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态基本理论

微生态基本理论 作者: 荆棘鸟发布日期: 2008-12-09 查看数: 187 出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454148949.html,/html 动物微生态营养、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 张日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饲料生物技术实验室) 1.微生态基本理论概述 1.1微生态概念 Rusch: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态科学 生态:生物群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1.2正常菌群 在动物或人的体内和体表常常存在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microbial zone),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处于健康状态,并未出现异常或致病现象,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或称固有(原籍/内生)菌群。否则称过路菌。它对动物体非但无害,而且有益;不仅有益,而且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生理系统(第十三系统) 人或单胃动物消化道中寄居大量细菌。LucKey估计,人或动物消化道中含1014细菌细胞,而人体或动物细胞仅为1013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细胞单胃动物(猪、兔、禽)微生物量:50亿~500亿/g湿粪,500~1000种。但计数法,有85%无法培养得到。 1.3 肠道微生态系的组成 微生态系的组成:正常微生物群在动物体内定居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微生物、动物体及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呈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称“微生态三角”)。例如:健康猪的皮肤上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道中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呼吸道中有多杀巴氏杆菌,生殖道中有螺旋体、大肠杆菌、抗酸性细菌。猪的健康受损、免疫功能低下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出现生态失调时,才有可能表现致病作用。1.4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eubiosis):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正常微生物的各级生态组织结构(种属、比例)与宿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体内、体表的相应生态空间结构(粘膜、皮肤等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菌群结构和其所处的环境结构)和存在状态(和平共处)就是微生态平衡。 存在状态:和平共处,细胞间、分子间相、互作用状态。 1.5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5.1 环境的影响 (1)空气成分(氧少、氨多、病原微生物多)以及气温突变:使宿主生理机能严重失调,造成疾病发生,进而影响菌群。 (2)饲料与饮水:饲料变质、养分不全,饮水污染,造成宿主的代谢紊乱或感染。 (3)化学物质与辐射:使组织、器官损伤,自然防御机制受破坏,免疫机能降低,导致微生物感染。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资料

人体肠道微生态最新研究 摘要:人体肠道中含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人体肠道中共同构成肠道微生态。肠道为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而微生物也发挥许多有利于人体的功能。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比例随着人体的年龄、饮食习惯等变化而变化。肠道微生态存在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两种状态。微生态调节剂可调通过其中的益生菌和(或)其代谢产物对整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区进行调整,使其从失调状态到保持平衡状态。随着微生态制剂的迅速发展,益生菌的使用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本文对人体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及安全性问题展开综述。结合目前最新的研究,对肠道微生态的进行分析及展望。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微生态制剂;益生菌 The latest study of the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bstract:In the human intestine,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microorganisms. These microbes form the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Gut 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icrobes , and microbes is so beneficial to human. The typ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will change when human’s age or eating habit was changed.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has two states, one is micro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other is microecological disturbance. Microecological can be regulated from disturbance to balance by useing probiotic and ( or ) its metabolit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logic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using probiotic are of concern. The research of human gut microecological as well as the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using of microecologics were been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nalysis and prospect about gut microecological were giving out. Key words: gut microecological; microecologics; probiotics; 1 人体肠道微生态的概况 人体内含有的微生物数量庞大,组成复杂。按照正常微生物群在微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不同,通常将人的微生态系统分为以下几类:口腔微生态系统、胃肠道微生态系统、泌尿道微生态系统、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皮肤微生态系统和呼吸道微生态系统[1,2]。人类消化道内蕴藏有约1×1014个活细菌,即100万亿个细菌细胞,然而人体细胞总数也不过1×1013个,即消化道内细菌总数比人体细胞总数还多10倍,其种类有100种以上[3,4]。而在周庆德等[5-7]研究表明,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肠道中,定植着60—400种不同的微生物,其总数可达百万亿个,已证实动物粪便干重的1/3左右为细菌。 从菌种及分布方面,人体肠道栖息着的菌属主要包括有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类杆菌属,真杆菌属等,虽然整个肠腔内都存在大量细菌,但分布、浓度

