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有感
读陶渊明心得(精品5篇)

读陶渊明心得(精品5篇)读陶渊明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陶渊明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陶渊明心得(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读陶渊明心得篇1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逸诗人。
他以自然为本,倡导“自然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由、独立和尊严。
陶渊明的诗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值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他曾经出仕,但很快就感到厌恶,并且通过对当时的政治现象和官僚腐败的深刻揭露和批判,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隐逸思想。
他的诗歌具有简洁自然、朴实清新的特点,通过拟人化、象征等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感情,从而使诗歌充满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意境。
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追求自由、独立和尊严,呼吁人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追求一种简朴、自然、自由的生活方式。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文学、哲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自然为本,倡导“自然之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哲理,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隐逸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社会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独立和尊严的追求,也领略到了他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我相信,陶渊明的作品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影响和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读陶渊明心得篇2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
读了陶渊明的诗文,我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清新的山水之间。
他的诗文深刻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淳朴、自然、纯粹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让我深受启发。
陶渊明的诗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他喜欢在山水之间游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在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这种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除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渊明的诗文中还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他在《饮酒》中写道,“结发为君妻,愿与伊偕老。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真挚友情和美好爱情的向往。
他希望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生活,相互扶持,共同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他的诗文中,我看到了一种对真挚情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让我
深受感动。
读了陶渊明的诗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这种态度
让我深受启发。
我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热爱大自然,珍惜友情,追求真挚情感,过上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我相信,在陶渊明的诗文中,我能够找到自己的生活信仰和追求,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
希望。
陶渊明授学读后感

陶渊明授学读后感读了有关陶渊明授学的一些记载,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生动有趣的场景,心里生出了许多感慨。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文学家,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超凡脱俗的存在。
想象一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一群学生围坐在他的身边,满脸期待地等着他传授知识。
陶渊明呢,没有那种正襟危坐、严肃刻板的模样,反而是一副悠然自得、随性而为的姿态。
他的授学方式,可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又自在。
他会指着门前的那片菊花,跟学生们说:“瞧瞧这菊,在秋风中依然开得这般灿烂,这就是生命的坚韧啊。
” 然后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样子,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做文章也是如此,要有自己的风骨,不能随波逐流。
”记得有一次,陶渊明带着学生们去郊外踏青。
一路上,鸟儿欢唱,溪水潺潺。
学生们兴奋地这儿看看,那儿摸摸,陶渊明也不阻拦,只是笑着跟在后面。
走到一片稻田边,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陶渊明停下脚步,对学生们说:“你们看,这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我们读书做学问,也得像农民种地一样,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 有个学生调皮地问:“先生,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像农民一样,天天晒太阳,流汗水呀?” 陶渊明哈哈大笑,说:“傻孩子,我说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
做学问要能吃苦,能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还有一回,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陶渊明看,满心期待能得到夸赞。
可陶渊明看了之后,微微皱起眉头,说:“你的文章,辞藻华丽,看似精彩,实则空洞无物。
就像这树上的花,开得虽艳,却没有果实。
” 学生听了,脸一下子红了。
陶渊明又耐心地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不要为了追求华丽而失去了本真。
” 说着,他拿起笔,在学生的文章上圈圈点点,一边改一边讲解。
那个认真的劲儿,让学生感动不已。
陶渊明授学,从不拘泥于形式和规矩。
有时候,他会在月下与学生们一起饮酒赋诗,借着月光和酒意,激发学生们的灵感;有时候,他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让学生们从山水之间领悟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读后感

