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上。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菁华(jīn) 宁可(nìn) 冠心病(uàn) 翘首回望(qiáo) B. 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 狙击(jū) 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家的房子,全村人都为他的不幸遭遇很难过,哀鸿遍野。

B.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C. 网络游戏给游戏者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让游戏者无所不能,许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烦恼,就在网络上发泄,寻求心理的平衡。

D. 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春节刚过,冰冻的黄河就已涣然冰释。

解冻的冰块顺流而下,壅塞河道,有可能给沿岸带来灾难。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B. 在这部作品里,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小。

C.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D.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我国从古代沿用下来的饮食器具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云南省景洪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

云南省景洪市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

一、基础知识(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楔(xiē)子? ?变徵(zhǐ) 涔涔(cén) ?篡(cuàn)夺? ?B.纶(guān)巾? 脑髓(suǐ) 孱(càn)头 ?刹(chà)那 ?C.妃嫔(bīn)? ?俨(yǎn)然 驯(xún)熟 ?贾(ǔ)人 ?D.孝悌(tì)? 逡(qūn)巡 氓(mén)隶 杜撰(zhuàn) 2、下列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撒手人寰? 冷嘲热讽 刨根究底 畏葸不前? B.人才济济? 川流不息 气势磅礴 各执己见 ?C.休戚相关? 望帝啼鹃 前合后偃 繁文缛节 ?D.众说纷纭? 礼上往来 残羹冷灸 冠冕堂皇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向鲁大海)你这么只凭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我自己的骨肉在矿上? 罢工,反对我。

?因为和平的女神必须永远戴着它的荣冠,? 彼此的情感。

?天下真有这样 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A.义气 鼓吹 沟通 标志?B.意气 鼓动 沟通 标致 ?C.义气 鼓动 勾通 标志?D.意气 鼓吹 勾通 标致 4、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船,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去向。

?B.说是让我们给提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有说完一句话,他早就勃然大怒了。

?C.二十几岁的帅哥嫁了一个七旬富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D.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5、下列文学常识知识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其中,《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汉书》的作者是东汉的班固,《后汉书》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遗留下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

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

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

拿屈原的作品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

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时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

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

也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

【历史】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2.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 D.王位世袭制确立5.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6. 宋代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7.唐朝中央政府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8. 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0.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 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 新人教版

某某省某某市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题号内容分值一、语文基础知识(18分)字音22. 下列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小心翼翼磐石深邃杂乱无章B、锲而不舍慷慨典藉害人听闻C、妇孺皆知选聘彷徨锋芒毕露D、人迹罕至叮嘱骊歌可歌可泣字形23. 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正确的一项是()(2分)1)、心儿永远()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着血液一样3)、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4)、在,见到()了22年的稼先。

A、渴望喷射震荡阔别B、向往喷涌振荡分别C、渴望喷射振荡分别D、向往喷涌震荡阔别成语使用(或选词语填空)2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2分)A、“知识守护生命”是由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的大型公益活动。

语病2B、这项活动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C、由“潜能”“坚持”“团队”“生命”四部分组成,D、是新学期之初教育部门奉献给全国4亿多名青少年的一份礼物。

5.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作者都是鲁迅,但前者是散文,后者是小说。

B《口技》选自《虞初新志》,它是一本由清代林嗣和X潮共同编选的笔记小说。

C法布尔的《昆虫记》,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D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文学常识(或排序)26请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8分)(1) 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古诗、词、文填空8二、口语交7、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类别主动回答被动回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2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8分)1. D (2分)2. B(2分)3. D (2分)4.A(2分)5、B 是X潮编选的(2分)6.(8分)(1)何人不起故园情(1分)(2)双袖龙钟泪不干(1分)(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分)(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2分)(5)略例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分)(6)略例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二.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运用(6分)7、(1))参考答案: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或: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或第II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您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e is the woman’s brother now?A. In the hospital.B. At home.C. In the office. 2.What are the speakers going to do?A. Wait for Mike’s sister.B. Have lunch together.C. Move into a new apartment.3.How much will the woman pay for the hat and the dress?A. $3.B. $33.C. $36.4.How did the man get there?A. By taxi.B. By car.C. On foot.5.What does the woman mean?A. The man has never been so generous before.B. The man is not willing to lend his bike.C. The man used to be very generou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景洪市第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18分,每小题3分)1、下面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前仆.(pū)后继蓊.(wěng)蓊郁郁安土重.(chóng)迁悖.(bèi)谬B、言简意赅.(gāi) 惴.(zhuì) 惴不安字斟.( zhēn )句酌饿殍.(piăo)C、百折不挠.(náo) 毛骨悚.(sǒng)然豁.( huò)然开朗倔.(juè)强D、众口铄.(shuò)金风流倜(zhōu) 傥初见端倪.(ní) 菲.(fĕi)薄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冠冕堂皇干练焦躁不安禁固B、逆来顺受休憩礼上往来伎俩C、摧山坼地盎然穷形尽相时弊D、响誉中外滞留陨身不恤奢侈3、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乐不思蜀夜澜人静娇正观摩B、忧心忡忡装表考究杞人忧天眷恋C、光阴荏苒穿凿附会怨尤缄默D、耿介不阿夸父追日化为无有兑付4、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改革开放的壮举顺应民心,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的历史潮流。

③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______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A、竟然遏止朝拜B、毅然遏制朝拜C、毅然遏止朝拜D、竟然遏制瞻仰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最近,又遭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B、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C、朱自清写桃花红得像火,杏花粉得像霞,梨花白得像雪,还写花下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真是绘声绘色....。

