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卫星的介绍

合集下载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

人造卫星的原理人造卫星是一种由人类制造并送入地球轨道的人造天体,它可以用来进行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多种用途。

人造卫星的原理主要包括发射、轨道、通信和能源等方面。

首先,人造卫星的原理之一是发射。

发射是指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过程,通常通过火箭将卫星送入太空。

在发射过程中,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以确保卫星能够进入预定的轨道。

因此,发射是人造卫星运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其次,人造卫星的原理还涉及轨道。

轨道是指卫星在地球周围运行的路径,通常有不同的轨道类型,如地球同步轨道、低地球轨道等。

不同的轨道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如通信卫星通常采用地球同步轨道,而气象卫星通常采用低地球轨道。

通过合理选择轨道类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卫星的使用需求。

另外,人造卫星的原理还包括通信。

通信是卫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可以通过天线接收地面发来的信号,并将其转发到其他地区。

这样就实现了遥远地区之间的通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同时,卫星通信还可以覆盖地面范围广阔,无需铺设大量的通信线路,因此在一些偏远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人造卫星的原理还涉及能源。

卫星通常需要能源来维持其正常运行,例如提供电力来驱动设备和维持通信等功能。

因此,卫星通常携带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来提供能源。

在没有太阳能的情况下,还需要携带储能设备,如电池组,以确保卫星能够持续运行。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的原理涉及发射、轨道、通信和能源等多个方面,这些原理相互作用,共同确保卫星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

人造卫星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为我们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人造卫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介绍人造卫星作文

介绍人造卫星作文

介绍人造卫星作文英文回答:Artificial satellites are man-made objects that orbit the Earth or other celestial bodies. These satellites are used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including communication, weather forecasting, navig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ilitary surveillance. The first artificial satellite, Sputnik 1, was launched by the Soviet Union in 1957,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space age.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uses of artificialsatellites is for communication. Satellites in geostationary orbit are able to relay signals for television, radio, internet, and telephone services across vast distances. For example, I rely o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every day when I use my mobile phone to make calls or access the internet. Without satellites, these services would not be possible on a global scale.Another important use of artificial satellites is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Satellites equipped with sensors and cameras can provide real-time data on cloud cover,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is informationis crucial for predicting and monitoring weather patterns, which is essential for disaster preparedness and agriculture. For instance, farmers can use weather forecasts based on satellite data to plan their planting and harvesting schedules, ultimately improving crop yields.In addition to communication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artificial satellites are also used for navigation.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s a network of satellites that provides precise location and time information to users on the ground, at sea, or in the air. GPS is widely used for navigation in vehicles, ships, and aircraft, as well as for outdoor activities such as hiking and geocaching. Personally, I rely on GPS navigation whenever I drive to a new place, as it helps me find the best routes and avoid getting lost.Furthermore, artificial satellites play a crucial role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y enable scientists to study the Earth's climate, monitor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explore outer space. For example, satellites equipped with telescopes and sensors have provided valuable data on the ozone layer, sea levels, and the behavior of distantplanets and stars. This information has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and has led to important discoveries in astronomy and planetary science.中文回答:人造卫星是人类制造并发送到地球或其他天体轨道上的物体。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

人造卫星原理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送入地球轨道的一种人造天体,它可以用来进行通讯、导航、气象观测等多种用途。

人造卫星的原理是基于牛顿力学和开普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发射器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并通过推进器进行定位和调整轨道,从而实现其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造卫星的原理。

首先,人造卫星的发射器是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关键设备。

发射器通常是由火箭组成,通过火箭的推进力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在发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球的引力、大气层的阻力等因素,确保卫星能够顺利进入轨道。

一旦卫星进入轨道,它将按照开普勒定律绕地球运行,实现其预定的任务。

其次,人造卫星的推进器是用来调整卫星轨道和位置的重要装置。

推进器可以通过喷射推进剂来改变卫星的速度和轨道,从而实现对卫星位置的调整。

这种调整可以使卫星保持在所需的轨道上,或者改变轨道以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推进器的设计和使用需要考虑到推进剂的储备、喷射方向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卫星能够按照预定计划运行。

