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艺术浅谈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评析

高三语文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评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通过对作品的文本解读与评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尤其对于高三学生而言,通过深入地研究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水平,还能拓展思维,培养审美情操。
本文将围绕高三语文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评析展开探讨。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通过对作者的生平经历、社会背景以及创作动机的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意图和艺术追求。
2. 文本结构与风格分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是作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手法,对于文本解读至关重要。
通过对作品的章节划分、叙事角度、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把握作家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主题与意义探析文学作品通常都有一个或多个主题,通过对作品的主题进行探析,可以揭示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议题。
提取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并解读其深刻意义,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部分:文本评析1. 文学审美评价高三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与评析中,应当注重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价。
通过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客观、全面地评判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2. 批评与赏析批评与赏析是文学作品评析的重要环节。
高三学生应当善于发现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具体的批评意见。
同时,也要客观地赏析作品的艺术之美,尊重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独立性。
3. 对比与联想在对高三语文文学作品进行评析时,可以进行作品之间的对比与联想,从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还可以与现实生活、历史事件等进行联想,增强对作品的深度解读和评价。
第三部分:文本解读与评析的方法与技巧1. 多角度解读在进行文本解读与评析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比如从人物角度、情节角度、语言角度等多个角度解读作品,从而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涵与意义。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是指针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或文言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
索其中的意义、寓意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多样化,包括了寓言、神话、童话、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这些文本往往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体验文本的美感和趣味性。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
感受作品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汲取思
想和哲理,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可以学
习到优秀的语言表达范例,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学习
到精准的词汇用法、恰当的句式结构和优美的表达方式。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一些思考。
首先,文本解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本解读正是通过深入研读、分析文本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文本的结构、内容和语言特点等,从中获取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分析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次,文本解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见解的重要能力。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背景、情节、人物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进而进行批判性思考。
例如,学生可以思考文本中的主题、价值观和思想观点等,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比较。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不同层面去理解文本,并促使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最后,文本解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鉴赏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审美的眼光去感受文本中的艺术形式、情感和思想。
例如,学生可以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感、描写技巧和构思等。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等方式去感受文本的美妙之处,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文本解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
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并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备 课 参 考