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第一章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种群:一个生物物质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1、时空结构2、数量关系结构3、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营养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物理信息传递,行为信息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成为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络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一陆地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 二水域生态系统 三人工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 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如何维持微生态的平衡: 一创造微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一)建立正常的微生物区系 (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1创造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2保持微观生态环境的稳定3创造良好的微环境。 二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加强耐药管理和细菌耐药性检测:1加强抗菌药物的审批管理 2 加强抗菌药物上市后的监管3开展抗菌药物使用量和细菌耐药性的调查研究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1严格掌握用药剂量2 有针对的使用窄谱抗生素 3 尽量非经口用药4保护厌氧菌 三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纠正微生态平衡失调,保护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等功能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特点:1调整微生态失调2 生物拮抗3 改善微环境4生长促进5治病防病。 益生菌:是指可以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益生元: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合生元: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即含有益生菌,又有促进益生菌生长的益生元。第四章环境与环境污染概论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 有限性3 潜伏性4 不可逆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扩大性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转自中科院救星益生菌小组编辑 文章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发布时间:2015-12-09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但不可否认的现实却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一直困扰着大家,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逐步变化及环境污染的影响,近年来各种慢性病更是呈井喷趋势。虽然人们常说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吃的东西比以前营养丰富了,国人的健康水平却并没有明显改善,一些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 号杀手,医院往往是人满为患。大家不禁要问: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又是什么?真正健康的身体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微生物与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肠道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却非常有限。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但由于缺少直接的证据,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重新引起重视,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一些国家相继实施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并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有数据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栖息着总数约10的14次方、1000-2000 余种、重量约为1-2 公斤 的微生物。这些肠道微生物编码基因的总数超过330 万,约为人类 编码基因总数的100倍,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的第二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与人体基因组一起,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的健康。 肠道微生物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共生、益生和病原微生物三大类,其中主要是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和噬菌体,它们在人体肠道中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此庞大的肠道微生物群体通过与宿主的长 期协同进化,已经成为一个与人体密不可分的后天获得的重要“器官”。肠道微生物这一“器官”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物质代谢、生物屏障、免疫调控及宿主防御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帮助人体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还能够合成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供我们利用,并可以将产生的毒素加以代谢,减少对人体的毒害。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种类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脂肪的饮食可以导致有益的双歧杆菌减少甚至消失。因此,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对于维持人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物质合成与代谢功能外,肠道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密切。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维持肠上皮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还通过调节肠道粘膜分泌抗体作用于肠道免疫系统,并进一步影响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因此肠道微生物又被认为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微生物维持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选修课 学年论文题目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新定位,阐述了当今人们对微生物的错误理解的一次梳理,。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 正文: 微生物学在它诞生之初,引起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也正是这门科学对于防治人类和家畜传染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微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家畜繁育的病原菌,阻挡或者消灭它们就能防治疾病。由于巴斯德用不可动摇的实验证据否定了生物自然发生的可能,兼之一整套微生物学方法的建立和完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发现病原微生物最频繁的时代,几乎每年都有能导致严重疾病的病原菌被人类缉拿归案。 1.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传染病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例如,世界各地一度似乎销声匿迹的结核病,近年来却死灰复燃,患病率节节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百万人中,有3分之一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1.1消灭病原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首要任务 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罪魁 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 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微生物学甚至比 别的学科重要得多,如果人类被病原微生物消灭了,其它科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验,但不一定了解为什么会生病。人和动植物都会患病,但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例如血吸虫病是较高等的软体动物引起的,肺 癌多半由环境因素(如吸烟)造成,流血不止的血友病则是遗传性疾病。虽然今天不 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例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的比 例逐年在增加,然而大量致病微生物却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是人 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治疗, 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也是微生物学的首要任务。 1.2病原微生物简介 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我们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

