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化学课件--07
《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医学生物化学》课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生物化学概述•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酶的结构与功能•糖类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目录生物化学概述01CATALOGUE生物化学的定义它涉及生命现象的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为理解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基础。
生物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的医学专业课程如药理学、病理学等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控以及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学科。
生物化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研究生物体中的化学物质和它们的作用。
20世纪初,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发现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DNA的双螺旋结构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的主题包括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修饰与降解、细胞信号转导等。
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01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0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三维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联。
03酶的作用与调控:探讨酶的结构、催化机制及代谢调控。
04糖类、脂质和维生素代谢:研究这些物质的代谢途径、调控机制及与疾病的关系。
05核酸代谢与基因表达:探讨DNA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及调控机制。
06细胞信号转导:研究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及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02CATALOGUE氨基酸肽键肽链的盘曲结构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
多肽链形成后,会进一步盘曲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
0302 01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由氨基、羧基、侧链组成。
肽链局部区域的构象,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γ-转角等。
二级结构整条肽链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主要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维系。
三级结构由二硫键、离子键和氢键等形成的肽链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级结构许多酶是蛋白质,能催化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2024版《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课件07章线粒体

线粒体质量控制对于维持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具有重 要意义,探究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学等过程与细胞凋 亡、衰老等生物学现象的关系成为研究前沿。
未来研究方向及挑战
01
线粒体基因组编辑技 术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线 粒体基因组的精准编辑,探究线粒体基 因变异对细胞功能和疾病的影响将是未 来研究的重点。
线粒体膜电位是反映线粒体功 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可通过荧 光染料如JC-1或TMRM进行测 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功能 测定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是线粒体 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其 功能异常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可通过测定线粒体肿胀程度或 荧光染料释放等方法进行评估。
06 总结与展望
本章重点内容回顾
《医学细胞生物学》本科课件07章 线粒体
目 录
•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 线粒体DNA与遗传特性 •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作用 • 线粒体与疾病关系探讨 • 实验方法与技术在线粒体研究中应用 • 总结与展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1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概述
线粒体基本结构
外膜
光滑,起细胞器界膜作 用
内膜
向内折叠形成嵴,含有 大量与呼吸作用相关的
细胞凋亡定义 细胞凋亡是一种基因控制的、有序的细胞死亡过 程,涉及一系列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细胞凋亡过程 细胞凋亡过程包括凋亡启动、凋亡执行和凋亡完 成三个阶段,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调控因子的参 与。
细胞凋亡与坏死区别 细胞凋亡与坏死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 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坏死是一种无序的、非 基因控制的细胞死亡过程。
典型案例分析:帕金森病中线粒体异常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
《大学医学生物化学课件》

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主要由信号分子、受体、信号转导蛋白 和效应蛋白等组成。
受体介导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剖析
01
受体的定义和分类
受体是一类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能够与特定的信号分子结