陶渊明读后感说起陶渊明,我就想起了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每次读他的诗文,都仿佛能闻到那菊花的清香,看到那南山的秀美。
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波折又富有诗意的长卷。
他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按理说应该顺着家族的期望,在官场中谋求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可他偏不!他那颗向往自由、追求真我的心,让他在官场的泥潭中挣扎了没多久,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我觉得吧,他就像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不愿意走别人给他安排好的路。
你想想,在那个时代,当官多有面子啊,有权有势的。
但陶渊明不在乎,他觉得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他想要的,是能随心所欲地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听听鸟儿的歌声,看看那金黄的麦浪。
就说他那篇吧,哎呀,我读的时候,那叫一个陶醉。
他描绘的那个桃花源,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描述得多细致啊,我仿佛都能看到那整整齐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还有那翠绿的竹林。
那里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大家都和和睦睦的,多好啊!我有时候就在想,要是真有这么个地方,我也想去住住,远离这尘世的喧嚣和烦恼。
还有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你看,他自己种个豆子,结果草长得比豆苗还茂盛。
这要是换做别人,估计得愁死。
可陶渊明不,他还乐在其中。
早上天不亮就起来去锄草,一直忙到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然辛苦,但他心里踏实,自在。
这种生活,简单却又充满了乐趣。
我曾经有一次去乡下体验生活,那感觉就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
早上,被公鸡的打鸣声叫醒,一出门,就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香味。
我跟着当地的农民去田里干活,学着他们的样子播种、施肥。
一开始,我笨手笨脚的,不是把种子撒多了,就是把肥料弄得到处都是。
但是大家都不笑话我,还耐心地教我。
中午,就在田边的大树下吃着简单的饭菜,虽然没有城里的大鱼大肉,但那新鲜的蔬菜和自家做的馒头,吃起来格外香甜。
陶渊明诗读后感5篇

陶渊明诗读后感5篇陶渊明诗读后感篇1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
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
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
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
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
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
最终,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陶渊明诗读后感篇2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梦想化的世界。
读懂陶渊明

读懂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深受后世的喜爱和推崇。
陶渊明主张以田园生活为目标,追求自然和心灵的纯净与自由,在他的作品之中,既有对田园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热爱,也表达了对江山时局的思考和对人生苦难的忧虑。
在阅读陶渊明的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坚守和对真理的追求。
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归园田居》。
这首诗讲述了陶渊明离开政治生涯,归隐田园的故事。
他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于世俗虚荣与权力斗争的不屑和厌倦,追求心灵的纯净和返璞归真的生活。
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背景,用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的厌倦和归隐的决心。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还有一首十分著名的诗叫《桃花源记》。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
他在诗中描述了桃花源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生活形态的安详和宁静,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类幸福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还以其田园诗的特色而被后人赞誉。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描写对象,充满了情感和哲理。
诸如《归去来辞》中的“遥知望中寒食后,应是别家砧杵声”、“岁晏草木摇落石,寒出寺神镇泽城”;《读山海经》中的“珠玑八景辉若雪,道念三光出水中”;《饮酒》中的“百川欢在泸下舞,四海亲从海上归”等等,都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陶渊明不仅以其优秀的田园诗而闻名,同时也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化名士。
他在政治上有清廉正直的品质,在文化上有卓越的才华和广博的知识。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崇尚,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尊严的关注。
他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让读者们在阅读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纯粹和自由的心灵境界。
读陶渊明诗有感

相信大家都知道东晋有个叫陶渊明的伟大诗人,虽然有很多人能说得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知道他写了著名的《》,但是读过他5首以上诗的人就不多了,十几、二十几首的就更少了。
之前只是一个片面的了解,在读了《陶渊明集》后,更全面的了解了他,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变得立体生动,没那么完美却更加可爱了,仿佛与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在陶渊明那么多田园诗中,我最爱的是《杂诗十二首其四》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尊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假设当世士,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读而思大丈夫志在四方,而我却宁愿“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非无抱负之人,但我享受这种闲居之乐。
父母兄弟都住在一起,子子孙孙还能相互保护依靠扶持,享受天伦之乐。
终日纵情高歌,杯中酒看不到底,宽缓衣带无拘无束,睡得早起得晚睡得久。
哪里要像现在的士人们一样,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就像冰炭相加那样!百年后埋于地下,难道要这虚名来引导吗。
一个依己不依他,从心所欲的人,是真正快活的人。
追逐空名的人生,终是丧失自我的人生。
独立自由的人生,才是真实不虚的人生。
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也无比向往的生活吗?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也无比向往的人生态度吗?我没有那么远大的理想,就希望人生能像这样舒适安逸,希望能放下功利心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像“汲汲于富贵〞的战战兢兢。
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
庭院栽菊,高山赏菊,他甚至给自己的小女儿取名为爱菊。
每有闲暇之时,他便坐在青松下,饮酒赏花。
但凡有烦恼,就进入菊圃,在菊花丛中进入“欲辨已忘言〞的空灵虚静境界。
陶渊明授学阅读感想

