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合集下载

《老山界》完整版本

《老山界》完整版本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 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 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 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 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 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 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 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部分:(33) 写作者的感受。
.
整体感知
•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 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回答。
•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 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 中语句回答)
•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
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
“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本文写的是红军
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
给红体字注音:
惊惶(huáng )、 苛(kē)捐杂税、 打颤(zhàn)、 骨碌(gū lu ) 酣(hān)然入梦 、 蜷(quán)、 缀(zhu)ì、矗(chù)、 澎湃( péngpà)i 、 落( là)得很远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来自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 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2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6课《老山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整体感知
1.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 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学习任务一:快速阅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
阅读方法一: 圈画时间、地点及人物的活动,梳理文章经过。
这一段自上而下写了星星、山峰、山谷,写景很有__层___次___感___
“宝石而”且,上而半且部是分“还缀用”了上__比的__,喻___这_修个辞字。传把神“而闪又烁具的有星立星体”感比,作好
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 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巨人矗立”比喻眼前 的山峰,“矗立”形象地说明了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前,但直立 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决心。 “一口井”比喻山
谷,既突出了山势_险___峻___连__绵___,又暗示了红军 _处___境__艰___难_ 。
下半部分也用了修辞呢。把声音比作春蚕咀嚼桑叶、比作 野马奔驰,比作山泉呜咽,比作波涛澎湃。__反__复__运___用__比___喻___ ,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
这段文字还采用__以__声___写___静 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 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_远___―_―_近___、_ 、 _洪___大__―__―_细___切_____”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
第18段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 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 脚底下。

老山界,陆定一,原文阅读

老山界,陆定一,原文阅读

老山界陆定一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

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次又要停下来。

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

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

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

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慢地向前行动。

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

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杀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

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

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

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二单元第6课《老山界》6 老山界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长征胜利后不久,时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作者就写下了这篇回忆录,记叙了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二、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长征时,他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作品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huáng: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绝壁:极陡峭难以攀援的山崖。

蜷quán:弯曲。

呜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苛kē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捐,赋税。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二、主题概述课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路远,表现出爬山的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途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四、思考探究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

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6 《老山界》课件(共25张PPT).ppt

6 《老山界》课件(共25张PPT).ppt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 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 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 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 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 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 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 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 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 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 文章的主题。
天 夜里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半夜 山路上 红军战士
事件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 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半夜露宿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 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处境难
第四层:(31—32)红军下山情景,胜利到 达营地的喜悦之情。
主要内容有:
1.一口气跑下山,一直到宿营地; 2.红军部队养成一种新习惯;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 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 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 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 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 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

老山界课文原文七年级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老山界》是一篇讲述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通常被用作中学生生活阅读的课文内容。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的《老山界》这篇课文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老山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

在这个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老王的男人,他和儿子、孙子一起生活在一座山脚下。

老王是一个开朗、善良的人,平时喜欢和邻居们聊天、帮助他们劳作。

这个小村庄的生活并不容易,人们在耕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课文以老王的儿子和孙子在田地里劳作时的情景展开。

他们在烈日下辛苦劳作,却徒劳无功,劳作辛苦而生活并不富裕。

但尽管如此,老王一家仍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努力生活,努力工作。

他们在山村里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满了温馨和感动。

《老山界》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表现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尽管生活并不容易,但老王一家都展示出了坚强、努力和乐观的品质。

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展现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

通过阅读《老山界》,学生们可以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会到农民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亲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品格。

《老山界》这篇课文是一篇温馨感人的故事,通过描写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展示了人们在困难环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希望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们可以从中受益,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二篇示例:《老山界》是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老山界的一次经历,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文将从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通过对老山界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课堂笔记
一、生字注音
惊惶(huáng) 矗起(chù) 蜷(quán) 钨丝(wū)
苛捐杂税(kē) 骨碌(gū lu) 惊赅(hài) 攀谈(pān)
呜咽(wū yè) 骨气(gǔ) 霹雳(pī lì) 猝然(cù)
二、问题归纳
1. 本文写“我”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其中细致地描写了“我”走山路的情况,请你说说“我们”爬的是怎样的山路?又是怎样走的?
明确:“我们”爬的是陡峭的山路。