合并传递信号。根据受体的位置和性质,可分为膜受体和胞内受体两大
类。
02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并激活与之相关联的信
针对特定抗原表位设计单克隆抗体, 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发挥治疗作用, 如用于治疗肿瘤、感染性疾病等。
激酶抑制剂
针对激酶靶点设计药物,通过抑制激 酶活性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用于治疗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细胞凋亡调节剂
针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设计药物,通 过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目的, 如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 疾病等。
02
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
1 2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的定义和特点
3
蛋白质的功能 酶、激素、抗体、转运蛋白等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核酸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核苷酸的结构和种类
DNA的双螺旋结构:碱 基配对、DNA的超螺旋 和拓扑异构
氮代谢及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被小肠吸收进 入血液。
氨基酸的转运和储存
血液中的氨基酸通过特定的转运蛋白转运至肝脏和肌肉等组 织储存。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在细胞内,氨基酸经过脱氨基作用分解为氨和相应的α-酮 酸。氨在肝脏中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α-酮酸可进一步氧 化分解供能。
《医学生物化学》PPT课件

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在磷酸戊糖途径中生成磷酸核糖和NADPH,关键酶包括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等。
糖异生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糖异生定义
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主要器官
酶抑制剂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02
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等。
酶激活剂的研究与应用
03
提高酶活性,增强生物体代谢功能;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04
糖代谢与糖异生作用
糖代谢途径及关键酶介绍
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的过程,关键酶包括己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等。
糖有氧氧化途径
疾病诊断
利用表观遗传学标记物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药物研发
针对表观遗传学靶点开发新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个性化医疗
根据患者的表观遗传学特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因诊断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现状
基因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包括基因突变筛查、单基因遗传 病诊断、肿瘤基因检测等。
挑战
基因诊断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仍需提高,同时面临着伦理、法 律和社会等方面的挑战。
精准医疗时代下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
基因突变与疾病关系解析
个性化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信息,选择最适合的药物进行治 疗,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发展的 关系,为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饮食调整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 醇的摄入,增加不饱和 脂肪酸、膳食纤维等的
生物化学 07 第七章 氨基酸代谢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General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一、氨基酸在体中的代谢动态
※外源性氨基酸
从食物吸收而来的氨基酸 ※内源性氨基酸 组织蛋白质降解而来的氨基酸 ※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 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的总称。这些氨基 酸分布于体内各处,参与代谢。氨基酸代谢库以游离 氨基酸重量计算。
1.胺类的生成 肠道细菌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再经氨基酸脱羧基作 用,产生胺类。 酪胺和由苯丙氨酸脱羧基生成的苯乙胺,进入脑组织可分别经β -羟化而形成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儿茶酚 胺类似,称为假神经递质。假神经递质增多,可使大脑发生异常 抑制。 2.氨的生成 肠道中的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肠道细菌 作用下脱氨基而生成;二是血液中尿素渗人肠道,受肠菌尿素酶 的水解而生成氨,这些氨均可被吸收入血液在肝合成尿素 3.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 通过腐败作用还可产生其他有害物质,例如苯酚、吲哚及硫化氢 等。正常情况下,上述有害物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只有小部分 被吸收,经肝的代谢转变而解毒,故不会发生中毒现象。
(一)体内氨的来源
氨基酸脱氨 胺类脱氨 肾小管上皮 细胞 分泌的氨
氨 NH3
肠道重 吸收的氨
嘌呤、嘧啶 分解的氨
(二)氨的转运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的运氨作用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生理意义
有毒的氨必须以无毒性的方式经血液运输 到肝合成尿素或运至肾以铵盐的形式随尿排出。 以无毒的Ala 形式输出NH3 到 肝 尿素 肌肉中输出Ala 到肝 糖,再为肌肉提供G 饥饿时,肌肉以Ala、 Glu形式输出生糖氨 基酸
营养必需氨基酸
医学大全生物化学课件

要点三
