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重点汇总)传统语文教育包括哪几项主要内容?1) 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2) 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了训练和作文训练。
汉语的主要特点1) 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2) 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3) 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4) 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简述“家天下”的政权模式。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1) 所谓“家天下”,是指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2) 秦始皇自命为“始皇帝”,希望其家族子孙世代传袭位;汉代,刘邦与臣僚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3) 在皇位继承上,历代帝王大多遵循嫡长子继承制;4) 从秦始皇到清朝帝制结束达2000年之外,一部中国政治变迁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亡史。
简述“十恶”的内容。
“十恶”是古代社会中很严重的犯罪。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 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2) 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
简述“天人合一”的含义。
+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1) 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2) 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的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由孔子提出。
“中”是“中和”,即“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庸”即“用”,“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即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中庸”含有深沉广远的价值观念,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
简述19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趋势。
1) “中体西用论”;2) “全盘西化论”;3) “儒学复兴论”与“综合创新论”。
简述禅宗的传播。
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后分为北、南两宗。
后来南宗成为禅宗正宗。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下面是几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简答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1.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心他人、待人宽厚;义是指有正义感、肯为公众利益而奉献;礼是指有礼貌、注重礼仪;智是指有智慧、善于思考;信是指讲信用、守信用。
这些美德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是家庭团聚、互相拜年的时刻。
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祭奠先人的节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是庆祝丰收和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
3.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哪些?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京剧、曲艺、舞蹈、书法和绘画等。
京剧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形式,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广受欢迎。
中国的舞蹈形式有古典舞、民族舞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风格。
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意境传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
4.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哪些特色?中国的传统饮食以多样性和健康性著称。
中国菜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四川菜以麻辣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和鲜味,北京菜则以烤鸭和涮羊肉著称。
中国饮食强调均衡和营养,注重谷物、蔬菜和豆类的摄入。
米饭、面条、豆腐、蔬菜等是中国人常见的主食和配菜。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视为一种健康饮品和交流的媒介。
这些简答题只是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传统医学等。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

1 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河运的开凿4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一: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二: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的流失等灾难性严重后果5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答:该历史时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
7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布情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8 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9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0 简述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11 简述“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就有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正是这样的观念使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在经略中打破边境沉寂,把广阔地域上各个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12简述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市:殷商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北方把贸易场所称为“集”;会: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称为庙会13 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一: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路边,路口,等二: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三:坐商经营: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14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答:①具有手工艺性;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③唯一性。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 论述

简答1、文化传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各是什么?答: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正面作用(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消极作用)的。
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
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
2、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答: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是什么?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4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5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6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什么精神?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地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0321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3、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4、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30问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道路与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得“大一统”得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得历史命运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得成就有以下三项:一就是土地得开垦、二就是水利得兴修、三就是运河得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就是根植于中国得地理条件,就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得体现。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得第一个条件就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得第二个因素,就是地理条件得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得因素,就是特定区域得人群有明确得区域意识,并与其她区域得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得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这就是区域文化形成得第四方面得因素。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得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得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得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得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得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得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得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得特点,注意趣味性。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就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得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就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得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得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强烈得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得思想观念.答:先秦时期,就是区域文化大发展得时期。
