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

合集下载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

司马迁《史记》中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观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其对后世影响。

2. 司马迁的历史观2.1 历史的客观性司马迁强调历史是客观存在的,记录历史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个人主观意愿或政治偏见。

他奉行"察物情而动心"的原则,力求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2.2 高瞻远瞩司马迁具备深入思考和洞察未来趋势的能力,在《太康地记》中他不仅回顾了先秦时期各国争霸之战略,还预测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趋势。

2.3 强调人物作用司马迁关注历史中重要人物的作用,并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展现历史中个人英雄与悲剧的存在。

他倡导史书应该详记杂事、激励进取,以此来启示后代人。

3. 司马迁对历史观的传承3.1 继承先秦历史学司马迁在《太康地记》中继承了先秦时期类似于"春秋繁露"之类的纪事本末体文风,同时保留了注释和评论等元素。

这种传承使得《史记》更富有阅读性和可读性。

3.2 整体观念的塑造司马迁创新地采用纪传体写作,《史记》将帝王纪、列传等不同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历史记载。

这种整体观念对后世编纂大型通志有着重要影响。

3.3 历史教育思想司马迁着力揭示历史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历史教育培养民众对社会政治变革进行透彻思考,并警示后世君主应遵循正确的治国理念。

4. 司马迁的历史观对后世的影响4.1 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司马迁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影响深远,他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编纂通史的基础,并成为学者研究历史和撰写著作的重要参考。

4.2 对社会政治产生启示司马迁强调人物作用和历史教育思想,在后世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与变革,对于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提高民众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

4.3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司马迁通过《史记》将先秦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化价值观传承下来,使得后世能够更好地认知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司马迁的文论观

司马迁的文论观

讨论司马迁的文论观之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司马迁,西汉夏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在文论方面的贡献很大,一方面体现在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另一方面体现在提出了文艺观点“发愤著书”说。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

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

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

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

(二)“发愤著书”说的来源:首先,司马迁这一观点的提出,与他不平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于败将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汉武帝征求大家的意见。

而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些公允的话,被认为是反对朝廷,最终被残忍处于腐刑。

经受这一奇耻大辱,让司马迁看清了本欲讴歌的武帝“盛世”的狰狞本质,促使他通过写书来宣泄愤怒。

其次,除了现实因素外,“发愤著书”也有着思想来源。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可以怨”的理论,强调文学创作怨刺时政,补敝起废的作用,但在情感论上又突破了“诗可以怨”中那种温柔敦厚的风气,大胆提倡“愤”的情感作用。

关于这点的论述,司马迁以屈原的《离骚》为例。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

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风格剖析引言《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创作完成。

司马迁作为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文人,他在《史记》中展现了独特的史学观和独特的历史写作风格。

本文将对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进行剖析。

司马迁的史学观1.鉴往知来:司马迁注重从历史中挖掘教训,并以此来指导当代社会。

他认为通过对过去人们因果关系和道德规范的把握,可以使得现实社会更好地运转。

2.尊重事实:司马迁注重收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并崇尚真实性。

细致而全面地收集事实是他进行历史写作和研究的基础。

3.批判思维:司马迁以客观、理性、批判性思维揭示历史中权谋诡计、捧心腹之珠,对当政者及时提出建议和批评,他坚持在史书中展示真相。

司马迁的历史写作风格1.笔墨飘逸:司马迁的文字流畅、雄辩,并具有文学性。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史书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成为文学欣赏对象。

2.章回体结构:《史记》采用了一种名为"章回体"的结构,以不同的章节顺序故事串联起来。

这种写作方式注重整体布局和连贯性,并且给予读者更多选择。

3.人物刻画:司马迁善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细致入微地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心理等方面,使得历史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4.立足实践:司马迁关注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现象与社会规律,努力以实际发生过的事件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

他在分析过去时期的经验教训和发展动态时,寻找规律并进行总结。

结论由于司马迁独特而卓越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风格,《史记》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历史著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兼具文学艺术性和历史学科性,在揭示历史真相和理解当时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人物。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

司马迁的历史观[5篇范例]第一篇: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基于《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说到史书,《史记》不可不谓之经典。

如果读史不读史记,也算枉读。

因此本次读史活动,我选择史记为我研读的对象。

除去表、书外,史记中12篇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30篇记载功臣诸侯等的世家,更有69篇记录形形色色人物的列传,上至君王,下至游侠,司马迁毫无偏心,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跃然纸上。