言 文 字 理 解 还 不 充 分 的 情 况 下 就 抓 住 某 个 情 节 加 以 “ 发 散 ” 。 基 于 问 题 逻 辑 的 阅 读 课 最 鲜 明 的 特 点 是 开 放 性 和 动 态 性 , 通 过 问 题 的 解 答 与 再 生 成 , 形 成 真 正 的 生 生 互 动 、 师 生 互 动 , 这 样 学 生 的 思 维 就 得 到 了 锻 炼 , 学 生 的 荣 誉 感 和 学 习 兴 趣 也 得 到 了 提 升 。而 在 言 语 文 本 层 面 , 问 题 指 向 的 是 需 要 思 考 并 回 答 或 解 释 的 言 语 , 在 给 出 的 文 本 中 不 存 在 直 接 回 答 解 释 的 言 语 , 要 求 回 答 者 或 解 释 者 从 已 经 储 存 的 经 验 和 知 识 中 提 取 与 问 题 相 关 的 信 息 , 并 按 照 特 定 逻 辑 结 构 进 行 表 述 。在 阅 读 教 学 中 , 学 生 提 出 问 题 或 对 已 知 问 题 进 行 质 疑 是 一 个 思 维 指 向 未 来 并 引 入 探 索 的 过 程 。提 出 越 来 越 深 入 的 问 题 , 既 是 理 解 问 题 的 最 好 过 程 , 也 是 创 新 思 维 训 练 的 最 好 方 式 , 学 生 通 过 不 断 的 提 出 问 题 并 深 入 解 答 , 可 以 逐 步 建 立 起 自 己 的 问 题 体 系 , 甚 至 发 现 新 的 问 题 。这 不 仅 有 利 于 学 生 深 入 理 解 课 程 内 容 , 而 且 有 利 于 创 新 能 力 的 培 养 。 学 生 在 大 胆 创 新 的 尝 试 中 也 可 能 有 理 解 失 误 或 思 路 不 当 , 对 于 这 种 情 况 , 教 师 不 必 大 惊 小 怪 , 应 当 在 肯 定 学 生 能 独 立 思 考 的 同 时 引 导 其 思 路 向 正 确 的 方 向 发 展 。因 为 创 造 中 的 错 误 往 往 是 创 造 成 功 的 先 导 , 应 刮 目 相 看 。 总 之 ,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只 有 尊 重 学 生 的 理 解 , 才 能 真 正 做 到 对 学 生 正 确 的 理 解 给 予 肯 定 和 鼓 励 , 对 理 解 有 困 难 的 或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学 生 循 循 善 诱 、 启 发 指 导 , 不 挫 伤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这 样 才 能 保 护 学 生 的 创 造 性 。 三 、以 学 生 为 主 体 , 尊 重 其 自 主 提 问 学 生 自 主 性 课 堂 是 以 问 题 生 成 为 中 心 的 , 它 强 调 学 生 要 善 于 在 阅 读 中 发 现 问 题 , 善 于 质 疑 与 反 思 , 从 而 发 现 作 品 的 丰 富 内 涵 , 强 调 学 生 通 过 自 主 合 作 的 方 式 解 决 问 题 。比 如 读 《红 楼 梦 》 , 关 于 王 熙 凤 这 个 人 物 形 象 , 有 的 学 生 推 崇 有 加 , 有 的 却 对 她 全 盘 否 定 , 于 是 两 派 唇 枪 舌 剑 , 各 不 相 让 。这 种 讨 论 的 过 程 是 一 个 思 维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章、诗歌等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的目的。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表达。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内容理解: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事件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文字描述,理解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或描述的事物,并能够简述文章的大意。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言行举止的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够通过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运用: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包括词语的使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特点。
4. 主题思考:通过对文章的综合分析,揭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综合理解,提炼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能够对此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启发。
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文本时,能够独立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在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文本内容,探讨其解读和解构的方法与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解读与解构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细节、语言、意义和隐喻。
对于阅读理解和文学研究等学科而言,文本解读是十分关键的能力。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课文的核心思想、主题和情感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
二、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细读文本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是仔细阅读文本本身。
可以逐字逐句地读,重点关注具体的词语、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文本的脉络和整体结构,把握全局。
2. 分析关键词和隐喻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和隐喻,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和意义。
关键词通常是作者用来突出主题和传达情感的重要词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而隐喻则是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和比喻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情。
3. 理解上下文关系文本解读时,要注重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上下文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进而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通过对上下文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文本解构的重要性除了文本解读外,文本解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文本解构是指将文本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如章节、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思维脉络。
通过文本解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四、文本解构的方法和技巧1. 分析篇章结构文本解构的第一步是分析篇章结构。
可以通过观察文本的标题、目录和段落开头结尾来确定篇章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手法,揭示篇章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2. 掌握分析段落的技巧在分析文本的段落时,可以通过观察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和论证结构来把握其中心思想和论点。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简单地谈一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表面的字词句子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词语搭配、修辞手法等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解读一篇描述小猫捉老鼠的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小猫的行动,从而理解小猫狡猾、灵活的特点。