最后,人造卫星的功能是基于其特定的载荷和设备来实现的。

不同类型的卫星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通讯卫星可以实现地面通讯信号的传输,导航卫星可以提供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服务,气象卫星可以进行大气层的观测和预测等。

这些功能需要通过卫星上的各种设备和载荷来实现,比如天线、摄像头、传感器等。

这些设备需要与卫星的能源系统、通讯系统等配合工作,以实现卫星的功能。

综上所述,人造卫星的原理是基于发射器将卫星送入地球轨道,通过推进器进行轨道调整,以及利用载荷和设备实现其功能。

这些原理是卫星能够在轨道上稳定运行,并实现各种任务的基础,也是人类利用卫星开展空间活动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人造卫星的原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人造卫星是如何工作的

人造卫星是如何工作的

人造卫星是如何工作的人造卫星是指由人类制造的、运行在地球附近空间的小型新型航天器,它们能用于空中观测、航空物测、通信和其他科学实验,是当代航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人造卫星是如何工作的呢?一、组成结构人造卫星由三大部分组成:发射载体、航天器本体和传感器。

发射载体是将卫星送入空间的运载工具,是由多种发射架和发射助推器组成,可以将航天器送入太空。

航天器本体主要由电池、控制处理机、发射机和传感器组成,主要负责受到地球上的消息信号,然后进行定时、定量的消息处理和发射,以完成指定的任务,传感器是卫星的敏感组成部分,是用于收集环境信息的工作装置。

二、轨道参数人造卫星根据椭球力学原理运行在轨道空间,其轨道的参数有:卫星的轨道周期、卫星的轨道高度和卫星的轨道倾角。

其中,卫星的轨道周期就是卫星从地面经过一次全程所需要的时间,卫星轨道高度表示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距离高度,卫星轨道倾角也称卫星运动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这三个参数来决定卫星的运行轨迹。

三、作业模式人造卫星的作业模式是指卫星完成自身任务所采用的方法,现有的作业模式有拉尔夫模式、分形模式和同步模式等,每种模式的作用都不一样,拉尔夫模式适合测控任务量较大的卫星,分形模式主要用于观测任务,同步模式适用于增添系统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大规模卫星系统。

四、发射方式发射方式是指将航天器从地球发射到指定高度的运载手段,提供合适的动量条件来满足卫星的轨道运行要求。

根据运载手段不同,可以细分为大号固定翼运载机发射、载人飞船发射和火箭发射三种方式。

其中,大号固定翼运载机发射是指将卫星发射件载入大号固定翼运载飞机的货舱中,较省资源,可以节省发射成本;载人飞船发射是指使用载人飞船为卫星提供一定的动量加速;火箭发射是指将卫星装在由火箭发射到空间,火箭发射是太空技术发展史上最Ꞙ达的发射手段。

五、航行方式卫星航行方式主要有两种,根据定点停泊和满轨正常行走,一般情况下卫星采取满轨正常行走的方式,即让卫星在指定的轨道上按照预定的由近到远的方式永久的巡回行走。

人造卫星大班科学教案

人造卫星大班科学教案

人造卫星大班科学教案第一部分:介绍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将其置于地球或其他星球的轨道上的人造物体。

它们被用于各种不同的任务,包括通信、导航、气象观测以及科学研究。

人造卫星的发展和应用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探索卫星的历史人造卫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

在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并引发了太空竞赛。

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并逐步完善了卫星技术。

第三部分:人造卫星的分类人造卫星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和任务进行分类。

1. 通信卫星:这类卫星用于传输无线电信号,使我们能够进行远程通信。

它们提供了全球范围内的电话和互联网服务。

2. 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用于监测和预测地球上的天气变化。

它们可以提供云图、气象数据和预警信息,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气象预报。

3. 导航卫星:导航卫星系统被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提供导航服务。

全球定位系统(GPS)就是最为人熟知的导航卫星系统之一。

4. 地球观测卫星:这类卫星用于观测地球的表面和大气层。

它们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帮助科学家研究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5. 科学研究卫星:科学研究卫星用于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和观测。