信号传导异常的治疗 策略
针对信号传导异常的治疗策略主要包 括抑制异常活化的信号传导途径、恢 复受损的信号传导途径以及调节相关 基因表达等。目前,许多药物和治疗 方法都是基于这些策略开发的,如靶 向治疗药物、基因治疗等。
06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应 用和发展趋势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种类和应用领域介绍
生物技术
基因表达异常与疾病发生关系探讨
基因突变与疾病
表观遗传学异常与疾病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基因表达异常,进 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遗传性疾病、 癌症等。
表观遗传学异常可能导致基因表达模 式改变,进而引发疾病,如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等。
基因表达失调与疾病
基因表达失调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从而引发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磷脂的代谢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其代谢包括磷脂的合成与降解。磷脂的合成主要发生在内 质网,而降解则通过磷脂酶等酶的作用进行。
氮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
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合成受到氨基酸的活化、转运和核糖体上肽链合成的调节。蛋白质的分解则通过 蛋白酶体等酶的作用进行。
氨基酸的代谢
由两个单糖分子组成,如蔗糖 、麦芽糖等。
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由多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包 括淀粉、纤维素等,是生物体
内的主要储能物质。
糖类的功能
提供能量、参与细胞识别、构 成细胞壁等。
03
生物小分子代谢及调 控机制
糖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
01
糖酵解
糖酵解是细胞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或乳酸,并释
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构象发生变化并激活与之 偶联的信号转导蛋白,进而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最终将 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内,调节基因表达。
《医学生物化学基础课件》

DNA修复和基因调控
DNA损伤修复机制和基因调控的生物化学基础,以及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医学生物化学实践技能培养
通过实验室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医学生物化学技能,包括数据分析、实验 设计和科学沟通等。
代谢途径——糖代谢
糖类的吸收、运输和代谢途径,包括糖异生和糖酵解的生物化学过程。
代谢途径——脂质代谢
脂质的合成、降解和运输机制,以及脂质在能量代谢和信号调控中的作用。
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的合成、降解和转化途径,以及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转录和翻译的生物化学基础
基因表达的两大过程:转录与翻译的生物学基础,以及调控途径和机制。
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包括蛋白质折叠、酶催化、信号传导等重要方面。
生物大分子——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DNA和R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生物大分子——多糖的结构和 功能
多糖的种类、结构与功能,以及多糖在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理功能。
酶和酶学
酶的基本特性、催化机制和调控方式。介绍酶的分类和在生物代谢中的作用。
医学生物化学基础课件
医学生物化学基础课程是首要的学科之一。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你将全面了 解生物化学基础知识,为后续医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基础概述
生物化学的定义、历史背景和重要性。介绍生物分子的组成和生物化学研究方法。
细胞膜生物化学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渗透和运输机制的生物化学基础。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医学生化》课件

探讨高胆固醇、高血压等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3
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了解健康饮食、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等预防和治疗措施。
DNA、RNA和基因组学
1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研究DNA和RNA如何携带 细胞的遗传信息。
2 基因组学的重要性
探索基因组学在医学研究 和个性化医学中的应用。
3 基因表达的调控
了解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以及它们在细胞功能中的 作用。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
研究基因表达的过程,从DNA转录为RNA,再翻译为蛋白质,揭示蛋白质合成 的机制。
探索不同类型的生化反应,了解它们的速率调控机制以及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蛋白质、酶和代谢途径
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酶的作用以及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步骤。
糖、脂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糖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不同类型的糖分子的结构以 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脂质的结构和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探索脂质分子的结构和生理学功 能,包括细胞膜组成和能量储存。
《医学生化》PPT课件
我们的医学生化学课程将带您深入了解生化学的概念、作用以及其在医学领 域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生化分子结构和生命起源
