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兽医公共卫生学 第二章 知识点1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教学单元1:微生态系统与微生态平衡
知识点1:微生态系统
一、微生态学与微生态系统的概念
微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与宿主
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 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 微生态系统:在一定结构的空间内,正常微生物群以其 宿主组织和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为环境,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 成的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即基因)相互交流的统一 的生物系统。
参与矿物质代谢(厌氧菌使肠道氧化还原电位(eH)降低,Fe2+容易被吸收)
B.对宿主有害的物质流动 .产生有害物质(肠道群菌在宿主肠道通过代谢过程): 如组织胺、H2S、 吲哚、亚硝酸盐等 .合成致癌物质 --- 亚硝胺: 硝酸盐 细菌 亚硝酸盐 细菌 亚硝胺(致癌物) 例如:腌腊制品中使用硝酸盐
种群内个体间
协作: 低密度群菌时(资源共享、一方.双方受益) 竞争: 高密度群菌时(资源争抢、一方.双方受害)
共生关系(中立、栖生、互生、助生) 颉颃关系(竞争、偏生、寄生、吞噬)
不同种群间
(4)功能: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的功能是经典生理功能的补充。 A.营养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胞外酶、乳糖酶、脂肪酶含量高。
宏观外环境
间接作用
组成:正常微生物群 直接作用 宿主的微环境(组织、细胞、代谢产物) 系统中各组成间关系:由物质、能量、信息“三流”运转来实现的。
分解与合成
(1)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宿主
分解与合成
微生物群
微生态系统物质流动
环境
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 A.对宿主有益的物质流动
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肠道细菌产生的乳糖酶、麦芽糖酶) 参与蛋白质代谢(肠道内蛋白质或氮含量增高) 参与脂肪代谢(胆固醇含量较无菌动物高2倍:脂肪酶)
人体微生态与健康 ppt课件

Aller-5益生菌产品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 程,尽管人类的寿命越来越延长, 但困扰我们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对现代医学的质疑也越 来越多!
当我们开始关注地球的生态圈的时 候,让我们同时关注一下自己体内 的生态环境
一天一袋,重建体内微生态 一天一袋,益生健康!
01
人体的微生态
Human Microbiome
人体的微生态
人体微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口腔、呼吸 道、胃肠道、泌尿道和皮肤5大生态领 域
人体微生态菌种类达目1前00人0余们种对宏观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数量达100万亿个(已人经体有体了细深胞的刻1的0万认亿识个,10微倍观)生态平 重量约1271克,相当衡于却肝远脏未的受重到量应有的重视。认识人 99%是以双歧杆菌和体类微杆观菌生为态主的平专衡性的厌重氧要菌性,保持微 1%是兼性厌氧菌(以生乳态酸平杆衡菌,为才代能表使)人类对外适应大
Aller-5益生菌产品
Aller-5益生菌产品
经鼠李糖乳杆菌HN001 干预后,可显著降低两 岁内遗传过敏性湿疹的 发生率。
经鼠李糖乳杆菌HN001干预后 ,遗传过敏性湿疹的患病儿童症 状显著减轻。
Aller-5益生菌产品
经乳双歧杆菌Bi-07干预后 ,过敏性皮炎儿童患者的 SCORAD指数较试验前,两 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
Aller-5益生菌产品
80例长期患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患儿分为两组:益生菌组60 例服用副干酪乳杆菌1个月和安慰 剂组20例。问卷评分显示 ,无论是在发病频率和受干扰水平上,益生菌组患儿的鼻部症 状和生 活质量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明显提高。
Aller-5益生菌产品
专利 Enteromix® Colon Simulator(肠道模拟器)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9、脾胃---- 人的“后天之本”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 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 素。正如《景岳全书》说:“土气为万物之 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 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 胃为先”。《图书编· 脏气脏德》说:“养脾 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 脾胃健旺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基础。
4、有害菌
有害菌(腐败菌和致病菌)产生有害毒 素和气体,轻者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如肠 炎,腹泻,腹胀等),严重时深入血液循 环(菌血症),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 生命。但在益生菌占优势的情况下,有害 菌只能是“穿肠而过”的过路菌。
5、益生菌群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作屏障; 2.营养作用——产营养 ; 3.免疫作用—— 有免疫; 4.抗衰老作用——除废物。
三、微生态失调的诱发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
1、暴饮暴食、饮酒过度、饮食不规律(饥饱不均) 早上 --- 吃得好 中午 --- 吃得饱 晚上 --- 吃得少
2、喜食富含“脂肪、蛋白质”等肉类食品(利于体 内致病菌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 宜:多素食、粗杂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利于“胃肠道益生菌”生长繁殖) 3、大病初愈,体质虚弱,饮食较差。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包括胃肠道里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 生物与胃肠道之间,以及微生物、人体、环境三者 之间的平衡关系。 微生态平衡是由多种内外因素维系着的,这些因素 包括胃肠道、环境和微生物。 人体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人的种族、年 龄、性别、发育状况、生理功能、习性、营养、精 神紧张、应激反应、感染、衰老、创伤、癌症、外 科手术等。 环境对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食物、 药物、抗生素治疗、缺氧、放化疗、辐射、激素治 疗等。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

