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实施的策略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实施的策略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实施的策略研究引言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结合学习和工作经验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学徒制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中职学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如何有效地实施现代学徒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在中职学校的意义和作用1. 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好处现代学徒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徒制获得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现代学徒制对中职学校的意义对中职学校来说,实施现代学徒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增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学徒制,学校可以更好地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1. 与企业合作的难度中职学校往往面临着与企业合作的难度,包括企业资源的不足、企业与学校教学计划不匹配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学校开展学徒制教育的效果。

2. 教师队伍的不足现代学徒制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但是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往往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这对学徒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学生素质和态度问题现代学徒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但是现实中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欠缺和不足,这也成为学徒制实施的一个问题。

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中职学校需要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和实验室,为学徒制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2. 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教学服务。

3. 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包括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加强现场实践教学等。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方案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方案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陕西省商贸学校一、工程建设规划概述茶叶生产与加工是基于农林类的第一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之一,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依托茶产业基地、茶场、茶楼、茶文化、娱乐、餐饮等行业,是在国内与国际都有着重要影响的行业。

特别是中国人爱喝茶、品茶、茶产业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区域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陕西更是一个产茶大省,有诸多的茶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广阔,茶叶品质优良,人才需求巨大,市场发展空间不可限量,此类专业数量少,精品专业更是难觅其踪,这就为我们依托产业发展将该专业建设成精品专业、品牌专业,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茶叶生产与加工精品专业工程建设总体目标是:在3年内,建成集教案、生产、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综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教案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继续开展教育教案改革,进一步完善“专业+技师+师生员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手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使本专业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成为社会公认的省级精品专业,到2018年在校生达到500人左右。

本精品专业建设工程投资大、水平高、模式新、专业性强,建设周期短。

工程建设组制定了详尽的工程建设年度规划,明确了2018—2018年度建设任务,其中重点建设内容包含:1、按照专业教案要求和陕西省茶叶协会及相关行业的设备标准,完善实践教案设施,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完成新建实训楼实训室建设、改建两个茶艺中心、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基地,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引进企业生产线或加入企业驻外生产基地,新建1个校外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的任务,使本专业实训条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45岁以下教师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达3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聘请兼职教师8人,初步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能人才,中职现代学徒制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育方式。

而“一企一案,因企制宜”也成为了中职现代学徒制的一种重要探索与实践。

本文将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教育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和意义中职现代学徒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这一模式被认为是对学生更好的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一企一案,因企制宜”更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深化和延伸。

“一企一案,因企制宜”是指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所在企业的情况,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将会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能力。

这也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二、实践案例分析1. 北京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公司合作的案例北京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公司合作开展了中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项目,实现了“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目标。

在这个项目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腾讯公司的需求,制定了不同的学习方案。

一些学生在腾讯公司进行了实习,参与了一些项目的开发,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另一些学生则在学校进行了更多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更好地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了企业的需求,实现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

以上两个案例都充分体现了“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学生更好地适应了企业的需求,企业也得到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意,实现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

三、“一企一案,因企制宜”带来的启示与展望展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实践探索。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分析

学 徒 制 是 指 师 徒 共 同 劳 动 ,徒 弟 在 师 傅 指 导 传 承 方 式 逐 渐 演 变 而 来 的 ,主 要 是 强 调 在 工 作 场 下 习得 知识 或 技能 ,学 徒 制是 人类 社 会发 展 、技术 所 进 行 实 践 学 习的 职 业 教 育 方 式 。 建 立 现 代 学 徒
义 改造 ,以多 种 形式 存在 。新 工 人入 厂 后 ,企业 会 难 的 问 题 ,同 时 降 低 了纯 学 校 教 育 的 辍 学 率 和 失
根据 工种 需要 ,为每 个新工人 安排 一位或几 位师 傅 。 业率 , 因此 极 大调 动 了政 府 、 学 校 及 企业 的积 极 性 。
传承 的主 要 手段 。l 8世 纪 开始 采 用机 械 化 大 生产 , 制 有 利 于 培 养 技 能 型 人 才 ,有 利 于 促 进 就 业 改 善
机器 设 备 部分 取 代了 人 的劳动 ,传 统 学徒 制 所培 养
的人 才 已无 法 满足 机器 化 大生 产 的需 求 ,从 而学 校
但 是 ,对 于很 多 大 中专毕 业 生来 说 ,即使 他 们所 进 据 统 计 ,在 现 代 学 徒 制 发 展 良好 的 国 家 ,青年 失
入 的 企业 与 自己所学 专业 对 口 ,在学 校 学 习的 专业 与 所在 工 种 的具 体 岗位仍 然 有很 大 差距 ,学 校所 学 业 率 相 对较 低 。国 际劳 工 组织 在 日内瓦 发布 《 2 0 1 3
全 球 青年 就 业 趋 势 》报 告 称 : “ 2 0 1 3年 全球 l 5岁
Dl NG Hu ai qi n g ( T a n g s h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Co l l e g e , T a n g s h a n 0 6 3 2 0 0 , C h i n a )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产业升级,中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中职现代学徒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具体来说,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正是为了更好地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现双赢局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制度的背景、特点和实践案例,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中职现代学徒制的背景1. 一企一案中职现代学徒制强调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实践方案,因此采取了“一企一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徒都将与特定的企业合作,在该企业内进行实践和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并与企业需求更好地对接。