例如,天文学家利用卫星观测宇宙的射电和光学信号,生物学家则研究卫星上微重力环境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第四部分:人造卫星的发射、运行和退役人造卫星的发射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任务。

通常,它们被安装在火箭上,然后通过火箭的喷射力量将其送入太空。

一旦卫星进入轨道,它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调整,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卫星的运行期限不尽相同,根据任务的需要可以长达数年。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卫星的工作寿命正在不断延长。

一旦卫星无法正常工作或达到预期任务目标,它们将被退役并离轨。

第五部分:人造卫星的价值和应用人造卫星对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有着巨大的价值和应用。

高三物理人造卫星知识点

高三物理人造卫星知识点

高三物理人造卫星知识点人造卫星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人类的通信、观测、导航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高三物理学生,了解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三物理人造卫星的知识点。

一、人造卫星的概念与分类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发送到地球轨道上的人造物体。

根据其功能和用途的不同,人造卫星可以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和科学卫星等多个类别。

通信卫星用于实现长距离的通信传输,导航卫星主要用于导航和定位,气象卫星则用于收集地球大气层的各种信息,而科学卫星则用于物理、天文、地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人造卫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人造卫星主要由天线、动力系统、能源系统、控制系统和载荷系统等组成。

其中,天线用于接收和发送信号,动力系统提供卫星运动所需的动力,能源系统则负责供应电能,控制系统用于卫星的导航和定位,载荷系统则是卫星的主要功能负载,如进行通信、气象观测等。

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包括发射、轨道、通信和数据处理等多个环节。

首先,卫星通过运载火箭进入预定轨道,然后进入稳定轨道进行工作。

在轨道上,卫星利用天线进行通信,收集和发送各种信号。

收集到的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后,再传送回地面站进行解析和利用。

三、卫星的运行机制和定位方法人造卫星的运行机制主要依靠地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平衡。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卫星在轨道上绕地运动;同时,离心力的作用则保持卫星维持在稳定轨道上运行。

通过综合考虑地球引力和离心力,可以实现卫星的运行和定位。

卫星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和GLONAS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

这些定位方法利用卫星之间的测距和信号传输时间差进行计算,进而确定接收地点的精确位置坐标。

四、卫星的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人造卫星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气象、科研等领域。

通信卫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通信传输,使得距离不再是信息交流的障碍;导航卫星则为车辆导航、航空航海等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服务;气象卫星可以及时获取气象信息,对气候预测和灾害防范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卫星则展开了一系列深空探索和地球观测等科学研究。

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的制造与发射

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的制造与发射

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的制造与发射人类凭着自己对空间的好奇和渴望,满怀远大的梦想制造出了许多让人惊艳的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

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空间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人造卫星和航天飞行器的制造与发射技术,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制造并将其送入地球轨道或其他宇宙空间的人造物体。

最早的人造卫星是苏联于1957年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

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如火如荼,人造卫星已经成为现代通讯、气象、地球观测和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制造人造卫星需要经过几个核心步骤。

首先,要确定卫星的功能需求,设计出相应的结构和系统。

其次,需要制造各种零部件和设备,例如太阳能、电池、调姿器、天线等。

这些零部件和设备都需经过精密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测试验证。

然后,需要对零部件和设备进行组合和集成,形成完整的卫星系统。

最后,要进行各种地面测试和环境仿真实验,确保卫星能够正常运行。

除了制造,发射是人造卫星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发射一般是利用宇航器,将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

