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论文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
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
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一:[1]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T 77142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2] 陈国琪.医学期刊刊名和人名的缩写及音译方法[J]. 医学情报工作,2000,21(6):53255.[3] 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 Uniformrequirementsformanuscriptssubmittedtobi2omedicaljournals[J].AnnIn ternMed,1997,126:36247.医学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本二:1 重庆市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初探曲别拉布重庆医科大学 2008-05-012 CBT用于全科医师实践能力测试的研究李勤浙江大学 2006-10-203 基于ASP的社区卫生服务培训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谷绥庆东北师范大学 2007-11-014 吉林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丁红枫吉林大学 2007-10-155 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评估体系研究张君飞浙江大学 2001-05-016 旅团卫生队全科医学服务模式研究唐建彬第二军医大学 2004-05-017 关于构建军队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郭华第三军医大学 2002-05-018 军队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研究汪浚第一军医大学 2006-05-019 沈阳市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效果抽样评估研究赵晓军中国医科大学2006-08-011 全科治疗仪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治疗观察报告陈广茂; 徐淑英; 何秋月; 盛成霞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1-06-012 癌症病人康复治疗新方法全科治疗仪用于肿瘤病人的临床应用观察科技成果鉴定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 2001-06-013 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实践与思考方维达 2007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7-12-014 探讨全科医生在疗养院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范瑞雪; 张华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会议 2008-05-015 社区康复教育在全科医生培训中的`介入陆敏华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 1999-09-016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展望戴玉华; 乌正赉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 2000-06-307 社区全科医生网络服务苏致鸿; 骆杰东 2000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2000-07-018 医学院校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赵常伟; 张建东; 王学舟; 马素军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 2000-06-309 “全科治疗仪”对荷瘤鼠大脑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王淑秋; 张健华; 滕艳杰; 张光辉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 2003-09-0110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全科医学中的运用潘继芬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 2003-09-0111 全科医学与老年保健黄德成第三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2003-08-0112 中医全科学士学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童瑶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2004-11-0113 浙江省全科医学教育“十五”回顾与“十一五”主要任务张孟华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4 全科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启迪余海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5 中国首届规范化全科医师就业障碍分析陈瑞安; 杜亚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6 综合医院开设全科门诊的实践与探索陈建华; 朱文华; 方力争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7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胡崇高; 张柏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8 浙江省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师资现状分析蔡晋; 杜亚平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19 高校卫生保健实施全科医学模式探讨方春荣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0 全科医学教育在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谢冬琴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1 树立全科医学理念培养面向社区基层为目标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任光圆; 马玉富; 王建华; 夏国园; 俞爱月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全科医学培训实践陈国生 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3 临床路径在全科医疗管理中的运用朱文华; 方力争; 孟文芳; 陈建华2005年浙江省全科医学学术年会 2005-11-0124 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的效果分析邢文华;林晓嵩 2005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5-12-0125 建立并完善中医全科医学——探索中医学未来发展之路张玉辉; 农汉才首届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首届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国际研讨会和全国中医药科研院所长联谊会 2005-11-0126 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及社区实习培养新型农村卫技人才王建华; 任光圆; 潘传德; 俞爱月; 马玉富; 周瑾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 2006-11-0127 英国的全科医疗与初级保健护理曾国经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公共卫生协会第二届年会 2006-11-0128 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中医药优势——论高等中医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朱乔青; 来平凡 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6-11-0129 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课程《社区急诊》教学方法浅谈冯敏华 2006年浙江省医学教育学术年会 2006-11-0130 适应床位共享,培养全科护士闫琰; 尹玉平中华护理学会2006年“医院管理”论坛 2006-10-0131 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韩清晓; 王文生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 2006-06-3032 中西医结合需要发展,全科医学更需要中西医结合钟光稳; 杨露; 区鹤龄; 卜秀玉; 赵建华 2006井冈山中西医结合发展研究论坛 2006-08-0133 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转变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对策庞连智; 祝友元; 姚有华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2006-09-01。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通⽤9篇) 充实的⼤学⽣活即将结束,我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毕业论⽂是⼀种⽐较正规的、⽐较重要的检验⼤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需要的毕业论⽂吧!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通⽤9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篇1 【摘要】⽬的:研究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法:根据收集某院的相关资料,选定500例患者接受检验,通过检验所得出的数据分析检验技术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结果:在500例接受检验的患者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出现了误差,占据了检验⼈员的10%。