这种模式避免了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方式,使得学徒能够更好地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

2. 因企制宜与一企一案相对应的是因企制宜的理念。

中职现代学徒制注重的是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学徒的学习和实践内容。

这种因企制宜的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使得学徒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1. 江苏某中职学校与当地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某中职学校与当地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该企业内设立了专门的学徒岗位。

学校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培训,然后将他们派往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

企业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实践计划和学习项目,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汽车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中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将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对接,使得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

这种模式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储备。

中职现代学徒制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深度合作、需要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等。

在未来,中职现代学徒制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作者:易耀伟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12期摘要: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進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尤为关键。

关键词:人才培养;师资实训中国作为茶叶之乡,茶叶生产与加工一直源远流长。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全国有20个省、市、区产茶。

2013年,中国茶园面积257.93万公顷,约占世界茶园面积总量的50yidaems,居世界第一位;茶叶总产量18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1106.2亿元。

茶叶原产我国,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

茶叶作为中国农业特色及文化传承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

在国家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扶持力度的大背景下,中国茶产业发展受到茶区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动,持续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产业的深入挖掘与横向扩展及整体竞争力提升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大力发展茶产业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因为缺乏自己清晰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直处于模糊和不断修正阶段,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实训的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没有形成理论性、系统性和标准l生的东西,缺乏指导性。

培养出的人才偏理论学习,在职业能力方面欠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同时,企业因没有参与到学校教学,招聘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再培训,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将来所要就业的行业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教育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领域的现实境况。

浅谈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建设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我国山区(包括高原、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茶叶是山区重要的经济作物,对于提高山区人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兴起,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养生与食品质量安全。

社会对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对茶学人才也有新的需求,因此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建设刻不容缓。

一、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就业前景首先,政府重视。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四优七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茶叶等七个特色产业。

其次,茶叶行业中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人才较少,需求缺口大。

笔者对川渝多家企业调研显示,很多茶叶企业招聘的工作人员多是企业高层人员的亲属、附近村民,茶叶企业员工专业水平较低。

由于传统的茶叶行业隶属第一产业,因此入行门槛较低,非茶叶专业人才的比例为18%,且企业员工年纪较大,学习能力欠缺,不愿意外出培训学习。

重庆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指出,重庆未来5年内需要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人、2.7万人、1.6万人、0.5万人左右。

二、茶叶生产与加工的职业特点1.地域性。

为地区经济服务是茶叶加工专业的目标,开设该专业课程的院校大部分位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浙江、广东等地,打造的茶叶加工类人才熟悉种植茶树的地理环境以及茶文化历史。

2.综合性。

茶叶加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制茶工、审评员、茶艺师,培训的学生同时具备基本的人文科学、经济管理、职业素养、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茶叶生产、茶事服务等综合性知识。

3.机械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机械化生产终会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

因此,茶叶加工专业学生必须能操作与维护茶园管理,熟悉茶叶加工、茶叶审评与检验中的机器。

4.灵活性。

制茶过程枯燥,但灵活性高,这关系到茶叶的档次与质量。

制茶过程一般为:杀青——揉捻——干燥——初制茶——精制——加工——包装——成品。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一、中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中职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将学校、企业和社会资源有机整合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它主要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并以一定的合同制度为基础,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中职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 一企一案。

中职现代学徒制通过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因企制宜。

中职现代学徒制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和特点,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岗位要求,为学生量身定制培训计划,使学生具备更贴近企业实际的职业能力。

3. 实训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

中职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同时也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4. 贯穿整个学习周期。

中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过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以确保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和锻炼。

中职现代学徒制“一企一案,因企制宜”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养,并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在具体操作中,中职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形成有机整合,以实现最终的培训效果。

