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知识讲座

合集下载

鼠疫科普讲座PPT

鼠疫科普讲座PPT
潜伏期内不易被发现,增加了传播风险。
何时出现鼠疫症状?
常见症状
腺鼠疫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等;肺 鼠疫则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及时识别症状对于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何时出现鼠疫症状?
严重性
若不及时治疗,鼠疫可致死率极高,尤其是肺鼠 疫。
多种抗生素对鼠疫杆菌有效,早期用药可显著降 低死亡率。
传播途径
鼠疫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被感染的 跳蚤叮咬等途径传播。
肺鼠疫可通过空气传播,感染者的飞沫可导致他 人感染。
谁容易感染鼠疫?
预防措施
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 意环境卫生。
尤其是在疫情高发地区,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 。
何时出现鼠疫症状?
何时出现鼠疫症状?
潜伏期
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7天,有时可延长至14天 。
我们能做些什么?
促进研究
支持和资助鼠疫相关的科学研究,以开发更有效 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科学研究是战胜鼠疫的重要基础。
谢谢观看
预防疫苗
目前有鼠疫疫苗可用于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接种。 疫苗接种并非些什么?
提高认识
通过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防护意 识。
加强社区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减少恐慌。
我们能做些什么?
加强监测
政府应加强鼠疫监测和疫情报告,提高应急反应 能力。
及时发现疫情,快速响应,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如何诊断和治疗鼠疫?
如何诊断和治疗鼠疫?
诊断方法
通过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血 液和淋巴液检测是常用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 。
如何诊断和治疗鼠疫?
治疗手段
鼠疫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链霉素、 氨苄西林等。

鼠疫培训ppt课件

鼠疫培训ppt课件
2. 鼠疫患者 肺鼠疫患者是引起鼠疫暴发和流行的最危险的传 染源。患者通常有剧烈的咳嗽并喀出大量血痰,咳 嗽喷出的飞沫和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使其密 切接触者感染引起原发肺鼠疫。
21
(二)传播途径
1、跳蚤叮咬 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 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为世 界性广布种,此外还有100多种蚤类具有传播 鼠
2、直接接触 人类在猎捕、剥皮、宰杀染 疫动物及食肉等时,鼠疫细菌可以通过手部伤 口进入人体内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我省 绝大部分人间鼠疫病例都是由于猎捕和剥食旱 獭引起的。
22
23
24
3、飞沫传播 肺鼠疫病人呼吸道分泌物 中会含有大量鼠疫菌,在呼吸、咳嗽时便排入 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这种细 菌悬浮物极易感染他人,造成人间肺鼠疫暴发。
人类从动物感染的疾病有150余种,其中有 些是非常严重的传染病,有些已经伴随人类成 千上万年,如鼠疫;有些是新发现的,如非典 等。
5
甘肃鼠疫疫源动物
甘肃境内旱獭疫源地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 旱獭,黄鼠疫源地主要宿主是阿拉善黄鼠。
能够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共有10种:喜马 拉雅旱獭、阿拉善黄鼠、赤狐、沙狐、艾鼬、 小家鼠、灰仓鼠、灰尾兔、牧犬及家猫等。
鼠疫知识全员培训
1
1、 鼠疫的定义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菌(Yersinia pestis)引 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发病急、传播快、病 程短、病死率高,危害十分严重。 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 1号传染病,《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内交 通卫生检疫条例》将鼠疫列为检疫传染病之一。
如果接触肺部感染鼠疫的动物,如感染鼠 疫的狗、猫等,也可直接感染肺鼠疫。
4、经消化道传播 经几次鼠疫流行过程 中均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出鼠疫菌,表现出不能 用败血症等进行解释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 腹泻、脓血便等。因此,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性也应引起重视。

鼠疫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记录表

鼠疫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记录表

鼠疫健康教育讲座活动记录表时间:2022年10月15日地点:XX市市民健康中心主持人:李医生参与人员:市民健康中心工作人员、居民代表一、开场白李医生向参与人员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鼠疫的背景和当前形势。

他强调了鼠疫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提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鼠疫基础知识介绍1. 什么是鼠疫李医生解释了鼠疫的定义和传播途径。

他指出,鼠疫是一种由鼠类传播,通过跳蚤叮咬人类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他强调了鼠疫的高致病性和传染性。

2. 鼠疫的症状李医生列举了鼠疫的常见症状,包括高热、淋巴肿胀、出血等。

他提醒参与人员,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注意隔离措施。

3. 鼠疫的预防与控制李医生详细介绍了鼠疫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他强调了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包括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消灭害虫等。

他还建议居民定期清理垃圾,尽量避免与老鼠接触。

三、鼠疫防控工作的重要性1. 政府的责任李医生指出,政府在鼠疫防控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政府应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提供及时而准确的信息,组织应急演练,并加强对鼠类和跳蚤的控制。