结论:⽬前状态下我国的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还存在着问题,导致患者检验结果的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医院的质量管理⼯作不到位,医院⽅⾯需要积极完善管理⼯作,避免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烦。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平的提⾼,科学技术也不断的进步,医疗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从⽽不断的⾰新各项技术。
临床医学当中的检验技术也是不断完善的技术之⼀,⽽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的⾰新为临床医学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如今,临床医学当中,患者经过诊断和检验,医⽣已经不需要⼿动撰写检验报告,⽽是通过仪器直接获得检验报告单。
检验结果将成为医⽣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因此,临床医学中的检验技术⾮常重要,医院也需要重视检验技术的质量管理。
1、准备⼯作 笔者从过去医院所接收的临床医学检验中选出共500例的患者,并查询其检验结果。
经过⽐对,在500例患者当中,其检验结果存在细微的误差,当中有50例患者的检验报告都存在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这种误差的⼏率占据了总数的10%。
这些患者的年龄不⼀、性别也不同。
其中男性患者有23例不符,⽽⼥性患者则有27例不符合检验结果。
患者的年龄差距也⽐较⼤,最⼩的患者年龄只有16岁,⽽最⼤的患者年龄也已经66岁。
全科医学科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科医学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科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医院工作大局,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目标,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全科医学科202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1)优化科室结构,完善人才梯队。
全科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医生8名,护士12名。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科室整体实力。
(2)加强设备投入,提高诊疗水平。
2021年,全科医学科新增购置了心电图机、肺功能检测仪等设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3)开展学术交流,提升科室影响力。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邀请知名专家来院授课,不断提升科室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
2.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1)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2021年,全科医学科共签约居民5000余人,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
通过定期随访、健康咨询等方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2)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普及健康知识。
全年共举办各类健康讲座20余场,覆盖社区居民1000余人次,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养。
(3)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居民健康。
开展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人群的健康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卫生服务。
3. 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1)简化就医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通过优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等环节,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2)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医护人员注重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患者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1)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廉洁自律意识。
全科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方法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科医学教育工作,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
教学内容与方法陈旧
01
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实践需求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的 知识点和技能点。
02
创新教学方法
03
加论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和学员的学习兴趣。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全科医学教育的研究方 法
文献综述法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等途径,搜 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学术论 文、政策文件、教育报告等文献 资料。
整理与分析文献
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分类和归纳,提炼出全科医学教 育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存在 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全科医学教育的挑战与 对策
教育资源不足
加大投入
政府和社会应增加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 包括资金、设备、场地等,以改善教育资源 不足的状况。
资源共享
鼓励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优 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在线教育
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和评估结果,不断完善评估 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鼓励教育创新
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全科医学教育的质量。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访谈法
确定访谈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与全科医学教育相 关的访谈对象,如医学教育专家、全科
全科医疗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年来,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指导下,在全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室紧紧围绕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全科医疗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 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强化医疗安全意识。
科室制定了详细的医疗操作规程,并定期组织学习,确保每位医生熟悉并严格执行。
2. 加强病例讨论,提高诊断准确率。
定期组织病例讨论,对疑难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诊断准确率。
3.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健康素养。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资料等形式,向患者普及健康知识,提高患者健康素养。
二、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1. 简化就诊流程,提高就诊效率。
优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
2. 加强医患沟通,提升患者满意度。
注重医患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
3. 实施预约诊疗服务,方便患者就诊。