陶渊明授学阅读感想
《读陶渊明授学有感》
嘿,最近读了关于陶渊明授学的事儿,可真是让我感触颇多呀!
就说我之前有一次吧,去参加了一个绘画兴趣班。
那老师在上面讲得可带劲了,可我呢,半天都没搞懂到底该咋下笔。
看着旁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画得有模有样的,我这心里呀,急得跟啥似的。
这就好像陶渊明授学的时候,学生们有的领悟得快,有的就比较慢嘛。
我当时就特别希望老师能多关注关注我,给我多讲讲,就像陶渊明对待他的学生那样耐心。
在那个绘画班里,我就像一个还没开窍的小笨蛋,老师说的很多技巧我都要琢磨好久。
但我也没放弃呀,一点点地去尝试,去练习。
我觉得这和陶渊明的学生们学习知识是一样的,都需要那份坚持和努力。
虽然过程可能有点难,有点漫长,但只要不放弃,总是会有收获的。
读完陶渊明授学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的这段经历,真的觉得学习不管在啥时候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但也是一件超级有意义的事儿呀。
就像我在绘画班,虽然开始很艰难,但后来我也慢慢找到了感觉,画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呢。
所以呀,不管是陶渊明授学,还是我们自己的学习之路,都需要那份执着和热爱呀!嘿嘿,这就是我的感想啦!
哎呀,说了这么多,反正就是觉得学习这事儿呀,真的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去好好琢磨和努力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渊明有感
以下是关于读陶渊明有感,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陶渊明有感
齐小鹿
其实相比与"陶渊明"这个正气凛然的名字,他的另一个名字——陶潜,简直就是他这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虽然为了家族为了妻儿,他也不得己几次步入仕途,但是他在历史上的留名,还是个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来,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五十多年后东晋亡,立了南朝。
陶渊明一生处于战乱时期,因此对军阀豪族这类避之惟恐不及。
可能这就是他日后"性本爱丘山"的起源吧。
陶渊明的家族当时都是当官的。
从曾祖父到祖父,族里人都是各种武将太守。
在家族门第观念深入血液的魏晋,即使陶渊明想逃避,迫于家族迫于生活也得妥协。
其实陶渊明日常生活随意的很,看不惯官场污浊干脆就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苏东坡最钦佩陶渊明的地方,因为苏东坡做不到啊!别说苏东坡了,中国文学历史名人这么多,即便是李
·
白杜甫,写了那么多名山大川,却也只是接近陶诗的境界而已。
王国维不是说了嘛,诗歌的最高境界就是物我两忘,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而陶渊明,堪称"无我境界"第一人。
陶渊明的名作《归去来兮辞》就是他拍屁股走人后留下的。
当时上级领导来视察,吃吃喝喝不说,还摆谱。
一个小官竟要求陶渊明用非常正式高级的礼节去迎接他。
刚好前段时间跟陶渊明感情深厚的妹妹去世了,本来陶渊明心情就不好,领导这么一刺激,陶渊明干脆回老家了。
《归去来兮辞》还是很长的,这里就不贴了。
单单贴一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大家感悟吧!
陶渊明再一篇名作,就是《桃花源记》了。
当时五十八岁的陶渊明,正处于水深火热的社会之中,政治黑暗百姓遭难。
陶渊明无力改变,只能在文章中寻找精神寄托。
可惜的是,陶渊明给了大家一个"桃花源",可自己却被现实折磨的一年不如一年。
穷到别人请他喝酒,他光着脚包着头巾就去了,因此同一张桌子上那些当官的都看不起他。
陶渊明晚年时又有人别有用心地请他出山做官,即使五个孩子眼巴巴地瞅着那人送来的米和肉,陶渊明还是拒绝了。
他说:我还不够贤士的资格呢,我不去。
你把东西拿走吧,我还饿不死。
·
次年十一月,寒冷的冬天,陶渊明死于贫病交困。
一代田园诗人就这样走了。
他的躯体托付给永远沉默的山丘,只要山丘在,陶渊明就还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最后贴一句陶渊明生前写给自己的挽诗做结束吧!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