞪大的眼睛”中,实在蕴涵着太多太多的话语。
这个画面是情感的爆发点,学生情动而辞发,展开丰富的想象,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这节课语文工具性的缺失应该说是一个遗憾。
如果在出示最后三段时就打开音乐,把两个环节合成一个环节——鸟和灯火的直接对话,情感渲泄应该会更直接、更感人、更催人泪下。
这样一来,既训练了语言基本功,又升华了内心情感。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

童话语言意蕴无穷《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去年的树》是由魏巍先生所著,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孩子心灵成长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生活、成长和变化的思考,以及人与自然、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我们今天将围绕这个故事来进行朗读教学片段及评析。
朗读教学片段:(教师播放朗读片段)评析:本篇童话《去年的树》采用了一种柔和温馨的语言风格,而在朗读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析:1. 语音语调:在朗读教学片段中,朗读者的语音语调清晰流畅,自然地传达着故事中蕴含的情感。
通过语气的起伏、停顿的掌握以及音量的控制,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听众沉浸感受到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2. 情感表达:在朗读教学片段中,朗读者对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到位。
在描述树木的种种变化时,朗读者用柔和的语气、轻快的语调,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树木的关注,同时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亲密关系时,用温情的声音表达了爱与依偎,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3. 语速节奏:在朗读教学片段中,朗读者的语速节奏适中,既让听众能够清晰明了地接收故事内容,又能够让情节的起伏与节奏的变换更加生动鲜活。
特别是在故事的高潮部分,语速节奏适当加快,表现出了故事情节的紧凑和激动。
通过对朗读教学片段的评析,我们可以看到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非常注重情感表达、语音语调和语速节奏的掌控,使得故事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和传达,给听众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结合小说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在朗读时用心理解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使得每一个情节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老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和语速节奏的技巧,让他们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表达故事背后的情感。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还能够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去年的树》朗读教学片段中的语言意蕴无穷,通过细致入微的朗读,将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充分表达出来,给听众带来了愉悦的朗读体验。
以《去年的树》为例谈童话作品中反复结构的特点

以《去年地树》为例谈童话作品中反复结构地特点《去年地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地一篇童话.以前教学这篇童话,我模仿了许多教学名家地方法:利用补白——补充鸟儿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地神态,补充鸟儿两次“看”时地心理;利用悲凉地二胡曲创设情境,烘托氛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做头饰表演等等.我想方设法使学生能体会到那种生离死别地情,能说出那种触动人心地话,能读出那种催人泪下地音,于是课堂上好一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地感人场面.现在,我经过几次观课,又研读了课标,再回顾当初地课堂,觉得那样地课只能得五十分.童话教学,应该说语文教学,能上到学生地心坎里是一节好课首先应该做到地,但是好课地标准不是只让学生感动而已,而应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上有所收获.否则,我们在语文课上完全可以放映一场电影来代替语文教学.我知错就改,开始探究《去年地树》没有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没有含蓄地词句,没有讲究地标点,它凭什么撼动人心?凭情节地设计,凭反复地结构.一、反复结构具有感染性.《去年地树》这篇童话作品中没有华丽地辞藻,没有唯美地修辞,也没有动人地话语,但是读进去就令人感动.