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诗中的名句。
3、积累古诗词。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可以分两组由一人带领比赛。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板书)二、介绍诗歌知识:投影三、解题、作者:1、学生看文中注释,解释题目。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介绍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2、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3、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4、师范读、练习读、分组读、齐读。
四、细读揣摩:1、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2、整体把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次北固山下》的词牌形式和作者历史背景;2.理解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观,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次北固山下》的诗意和意境;2.分析诗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格;3.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感知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2.培养学生对山水景观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次北固山下》的权威解读资料;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呈现一幅山水画作,请学生观察画作,尽量描写画中的景物。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画中的意境和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水诗?山水诗有哪些特征?为什么要写山水诗?3.引导学生了解《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告诉学生这是唐代文学家陆游在朝代混乱时写的一首山水诗。
Step 2 学习篇章(30分钟)1.课堂呈现《次北固山下》的诗歌原文。
2.解读诗歌,分段讲解诗句的意思。
3.解释《次北固山下》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并对学生进行朗读和理解。
Step 3 分析修辞和意象(30分钟)1.引导学生发现《次北固山下》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Step 4 感知山水之美(4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并呈现一组山水图片。
2.学生欣赏音乐及图片,通过观察和倾听,感受山水之美。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回答以下问题:《次北固山下》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对山水之美有了怎样的认识?2.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山水之美的感悟。
3.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要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山水诗进行欣赏和分析,拓展自己的诗歌欣赏能力。
2.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山水诗,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次北固山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次北固山下》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体会其中的哲理。
3.鉴赏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把握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并解读诗词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2.讲解(20分钟)
3.分组朗读和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词进行朗读,并讨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同时保留时间给其他小组提问和发表看法。
4.诗词欣赏(20分钟)
教师播放《次北固山下》的名家朗诵,并与学生一起欣赏。
通过名家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受和理解。
5.创作和表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次北固山下》的意境和情感,创作一段小品或短剧,并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
6.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评估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表演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次北固山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评估学生成绩时,除了看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外,还要考察学生成绩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问答,了解学生对诗词中意境、情感和哲理的理解程度。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

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次北固山下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盛唐诗人王湾的代表作,诗中通过环境的描写逐层把情感推向高潮,其对时间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颇具盛唐诗歌特色,意境开阔,眼界独大,充满生机。
另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历来为世人所推许,残夜孕育着朝阳,江春的新气象闯入旧年,其中的“生”和“入”两个字特别能体现唐诗炼字的特点,气势雄浑,也是本诗的重点,值得学生们体会。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式接触诗歌还不久,了解尚不多,以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为主,细节研究为辅,通过对“生”和“入”的具体讲解,初步体会唐诗景和情的联系及其炼字的特点,再加以适当讲解诗歌常识及诗人生平,对学习本诗会有较大帮助。
三、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词中炼字的表达效果。
2、掌握诗歌中壮丽景物所隐含的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作者所描绘的壮丽景物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体会炼字的表达效果。
(四)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朗读法、提问法。
(五)课时安排安排一个课时。
四、教学过程(45分钟)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五言律诗,一起念课题“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二环节:介绍诗歌的四联及五言律诗。
(明确:诗歌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
)(这个环节可以略讲点到即可)整体感知阶段第三环节:朗读全诗。
听老师示范朗读,请同学们标好注音。
同学自由朗读诗歌。
齐读。
第四环节:初读诗歌。
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说说你的理解。
(指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性字词去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次,客路,乡书,归雁,指导学生按思路回答:1.这个字的意思;2.分析所在句的表达效果;3.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中,归雁也是作者自比。
)重点研读阶段第五环节:描绘画面。
诗词中一个字词,有着丰富的含义,言简意赅,却饱含深意,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运用想象和联想,站在作者的立场来品味诗歌。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案二、学法指导话说当年曹丕对曹植苦苦相逼的时候,曹植曾语惊四座,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作是什么?对,是《七步诗》。
本学期的古诗学习,我们也来个《七步来学诗》。
不过此七步非彼七步。
这七步是读古诗要过的七关: 文字关 文意关 文理关 文趣关 文采关 文学关 文化关三、学习新课(一)读背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刺史。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七关:【文字关】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4.青山:指北固山。
5.绿水:长江6.前:向前航行。
7.平:涨平,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篇一:《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次北固山下教案次北固山下教学流程:1、导入: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我们在小学学过他的诗歌有《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等等。
那你喜欢哪一篇?甲:《赠汪伦》,因为它传达了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情谊,令你十分感动。
乙:《静夜思》,因为它写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孤独愁苦,抒发了对家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思乡之作,在我们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许多多。
那么,当新春即将来临之际,漂泊在外的诗人王湾会有怎样的感概?我们今天通过《次北固山下》来倾听他的心声。
2、老师泛读。
(我们都说题好一半文,其实古代诗歌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能从诗题上获得哪些信息)动词:次,停留;名词:北固山下,江苏镇江之北(地点);主人公:王湾这些信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事件: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
3、学生大声朗读(思考: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他总有事做。
那么请同学们归纳出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
)所见(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潮,岸)(风,帆)(海日,残夜)(江春)所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从新整合:王湾(乘船)停留在江苏镇江之北的所见、所感、所思。
整体感知:那么作者的心情是高兴、喜悦还是愁苦、失落了?4、古代诗歌体裁了解。
(这首诗歌属于什么体裁,同学们不知道,那么老师给同学们补充介绍)形式上:1、古体诗:以五言、七言居多。
特点,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太讲平仄,用韵自由。
2、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律诗,包含五言、七言律诗,其中每首律诗共8句。
单句为出句,双句为对句,合起来为一联。
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局叫尾联。
其中,颔、颈两联一般讲究对仗。
绝句,包含五言、七言绝句,每首共四句。
(不仅要记住这个顺序,还要注意颔和颈联的写法)其次,老师再补充一下5字诗句的停顿,要么是2/3,也可2/1/2,还可2/2/1,当然一首诗歌也可同时采用这3种停顿 5、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8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次北固山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理解诗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难点:学会诗词的分析教学方法1、课件教学。
个人、小组学习。
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导语:学习第一首诗词:一、【原文】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注释】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
《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三、诗的分析:1、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2、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3、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4、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5、问: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6、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清城区飞来峡一中:罗水梅
学习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本文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诗文的技巧和理解诗歌的内容。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赏析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乡愁乡思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领悟诗人思乡的情思和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重点字词的正音,划分诗歌节奏。
2、熟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的思乡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数幅风筝图片。
2、导入语: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
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
三、朗读明义。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2、教师听配乐范读课文,纠正个别字词的误读。
3、教师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全班齐读课文。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5、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6、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允许想象加工)
四、赏析品味,研读思乡之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列举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作者看到的景物。
明确: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3、画一画:请一学生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单描绘所看到的景象,其他学生用准备好的纸张描绘。
4、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图画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画。
5、提问: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
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主题归纳,领悟诗情。
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等,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那么,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明确: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请你代替作者写一封家书以表达其思乡之情。
八、板书。
首联——旅途之景
颔联——江水之景
乡愁乡思
颈联——江春之景
尾联——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