气势恢弘大气,纵横一生时运笔潇洒撰写轮廓,专注一事时细致柔腻,突出细节,刻画得让人犹如亲临现场,置身当时。

读之趣味横生,加之其文笔妙笔生花,史中离骚,完全不会使人倦乏。

然而,最最让我感慨万千,也是我们读史最应关注和学习的,还是蕴藏其中的,史者本身的历史观。

所谓读史如明镜,以古鉴今该是如此。

以下本文将剖析司马迁的历史观,从而得出我们今天为何读史的结论。

鉴于《史记》本身太过恢弘,我决定截取其中《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来进行分析,防止过于概括虚空。

关键词:历史观史记读史一、成败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似乎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的观念就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观念里。

尤其作为史官,领统治者的饭票为统治者做事,为统治者唱赞歌是很普遍的事情。

然而,司马迁笔下与汉朝高祖争锋的项羽却是顶天立地的形象。

司马迁从未因他最终失了天下就丑化他,恰恰相反,司马迁甚至把他列入到本纪一卷中记载他的事迹。

如我们所甚至,列传是记载帝王身份的事迹的。

而项羽不仅争天下失败,而且在其极盛时也只是自号“西楚霸王”,并未称帝。

然而位列本纪12篇之一不得不说是司马迁对于他人格魅力的欣赏和他抗秦促进统一功绩的认可。

这就是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成败观。

同样的还有陈涉世家等,司马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对于那些失败者未加轻易鄙薄,对于他们的历史功绩一一认可,把他们的历史身份拔高,表现了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也显现出他灵活的思路,开放的胸怀,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站在高台上俯瞰的历史心胸。

细看项羽本纪中怎样塑造了项羽的英雄形象。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传世经典之一,由司马迁撰写完成。

这部工程宏伟的史书包含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内容,并以其独特的历史观和精彩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讨论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观和他特有的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历史观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历史学家之父,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在《史记》中得到了体现。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镜子,是可以从中汲取教训、指导人们行为的宝贵经验。

他通过深入研究和整理大量历代文献资料,以及自己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问题的思考,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到的历史观。

司马迁强调了对于事实真相的追求和准确性。

他坚信只有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才能给后人提供有价值的教训,并且通过详细描写古代人物和事件来还原历史。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历史中的道德评判,认为历史应该以佳话记载正人君子,并以劣事列举暴殄天物之辈。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展示了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关注民众生活的观点。

他深入挖掘并记录了众多历代统治者和著名人物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困苦。

可以说,《史记》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中国文化及其演变过程的强烈关注。

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写作风格,使得这部史书异军突起,并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首先是司马迁流畅而严谨的文字表达。

他运用大量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倒装等,使文章生动而有力。

同时,他紧密结合实际情节编排,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兴趣,并通过这些情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其次是司马迁对于人物塑造的精准描写。

他通过详细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使得人物形象鲜活而栩栩如生。

同时,司马迁也非常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还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演变过程中各个角色所扮演的角色。

最后是司马迁对于独立思考和审视权威观点的态度。

他在《史记》中经常直接引用与官方历史观不同或相左的观点并进行解释,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真相追求与正义之心。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

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与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概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

本文将讨论《史记》中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之处。

司马迁的史学观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司马迁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融合了诸子百家思想,并提出“三纪”、“八志”的理论,旨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并深入剖析人性、人伦和社会道德。

2. 整体观与综合研究司马迁主张将历史整体看待,不只关注个别事物或人物,而是力求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通过综合研究来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写作方法的创新1. 纪传体结合编年体《史记》采用纪传体与编年体并用的方式进行写作。

其中,“纪”部记录了各朝代的历史事件,而“传”部则详细记载了各位重要人物的事迹。

这种结合方式丰富了叙述手法,使得读者既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又能深入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2. 考据与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不仅进行了广泛的考据工作,力求收集到准确可靠的历史资料,还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人物行为进行分析与研判,司马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3. 论证推理与启发思考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运用类似论证推理的方法,在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与反驳。

这种启发式思考让读者产生思考与探索的欲望,并促进了对历史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

结论司马迁通过他独特的史学观和创新性的历史写作方法,《史记》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座珍贵而有影响力的里程碑。

