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合集下载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这是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次北固山下获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不同诗歌所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感受诗人在写景中传达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诵读、品词、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鉴赏古代诗歌。

三、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体裁及作者的简要情况。

2、反复朗读诗歌,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诗词语言,能想象出诗词所描写画面。

3、能简要概括诗歌的景物特点,并体会诗人在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三单元,整个七上册课本都基本是按内容主题来设立单元。

所以,四首古诗虽文体不同,但都有优美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并且在景物描写中又渗透着每位诗人对自然景物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所以我想,编者这样组篇布局的目的应当是希望学生能延续《春》、《济南的冬天、《夏感》三篇散文及现代诗《秋》的学习,重点领略四首古诗中对自然景物的美的描写,进而领会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而并非特别侧重对古诗体裁、作者等基本常识的深入了解。

本课还是初中第一节古诗课内精讲课,考虑到长远的教学连贯性,我认为应当在第一次的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古诗鉴赏方法,以便他们在将来的学习中仍然能一而贯之地运用这些方法,所谓的“授之以渔”。

3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语言品读能力,对古诗词的诵读没有障碍,能通过自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的责任恐怕只在于启发诱导、排异解惑,不可字字讲授句句翻译。

若教师通过提示点拨让学生自己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会更有利于培养或拓展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同时,小学阶段毕竟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诗歌鉴赏的方法,不否认学生对诗歌的认识仍然比较浅显、直观:没有深入品析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意识;对比较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比较陌生。

学生是需要教师通过课内精讲来提升他们深入鉴赏诗歌的能力的。

但考虑到教学的延续性,这种精讲也应当是方法的传授而不宜仅仅作答案的给予。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三、解题、作者: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三篇】

初中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三篇】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久不得归,⾃然会产⽣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个重要主题。

这⾸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残夜,江春⼊旧年”这⼀联⽽闻名于天下。

⼩编整理了初中语⽂次北固⼭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次北固⼭下教案1教学⽬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教学重难点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导⼊ “诗以⾔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法表达⾃⼰的愿望,因为所有的⼈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然⽽然流露出诗⼈的情志就⼀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般以抒发诗⼈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1:河、楼、太阳等。

⽂字:《登鹳雀楼》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谁来说说这⾸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发⾔。

教师点拨:这⾥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个⼈想要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2:《次被孤⼭下》的封⾯。

⽂字:《次北固⼭下》王湾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乐⼀起来朗读这⾸诗吧。

⼆、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第1篇】《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内容并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1、请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

(学生齐读)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师:《尔雅》中说:“律,法也。

”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

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

(学生齐读)。

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

“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第三四句首联第五六句颈联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

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整体感知阶段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

同学自由朗读诗歌。

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间:2020-05-16我要投稿《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

(学生齐读)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师:《尔雅》中说:“律,法也。

”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

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

(学生齐读)。

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

“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第三四句首联第五六句颈联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

(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诗的平仄: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幻灯片展示: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师: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

请同学们在读平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平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

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

(生笑)(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师:这样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平仄读出来。

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平仄。

老师用“─”表示平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平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

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1、谈初读感悟: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

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生:潮、两岸、风、帆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

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平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

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

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

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

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