文本解读还要注重对文章结构和逻辑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来理解作者叙述事件的思路。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有的文章采用因果关系进行描述,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来理解作者的叙述意图。
在解读一篇描写小动物成长的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时间状语词和相应的事件,来理解小动物成长的过程。
文本解读还需要注重对文本背景的了解。
有些文本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学生需要通过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解读一篇描写古代文人的诗作时,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境界,来更好地理解诗作中的意境和情感。
文本解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表面的意义,更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生需要通过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论证等方式来深入思考文本的内涵,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解读一篇描写环保问题的文章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事实论据和观点,来判断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自己提出对环保问题的看法。
文学中的文本解读

文学中的文本解读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文字构建出来的艺术品,通过文字的组合和句法结构,传递给读者一种特定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读者对这种体验的理解和解释。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对作品表面现象的认识,更是对作品内核和意义的理解。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
1. 语言风格解读语言风格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词汇的选择、语句的结构、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立意和艺术追求。
例如,若作品中运用大量的隐喻、比喻和夸张手法,通常表明作者希望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或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如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平实的叙述方式,那么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真实和客观的追求。
2. 故事情节解读故事情节是文学作品中的主线,它通过一系列事件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和社会背景。
通过解读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性格、社会观点和情感体验。
例如,若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复仇”的主题,那么往往是为了探讨正义和道德问题;而若作品中主角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挫折,那么往往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悲剧性的把握。
3. 符号象征解读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符号和象征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主题。
通过解读这些符号和象征,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多重意义和象征内涵。
例如,红玫瑰通常象征着爱情和浪漫,而黑色往往象征着死亡和悲剧;某个具体的地点或场景可能隐含了作者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观点。
通过解读这些符号和象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主题和寓意。
4. 作者意图解读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创作背景。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表达。
例如,了解一个作家生活在哪个时代、受到哪些重要事件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时代意义。
通过解读作者意图,我们可以将作品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理解。
总结起来,文学作品的解读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语言风格、故事情节、符号象征和作者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艺术浅谈
摘要: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其精准与否,直接关系课堂的教学效果。
拟从日常教学的体会和认识出发,结合具体事例,浅谈四则文本解读的艺术。
关键词:文本解读;艺术;四则
文本解读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其精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益。
钱梦龙认为:“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这里,笔者根据日常教学中的体会和认识,浅谈四则文本解读的艺术。
一、借助背景绝处逢生
介绍背景知识是文本解读一种常见方式,但如果我们以程式化、机械化的态度处理,就未免胶柱鼓瑟。
而适时地借助背景知识,有时就似在波涛汹涌处、悬崖峭壁间搭建一座桥梁,如绝处逢生,教学中有激活思维,推动进程,深入浅出地理解文本内涵之效。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词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笔者讲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词人的生平经历,人生思想及文学成就,学生就能容易理解这句看似消极的词句,实则包蕴着词人面
对壮志难酬的失意苦闷,不沉溺悲哀其中,而以旷达之情待之的超然态度,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奋发进取、豁达处世的人生态度。
又如《兰亭集序》,学生对作者在文中所透露的可贵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体会有较大困难。
这时笔者穿插这篇古文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玄学之风等知识。
时值东晋,皇权旁落,外戚与皇族争权,朝廷陷于乱政。
社会动荡黑暗,朝不保夕,生存困窘。
名士间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一死生”“齐彭殇”。
而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通过记叙禊事之乐抒发人生之乐,又由乐、生之短暂抒发人生之痛,表达死生之大的观点。