源于齐鲁得儒家文化,源于三晋得法家文化,源于南楚得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得基干。
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就是要从教育对象得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得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得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得最早实践者就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就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得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得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就是要将学习与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 )“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l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二、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1)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2)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五、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区别。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六、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中国文化概论课立足于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和阐释。
在中国文化领域里,它不仅要关注一切上层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要研究吸取底层民俗文化的诸多成果。
它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学的人门课程。
七、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在文化的外延问题上与大文化的概念一致,但在对具体问题的论述上尽量注意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
(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本课程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不是某一个历史时期具体地理环境的描述。
(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
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本课程阐述历史发展脉络仍按朝代分期。
(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八、简述我国历史上复杂的人口分布。
(1)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吐藩和羌人。
靠近青海地区羌族人居住较多,一部分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
吐藩民族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
(2)西南地区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3)四川盆地,盆地的周围是林立的高山,居民成分复杂。
南面大体属于西南夷;北面是大巴山地区的古巴人、氐人、羌人分布的地区。
(4)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居住过蒙古人等。
(5)东北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地域。
(6)珠江水系和闽江水系是两个较大的水系。
这一带是秦汉时“百越”民族居住地,后来还有溪、俚、僚等族,此外还有台湾岛、海南岛及漫长的海疆领土。
九、简述河套地区的要冲地位。
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这是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特别是今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
十、简述关中地区的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地处黄土高原,是黄河及泾、渭流过的地区,沃野千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养育过辉煌的古代文化。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他的西北东三个方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备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真可谓表里山河!而且南接巴蜀汉中,东联伊洛地区,有丰富的经济后方,又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古代王朝都在此建都,的确是这里有得天独后的地理条件。
十一、为什么历史上山西居有“天下形势”之说?山西高原的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既汾河谷地谷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难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发祥地、陕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也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十二、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四大时期。
1、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期。
这个时期的时间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有野象等亚热带动植物。
2、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是寒暖交错期。
这个时期是西洲到明朝的初期。
(1)其中西周前期为温暖期,之后进入寒冷期。
(2)春秋至西汉时期,又进入第二个温暖时期。
(3)东汉、三国至南北朝,是第二个寒冷时期。
(4)从隋唐至北宋时期,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
(5)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3、从公元前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也称为“方志时期”(1)第一冷时期为50年,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
(2)第二冷时期从明秦昌元年(1620年)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长达100年之久。
(3)第三冷时期从清道光十六年(1837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共50年。
4、第四个大的气候使其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之为“仪器观测时期”。
十三、简述中国古代的“九州”。
中国古代以北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分为冀、兖、青、蓄、扬、荆、豫、梁、雍九州。
1、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洲;2、渤海,泰山之间为青洲;3、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4、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5、荆山以南、衡山以北为荆州;6、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7、华山以南、怒江以东为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8、西河以西黑水以东为雍州;9、西河以东、东河以西为冀州。
十四、形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
他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十五、秦汉时期实施文化的“大统一”,将全国分为哪四个地域文化?1、“山西”地区。
沃野千里,这里的人民好稼穑,殖五谷,有“先王”之遗风。
自从秦朝将都城定在此地,汉初又将东方民众迁移至此,好“玩巧末业”的风气也随之形成。
西部虽然戎狄间杂,但畜牧业很发达,又有巴蜀作为后方,所以关中人口不过全国十分之三,地不过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一,但其财富,却占全国十分之六。
2、山东地区。
齐鲁多鱼盐、桑麻之利,邹、鲁、泗上地区有周公遗风,好儒习礼。
3、龙门一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4、江南地区。
十六、简述孟子的以时观念?1、在保护自然方面,孟子提出不违天时观念。
2、《孟子。
梁惠王》篇谈到如何实施王道政治时说过这样的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人山林木,林木可胜用也。
3、这些话谁染时强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但还是包含着明显的自然保护意识在内。
4、孟子所言的古代有相当的代表性,例如;先秦时期大规模的狩猎活动都安排在冬天进行,砍伐树木也一般在同样的时候,都含有以时的观念在内。
十七、历代各种起到环境保护功效的措施。
(1)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2)汉代长安一带皇家大规模的园囿,对保护西北环境有相当大的意义。
(3)历代的皇帝贵族的灵寝,都讲究植树造林。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遮拦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绿化作用。
(5)在保护西北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唐朝在西北甘陕交界地带,设有规模庞大的养马场,以支持国家的装武备;那一地区,正是黄河几个重要支流的上游地区。
所以,在从东汉到唐朝中期近八百年的时间里,黄河有一个长时间的安流期,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状态好。
十八、简述明初的植树活动:(1)明洪武23年朱元璋为准备建找一支海军船队,在南京周围种植了近5000万棵梧桐树合棕榈、漆树。
(2)第二年还下令移民到淮河一代的居民,每家必须种植200棵桑树、200棵枣树和200棵柿子树。
(3)明洪武年间的种树总量在10亿颗左右。
十九、简述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过分开垦土地。
(1)过分开荒破坏了植被生态,结果引起沙化。
(2)开垦土地破坏环境的事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
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土地围湖造田,致使两湖一带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
同时由于上游地区森林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不断的逐年增加。
2、林木的滥砍滥伐。
(1)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森林资源的损失,即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水灾总体看上去呈逐渐增加加重的历史趋势,主要因素是泥沙含量越来越大,一支下游平原地带形成地上悬河。
公元10世纪以前,黄河虽有改道现象,但不严重,基本是稳定的、安流的从10世纪到唐五代开始,黄河下游迁徙变为常态。
主要原因就是中上游地区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成耕地,自然植被破坏严重。
(2)与黄河迁徙互为因果的是北方原有的大量湖泊的淤塞以至消失。
没有这些湖泊的吞吐作用,黄河的危害更为严重。
到了明清以后,黄河夺淮河入海,又造成淮河流域的大灾难;而淮河在此以前,一直是一条河床很深便于航运的“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