D、阳光明媚,和风轻吹,我们如坐春风....兴高采烈地走向目的地。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安全教育和管理。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云南省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8页。

全卷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22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或第II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词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孝悌dì 屯积tún 内疚jiù 倔强jiàng B.安分fèn 颓圮pǐ 执拗niù 骠勇biāo? C.发酵jiào 青荇xìng 横亘gèn 愤懑mèn D.垂涎xián? 睚眦cì 宁谧mì 作揖y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摭拾 风华正茂 怨天忧人 目不暇接 B.急躁 峥嵘岁月 世外桃源 名副其实 C.商榷 激扬文字 团花簇锦 陈词烂调 D.不啻 光宗耀祖 明查秋毫 既往不咎 3.下列句子中的成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我厂生产的涂料质优价廉,用它来装饰你的新家,保证使你家蓬荜生辉。

C.小李的语文成绩不怎么样,可他的数学成绩可就略逊一筹了,每次考试,他的数学成绩总是排在年级前几位。

? D.今天早晨,我打开窗一看,发现天空中竟然下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A.由于施罗德是迄今为止唯一公开敦促萨达姆流亡的非美国领导人,这一立场耐人寻味,至少它意味着“以流亡换和平”在某些国家领导人看来未尝不是一个两全之策。

B.二十多年前,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有效地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解放了国人的思想,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洪市第四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就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号和座次号等信息正确填涂在机读卡或答题卡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涂在机读卡或第II卷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

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

”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宣和画谱》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26幅。

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

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

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

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

”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

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

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

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C.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

D.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画家,《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

B.《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C.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D.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3分)()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课内外古诗文阅读、默写(20分)(一)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5.与“树之以桑”句式相同的一句是(2分)()A.未之有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C.弃甲曳兵而走D.则何如6.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7.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歌阅读(5分)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晚望清·郑珍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

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

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

(2分)(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2)_______________,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4)_______________,无复鸡人报晓筹。

(李商隐《马嵬》其二)(5)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三、课外现代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遗失的夏天日子是冒着烟的草绳儿,断断续续冒着闷烟,终于“訇”地蹿起一团火,一路烧下去了。

蝉鸣大噪。

上午十点往后的阳光是完全煮沸的糖浆,流到哪儿粘到哪儿,流到哪儿烧到哪儿,滋滋地冒着滚烫的泡泡。

只有蝉和孩子待在室外,一样的满心欢喜。

每一只蝉开始迎来生命中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在它们挣开一层盔甲似的外衣奋力鸣叫的时候,是绝不会想到之前在地下某个黑暗中长达几年的潜伏,也忘了地面到枝杈间一段漫长的旅程。

若不是那样,大概会保持沉默,失去歌唱的勇气。

现在它们蹲伏在村庄的每一棵树上,每个枝杈间,只要不觉察到来自外界的危险,是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趴在同一个地方的。

孩子从树下过,最初的吸引.....已过去。

现在他们感兴趣的是树下的壳,一百个知了壳一毛钱。

最初只有一个孩子在寻找,后来所有的孩子都出动了,拎着尽可能大的蛇皮袋子。

没有人愿意妥协一下带小一点的物件。

这个看上去似乎永远装不满的家伙,盛着他们一整个夏天的计划。

一开始他还记着每天的成绩,想着夏天结束后可能会换来的新玩意儿,后来就不管不顾了。

他的知了壳是那么漂亮,有些甚至完善——主人早已爬出去,壳还紧紧贴在树干上,像是随时要上到顶端。

拿小木棍小心翼翼地拨下来,放手心上,从哪个角度看它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自然和警惕,让人怀疑下一秒里就要振翅而去了。

只是背上的一条缝泄露了内部空空如也的秘密。

向着阳光的壳散发着淡褐色而透明的光泽。

孩子长久把玩着,舍不得把它扔进蛇皮袋子,怕被其他缺胳膊断腿裂了胸膛的压坏了,怕一扔进去就再也寻不着了,他把它小心地放置进随身带着的玻璃瓶里。

整个夏天,孩子踩着一段段阳光,从一片小树丛赶往另一片树丛,在每一块树阴下忙碌地穿梭,紧抿双唇,目光敏锐地在树上树下反复搜索,在大自然千百个平庸的作品中寻找着屈指可数的艺术品。

这种纯粹的热爱和因之而产生的最初的事业心......,是日后某个偶然的机会里还会想起,但再难达到的。

二十年前的白雁桥是个小小的森林,如果你能上升到空中并由那儿俯瞰的话。

偶尔露出一角或片瓦只砖的房屋像是架在树杈间鸟巢般显出小巧而沉默的顺从。

整片森林则显出更大的沉默和沉默的温情深邃。

当然没有人能上升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在后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白雁桥人渐渐拓宽了居住和活动领域,大片的树丛迅速后退,退成了背景,偶尔留在院落里的一两棵成了孤零零的盆景。

蝉不愿爬上盆景。

可以想象,从此有多少蝉要在原本就漫长的旅程上再加上漫长的一段,才有可能找到它们的森林。

我怀疑现在白雁桥的地面下是否还会有蝉。

总之,交响乐一般的蝉鸣逐渐退出了白雁桥的舞台,一去不复返。

现在你听到的是二十年前的蝉鸣。

即便是别人工作过的树下,过一两天再去还是会有收获——每天都会有新的生命从坚忍的黑暗里上升到生命的最顶端。

“蟪蛄不知春秋..”是庄子的感慨,没有认真听过蝉鸣的人是不会知道的。

这原本丑陋的东西就要为自己的丑陋高歌了,谁也阻止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