首先在思想上委婉地批评“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然后行动上由古人“兴感之由”与自己的“若合一契”,读古人文章,“未尝不临文嗟悼”的体验出发,收录兰亭集会诗文,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在对比中,学生自然能体会到当时作者积极有为的生活态度以及它的可贵。
文本解读中借助背景知识,可以先声夺人、造成悬念,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可以烘托映衬文本,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可以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等。
教师如能相机而用,它们定能成为文本解读的有力助推器。
二、引入生活柳暗花明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难免有困难。
这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想象联想,走进作者的生活,用心感受、体验、思考、感悟文本,领悟文本内涵。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读《再别康桥》“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时,首先引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诗中的“彩虹”象征美好事物,然后拿学生身边的“钢笔”举例,假设这支“钢笔”是爷爷节衣缩食买给我的,仿照诗中的句式,可以说成,“这支钢笔,不是钢笔,是爷爷的爱。
”由此学生理解诗句包含着诗人眷恋康桥美景、追念往昔愉快生活和离去的伤感之情。
教读《庖丁解牛》,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动作操作娴熟的事情。
学生举例师傅削烤鸭、制作刀削面、交警指挥等事例,以此加深对文本描述的庖丁解牛技艺出神入化的感受,并为下文内容的剖析做了充分铺垫。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之水解读文本,既能调节课堂气氛,更能对文本的解读起到触类旁通、柳暗花明的功效,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让文本的芬芳沁入心脾,美丽人生。
三、咀嚼细节见其精神
细节是作家描景叙事造形表情达意精雕细刻之处,是
最见作品精神的地方。
鉴赏细节也是文本解读常用的策略,它能有效地挖掘文本内涵,领略语言意蕴,提高文本的阅读效果。
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抒发游览“怪特”的西山之后,精神与自然契合,遭贬罹患的忧惧之情获得解脱的快乐。
教者一是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描写众山和西山的语言,且分析语言表达特点来体会字面背后的作者感情;二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两句直抒胸臆的语句的品味。
其实,文本中还有两个词可以帮助我们解读作者游览众山和西山的不同心情,那就是“壶”和“觞”。
游览众山“倾壶而醉”,喝干壶里的酒借酒浇愁,仿佛看到作者在众山的游览中得不到精神解脱的苦闷;“引觞满酌”,拿出精致的酒杯来饮酒,动作充满诗意,见出作者对西山风景的赞叹,“颓然就醉”,更能说明作者游览西山,身心的自在和安宁。
一字之差,风景万别。
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有这样一句话:“(老贝尔曼)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这处语言的解读常为读者忽略或误读。
其实细细推敲,这句对老贝尔曼的外貌描写体现着作者创作的艺术匠心。
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摩西是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出埃及记》记载,摩西
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富饶的迦南地。
经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希伯来人到达迦南,摆脱被奴役的悲惨生活,而摩西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去世了。
米开朗琪罗有作品《摩西》留世。
萨蒂尔是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等的象征,同时也是恐慌与噩梦的标志。
欧・亨利把这三个人物集中于老贝尔曼身上,表达的并不是老贝尔曼外表邋遢的形象,真正刻画的是老贝尔曼热爱绘画,具有不凡的创造力,又有救人困苦、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也暗寓人物命运的不幸,包含作者对老老贝尔曼品质的赞颂和不幸命运的同情。
因此这处细节描写暗含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寓示小说的情节,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揣摩之后,理解小说的内容有豁然开朗之感。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谈到读书要“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说的就是通过对文本精彩细节的咀嚼,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在对传神字词句的琢磨中,感受语言魅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综观整体把握枝叶
每一篇文章都是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组成的,而这每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众所周知的庖丁解牛之所以游刃有余,因为他在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之前,对牛的整体框架了然于心。
同理,从整体出发来阅读一篇文章,我们往往能确切把握枝枝叶叶的涵义。
如《我与地坛》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不少老师就把它们笼统地理解为写出地坛景物“荒芜但不衰败”的特点,启迪“我”虽残疾但不颓废的生活。
如果能这样解读的话,那岂不是显出作者用语的繁冗拖沓。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的框架是作者在地坛对人之生、人之死和人之活的解悟,三处景物描写各有各的用意。
第一处,作者特意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曾经辉煌宏伟的地坛如今荒芜冷落破败景象,与“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的命运相似,从而一走进地坛,就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而老柏树、野草荒藤的生机又给“我”茫然的生命注入了活力。
地坛广博的心胸接纳了我,飘荡的灵魂得到了归依。
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
在那做什么呢?
第二处景物描写作者就谈在地坛思考人之生的大问题和得到彻悟的心理流程。
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描写入微入细,生动形象。
景语的背后是作者人生之悟的过程。
第三处景物描写寄寓作者对人之活的大问题的思索。
落日、高歌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苍黑的古柏、夏天的事件、秋风等景物,语言清新质朴又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无尽思考人生中苦难与幸福、短暂与永恒等等问题,并
获得启迪。
三处景物描写含蓄隽永,富有浓郁的哲思,体现着史铁生散文的独特风格。
《新课标》提出: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笔者以为,通观整体,推敲局部,能避免南辕北辙、盲人摸象和浅尝辄止的错误,在文本的解读上更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