发射前需要对卫星进行各种预检和测试,确保其能够迅速而稳定地进入轨道。

发射地点通常设在海岸线附近,因为那里更容易发现异常情况。

卫星一旦进入预定轨道,就可以开始执行各种任务,为人类社会的一些需求提供服务。

人造卫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太空和地球,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航天飞行器航天飞行器是指能够在宇宙空间自由飞行的飞行器。

航天飞行器包括各种载人和无人飞行器,例如太空舱、航天飞机、卫星载具等。

航天飞行器的制造与设计同人造卫星十分相似,都需要精密的工艺和严格的测试环节。

制造航天飞行器需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航空航天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材料科学等。

此外还需要集成各种设备和系统,包括电力和控制系统、通讯和导航系统、氧气和燃料供给系统等。

成品应当经过多重测试和实验验证,以确保其在宇宙空间内正常运行。

发射航天飞行器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严谨的过程。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

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一、引言人造卫星是指人类通过科技手段制造并投放到地球外层空间用于通信、遥感、导航等方面的人造物体。

自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一号”于1957年成功发射以来,人造卫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通信应用人造卫星为人类提供了多媒体、多通道的高速通信平台,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移动通信、互联网等领域。

由于卫星具有高速率、广覆盖、广带宽等优势,特别适用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和行业。

三、遥感应用遥感卫星主要是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图像、光谱等信息获取,可以获取到全球范围内的地表信息。

在环境监测、资源勘探、灾害监测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可以提供重要决策支持。

四、导航应用通过导航卫星发送信号,地面接收机可以计算出自身的位置,导航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航海、军事等领域。

其中,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高可信赖的导航信息。

五、航天科学应用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应用,人造卫星在航天科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卫星探测器可以深入到太阳系各种天体的环境中,以探测和研究月球、火星、木星、土星等星球。

卫星还可用于人类空间探索,卫星探测器和宇航员进行实践和实验,帮助人类掌握宇宙的奥秘。

六、技术创新人造卫星的应用,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

为了提高卫星的通信带宽和保持卫星能量供应,不断研究和实践太阳能电池板技术。

为了改进导航卫星精度并延长卫星寿命,不断研究和实践卫星轨道调整技术和卫星防护技术。

随着卫星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强,必将推动相关技术不断发展。

七、结语人造卫星的应用和成果丰硕,我们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离不开卫星。

人类在不断探索、研究卫星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卫星资源,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不断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发展,以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造卫星的介绍
人造卫星(ManmadeSatellite):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无人航天器。

人造卫星基本按照天体力学规律绕地球运动,但因在不同的轨道上受非球形地球引力场、大气阻力、太阳引力、月球引力和光压的影响,实际运动情况非常复杂。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

【人造卫星的分类】
人造卫星按运行轨道区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用途区分为科学卫星、应用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人造卫星由包含各种仪器设备的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人造卫星可用于天文观测、空间物理探测、全球通信、电视广播、军事侦察、气象观测、资源普查、环境监测、大地测量、搜索营救等方面。

【人造卫星的简介】
卫星,是指在宇宙中所有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环绕哪一颗行星运转,就把它叫做哪一颗行星的卫星。

比如,月亮环绕着地球旋转,它就是地球的卫星。

“人造卫星”就是我们人类“人工制造的卫星”。

科学家用火箭把它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使它环绕着地球或其他行星运转,以便进行探测或科学研究。

围绕哪一颗行星运转的人造卫星,我们就叫它哪一颗行星的人造卫星,比如最常用于观测、通讯等方面的人造地球卫星。

地球对周围的物体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

但是,抛出的初速度越大,物体就会飞得越远。

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定律时就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

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远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轨道,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
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运行轨道】
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除近地轨道外)通常有三种:地球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极轨轨道。

①地球同步轨道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的顺行轨道。

但其中有一种十分特殊的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

这种轨道的倾角为零,在地球赤道上空35786千米。

地面上的人看来,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是静止不动的。

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选用这种轨道比较有利。

地球同步轨道有无数条,而地球静止轨道只有一条。

②太阳同步轨道是轨道平面绕地球自转轴旋转的,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相同,旋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360度/年)的轨道,它距地球的高度不超过6000千米。