2. 居民的责任李医生呼吁居民积极参与鼠疫防控工作。

他提醒居民注意个人卫生,妥善处理垃圾,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定期清理老鼠滋生的场所。

他还建议居民定期检查宠物,防止宠物成为传播途径。

四、鼠疫防控工作的进展与挑战1. 防控工作的进展李医生介绍了鼠疫防控工作的进展情况。

他表示,通过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鼠疫的发病率已大幅降低,但仍需持续努力,不能放松警惕。

2. 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李医生提到了鼠疫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他指出,随着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鼠疫的传播风险也在增加。

他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应对鼠疫的挑战。

五、问题交流环节参与人员就鼠疫防控工作中的疑问提出问题,并与李医生进行交流。

李医生耐心解答了他们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关建议和指导。

六、总结与展望李医生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鼠疫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内容一、鼠疫简介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

该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多次大规模的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鼠疫的防控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类传播:鼠类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尤其是黑鼠和棕鼠。

它们携带鼠疫杆菌,通过排泄物、尸体和分泌物将病原体传播到环境中。

2.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病原体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感染鼠类,再通过叮咬人类传播鼠疫。

当感染的鼠类死亡后,跳蚤会寄生在其他鼠类或它们的巢穴中,继续传播病原体。

三、鼠疫的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定期清除垃圾、杂草和堆积物,保持环境整洁。

消毒鼠类出没的地方,防止鼠类繁殖。

2. 鼠类防治:采取鼠类防治措施,如设置捕鼠器、使用鼠类毒饵等,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减少鼠疫的传播。

3. 跳蚤防治:使用跳蚤灭蚤剂,清除跳蚤寄主,减少跳蚤的数量,阻断鼠疫传播链。

4. 个人防护:在可能接触鼠类或跳蚤的情况下,应穿戴防护服装和手套,并使用防跳蚤的驱虫剂。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尸体。

5.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饮食不洁和接触污染源。

四、鼠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 早期症状:鼠疫潜伏期一般为2-7天,早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乏力等。

在鼠疫高发地区或与鼠类接触后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实验室检测:通过采集患者的淋巴结组织、血液或其他体液,进行鼠疫杆菌的培养和PCR检测,确诊鼠疫。

3.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的鼠疫患者应及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治疗应持续7-10天,直到症状消失。

五、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1. 监测系统:建立鼠疫疫情监测系统,定期收集鼠疫病例的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原学检测结果。

2. 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例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保持信息畅通和协作。

及时发布鼠疫疫情信息,提醒公众加强防控措施。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

卫生院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有哪些危害?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

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二、鼠疫的传播1.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2.传播途径(1)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2)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易感人群:人对鼠疫普遍易感。

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三、临床表现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

(1)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

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四、鼠疫预防治疗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鼠疫的病死率。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防鼠疫知识培训

防鼠疫知识培训

3、在深埋前必须火葬焚烧,待尸体烧成灰后 即可深埋,(坑的深度是2.5米以上)。选择 应在远离交通要道或居民居住地,以免接近 地下水层。 4、参加送葬的人员,均戴口罩、穿防护服, 事后进行彻底消毒。

鼠疫尸体
九、 “三不”“三报” 制度
三不: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 ( 獭 ) 及 其他病死动物,不与猫、犬主动接触; 不在旱獭洞、鼠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 跳蚤叮咬; 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 或吊丧。
八、鼠疫的尸体处理
1、判断为疑似鼠疫尸体时,必须进行尸体解 剖,观察病理变化和取材检验。 2、尸体解剖处理时,必须严格消毒,先将尸 体及周围用5%的来苏儿、0.5过氧乙酸、 1000mg/L二氧化氯溶液喷雾消毒,用消毒液 浸泡棉球填塞口、鼻、耳、肛门、阴道等。 处理时用消毒液浸泡过的被单或白布将尸体 包裹,消毒后就地焚烧或深埋。

败血型鼠疫
颈淋巴腺鼠疫
股淋巴结鼠疫
股淋巴结鼠疫(化脓)
皮肤鼠疫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二、传染源
1.鼠疫染疫动物 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较多,都可作为人间鼠疫的 传染源,包括啮齿类动物(鼠类)、野生食肉类动 物(狐狸、狼、猞猁、鼬等)、野生偶蹄类动物 (黄羊、岩羊、马鹿等)、家畜(犬、猫、藏系绵 羊等)。 2. 鼠疫患者 肺鼠疫患者是引起鼠疫暴发和流行的最危险的传 染源。患者通常有剧烈的咳嗽并喀出大量血痰,咳 嗽喷出的飞沫和痰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可使其密 切接触者感染引起原发肺鼠疫。