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就诊时间,方便患者就诊。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室整体实力1. 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医生业务水平。
定期组织医生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鼓励医生参加学术交流,拓宽视野。
支持医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了解最新医学动态,拓宽视野。
3. 加强团队建设,提高科室凝聚力。
通过开展团队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科室凝聚力。
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健康事业发展1. 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定期组织医生到社区开展健康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2. 加强慢性病管理,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开展慢性病筛查、健康教育、随访管理等,降低慢性病发病率。
3. 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总之,一年来,全科医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SPARX-计算机化自我帮助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毒 熏蒸法 治疗 黄褐斑效果 更好 ,且 患者血清 E 水 平亦 得到改
善。
黄褐斑属 于祖 国医学 “ 黧 黑斑” 、“ 面皮干 ” 、“ 面黑干皮
包” 、“ 面 尘 ” 范 畴 。 祖 国 医 学 认 为 本 病 的 发 生 既 有 外 因 ,又
浊得化 ,僵蚕祛痰浊 ,通经络 ,为除面部痰邪之要 药。丹参 养
血活血 ,化瘀滞 。茯苓 、薏苡仁 、连翘 、金银 花 、夏枯 草均为
( 收稿 1 3 期 :2 0 1 2 —1 2—1 0 ;修 回日期 :2 0 1 3— 0 2—0 3 )
( 本 文 编 辑 :刘 莉 )
・
世 界 全 科 医学 . - I - . 作 嘹 望 ・
刘莉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sparx计算机化自我帮助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摘要目的评估新型计算机认知行为治疗干预方法sparx智能积极主动现实及其他想法与常规治疗相比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较好
・
1 05 8・
黑色素 的形成增加有关 。研究者用 B一雌二醇孵化正 常黑素细
所 和 学校 咨 询 服 务 机 构 ) 。 参试 者 1 8 7例 年 龄 1 2—1 9 岁无 严 重 自残倾 向 、初 级 保 健 医 生 建 议 其 接 受 治 疗 的 青 少 年 抑 郁 症 患者 : S P A R X组 9 4例 ,常规治疗组 9 3例 。干预 S P A R X组 :7个计算机 认知行为 疗法模 块在 4—7周 内完成 ;常规 治 疗组 :与 经培 训
综上所述 ,以浊毒 理论体 系 为特色 ,结合 中医外治 法 优 势 ,采用 中药汽疗机进行全身熏蒸治疗黄褐斑 ,使 化浊解毒 药 物通过皮部而达到 调整脏腑气 血 的 目的。此 方法科 学 、安全 、 方便 ,无不 良反应 ,避免 了口服药物治疗 出现不 良反应 ,且 患 者易 于接受 ,为指导 临床治疗提供 了新的思路 。
全科医师对老年共病病人管理的效果分析

全科医师对老年共病病人管理的效果分析林超;张金莲;刘焕兵【期刊名称】《实用老年医学》【年(卷),期】2018(032)008【总页数】3页(P701-703)【作者】林超;张金莲;刘焕兵【作者单位】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330006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330006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99共病是指2种或2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共存于同一病人中,慢性疾病包括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1]。
随着年龄的增长,共病在老年病人中最为常见,在美国从1998年到2008年老年病人患有1种或1种以上慢性病的发生率由86.9%上升至92.2%,患有4种以上慢性病发生率由11.7%上升至17.4%,均呈上升趋势[2]。
在中国调查显示,社区成年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22.11%,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0.02%[3]。
全科医学住院病人中共病病人占94.79%,其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4]。
1 老年共病的概述共病病人因生理功能受损,生活质量差、抑郁率高、预期寿命缩短[5]。
共病病人不得不去多个专科诊所,不仅对病人不方便,而且医疗服务效率也低。
各个疾病的药物选择造成多重用药,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多,疾病与药物之间、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作用,多病用药冲突,给病人带来负面影响。
药物过多易造成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降低,疗效不显著等等。
老年慢性病共病的主要表现包括:(1)躯体疾病与躯体疾病共存,如糖尿病与高血压;(2)躯体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共存,如高血压与抑郁症;(3)躯体疾病与老年综合征共存,如阻塞性肺疾病与便秘[6]。
一项在加拿大关于社区的老年糖尿病共病病人的研究发现,与其最常见的共病是高血压(83%)和关节炎(61%)[7]。
老年共病病人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对共病进行有效的管理。
2 全科医师与共病管理全科医师是从事基层医疗的实践,运用综合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产生的临床二级医师,为个人及家庭成员解决身心疾病及社会方面的问题,为个人及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8]。
全科医学专业介绍

创新性课题探讨
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研究
01
该课题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面、连续、
协调的全科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02
该课题旨在研究全科医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提高
慢性病管理的效果和质量。
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的创新模式研究
03
该课题旨在探索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提高全科医生
方面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健康目标,并进行跟踪和调
整。
熟练掌握健康评估方法,能够准 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风险。
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熟练掌握基层首诊制度,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的初步处理 。
了解双向转诊制度,能够根据患者需要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
力。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口大
01
基层医疗机构数量不足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急需扩充全科医生队伍。
02
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全科医生缺口进一步加大。
03
服务能力有限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限,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的“守门人”,承
继续教育
全科医生需不断接受医学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医学发展和居民健康需 求的变化。可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进行继续教育。
职业发展路径
全科医生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逐步发展成为家庭医生、社 区健康管理者、全科医学教育者等,为居民提供更为全面、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
与上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患者转诊过程的顺畅和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全科医学
通过对全科医学的学习,我对其有了深刻的认识,全科医学有十大基本原则,分别是基础医疗保健、人性化照顾、综合性照顾、持续性照顾、协调性照顾、可及性照顾、个体-群体一体化照顾、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诊治理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和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所以我就重点说说这两个原则吧。
全科医学的整体论,系统论思维,突破了传统的专科医学对的疾病的狭窄的还原论方法,强调把病人看做社会和自然系统中的一部分,从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来观察,认识和处理健康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个体-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在1977年的《科学》杂志首先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内科教授恩格尔(O.L.Engel)提出的,他指出: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导致疾病的生物化学因素,而忽视社会、心理的维度,是一个简化的、近似的观点。