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以相同的方向经过同一纬度的当地时间是相同的。

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一般采用这种轨道。

③极地轨道是倾角为90度的轨道,在这条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每圈都要经过地球两极上空,可以俯视整个地球表面。

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常采用此轨道。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工程系统】
通用系统有结构,温度控制,姿态控制,能源,跟踪,遥测,遥控,通信,轨道控制,天线等等系统,返回式卫星还有回收系统,此外还有根据任务需要而设的各种专用系统。

人造卫星能够成功执行预定任务,单凭
卫星本身是不行的,而需要完整的卫星工程系统,一般由以下系统组成:
1.发射场系统
2.运载火箭系统
3.卫星系统
4.测控系统
5.卫星应用系统
6.回收区系统(限于返回式卫星)
【人造卫星种类】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786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目前绝大多数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和转发通信是由静止通信卫星实现的。

人造卫星是个兴旺的家族,如果按用途分,它可分为三大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①科学卫星是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的卫星,主要包括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和天文卫星,用来研究高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地球磁层,宇宙线,太阳辐射等,并可以观测其他星体。

②技术试验卫星是进行新技术试验或为应用卫星进行试验的卫星。

航天技术中有很多新原理,新材料,新仪器,其能否使用,必须在天上进行试验;一种新卫星的性能如何,也只有把它发射到天上去实际“锻炼”,试验成功后才能应用;人上天之前必须先进行动物试验……这些都是技术试验卫星的使命。

③应用卫星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卫星,它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其中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截击卫星等等。

【卫星系统的组成部分】
卫星系统中,各种设备按其功能上的不同,分为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两大部分。

卫星平台又分为多个子系统:
有效载荷(不同类型卫星均不同,共同的有:)
1、对地相机
2、恒星相机
3、搭载的有效载荷卫星平台(为有效载荷的操作提供环境及技术条件,包括:)
1、服务系统
2、热控分系统
3、姿态和轨道控制分系统
4、程序控制分系统
5、遥测分系统
6、遥控分系统
7、跟踪和测试分系统
8、供配电分系统
9、返回分系统(限於返回式卫星)【贝克-努恩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贝克和努恩设计的大型高精度人造卫星跟踪照相机,首批12台设置在环绕地球的±35°纬度带内。

这种照相机采用焦距50厘米、口径也是50厘米的特殊设计的施密特光学系统见施密特望远镜,改正镜由三片透镜组成,视场5°×30°。

焦面是半径50厘米的近似球面。

采用宽约56毫米的长感光胶卷,藉6~7公斤拉力变形后伏贴在胶片支承板上。

机架为三轴式装置,以大圆弧逼近卫星视轨迹最高点近傍±30°弧段,进行跟踪,角速度可在每秒0~7,000之间连续调节。

对于角速度为每秒1°的卫星,当跟踪误差为±1%时,可拍摄到星等为11等的暗卫星。

照相机以固定方式工作时,可拍摄到6等的卫星。

它有一扇圆筒状断口快门,围绕着焦面高精度地旋转,在恒星或卫星的星像拖痕上截出用作测量标志的断口,每转一周截出两个断口,另一扇“蛤壳”状总快门同心地紧围在断口快门之外。

蛤壳每启闭一次,完成一次曝光,在此期间,星像拖痕被断口快门截出5个断口。

曝光时间有0.2、0.4、0.8、1.6、3.2秒五种。

在形成第三个断口的
中央时刻,子钟度盘分、秒、0.01秒盘和100周圆扫描阴极射线管的记时亮点被投射到底片端部。

记时精度达1毫秒,位置精度达2。

当照相机以固定式拍摄低速卫星时,由于曝光时间较长,恒星像明显地拖长,降低了测量精度。

贝克-努恩照相机改进型的设计,是将原来的垂直轴斜置成极轴,照相机绕极轴恒速运转,使恒星成为点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