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及赏析解析共50页文档
古诗_翻译 赏析

山中杂诗 (南朝梁) 吴均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生活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短短四句,一句一景,句句不离“山中”主题。
1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2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
3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
4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秋天峨眉山升起半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随着江水流动.夜晚诗人乘坐小船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思念你(月亮)却不能让你看见我,乘的船已经到达了渝州(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赏析】音韵流畅,意境明朗,语言浅近。
诗人从峨眉山的月亮写起并用一个“秋”字点明他离开的季节是秋季。
月影说明了秋高气爽。
然而他描述的月亮又只有“半轮”,让人联想不断。
诗歌翻译及赏析

11.5.3 译者异也(Innovation) • 诗歌翻译可以创新,创新就难免会标新立异。有时 立异是必须的,特别是对年代久远的诗,可能在原 语中的理解都已经不能确定了,不立异就不能翻译。 11.5.4 译者依也(Imitation) • 前面说译者异也,但是异不能脱离原文的依据,这 就是所谓的译者依也。也就是说,“异”指的是译 文脱离原文的程度,“依”则是指译文接近原文的 程度。
1,一代人
2,《红楼梦》—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Pages full of fantastic talk Penn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mad, None his message hears.
• • • •
诗之可译(Translatability) 郭沫若/王佐良/许渊冲:以诗译诗 闻一多:诗笔译诗 成仿吾《译诗论》:译诗也应当是诗,这 是我们所最不能忘记的。译诗应当忠于原 文。 • 冯庆华:译诗要把握其思想感情、意境形 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讲究音美、形 美、意美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含详细注解)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作者:小小初音day1、江 南——《汉乐yuè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huì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s ì)、巡行、朝会、宴飨xiǎng 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采莲:采摘莲蓬。
何:何等,多么。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古诗今译】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
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
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2、敕(chì)勒(lè)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含翻译及赏析)

19观沧海作者: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绚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赏析那苍莽的海。
海水多么广阔浩大,山岛高高地矗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茂盛,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转,仿佛是从这浩大的大海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绚烂,仿佛是从这浩大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快乐,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理想。
赏析借景抒怀,把眼前的海上风景和自己的壮心壮志很奇妙地交融在一同。
《观沧海》的热潮放在诗的末端,它的感情特别豪放,思想却很委婉。
不只做到了情形交融,并且做到了情理联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委婉,所以更有启迪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回味无量。
过去人们夸赞曹操的诗深邃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能够获得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凄凉大方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0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白话译文:我家建在大家聚居的繁荣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杂。
要问我怎能这样之超常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清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突然仰头喜见南山名胜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缭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谛,想要说出却忘掉了怎样表达。
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组成中景与领悟,全在一有时没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有时之兴味,东篱有菊,有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有时凑趣;山且无心而见,菊岂存心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 ,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可以道尽其中奇妙,所以只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1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1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击鼓先秦佚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
(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
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
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
让我无法(与你)相会。
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注释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喤喤考钟,坎坎击鼓。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在国都服役。
漕:地名。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
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会。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
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注释⑴镗:鼓声。
其镗,即“镗镗”。
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⑶土国城漕:土:挖土。
诗歌赏析解析

1. 观沧海曹操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总领全篇。
“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线索。
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传达出作者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景)是俯瞰沧海的全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海面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的辽阔苍茫景象。
“何”是“多么”的意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面对大海苍茫动荡景象时的惊奇与赞美之情。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实景)静景,写岛上树木和野草,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景)动景,具体描绘海上景色的变化,表现出大海惊人的力量、宏伟的气象和磅礴的气势。
“涌”字生动形象的展现出了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出壮阔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对大海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以上8句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有力刻画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互文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豪迈自信气概,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
“若”表明所写是想象之景,体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和雄心壮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关系。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助奇特的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豪迈自信气概,抒发了作者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奋发昂扬的精神。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0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清平乐·春晚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宋代·王安国《清平乐·春晚》译文怎么都无法将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
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让这满地都是脏污的凋落残花。
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
随风飘扬的杨絮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注释清平乐(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宫锦:宫廷监制并特有的锦缎。
这里喻指落花。
“满地”“昨夜”二句:应作倒装理解。
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
这里借指弹琵琶的歌女。
杨花:一作“梨花”。
赏析此词上片以倒装句式描绘暮春萧条的景色,抒写的花的春的宵意,表达了作者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惆怅宵怀;下片抒写暮春伤逝念远的幽怨,以暮春纷飞的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人堂朱户,表达了作者不亲权贵的品就。
全词宵景交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笔法精妙,堪称伤春词中的佳作。
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
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来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来。
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
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来。
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来觉到多宵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