人类健康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充满了各种微生物,在我们的身体内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不仅没有损害我们的健康,反而对我们的身体有许多好处。
科学界根据这种现象称之为“微生物共生”(Microbial Symbiosis),而人类健康和微生物的共生关系至关重要。
微生物共生的好处首先,微生物共生具有长期的保护作用。
当微生物繁殖至一定数量时,便会开展抗菌活动,并抑制其他致病菌的繁殖。
也就是说,微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防止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人类的肠道中寄生着大约100兆个不同类型的细菌,其中有一些存在已经有配合性的关系。
比如大肠里的某些细菌可以合成人体无法合成的维生素。
而且,这些维生素是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成分。
其次,微生物还能对人体进行一些化学反应。
比如,人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些细菌可以将因式糖分解为氢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减轻人的腹胀和胃酸等不适的症状。
此外,一些微生物在人类的肠道中形成的亚硝酸盐,可以对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缓解作用。
因此,人体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不仅能够帮助维持人的身体机能,还能起到预防一些疾病的作用。
微生物共生的危害虽然微生物共生有许多好处,但是不同的微生物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比如,一些病毒和细菌会导致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
况且,当人类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也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
研究表明,与肥胖相关的菌群比正常体重的人类机体中的菌群更为丰富,菌群的多样性也相对更低。
换句话说,肥胖人群中肠道内美膜的数量要比正常人高,而细菌的多样性也要低一些。
因此,在肥胖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微生物对体重的影响的研究和监控。
总结尽管微生物共生对人体有如此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生活和饮食条件的不断变化,微生物共生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如果人们在饮食中过度摄入不健康的食物,会让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增加,甚至导致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微生态平衡是健康之本

在人体各生理系统粘膜表面和皮肤,定植着一个微生物群,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其中,细菌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这个正常微生物群是随着人的生长过程逐渐形成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生理功能,对人体而言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而在病理情况下,这个微生物群的组成会发生变化,会对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
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暨共生关系—在同一微生态环境中不同菌群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理关系。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生理系统的微生态小环境中,不同的菌体或个体为获取营养、空间或有限的生长因子,会发生竞争现象,竞争的双方都会受到影响,或者两者相互竞争排斥、或者和平共处。
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
这个组合中的各级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的体内、体表相应的生理系统、组织构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和存在状态就是微生态平衡。
这个平衡在人的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空间都有特定的微生态平衡;这个平衡在人体免疫、营养、代谢、精神或外界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会被暂时打破,新的平衡随即建立,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自我调节的相对平衡;这个平衡不是孤立的,受总微生态系、大微生态系和微生态系相关联。
局部的生态平衡,受总体的生态平衡影响,总体的生态平衡又由各个局部的生态平衡构成,内部的生态平衡又受外界生态平衡的影响。
微生物群在外环境作用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衡。
它分为四个类型:菌群失调、定位转移、血行感染、易位病灶。
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总的来说,凡是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也必然是影响微生态失衡的因素。
一切干扰宿主及正常微生物的因素,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均会引起微生态失衡。
因而,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均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正常微生物群的紊乱。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最新整理)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所属栏目: 新品快报加入时间:2006年6月8日16:30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1、什么是健康?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里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是人的自我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人类希望拥有的最大最重要的财富。
2、什么是亚健康?答: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活力降低。