四、疑似鼠疫病人的诊断
在鼠疫流行季节内,鼠疫疫源地内的居 民或10月内到过动物鼠疫疫源地的人,如出 现下列症状之一并且无其他明显诊断者,均 应作为疑似鼠疫病人报告。 1、高热及意识不清的病人; 2、无外伤感染而淋巴结肿大并伴剧烈疼痛和高 热的病人; 3、高热伴有咳嗽、胸痛、咯血的病人;

2024鼠疫培训ppt课件

2024鼠疫培训ppt课件

01鼠疫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Chapter鼠疫定义及历史背景定义历史背景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带菌的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传播,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此外,肺鼠疫患者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预防措施及重要性预防措施加强疫源地管理,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如灭鼠、灭蚤等;保护易感人群,如疫苗接种等。

重要性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疫情、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共同应对鼠疫疫情的挑战。

02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应用Chapter细菌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030201实验室检测方法介绍诊断技术应用场景分析疑似病例筛查针对具有鼠疫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诊。

疫情监测与预警在鼠疫疫源地或高风险地区,定期开展实验室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对治疗过程中的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

根据细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的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感染鼠疫耶尔森菌。

细菌学检测结果解读血清学检测结果解读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解读注意事项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分析特异性抗体的检测结果,辅助诊断鼠疫。

根据PCR 等技术的检测结果,快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鼠疫耶尔森菌。

实验室检测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检测结果解读及注意事项01020304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样品处理与废弃物管理个人防护措施消毒与灭菌实验室安全防护措施03临床治疗与护理规范操作流程Chapter01020304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治疗,首选链霉素等有效抗生素。