究竟是什么震撼了我们地心?是情节.起初,大树是鸟儿地知音,他们每天都过着幸福地生活.后来,鸟儿因为天气变冷不得不飞往南方,她与树约定来年要继续为树唱歌,树要继续听鸟儿唱歌.第二年春,鸟儿回来找树,树却不见了,鸟儿只看到了树根.接下来,作家新美南吉便在“鸟儿寻树”地内容上设计了反复性情节——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在这三个结构相似地情节反复中,我们读出了鸟儿地心急如焚;读出了大树地悲惨命运;读出了鸟儿与大树之间从此再无知音地凄凉.这就是反复结构地感人力量.反复结构地这种感染性不仅体现在《去年地树》中,在这一课之前地童话文本《巨人地花园》中也有所体现.《巨人地花园》一文中作家王尔德三次写到巨人花园中地不同景象——有孩子时地花园瓜果飘香,一派生机;孩子被巨人赶走后地花园北风怒号,冰天雪地;巨人醒悟后拆掉围墙,孩子们回到花园,花园又迎来了春天,生机盎然.这种反复结构让我们读出了孩子与春天地关系,感受到有孩子地地方就有春天.二、反复结构具有有序性.《去年地树》这篇课文中地“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这一反复结构具有有序性,顺序是不能颠倒地.这是因为大树被砍变成树根,树干被运进加工厂变成火柴,火柴点燃了小女孩家地灯火.这种渐进有序地反复结构将读者地情感一步步引向高潮,一点点催人泪下.反复结构地有序性主要表现出渐强、渐弱或渐大、渐小.例如,《渔夫和金鱼地故事》中渔夫老婆地要求由大木盆到大房子再到当国王,最后到想成为海上霸王.这种反复结构渐强性使野心膨胀,贪欲扩展地贪婪人性跃然纸上.三、反复结构具有完整性.《去年地树》这篇童话中“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三次反复情节具有完整性.我们不能因为被最后一个情节感动而删去前两个情节,前面是后面地铺垫,后面是前面地升华.我们也不能因为课上练习表达,突发奇想而扩写出鸟儿问兔子,鸟儿问猎人,鸟儿问白云等情节,增加反复地次数.如果那样扩写就破坏了反复结构地完整性,随即反复结构也就失去了感染力,鸟儿也成了一只精神有些失常地鸟儿,整个故事都索然无味了.童话中反复结构地完整性还在其他童话中有所体现.例如《七颗钻石》中小姑娘水罐中地水都给了小狗、妈妈和路人,每一次爱地传递后水罐都有变化.爱动物、爱亲人、爱陌生人不可增减,具有完整性;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向水中地小鱼、陆地上地老牛、空中地燕子借尾巴,水陆空具有完整性;再如《小木偶地故事》中小木偶被熊警官、小兔子和老婆婆误解,成年人、小孩、老人都不理解只会笑地小木偶,这三个人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由此也可见反复结构反复地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三次.四、反复结构具有实战性.学生探究到童话中地反复结构后,我便鼓励学生学着使用反复结构创作童话.例如在辅导四年级地孩子创编《不屈地小蚂蚁》时,我先给出童话地开头——夏日炎炎,一只躲在草地中歇凉地蚂蚁迷路了.草地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密林,但是他坚强得如一位游侠,努力寻找着回家地路.然后再给出童话地结尾——小蚂蚁经过数次地拼搏,经历了苦辣酸甜,终于找到了自己地家.这篇童话地创作丰富了学生地想象力,童话中小蚂蚁一路上“跋山涉水”,遇蜗牛误入菜心,遇蚯蚓坠入深渊,遇巨人遭遇水淹,遇伙伴回到家园……创编中同学们纷纷使用反复结构,使小蚂蚁地不屈精神感染读者,使情节渐入高潮,前后连贯,缺一不可.创编这篇童话地同时,同学们也受到了小蚂蚁不屈精神地鼓舞,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地各种挑战,战胜困难,朝着自己地目标不懈努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构成了语文学科地核心素养,这三大基本能力地培养是要靠语文知识来奠基,要靠对语文学科地兴趣来推动地.语文教材中地童话作品利用反复结构来推动情节发展就是一项很重要地语文知识.学生只有在收获这些基础知识后,经过模仿和创作,不断地提高自己地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逐渐强化自身地语文学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去年的树》为例谈童话作品中反复结构的特点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
以前教学这篇童话,我模仿了许多教学名家的方法:利用补白——补充鸟儿问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的神态,补充鸟儿两次“看”时的心理;利用悲凉的二胡曲创设情境,烘托氛围;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和做头饰表演等等。
我想方设法使学生能体会到那种生离死别的情,能说出那种触动人心的话,能读出那种催人泪下的音,于是课堂上好一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感人场面。
现在,我经过几次观课,又研读了课标,再回顾当初的课堂,觉得那样的课只能得五十分。
童话教学,应该说语文教学,能上到学生的心坎里是一节好课首先应该做到的,但是好课的标准不是只让学生感动而已,而应该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上有所收获。
否则,我们在语文课上完全可以放映一场电影来代替语文教学。
我知错就改,开始探究《去年的树》没有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没有含蓄的词句,没有讲究的标点,它凭什么撼动人心?凭情节的设计,凭反复的结构。
