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6

我要投稿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

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

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诗的平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

样分:

幻灯片展示: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

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师: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

之意。请同学们在读平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平声缓缓的晃一

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

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

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

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平

仄读出来。大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平仄。

老师用“─”表示平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

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

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

四六八分明。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

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

上平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

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一生中,“尝往

来吴楚间”。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

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

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

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

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结合注释看,这首诗

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

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

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

律可循的。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两岸、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我们可以感

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

见波平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

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

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

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成了流传千古的名。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

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

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

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

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

“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

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

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

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

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

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

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

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

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

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

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

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

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

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

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说出作

者的写作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能够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北方春天和南方春天的图片,请学生思考两个地区的不同,并请学生用学过或者读过的诗句表达。学生可能回答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天净水平寒月漾,水光月色两相兼。”“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等等。教师先用鼓励性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引题“其实,南方的春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的比较早,在北方还是冬天的时候就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唐代北方诗人王湾羁旅江南时,残腊逢春时所作的诗《次北固山下》”

2.用多媒体出示王湾个人信息如下: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早年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旅途延伸在碧色苍翠的青山之外,泛

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黑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正值残冬,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该怎么投递家书?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

答:

1.本诗创作的地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地点: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

此处既是景物描写又表明了创作地点,语言自然工丽,境

界却很宏大开阔,为全诗奠定了大眼光、大格局的描写基调。

2.颔联也是写景,那么首联的写景与颔联有何不同?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首联的写景先写山,再写水,由山到水,是一种大景观,

奠定了全诗大格局的描写基调,同时它还是一种动态的景,本

身山和水都是具有静态美的意象,但“路”、“行”两字立刻

点出了作者所处于羁旅途中,化静态为动态;而颈联的写景是由水到船,是一种“此身此地”的非常具体的小景观,依然延续

了大格局、大眼光的基调,本身涨水和扬帆都是动景,然而作

者确实用了“平”和“正”来描写,使动景却显现出静态美,

将春天于无声无息处滋润大地的感觉描写得淋漓尽致。

3.本诗创作的时间是何时?作者是如何展现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岁暮残腊,破晓之时。作者并没有直接

写时间,而是将时间蕴藏于写景之中,“海日生残夜”表明,

是破晓之时,太阳趁着残留的夜色从江面上升起,此处教师应

明确:“海”就是泛指水。“江春入旧年”是指时节依然是残

冬腊月,但万物已初现春的气息。

4.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语言上看,作者用“生”字描绘了水中升起朝阳的情景,用“入”字描写残冬已展现的春的气息,但是“生”意思是出生,“入”意思是进入,本身都是人的行为,此处为拟人的手法。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人格化,赋予实景活泼的气息,

赋予全诗轻快的节奏;从内涵上看,此处展现了黑暗中孕育着光

明,残冬里蕴藏着暖春。暗示了腐朽之处孕育着新的生机,使全诗除了语言优美和谐外,更蕴含着一层哲学意味。

5.尾联描写了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尾联是抒发了思乡之情。然而此处依然有虚写的景“归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处要明确:本诗中的时间、地点和抒情都通过写景的方式展现出来,句句写景,但景中表明了时间地点,情感和哲思。

(四)拓展作业

请同学们再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将哲思或者抒情蕴藏于写景中的诗句,任选一首与本诗进行对比,将比较结果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名家名作,用自然工丽的语言描写了江南残冬逢春时的情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1.《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

2.《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范文

3.《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优秀教学设计

4.《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模板

5.《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6.次北固山下教案

7.《次北固山下》改写

8.《次北固山下》课件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诵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次北固山》,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代诗人。 二、诵读明义: (1)、学生自由诵读(2)、听老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3)、作诵读指导并齐读(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三、老师检测 次:旅途中停宿;客路:指的是人们来往走的路,在这里是指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的是长江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春潮已升,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住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首联:作者乘船,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领联:春潮涨平,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颈联:当殘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呈露春意。 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它们捎去我对洛阳家人的亲切问候。 四、导学互动: 下面我们观景和品情两个方面对这处加以分析 观景: 1、在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答:青山,绿水,…… 2、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有哪些?答:前三句。 3、这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们试着来为这此画起上一个名字。