早期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提高治愈率。

联合用药确保药物剂量足够,疗程充足,避免复发。

足量、足疗程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药物使用原则治疗方案选择及药物使用原则护理规范操作流程演示隔离消毒症状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
历史回顾
老鼠,不仅偷吃粮食,它给人类带来 的最大危害就是传播病菌,人类历史上 曾多次发生过鼠疫的流行,全球性流行 发生过3次,死亡人数过亿,不少城市灭 绝。据文献统计,死于鼠疫的人数,超 过历史上所有战争死亡的人数的总和。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
2
在18世纪末,清朝的云南省暴发鼠疫。清朝赵州诗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
20
鼠疫自然疫源地目前分布在亚洲、美洲和非 洲的53个国家;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约 有1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了1/10国土面积),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 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云南、 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四川及贵州 等19个省区,主要宿主有13种,主要媒介有14 种。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 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 可获一定免疫力。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 状的咽部携带者,因此认为可能存在隐 性感染病例。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
19
4.自然疫源地:
鼠疫在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 鼠间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 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 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 感染。
为淋巴管、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急性出 血坏死性炎症。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 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 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 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 可见出血性炎症。
鼠疫专题医学知识讲座
29
肺鼠疫肺部病变以充血、水肿、出血为主, 肺门淋巴结肿大,支气管肺泡内有血性渗出物, 含有大量鼠疫耶尔森菌。
第2次大流行:发生在14世纪,遍及欧洲、 亚洲及非洲,以欧洲最严重,仅欧洲死亡人数 就达到250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已发现200余种啮齿目和兔形目在自 然界感染鼠疫,偶然发现食肉动物、食 草动物及鸟类染疫。作为鼠疫病原体宿 主的各种啮齿动物,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中的作用并非完全一致。通常根据宿主 在保存鼠疫菌的作用,而将宿主分为主 要宿主、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
主要宿主
• 所谓主要宿主是指在长期保存鼠疫菌起决定性 作用的宿主。作为主要宿主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鼠疫的自然疫源性 二、鼠疫临床 三、鼠疫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鼠疫治疗 五、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处理 六、国家鼠疫疫情控制应急预案
一、鼠疫的自然疫源性
自然疫源性
• 其定义是:虫媒性传染病的自然疫源性,是在 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而病原体、媒介及 宿主三者在其种族延续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生物 学现象,称自然疫源性。而病原体、媒介、宿 主是一定地理景观、一定生境中生物群落的共 生物。这样就把自然疫源性这一现象非常自然 的引进了生物学领域,并且用医学生物学的观 点解释了自然疫源性这一生物学现象。自然疫 源性包括两层含意:即自然性和疫源性。自然 性强调了不依赖于人类,在自然界发生或存在 的生物学现象;而疫源性则强调了病原体、媒 介、宿主是一定地理景观、一定生境中生物群 落的共生物。
宿主
• 鼠疫病原体的宿主,是鼠疫疫源地的稳 定因素和基本条件。宿主既是鼠疫病原 体的宿主,也是传播媒介的寄主,对鼠 疫菌来说又是它的生活环境。各种动物, 特别是各种啮齿动物,其所以能够成为 鼠疫菌的宿主,取决于宿主的生态—生 理学特征。例如宿主分布特点、数量变 动,以及对鼠疫菌的感受 自然疫源地中一些数量较少的啮齿类或食肉类 偶尔也可以感染鼠疫而死亡。如以啮齿类为食 的食肉兽(猫、狐、鼬等),某些跳鼠科动物 和野兔等。其中狐、鼬等是狩猎对象,猫经常 伴人生活,因此也可以成为人类鼠疫的传染源。
媒介
•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 物(昆虫及蜱、螨)。鼠疫的传播媒介主要为 蚤类,但并非全部已知蚤种都起媒介作用。媒 介的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下述两种:
• ①对鼠疫菌有感受性、敏感性,即可以感染鼠 疫,也可以造成败血症死亡。
• ②.常常是某疫源地的优势种,密度高,即使在 密度低的年代,但其最适生境中仍能保持一定 数量水平。
• ③.分布区广,并且呈连续性分布。 • ④.具有适于传播鼠疫的媒介即能够形成菌栓的
跳蚤,同时具有寄生蚤生存的构造复杂洞穴或 洞内稳定的小气候条件。
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脾性回归热。
原虫病: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
蠕虫病:血吸虫病。
自然疫源地 :凡是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 地区为自然疫源地。
病原体: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可包括各
种微生物。一般来说,病原对宿主可以引起各种 疾病,可以说是有害的。但对宿主整个种群来说, 病原体并不能消灭宿主整个种群,其传播也是有 限的。就某种意义说病原体作为生物群落的共生 物,和宿主、媒介之间是保持着相对的生态平衡, 起着调节数量的作用。病原体作为一个物种,由 于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物或非生物条件)和 地理条件的限制,通常可以划分为许多种下类型 (亚种及亚种下生物型)。不同类型的病原,对 不同宿主的致病性、免疫原性及其对实验动物的 毒力、对宿主动物的感受性、敏感性等都会有相 当的差异。
蚤传播鼠疫的方式
• 蚤传播鼠疫的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种:
①接触传染
染有鼠疫菌的跳蚤,其胃肠道中的鼠疫菌随 粪便排出污染环境,或者环境为被压碎的疫 蚤体所污染,动物接触这种污染的环境时鼠 疫菌经其皮肤或粘膜的破损处侵入,从而使 动物感染鼠疫。这种方式通常仅限于啮齿动 物的洞穴中,其传播的意义比较局限。
机械传播媒介:机体携带,当媒介昆虫或蜱、螨吸 血时,以口器或以体表将病原体携带至另一宿主。
特异性传播媒介:病原体进入吸血节肢动物机体后, 经过发育繁殖,再经唾液或直接由口腔或胃、肠道 将病原体传给另一宿主。例如鼠疫病原体只存在蚤 的消化道中特别是前胃,经发育繁殖形成菌栓以后 才具有传染力。
主要媒介
次要宿主
• 一般是指在自然疫源地中经常参加动物病流行, 但对保持鼠疫菌长存不起主要作用的温血动物 (主要是啮齿类)。例如我国东北西部达乌尔 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褐家鼠。有些次要宿 主营伴人或半伴人(家栖或半家栖)生活,且 经常参加动物鼠疫流行,有时甚至流行非常猛 烈。因此它们虽然对长期保存鼠疫菌不起作用, 但由于和人的接触机会多,对人的威胁却很大。 一些较大且猛烈的人间鼠疫流行,往往主要传 染源就是这些与人伴生的次要宿主引起的,特 别是当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时,表现得更加突 出。
自然疫源性疾病
• 由自然疫源性这一生物学现象引起的疾病, (包括野生动物病、家畜及人的流行病)为自 然疫源性疾病。目前,世界上被确认为自然疫 源性疾病的主要有: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 炎、狂犬病等。
立克次体病:恙虫病、Q热。
细菌性疾病:鼠疫、土拉伦菌病、布氏杆菌病、类 丹毒。
鼠疫防治
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昆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 烈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 为甲类传染病 。
本病远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 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 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 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 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 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鼠死不几日, 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 解放后,我国国内人间鼠疫已基本消灭,但自然疫 源地依然存在。
• 主要媒介通常都是主要宿主的主要传播媒介。 除具有很高的传播能力外,从数量上来说也较 多。对维持主要宿主的鼠疫流行和保持自然疫 源性方面起主要作用。
次要媒介
• 主要宿主的次要传播媒介是能传播病原体,但 保持病原体的能力不强。因此,对长期保持自 然疫源性的作用不强。
偶然媒介
• 少量寄生于宿主,但也具有传播鼠疫能力的蚤 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