以下是一些中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案例:1.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为了实现“一企一案”的目标,学校需要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水平,并且能够接受有效指导和培训。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企业的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4. 定期评估和调整培训计划。

根据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学校需要定期评估并调整培训计划,使学生得到最合理的培训和实践,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目标。

中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对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必要性及可行性分

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在中职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尤为关键。

标签:人才培养师资实训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因为缺乏自己清晰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一直处于模糊和不断修正阶段,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实训的设计与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没有形成理论性、系统性和标准性的东西,缺乏指导性。

培养出的人才偏理论学习,在职业能力方面欠缺,与行业、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行業、企业的需求。

同时,企业因没有参与到学校教学,招聘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人才进入企业后不能直接上岗,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再培训,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2.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是将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学生将来所要就业的行业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学徒制教育的种种优势,又切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领域的现实境况。

传统的学徒制可能更多的是用于某些手艺的传承,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在教育形式上强调“师傅”教“徒弟”,而且对职业教育在既定教育目标下的课程、评价和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革新。

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它呈现出许多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创新特色。

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才短缺现状
重庆茶产业一直是农业的支柱。

调查显示:一方面茶叶种植和加工环节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地的农民,经过短期操作培训后走上的工作岗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质量标准意识。

另一方面,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需求量大。

据重庆市茶叶协会人才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重庆市需要更新的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术人才分别在3.9万、2.7万、1.6万、0.5万人左右,而目前重庆市中、高职院校中仅有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茶叶生产过程中用工短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另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对接产业,满足用人单人需求。

显然,建设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为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培养急
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紧迫。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尤为关键。

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悠久,长年开设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并把它作为重点骨干专业来建设。

学校目前已具有一定的茶叶生产与加工的软、硬件条件,分别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

再通过不断的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教学改革及资源整合,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一定能建成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

1.专业定位教明确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以“面向市场,面向茶行业,培养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检验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行联合办学模式,产、教、研融为一体。

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强化内部管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从2007年至今连续8年招生,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重庆及其它西南地区,多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

2.培养模式有特色
学校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重庆市云岭茶叶有限公司)结成校所联盟(校企联盟),依托重庆市农科院茶研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及基地优势,校所合作共同打造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制定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构建了“321”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定专业特色,有较强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2012年6月甘宝青获得手工制茶(红条茶)一等奖,王凤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一等奖,杨万超获得手工制茶(卷曲形绿茶)三等奖。

2013年6月杨海燕、范文碧分别获得手工制茶(手工卷曲形绿茶、乌龙茶)二等奖;代娅琴获得手工制茶(手工扁形绿茶)三等奖。

2011年学校茶艺表演在才艺比赛项目中荣获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并受邀参加当年的全国第八届中职文明风采颁奖晚会。

2012年继续荣获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第一名。

2012年5月重庆永川第五届青少年活动比赛中学生茶艺荣获两个单项二等奖一个团体二等奖。

2013年学校受邀参加了重庆市永川区“战旗杯”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

2013年10月参加第三届重庆市茶文化艺术节荣获最佳解说奖、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奖项。

2013年“中泰风情园杯”永川区第七届旅游服务技能大赛中长嘴壶茶艺荣获“最佳组织奖”。

同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成果展中,荣获“茶艺表演第一名”,制茶比赛“第二名”的佳绩。

腾讯网、凤凰网、永川网和永川日报等媒体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的茶艺表演做专题报道。

3.实训基地教完备
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建立了总价值247.6万元茶叶生产与加工实训基地。

有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实训室7个,其中名优茶加工实训室4个,用于学生手工制茶和机械制茶实训;检测实训室2个,用于学生茶叶及其他农产品检验、检测实训;茶艺表演训练室1个,用于学生茶艺技能训练。

建有能开展工学结合与顶岗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有较好的实习实训条件。

4.专业师资建设教雄厚
通过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及校本培训等,该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在读农业推广硕士7人,研究生比例高达83%,“双师型”教师17人。

每学年聘请茶研所、云岭公司、重庆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等的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校讲课,有力地提高了专业的声誉和质量。

近3年,教师获得各项教学竞赛奖项国家级1项,指导学生参加中职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级优秀奖1项,区级优秀奖1项,近两届“文明风采”大赛中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10人次、三等奖10人次、优秀奖10人次,市级一等奖14人次、二等奖24人次、三等奖23人次。

参与制定国家级教学标准1项,申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视频公开课2项,教师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教材6部。

近2年在国家公开期刊发表文章50余篇,核心3篇。

主持、参与国家科研课题10多人次。

综上所述,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具备了一定软硬件条件,具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1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