恩格尔提出:“为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
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 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
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 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
这也就是这种模式的最初定义,而它是在以下背景产生的:
(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人类的疾病与死因结构发生了改变。
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主要位置的变化趋势。
例如,影响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也已由过去的传染病为主而逐步转变为以非传染病为主。
(二)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
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经验积累,认识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对人的属性的认识,由生物自然人上升到社会经济人。
对疾病的发生和变化,由生物层次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
对健康的思维也日趋全方位、多层次。
(三)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医学发展史证明,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人类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
已经不单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整个社会性活动。
只有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才能奏效。
(四)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增加。
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但要身体好,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也是社会医学发展的必然。
它的必然性在于1、医学的精细化和社会化的出现。
2、疾病谱的改变。
3、人们对医疗的多方面要求。
4、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学科的融合。
而它产生的意义是一方面是重新确定了生物医学的地位和价值和重视起来心里社会对健康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引导医生对病因、疾病发展的全方位研究。
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诊治的医学基本原则在当代产生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说了它的产生背景和意义,那我就再说说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诊治理论基础在现实中的应用,我们就糖尿病为例来说下吧:当管理一位糖尿病患者时,医生不仅要处理高血糖这一病理问题,还要把病人看成一个有家庭、职业、社会责任以及各种困惑情绪、持有特定健康信念的人;处理中不仅要给适当的降糖药物并让其控制饮食,还必须考虑食物结构的改变对病人和家庭可能造成的冲击、治疗的价格能否被接受、是否知道有合并症或存在恐惧、是否了解遗传的危害等,特别要注意其健康信念是否有利于接受必须的生活方式改变和情绪控制,以及其家庭功能是否有利于该病的康复,是否需要就上述问题进行协调与干预,制定并实施干预计划是否需要动用家庭资源和其他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等待。
此外,由于基础医疗中所面临的精神问题和身心疾患日益增多,因而全科医生经常使用各种生活压力量表来检查和评价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全面了解其家庭和社会方面可能的支持力量,从整体上给予协调照顾。
因此可以说,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是全科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已经成为全科医生诊治病人的一套必须的、自然地程序。
而全科医学中的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也是一大重点原则,因为我们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动物,必须要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在医学上也是犹为重要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在医院看病时都是要各个科室之间配合的,连做个手术都有许许多多的医生和护士共同去完成,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和力量。
在我们医学卫生服务中,有那么那么多的优秀医生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医生什么叫团队精神,就像焦红梅一样,在她心中,医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
她常说:“对职业本身的热爱是身为医生的基础,医生面对的是生命,责任非常重大。
”“我欣赏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有自豪感;相信只要用心去浇灌生命,心中每天都会开出一朵花;经过了荆棘丛生的道路,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她以这句座右铭自勉,并用这种执着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医护工作者。
在病房里处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无论谁有困难,她都会主动帮忙,从替同事值班到为低年资医生讲解分析病情,同事们都非常信任她。
正因如此,她多次获得院级、校级优秀共产党
员和优秀教师称号。
在全科医疗发展初期,全科医生以个人开业的方式为社区居民服务。
随着实践的发展,民众的健康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医生个人力量难以适应,从而逐渐走上团队合作的道路。
全科医生将自己作为社区卫生工作网络及卫生保健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与他人协调配合,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综合性工作团队。
全科医疗团队以全科医生为核心,有大批辅助人员配合,一起为服务对象提供立体网络式健康照顾。
在基层医疗本身,存在着门诊团队、社区团队、医疗-社会团队及康复团队等,由社区护士、公共卫生护士、康复医生、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口腔医师、其他专科医生、中医师、理疗师、接诊员、社会工作者、护工人员等与全科医生协同工作。
以便改善个体与群体健康总控和生命质量。
这些人员可以受聘于不同的机构,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协作。
在上述团队成员中,社区护士和社会工作者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社区护士是全科医生完成社区家庭医疗工作的主要助手,其主要任务是在社区、家庭环境中进行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全方位的病人护理工作,以及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等。
而社会工作者是国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职业,从事此职业的人员必须经过正式的学历教育,然后才可到社会服务机构工作。
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应用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协助全科医生进行社区诊断和干预;由此可见,由于社区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的参与,才是全科医疗的全方位,全过程卫生服务成为现实。
在基层医疗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网络之间,存在着双向转诊和继续教育的团队合作关系。
医生的团队精神,是医生的基本道德修养和医疗作风集中体现。
一个缺乏团队精神的医生,即使他医术再高,也不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医生首先要敬业乐群,一个有抱负的医生必定具有高度敬业乐群的团队精神。
单靠一个医生单枪匹马解决患者全部问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代医院更讲究团队协作,在集体中实现个人价值。
要学会与全体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行管后勤等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协同工作、密切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融入所工作的医院环境之中,医务人员才能充分施展自己才华,实现人生理想。
现在医院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原则主要体现在团队合作精神上,因为精神是一个团队的魂,有他才能真正做到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这就是我对全科医学中这两个原则的领悟与理解,也是我对医学的部分理解,总之全科医学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