答:青山绿水图;大江行船图;海日初升图 品情:这首诗中集中抒情的诗句是:最后一句。 1、用一个或都多个词,概括每一联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首:旅途的艰辛;漂泊;浓浓的乡愁(神驰故里) 颔;对山河的赞美 颈:对流年如水,岁月暗换的感悟,思归盼归的乡情。 2、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正和悬两个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开阔,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试作赏析。 答: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错,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也含哲理,同时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表现了时光匆匆,使人顿生思乡之情。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答:写出了春节将至和欲归而人未达的特定条件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五、导学归纳: 从全诗来看,此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试分析表现在哪里? 残夜,旧年写出了人的不团圆,用归雁作比较写出了思乡之情。 六、导学训练: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次北固山下教案(I)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缘每砝馐谴撼背跎钡木跋蟆?b r&g t;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题:《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作者的感情。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 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朗读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 1、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体裁上属于,内容上属于之作。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2、背景解读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来往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3、注释: 次客路残夜 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自主翻译 Ⅱ.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探究一:1、在预习见疑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古诗的炼字艺术。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找出来并品味妙处。 “正”字能否换为“顺”字,请说明理由。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生”和“入”好在什么地方,并阐释这句蕴含的哲理。 3、主题:诗人通过对长江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的深切思念之情。 Ⅲ.巩固深化 1、小结知识网络: 2、本课内容检测: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即使是身处国外,人们也能在短时间内回到自己想回来的地方。可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在外的游子,虽心系故乡,但是要长时间在路途中停留,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思念家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歌。(板书) 二、诗歌常识 (1)诗歌通常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近体诗。注意在唐代以及唐代以后仍有人写古体诗。 (2)古体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并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重点词语解释:①客路:行客前进的道路。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三、品诗 1、诗人现在何处?他的家在何方? 他现在在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也说明作者还在他乡途中旅途奔波之意)他的家在洛阳,这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 北固山在江苏镇江市北,诗人的家乡河南洛阳。江苏属于江南地带,景色秀丽,诗人经常来往两地。可是江苏江苏镇江与河南洛阳两地相隔千里。 2、途中天气如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 学案例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卖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 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 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 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_1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

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 学设计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乡愁是山林如练的晨雾;乡愁 是绵绵如丝的长长的铁轨,乡愁是落日天际的一叶孤舟;乡 愁是羁旅途中扬起的灰尘,乡愁是明月下窗口仰视的双眸。 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它在岁月的心河中愈酿愈香。在新 课程标准环境下,如何进行古诗文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品 尝这一香醇佳酿,下面的案例为我们作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 尝试。 首先,我想谈一下这次案例的有关背景。《次北固山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唐代律诗。该单元以“自然”为主题,以三个 维度为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的基础上领略美的景物,感受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 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我校语文组针对课标实验开展了系列教改活动,“单元 整体感知”和“单元整合与反思”是最常规的学习活动。在“单元整体感知”学习中,我自行设计了一次以“思乡”为 主题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他们分组搜集的资料包括:1,关于“思乡”的感人的故事;2,古今中外以“思乡”为主 题的诗歌;3,吟唱游子思乡的歌曲,并学唱其中的一两首。 课前,根据学习难点,我有目的的通过长途电话请教了

江苏镇江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其间,适逢一同学于镇江出差,时值岁末,嘱其亲临北固山,以证实并描述“潮平两岸阔”之实景,释“海日生残夜”关于写景虚实之疑。 另外,在备课时,根据我对“风正一帆悬”的理解,我 怀疑书中插图关于“帆向”的错误。我在长江边长大,父亲 是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我多次打电话向一辈子都未离开过 江水河水的父亲请教,请教桅杆所在的位置,请教帆的悬挂 技巧及升扬降落旋转的原理,请教风向、帆向与船行方向之 间的关系。在自己这一结论得到证实后,我欣喜万分。然后,与学生一起找到了几只作为艺术品的帆船,其中有一个模型 令我非常满意,因为它的桅杆悬挂与我父亲所讲的一样,帆 的方向是可以自由旋转的。 下面的案例描述,我是按照这次课堂学习活动的六个流 程进行的。 情景导入,以歌煽情 课前,我播放了一首歌曲,让学生进行曲名竞猜。当歌 曲前奏刚刚开始,许多学生都争相喊出了歌曲的名字--《流 浪歌》。在我的提议下,大家都跟着录音机唱起来。一个片 段以后,我示意学生停下来,并将音量慢慢扭小。以这段缠 绵哀愁的乐曲为背景,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拉开了本次学 习活动的帷幕: “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陈星多年前演唱的《流浪歌》。