人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人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 摘要:人体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对于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通过对其分布、生理作用及功能的研究以及微生物和宿主的关系可以充分了解人体微生态平衡的意义及作用,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微生物菌群;微生态;微生态失衡; 前言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指栖息在人体皮肤或黏膜上,并随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定植在宿主皮肤上或肠道黏膜等的微生物群落。1950年,我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魏曦提出菌群调整疗法,即把正常菌群的成员制成活菌制剂给病人服用来辅助缺失或减少的细菌,即“促菌生”——需氧腊样芽胞杆菌。此外,目前医学上广泛使用的菌剂还有大肠杆菌活菌制剂(Colibiogen),乳杆菌活菌制剂(Lactobiogen),肠球菌活菌制剂(Enterococcobiogen)等。 人体所携带的菌群分为正常菌群和过路菌群两种。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有1014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人体所携带的微生物总量十分巨大,约100万亿个。菌群种类更是高达1000余种。总重量约1271克,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其中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仅有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这些

(完整版)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 所属栏目: 新品快报加入时间:2006年6月8日16:30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1、什么是健康?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里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是人的自我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人类希望拥有的最大最重要的财富。 2、什么是亚健康? 答: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为亚健康。 3、亚健康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饮食不合理。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缺乏时,都会导致机体失调。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出现这种状态。(2)休息不足,起居无规律,睡眠不足,休息不正常。(3)紧张程度过多,压力不大。(4)长久不良情绪影响。 4、我国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状况如何? 答:4月8日在北京举办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是非健康的,70%的人处于亚健康。

5、什么是人体微生态? 人能在自然界生存,与环境、空气、水、土壤、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大家都能看得到或感觉到。研究这种关系及相关作用的科学称为宏观生态学。但是,生物在自然界不但有一个看得见的大(宏)环境,还存在着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那就是微生物。特别是人体微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其数量之多,超过人体的细胞数。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与人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作物质、热量和信息三方面的交流。它们对人体的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人与微生物这种平衡关系是人体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和微生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是一种时刻不能脱离的终生伴侣关系。也就是说,在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6、人体内细菌有多少,分布在哪里? 人从一出生就处于微生物的包围之中,凡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等皆有微生物存在,形成了人体的微生态环境。据瑞典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健康成人体内和体表携带细菌约1200克,其中分布在眼睛1克、鼻子10克、口腔20克、皮肤20克、阴道20克、肠道最多,细菌重量约1000克。其总和的体积约有人的肝脏那么大。人体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大概有数百种。如果以个数来计约100万亿个,而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为60万亿个。可见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比构成人体的细胞数还要多近一倍。如果将这些细菌逐个头尾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10万千米,可围绕地球两周半。这些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人形成共生关系。许多微生物对人不仅无害,而且有益。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flora of microbe)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of bacteri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住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7、人体健康菌有哪些作用? 答:◆营养作用:益生菌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比如糖、酯代谢及微量元素代谢,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 K 、维生素 B1 、 B2 、 B6 和 B12 等。 ◆免疫作用:益生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促进 B 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增加 NK 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提高。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全面定植,繁生,对人体肠道起到生物拮抗保护作用,是肠道的卫士。在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外来的细菌,使外来细菌不能定植或被益生菌的代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乳酸菌表面有能与肠粘膜细胞牢固结合的特异性物质,推测可能是脂磷壁酸或肽聚糖,或细胞蛋白,或者其中二者,或三者全部。这些特异性物质被称为粘附素,乳酸菌通过粘附素与肠粘膜紧密结合,在肠粘膜表面定植占位,是形成生理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该屏障可以抵御外来细菌的入侵,维持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定植后的乳酸菌在体内发酵乳糖,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道pH值降低。肠内处于酸性环境,对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拮抗作用。低pH值有利于肠道蠕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阻止致病菌的定植。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产生的H2O2能抑制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双歧杆菌和某些乳杆菌产生的孢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由于这些糖是致病菌素的潜在受体,所以通过酶的作用,将其分解,阻止致病菌毒素对上皮细胞的粘附。不少乳酸菌产生细菌素如乳酸毒素、双歧杆毒素,对葡萄球菌、棱状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有拮抗作用。此外双歧杆菌还可将结合的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游离胆酸对致病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易位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易位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纵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位向周围转移,横向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位向组织的不同层次转移[3]。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细菌发生纵向或横向转移,但在原籍菌的生物拮抗和宿主的免疫机制的作用下,不会引起微生态失衡。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是滥用抗生素,使常驻菌的定植抗力下降,菌群的平衡失调,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增生,并不断向周围扩散,使转移的数量过大,易位成为可能,一旦易位发生,微生物屏障就遭受破坏、导致体内微生态平衡的失调、紊乱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易位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的,易位后反而成了致病菌——机会致病菌,对人体有害。如肠球菌在肠道和口腔部位是正常菌群,但由于菌群失衡或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该菌可通过粘膜渗透,易位(纵向转移)于心脏、脑、尿道、胆道等部位则可分别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尿道炎及胆道炎等疾病。 乳酸菌可防止肠道菌群发生易位,其作用机理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乳酸菌直接参与构成肠道定植抗力,阻止病原菌的定植和入侵;第二,对肠道有营养作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陶金华,狄留庆 ,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 (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1 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 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 ·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454148949.html,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https://www.360docs.net/doc/454148949.html,