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为亚健康。
3、亚健康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答:(1)饮食不合理。
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缺乏时,都会导致机体失调。
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出现这种状态。
(2)休息不足,起居无规律,睡眠不足,休息不正常。
(3)紧张程度过多,压力不大。
(4)长久不良情绪影响。
4、我国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状况如何?答:4月8日在北京举办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是非健康的,70%的人处于亚健康。
5、什么是人体微生态?人能在自然界生存,与环境、空气、水、土壤、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现象大家都能看得到或感觉到。
研究这种关系及相关作用的科学称为宏观生态学。
但是,生物在自然界不但有一个看得见的大(宏)环境,还存在着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那就是微生物。
特别是人体微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其数量之多,超过人体的细胞数。
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与人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作物质、热量和信息三方面的交流。
人体微生态平衡与健康uu

医学微生态学:
研究寄居在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的微生物与微生物、微生物与人体以及微生 物和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学科。研究的内容:微观生态平衡,生态失 调,生态调整。
一、正常微生物群
一.概念与分类 (一) 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二、分布与组成
(一) 分布
不同宿主、不同部位分布不同。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5-3kg, 其中肠道占80%。
(二)组成
原籍菌:优势菌群 微生态系统
共生菌 外籍菌
一般菌群
(microecosystem)
三、人体正常菌群的形成
正常菌群的构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要方式有:
(1) 产道,胎儿在经过母体产道时产道内的某些微生物可 借机侵入胎儿体内参与正常菌群的形成,但该种途径不适用 于经剖宫产分娩的胎儿;
对正常菌群的免疫效果研究表明,正常菌群能通过激活巨 噬细胞,增强细胞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特别是IgA)的 水平等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正常菌群的活菌细胞、死细胞或是发酵产物都具有免疫 调节功能。
研究表明,一些乳杆菌发酵制品可使肠中与结 肠癌有关的β-葡萄苷酸酶、β-葡糖苷酶、甘 氨胆酸还原酶和硝基还原酶活性下降,可使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激活 物增加,可使淋巴细胞和细胞数量增加。
当某些因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出维生素 缺乏症。
5.控制内毒素的产生
正常菌群可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从而减少肠 道中内毒素和尿素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和氨含 量下降。
竞争排斥 和平共处
二、竞争关系
2.偏生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2017/8/10 2
什么是微生物?
针 尖 上 的 细 菌
2017/8/10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 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
组成:细菌、真菌、病毒、原虫 细菌
□ 约有1014(100万亿) □ 500余种 □ 重量约1.5 kg □ 体积相当于肝脏大小 □ 粪便重量的40%是微生物,
其中90%以上为活菌 构成极其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
2017/8/10 14
2017/8/10
人体肠道菌群
胃内定植着酵母菌、螺 旋菌、乳杆菌、少量球菌; 小肠(由于肠蠕动过快, 很少有常住菌):肠球菌、 乳杆菌、肠杆菌等过路菌; 结肠定植着大量正常菌 群:50个菌属400~500个菌 种组成。
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 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 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 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 数为:1000亿个;
4
2017/8/10
人体内微生物重量分布是怎样的?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影响
营养素消化吸收障碍,导致机体营养不良; 屏障作用下降,发生中毒和感染等疾病,主要
表现为呕吐、便秘、腹泻等不良症状。
12
2017/8/10
菌群失调 影响健康
疲倦 青春痘黑斑 免疫力降低
腹泻
便秘
菌群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三、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
判断微生态平衡是否失调,要从宿主体内和 体表特定的生态空间结构内原籍菌和外籍菌 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变化以及宿主的机能状 况两方面统一考虑。
18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微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标志是在特定的生态空 间结构内: 、原籍菌数量的变化; 、微生物种类的变化; 、原籍菌的易位和外籍菌的入侵; 、宿主机能活动的病理性变化。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1
第二节 生态平衡
一、微生态平衡概念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 发育阶段形成的动态、生理性、相对均衡和 稳定的组合状态。这种组合是指在公同宏观 环境条件下影响下,宿主体内和体表的生态 空间结构与栖居其中的正常微生物群相互作 用的生理性统一。
2
第二节 微生态平衡
二、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22
(二)、细菌定位转移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细菌定位转移又称易位
、横向转移
正常菌群由原定位向周围转移。
、纵向转移
如胃肠道黏膜表层是需氧菌,中层是兼 性厌氧菌,下层是厌氧菌。细菌在纵向转 移可引起疾病。