从“前面也很难给你找出路”看出;从“就在脚底下,又往往是俨乎其然的石级”也可看出。

“我们”走山路是沿着山棱走的。

从“我们走下汽车,步行了七八里路才到了前沿阵地,我们就从那里上山”和“但就在此地不久以前,还来过赤卫队,他们向瑶民收买粮食,每一个卖五分钱”等文中可见。

2. “我们”在攀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战士们是怎样对待的?反映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

对待困难的态度: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中三次出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我们”攀越老山界,“走一步就得歇一会”,突出了行路难;尽管如此,“我们就只向顶刮去”“走一程就歇一程”等语句又充分体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而文中描写的睡觉难、吃饭难也体现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山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老山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老山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老山界,这个地方啊,真的是个宝藏!你想啊,既有自然的风光,又有浓厚的历史底蕴,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

老山界位于我们国家的某个地方,听说那儿的山峰巍峨,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真让人忍不住想大喊一声“太美了!”想象一下,漫步在山间小道,耳边是鸟儿的欢唱,眼前是清澈的小溪,仿佛整个人都被这大自然的美所陶醉。

讲到这儿,必须提一下那儿的历史故事。

老山界不仅仅是风景如画,更是一块有故事的地方。

听说以前这儿是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战争年代的英雄们在这里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真的是让人心生敬意。

走在老山界的土地上,你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历史气息,就像老电影里的场景,既令人感动,又让人热血沸腾。

这些故事就像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把老山界的夜空点缀得无比璀璨。

再说说那里的美食,哎哟,真是让人垂涎欲滴!老山界的地方小吃个个都是绝品,随便一家小摊都能让你吃得心满意足。

热腾腾的煎饼果子,香脆的炸春卷,还有那香辣的烤串,真的是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

你想啊,边走边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而且那些小摊的老板们可都是热情得很,见到你就像见到自家人一样,非得拉你过去尝尝这道那道,真是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老山界的居民特别淳朴,和气得很。

有次我在那儿闲逛,路过一个老奶奶的家,她居然主动给我讲起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那种热情简直让我感动得不行。

她说,她年轻的时候在老山界经历了很多,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美好的回忆。

听着她的话,真让人觉得时间的流逝是多么珍贵,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能遇到这么多的人和事,真的是太好了。

老山界的四季变化更是让人惊叹。

春天的花开得绚烂,夏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红叶似火,冬天的雪景如画,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韵味。

尤其是秋天,漫山的红叶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准备的五彩缤纷的画卷,走在其中,心情都跟着飞扬起来。

每次看到那些美景,我都忍不住想,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老山界的夜晚。

晚上,山上的星空简直美得让人窒息,满天星辰就像是撒在黑幕上的宝石,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导入: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1.出示学习目标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的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

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

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遭到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

诗集: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臧克家,生于1905年的臧老,是对我国新诗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

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

成果之富,影响之大,被认为“几乎可以说就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

”他本人也被誉为“农民诗人”。

《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学诗断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

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

4.听读课文:要求:听清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并思考问题。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显示)(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1)第一、二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语句(略)(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意思对即可)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总第4课时)研讨课文:研读第二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片显示)(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探究学习:(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4)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1)(略)(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例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4)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拓展延伸:(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布置作业:(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学者和诗人1、《唐诗杂论》做了再说↓2、《楚辞校补》做了不说3、《古典新义》闻一多先生←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革命家↑1、起稿政治传单说了就做2、群众大会演说3、参加游行示威《老山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 动口说,组织语言; 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自主学习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感悟、延伸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布置作业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自主展示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自主精读,赏析语言(一)赏析重要语句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二)赏析精彩片段1生齐读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三)赏析精彩片段2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