肠道微生态平衡

一、什么是肠道微生态平衡?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构成肠道菌群的各个细菌成员保持着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平衡,即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是数量最多的成员之一,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一旦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腹胀、腹泻、便秘、消化不良、水土不服等肠道菌群失调的症状。肠道感染、滥用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放化疗均可造成菌群失调。补充双歧杆菌或双歧因子(低聚糖类物质),重新建立肠道微生态平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什么是双歧杆菌? 法国科学家Tissier于1899年首先利用涂片法观察婴幼儿大便,并从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出了双歧杆菌,他发现健康婴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8%以上,婴儿的健康与该菌在肠道中的数量密切相关。 双歧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在显微镜下,呈"Y"或"V"型分叉,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棍棒。双歧杆菌主要存在于大肠(结肠、直肠)中,发酵糖类产生乙酸和乳酸。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叫低聚糖的物质(低聚果糖、异麦芽胚糖等),可以被双歧杆菌选择性利用,而不会被其他肠道腐败菌利用,起到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双歧因子"。 三、双歧杆菌的健康保健作用 ·生物屏障作用:双歧杆菌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可以在肠道粘膜的表面形成一层“菌膜”,组成一道生物学屏障,组织有害的致病菌的入侵。此外,双歧杆菌在繁殖过程中发酵糖产生大量醋酸和乳酸,可以酸化肠道,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可以防治腹泻、便秘等病症。 ·营养作用:合成多种维生素,B1、B2、B6、B12、叶酸、尼克酸、泛酸等。双歧杆菌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可以促进铁、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 ·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促进一些细胞因子和抗体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这对于婴幼儿来说极为重要。 ·抗肿瘤作用:双歧杆菌具有降解、清除致癌因子的能力,抑制肿瘤的形成和生长。我们利用双歧杆菌对小白鼠的肿瘤进行试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不但双歧杆菌活菌具有抑制肿瘤的活性,双歧杆菌死菌或细胞成分也具有相同的作用。 因此,中老年朋友适当补充一些双歧杆菌进行保健,是相当重要的。 四、如何根据自己健康需要选购双歧杆菌类产品? 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双歧杆菌类的微生态制品可以分为三大类: 含有双歧杆菌活菌类:主要是药品、保健品。 含有双歧杆菌发酵后的活性成分,双歧杆菌含量很低或已灭活。 含有促进双歧杆菌生长促进剂(双歧因子)的产品。 选购时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要随意扩大双歧杆菌活菌类制品的功用和适应症。双歧杆菌主要针对菌群失调引起的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②肠道菌群,尤其是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在使用抗菌素、激素等药物后受到破坏,出现菌群失调,所以婴幼儿更应合理使用抗菌素,经常喂养补充含有双歧杆菌的食品保健品。2岁以内的小婴儿在秋冬季节可以规律地补充双歧杆菌,防治轮状病毒性肠炎。 ③由于双歧杆菌是厌氧菌,不易长期保存。因此,注意购买时应注意产品的的剂型(固体型的由于采用冻干工艺保存期较长,液体剂型中活菌不能长期存活。)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 ④活菌类产品与双歧因子同时使用,治疗保健效果更好。 五、超强双歧因子-低聚木糖 低聚木糖由2—7个木糖连接而成,为竹笋等植物的组成部分。不被唾液、胃液和肠消化液所消化分解,人体不吸收,但能被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分解利用,因此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繁殖,润肠通便,被誉为“超强双歧因子”。具有稳定性好、口感好、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亚健康的关系4.14