23
(三)、血行感染
、菌血症 正常菌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正常情况下不形 成感染,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发生感染。
19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四、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微生态平衡失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为四种: (一)菌群失调
指在原微生物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 或定性的异常变化,而以数量的变化为主。
根据宿主机能失调的程度,这种菌群失调 又分三种:
20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一度失调 抗生素治疗往往是抑制一些细菌,而对
12
例如,猪在饥饿时,其肠道原籍菌群在上皮 细胞表面的定植受到一定影响。环境温度的 降低可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引发菌 群失调。
13
(二)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 宿主是微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因此任何影
响宿主生理功能的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胃酸减少或缺乏都 会使胃内正常菌群数减少,使肠道厌氧菌及 兼性厌氧菌在胃内的数量增多。肠蠕动过速 或过缓均直接影响微生物在肠道内存留时间 及繁殖数量。
26
一、创造微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一)建立正常的微生物区域 ☆ 哺乳动物出生前胃肠道无菌; ☆ 天内,粪便中可检测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 ☆ 天后,胃肠道便可被微生物完全定植; ☆ 真菌和原虫区系在出生后天和天内即可分
别在瘤胃内建立。 微生物来源:母体产道和母体粪便微生物、环
境。 27
一般说来,最终占主导地位的菌群是拟杆菌属细菌、 双歧杆菌、片球菌及厌氧弯曲杆菌
10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二、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动物接受刺激或同位素 治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可促进微生态平衡 失调。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微生态平衡失调。 、感染感染引起微生态平衡失调 。
11
(一)外环境改变
外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宿主生理功 能的改变影响微生物菌群失调,定植状态异 常,以及微生物生理状态的改变。 食物和药物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有益微生物的影响。
、败血症 化脓性细菌经血行转移到其他部位引起的严重 感染,然后再由感染部位重新进入血液系统, 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24
(四)、移位病灶
在某一特定的生境内属于正常的微生物菌群, 可在另外的生境内,甚至远隔的脏器或组织 形成病灶。
如:脑、肝、肾、腹腔等处的脓肿就属于移 位病灶
25
第四节 微生态平衡的维持
雏鸡在出壳前胃肠道内也是无菌的,饲料和饮水是 雏鸡胃肠道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出壳后几小时内, 乳酸菌即可在嗉囊内出现,而粪肠球菌和其他肠道 菌则在十二指肠和盲肠大量生长。
主要标志包括宿主和微生物两方面。 (一)宿主 、动物种类和品种 、系统和器官 、生理功能 、发育阶段
3
第二节 生态平衡
二、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二)、微生物 、定位标志:
指生态空间,即确定微生物菌群在宿主中存在的位 置。 、定性标志:是对微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的分离和鉴定, 即确定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应包括细菌、真菌、支 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病毒。
另一些细菌生长没有影响,造成了某些部位 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
停药后可以恢复,无须治疗,是可逆的。
21
、二度失调 菌群比例失调后,即使消除诱发因素,仍保 留原来的失调状态。是不可逆的,临床上表 现为慢性病,如:慢性肠炎、慢性口腔炎、 慢性肾盂肾炎。
、三度失调 原来的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菌群占 绝对优势。表现为急性病理过程,病情严重。
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是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数量和定位的
变化. 另一面是宿主表现出病理变化,这两方面互为
因果 .
9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二、微生态平衡失调的原因
、外环境因素,如气候、中毒、营养因素引起 的动物腹泻,与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失调有 关。
、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破坏,如外科手术、消 化道瘘管、肠炎、便秘等。
6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7
第三节、微生态平衡失调
一、微生态平衡失调的概念
、概念:指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 衡,在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 理性组合的状态。
、微生态平衡失调包括: ⑴、细菌与细菌间比例失调 ⑵、细菌与宿主间的生态失调 ⑶、细菌和宿主与外环境之间失调
疫抑制疗法
同位素辐射和激素疗法等可能引起免疫抑制, 造成微生态平衡失调。
①耐药性提高 ②毒性增强
15
(四)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对正常微生物群微生态平衡的破坏 .促进耐药性菌株的增加 .增加易感生境的敏感性,促进定位转移
16
(五)感染
自身感染与内源性感染既是微生态平衡失调 的原因,也是微生态平衡失调的结果。
4
二、微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定量标志: 是对生境内微生物总菌数和各种群活菌数的 测定,它是进行微生态学研究的关键技术。
对微生物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检查是判定微生 态平衡的三个方面,三者不是孤立的,它是 同一事物在三个方面的反映。
5
优势菌( ) 常常是决定一个微生物群生态平衡的核心因 素,如在肠道内的厌氧菌占绝对优势,如果 这个优势下降或消失,就会导致微生态平衡 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