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分子的结构,从DNA到蛋白质,了解它们如何构建和维持生命。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了解原子、元素和化学键等基础概念,揭示它们在生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生化反应类型和速率
研究DNA和RNA的结构以及它们 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
糖代谢和糖尿病
糖的代谢途径
探索糖在身体内被分解和利用的过程。
糖尿病的发生机制
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以及与代谢紊乱相关的风险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速酶 HSL
HSL- P (活性)
脂肪的动员
TG
DG
FFA
MG FFA
甘油
二、甘油的代谢
CH 2OH ATP ADP CH 2OH NAD + NADH+H +
CHOH
CHOH
甘油激酶
磷酸甘油脱氢酶
CH 2OH (肝 、 肾 、 肠 ) CH 2O P
3-磷 酸 甘 油
CH 2OH CO
糖酵解 丙酮酸
R1COOR H3COO
C2 HO C R3
C2 H OH
2-甘 油 一 酯 ( MG)
FFA
❖辅酯酶:能与胰脂酶及脂肪结合,增加胰脂酶活性,促进脂肪水解。
由甘油一酯合成的途径
O
CH 2OH
R 1 C O CH
CH 2OH
转酰酶
R 2COCoA CoA
O
O
CH 2 O C R 2
R 1 C O CH
+ CH 3 C ~ SCoA
乙 酰 CoA
脂肪酸β-氧化要点
❖脂肪酸仅需活化一次(cytosol),消耗 一个ATP的两个高能键;
❖脂酰-CoA由肉碱运入线粒体,限速酶: CAT-Ⅰ;
❖β-氧化(mitochondrion): 包括脱氢、 加水、再脱氢、硫解四个重复步骤。
脂肪酸氧化的能量生成
❖如软脂酸(C16):
O
脂肪酸
R CH 2 CH 2 C OH
脂 酰 CoA 合成酶
ATP+HSCoA AMP+PPi
脂 酰 CoA
O R CH 2 CH 2 C ~ SCoA
C
线粒体内膜
O
脂 酰 CoA
R CH 2 CH 2 C ~ SCoA
FAD
脂 酰 CoA脱 氢 酶 FADH 2
反Δ 2- 烯 脂 酰 C o A
脂肪氧化的能量生成
以三硬脂酸甘油酸为例: (1)甘油部分:
从脂酰基β碳原子开始,经脱氢、加水、再脱 氢、硫解四步,生成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原 子的脂酰CoA及一分子乙酰CoA。
步骤1:脱氢 步骤2:加水(水化)
步骤3:再脱氢
步骤4:硫解
由此产生2碳的乙酰CoA,剩下少掉2个碳的脂酰CoA,再 进入β-氧化循环。一个16碳的软脂酸经过完全分解总共可产生 129个ATP。
脂 酰 CoA 肉 碱 (L-β羟 -γ-三 甲 氨 基 丁 酸 )
(Acyl-CoA)
(Carnitine)
CH3
H3C N+ CH2 CH CH2 COOH + HSCoA
CH3
O
C O 脂酰肉碱
R (Acylcarnitine)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ATP AM P
FFA
CoA
PPi 脂 酰 CoA
进入线粒体
β氧化
TAC
(1)脂肪酸的活化—脂酰CoA的形成
亚细胞部位:胞液
O
O
ATP AMP+PPi
RC OH+ HSCoA
RC ~ SCoA
脂酰CoA合成酶
脂酰CoA
(2)肉碱携带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O
C3H
肉碱脂酰转移酶
RC ~ SCo +H A 3CN+
CAT C2HCH C2HCOOH
C3H OH
CH 2OH
2-甘 油 一 酯 ( m onoacylglycerol,M G )
1,2-甘 油 二 酯 ( diacylglycerol,DG )
O
转酰酶
R 3COCoA CoA
O
CH 2 O C R 2
R 1 C O CH
O
CH 2 O C R 3
甘油三酯 ( TG)
第二节 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β RCH
O
α CHC
~ SCoA
2~ P 呼 吸 链 H 2O
① 脱 氢 (dehydrogenation)
Δ 2- 烯 脂 酰 CoA 水化酶
H 2O
OH
O
② 加 水 (hydration)
L (+ )β
- 羟 脂 酰 C o A RCHβ CαH
L (+ )β - 羟 脂 酰
2 C ~ SCoA NAD +
一、脂肪的动员 二、甘油的代谢 三、脂肪酸的β-氧化 四、脂肪酸的其他氧化 五、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一、脂肪的动员
❖限速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 ❖脂解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 ❖抗脂解激素:胰岛素、前列腺素E2及烟酸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
(-)
腺苷酸环化酶
ATP
(+)
cAMP
蛋白激酶
限速酶
脂 酰 CoA 合成酶
肉碱脂酰 转移酶Ⅰ
线粒体外膜
脂 酰 CoA 肉碱
CoA 脂酰肉碱
肉碱脂酰 转移酶Ⅱ
肉碱-脂酰 肉碱转位酶
线粒体内膜
CoA
肉碱
脂酰肉碱 基质
脂酰肉碱
脂 酰 CoA
β -氧 化
(3)线粒体内脂肪酸β-氧化
❖ 亚细胞部位:线粒体基质 ❖ 过程:在脂肪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
医学生物化学课件--07
第一节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 消化:
➢ 小肠:胆汁酸盐、胰脂酶、辅酯酶、胰磷脂酶A2、胆固 醇酯酶
➢ 消化产物:甘油一酯(MG)、FFA、Cholesterol、溶血磷 脂
O
+ + O
C2 HO C R1 胰 脂 酶 C2 H OH O
R2 C O CH O
HCO CR2
CH 2 CH 2 COOH
CH 2 COOH
COOH
O CH 2 C NHCH 2 COOH
苯乙尿酸 (苯 乙 酸 衍 生 物 )
O C NHCH 2 COOH
马尿酸 (苯 甲 酸 衍 生 物 )
❖ 概念:脂肪酸氧化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释放出一 个二碳片段(乙酰CoA),故称β-氧化。
❖ 过程:脂肪酸的活化
CoA脱 氢 酶
NADH+H +
O
O
3~ P H 2O
呼吸链
③ 脱 氢 (dehydrogenation)
β - 酮 脂 酰 CoA
RC β αCH 2 C ~ SCoA
β - 酮 脂 酰 C o A HSCoA
硫解酶 O
O
④ 硫 解 (thiolysis)
脂 酰 C o A RC ~ SCoA (少 两 个 碳 原 子 )
CH 2O P 糖 异 生 糖 或 糖 原
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的分解代谢基本上沿糖分解代谢进行
三、脂肪酸的β-氧化
脂肪酸β-氧化(β-Oxidation)实验证据Βιβλιοθήκη 偶碳苯脂酸奇碳苯脂酸
CH 2 CH 2 CH 2 CH 2 CH 2 COOH
CH 2 CH 2 CH 2 CH 2 COOH
CH 2 CH 2 CH 2 COOH
* 7次β-氧化,生成8分子乙酰CoA、7分子 FADH2及7分子NADH 即 12 ×8 +2×7+3 ×7=131分子ATP
* 脂肪酸活化时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
* 净生成131-2=129分子ATP
❖计算公式:12
×
n 2
+5
×(
n 2
-1)
–2
❖ 能量利用率:51.6×129×100=68%
9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