畜禽亚健康和肠道微生态失衡 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和机体健康息息相关,正常菌群能够发挥免疫调节的重要功能,对于机体抵抗各种各样的疾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亚健康与消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各类微生物在机体内的内环境中形成一种微生态平衡,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体内微生态往往失衡,肠内的有益菌群的减少,而导致有害菌群及机体毒素就此会占据优势,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平衡状态下,肠道这些微生物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起着各种各样的有益作用。一旦生态平衡受到迫害,造成失调,体内有害菌大量繁殖,就会受到感染,造成疾病的发生,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机体最重要,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亦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肠内大量微生态时刻处在动态当中,亚健康和微生态失衡具有密切联系,几乎所有引起亚健康的诱因都可能导致肠道微生态的失衡。肠道微生态的失衡既是亚健康的结果,同时也可能加重亚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 1 、肠道菌群失衡与二重感染 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机体内外环境保持着平衡状态,对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形成菌群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进而使菌群失调加剧,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抗生素应用不当是引起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抑制了正常菌群的生长,实际上是使肠道无菌化。当正常菌群遭破坏,肠道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某些耐药菌和外来致病菌就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症。 2、肠道菌群失衡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正常小肠上段细菌很少,若小肠上段细菌大量繁殖,结肠及小肠下段的细菌出现上移,造成小肠的细菌增多,进而使结合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影响脂肪的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1、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 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是由C,H,O,N,P,S以 及其他元素构成的。其种类之繁多,数目之庞大,超乎我们的相 像。(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 芝等。) 2、 分类: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 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 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並不能视为一种生 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世界上最大的微生物和最小的微 生物。1985年Fishelson、Montgomery及Myrberg三人发现一种生 长于红海水域中的热带鱼的小肠管道中的微生物,这是当时世界 上所发现最大的微生物。它外形酷似雪茄烟,长约200~ 500μm,最长可达600μm,体积约为大肠杆菌的100万倍,这种 微生物并不需要由显微镜观察便可直接由肉眼察觉到它的存在。 目前最大的微生物则是1997年,由。Heidi Schulz在纳米比亚海岸海洋沉淀土中所发现的呈球状的细菌,直径约100~750μm。 这比之前所提的微生物大上100倍。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小的微生 物是支原体,过去也译成“霉形体”,它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 之间的单细胞微生物。地球上已知的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 大小约为100纳米。支原体一般都是寄生生物,其中最有名的当 属肺炎支原体,它能引起哺乳动物特别是牛的呼吸器官发生严重 病变。 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1.导致传染病的流行。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2.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3.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投资2班 姓名:黄鑫 学号:20151674

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其应用 摘要: 很多人认为,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人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即便有关也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事实上,微生物和人类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们身体的表面和内部,尤其是在肠道里,不为人知地“居住”着许多微生物。在人体内,渺小的微生物最有“发言权”。一百多年来世界上有一批批科学家在不懈地努力进行着有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体内有2公斤重的细菌,但是其中只有大约20%可以被培养和研究。绝大多数的“人体房客”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它们对人体的健康也还不被理解。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肠道生态系统生理功能食品应用 1.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泌尿、胃肠道四个微生态系统。以肠道微生态系统最为主要、最为复杂。人肠道中的细菌细胞数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 %。肠道菌约400 ~500 种,分为原籍菌群和外籍菌群,原籍菌群多为肠道正常菌群,除细菌外,人体还存在正常病毒群、正常真菌群、正常螺旋体群等,各有其生理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的稳定性,它对人类抵抗肠道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维持其稳定性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利用蛋白质残渣合成必需氨基酸,如天冬门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等,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一旦缺少会引起多种疾病。 2.肠道菌群 2.1双歧杆菌 双歧杆菌是有益菌的代表,它是乳酸菌的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呈叉状,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细菌,栖居于人体没有氧气的大肠中。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随年龄而异,在母乳喂养的初生婴儿的肠道中最多,几乎达到肠道总细菌量的99%以上,它起着保卫婴儿健康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数量逐渐减少,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