次北固山下 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代诗人。 2 释题。 (二)课内探究 1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你找出两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2 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 试总结本诗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每首诗八句话。绝句可看作是律诗八句话的节选,每首诗四句话。二者都讲究押韵,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 (四)训练检测 1 作者借景物来表达飘泊他乡而心思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点明主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让我们透过小景看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大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

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次北固山下课堂反思》的内容,具体内容:《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次北固山下》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代诗歌三首》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希望大家喜欢! 篇1 这节课上完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课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显得很拖沓,学生与教师都显得手忙脚乱。 2、课前预设不够,特别是没有站在一个初一学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设计的问题。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有点难,不在学生能够自学的范围之内。 3、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不合理。诗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的环节解决,这样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挖掘课文,深入课文。 4、教学时间把握不到位,整节课前松后紧,导致整节课下来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重难点体现并不明确。当堂检测也没来得及完成。 5、学生对诗歌的意境并没有身临其境的"走进去"。 6、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不能做到从容不迫,教师的点拨不够简洁,教师的语言有些啰嗦繁琐。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进步,我会多积累经验,虚心求教,真正提高自

己的业务水平。 篇2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途经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数诗歌的特点,同样也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为了贯彻我校的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节课我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

次北固山下__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李雪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2、作者: 作者王湾是唐朝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怀吧。(展示目标,播放歌曲 flash 《送别》) 二、朗读感知,领略思乡之情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 班级:八年级(10)班 时间:2012年3月29日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诗歌。 通过学习,能体会诗歌流露出的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释疑解难。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释疑解难,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学会鉴赏简单的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12年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中考古诗赏析复习之边塞诗

古诗复习教案之边塞诗歌 教学目标:掌握文学常识; 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熟练、准确地默写诗歌;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情感;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类知范围 诗歌有按照季节、体裁、朝代、作者分类。按照内容分类有助于深入了解古诗内容,洞悉诗人的写作目,区分出同题材古诗的异同之处。这也和《新课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析语言,感悟情感”的要求相呼应。 中考古诗归类 边塞征战类王维《使至塞上》李贺《雁门太守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水田园类陶渊明《饮酒》陆游《游山西村》 即景抒情诗王湾《次北固山下》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杜甫《望岳》 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杜甫《春望》《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咏物言志类曹操《观沧海》王安石《登飞来峰》 即事感怀类李白《行路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牧《赤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龚自珍《己亥杂诗》 文天祥《过零丁洋》 针砭讽喻诗杜牧《泊秦淮》白居易《观刈麦》 二、真题明题型 2008年(阅读)分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加点“乱”字的表达效果。(①花开繁盛②色彩缤纷③贬词褒用) 2009年(阅读)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景:①长风:摧枯拉朽、刚劲有力的风。②云帆:(借以乘风破浪的)高大的船帆。③浪:喻指艰难与险阻,这里指不济的个人和国家命运。④沧海:指国家命运及前途。情:①破浪:冲破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与行动。②会有时:积极、乐观、毫不动摇的信念。③直挂:果断坚定的愿望和行动。④济:拯救。“济沧海”指诗人远大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人生抱负。)

优质课获奖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4古代诗歌四首【市一等奖】 次北固山下 (1)

1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学情分析 刚进入初中,对古诗歌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赏读诗歌的能力较弱。通过朗读法、联想法等增强阅读理解的能力。 3重点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曹操和李白的诗歌中感受到了他们的雄心壮志和同情关心友人的真切感情。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湾的脚步,感受在那个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就不得归的时代,诗人 产生的思念故园之情。 二、解题 1、次北固山下,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 座山下停泊,被秀美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这首乡愁诗。 2、作者简介 三、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诵读。 四、感知诗歌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 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2、研习诗歌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 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 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赏析。 3、思考 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 1、诗歌中直接表达思想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的句 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 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