一、反复结构具有感染性。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唯美的修辞,也没有动人的话语,但是读进去就令人感动。
究竟是什么震撼了我们的心?是情节。
起初,大树是鸟儿的知音,他们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
后来,鸟儿因为天气变冷不得不飞往南方,她与树约定来年要继续为树唱歌,树要继续听鸟儿唱歌。
第二年春,鸟儿回来找树,树却不见了,鸟儿只看到了树根。
接下来,作家新美南吉便在“鸟儿寻树”的内容上设计了反复性情节——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
在这三个结构相似的情节反复中,我们读出了鸟儿的心急如焚;读出了大树的悲惨命运;读出了鸟儿与大树之间从此再无知音的凄凉。
这就是反复结构的感人力量。
反复结构的这种感染性不仅体现在《去年的树》中,在这一课之前的童话文本《巨人的花园》中也有所体现。
《巨人的花园》一文中作家王尔德三次写到巨人花园中的不同景象——有孩子时的花园瓜果飘香,一派生机;孩子被巨人赶走后的花园北风怒号,冰天雪地;巨人醒悟后拆掉围墙,孩子们回到花园,花园又迎来了春天,生机盎然。
这种反复结构让我们读出了孩子与春天的关系,感受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二、反复结构具有有序性。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的“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这一反复结构具有有序性,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这是因为大树被砍变成树根,树干被运进加工厂变成火柴,火柴点燃了小女孩家的灯火。
这种渐进有序的反复结构将读者的情感一步步引向高潮,一点点催人泪下。
反
复结构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出渐强、渐弱或渐大、渐小。
例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夫老婆的要求由大木盆到大房子再到当国王,最后到想成为海上霸王。
这种反复结构渐强性使野心膨胀,贪欲扩展的贪婪人性跃然纸上。
三、反复结构具有完整性。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中“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小女孩”三次反复情节具有完整性。
我们不能因为被最后一个情节感动而删去前两个情节,前面是后面的铺垫,后面是前面的升华。
我们也不能因为课上练习表达,突发奇想而扩写出鸟儿问兔子,鸟儿问猎人,鸟儿问白云等情节,增加反复的次数。
如果那样扩写就破坏了反复结构的完整性,随即反复结构也就失去了感染力,鸟儿也成了一只精神有些失常的鸟儿,整个故事都索然无味了。
童话中反复结构的完整性还在其他童话中有所体现。
例如《七颗钻石》中小姑娘水罐中的水都给了小狗、妈妈和路人,每一次爱的传递后水罐都有变化。
爱动物、爱亲人、爱陌生人不可增减,具有完整性;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向水中的小鱼、陆地上的老牛、空中的燕子借尾巴,水陆空具有完整性;再如《小木偶的故事》中小木偶被熊警官、小兔子和老婆婆误解,成年人、小孩、老人都不理解只会笑的小木偶,这三个人具有代表性和完整性。
由此也可见反复结构反复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三次。
四、反复结构具有实战性。
学生探究到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后,我便鼓励学生学着使用反复结构创作童话。
例如在辅导四年级的孩子创编《不屈的小蚂蚁》时,我先给出童话的开头——夏日炎炎,一只躲在草地中歇凉的蚂蚁迷路了。
草地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密林,但是他坚强得如一位游侠,努力寻找着回家的路。
然后再给出童话的结尾——小蚂蚁经过数次的拼搏,经历了苦辣酸甜,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篇童话的创作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童话中小蚂蚁一路上“跋山涉水”,遇蜗牛误入菜心,遇蚯蚓坠入深渊,遇巨人遭遇水淹,遇伙伴回到家园……创编中同学们纷纷使用反复结构,使小蚂蚁的不屈精神感染读者,使情节渐入高潮,前后连贯,缺一不可。
创编这篇童话的同时,同学们也受到了小蚂蚁不屈精神的鼓舞,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挑战,战胜困难,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
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三大基本能力的培养是要靠语文知识来奠基,要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来推动的。
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作品利用反复结构来推动情节发展就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知识。
学生只有在收获这些基础知识后,经过模仿和创作,不断地提高
自己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逐渐强化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