他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也为后代史学家树立了榜样。

同时,司马迁的史学观和历史写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

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史学观是什么1、力求真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陈桐生中国史记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中国早期史学就有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和未来帝王政治提供史鉴的传统,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说法更将史学提升到指导帝王政治的理论基础之高度。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在作《春秋》时‚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就是说孔子的著述宗旨本来是要制定一套王法,但他却没有采取正面论述的形式,而是把自己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蕴含在寓有褒贬的字里行间,例如他的历法思想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借论载日月的‚书法‛来表达,他把正礼乐的意旨寄托在记述列国诸侯朝聘的过程之中。

《汉书》的说法代表了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汉人对《春秋》的看法。

《史记》以上继孔子《春秋》为旨归,司马迁的史书著述重点显然是放在作为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学术内容之上。

也就是说,记述史事是‚表‛,史事中所寄寓的政治文化学术观点是‚里‛;史事只是载体,史事中的文化学术观才是精髓所在。

因此在《史记》的中国通史中内涵着一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这个文化学术史是《史记》通史的灵魂,通史赖文化学术史而获得了生命,司马迁本人的全部人生期望值也都建立在这个文化学术史观之上。

把这个文化学术史观从《史记》的通史文字中离析出来,我们就可以对《史记》的内容、结构、主导思想倾向等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史记》内容来看,司马迁的文化学术史观大体上有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对文化学术巨大价值的认识而注意论载历史上文化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和学术源流;二是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的枢纽人物;三是在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思想方法指导下将诸子百家之学整合在《史记》学术体系之内;四是通过‚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而将王官学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整合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此前学者们对司马迁的文化学术观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讨论,显然这个重要问题被忽视了。

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此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提纲式的讨论,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方家的批评与指导。

司马迁对文化学术价值的认识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从自身发愤著书的痛苦生命体验中感悟到文化学术著述是士人补偿人生灾难、使自己流芳千古的最好方式,《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对此均有深刻生动的阐述。

二是从孔子、战国诸子、汉代经师等先贤的文化学术活动中获得启示,体悟到学术创造是文化人以学术思想批评历史、指导现实和未来政治的安身立命的根本。

特别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写《史记》正值汉家高举孔子旗臶从事受命改制事业之际,因此孔子作《春秋》‚贬天子,退诸候,讨大夫‛、‚以当王法‛的风范尤其使司马迁认识到文化学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大价值。

基于这种认识,司马迁为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学术建树的文化人作传,将立言放到与立德、立功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地位。

《史记》中的《十二诸侯年表》、《孔子世家》、《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都是记载文化人生平事迹的重要篇章,其它传记中也程度不同地记述了文化人的学术创作活动。

被司马迁写入《史记》的儒家人物有孔子、晏子、孟子、荀子、孔子的几十名弟子、公孙固、虞卿、叔孙通、陆贾、贾谊、公孙弘以及申公、辕固生、韩婴、伏生、高堂生、田何、董仲舒、胡毋生等一大批汉代经师;道家人物有老子、关尹子、庄子、刘安等;法家有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李斯、韩非、晁错、张汤及一批酷吏;墨家有墨翟;阴阳家有驺衍、驺奭、张苍;纵横家有苏秦、张仪、范雎、蔡泽、蒯通、邹阳、主父偃等;兵家有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韩信等;名家有公孙龙子、惠子、毛公;杂家有尸子、吕不韦文人集团;术数家唐都、落下闳等等。

司马迁对于历史上文化人著述之事随时予以著录,如《夏本纪》载:‚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胤往征之,作《胤征》‛。

《殷本纪》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作《汤征》‛;‚伊尹……作《女鸠》、《女房》‛;‚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

《孟子荀卿列传》载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作《主运》‛。

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魏公子列传》载:‚当是时,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郦生陆贾列传》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

……号其书曰《新语》。

‛司马迁每于文人发愤著书之处都特别强调,如《史记〃平原君列传》载虞卿著书之事:‚魏齐已死,不得意,乃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曰《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凡八篇,以刺国家得失,世传之曰《虞氏春秋》。

‛论赞又说:‚然虞卿非穷愁,亦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云。

‛《虞氏春秋》在学术上并无大的建树,但司马迁却在传记中反复致意,刻意表彰虞卿在困厄之中奋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的卓绝精神,视虞卿著书为他生平重要业绩。

《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更是历数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前贤发愤著书的事例,以此来激励自己的著述事业。

可见司马迁是将文化学术创造看作是历史人物垂名青史的重要手段,把文化学术著述看作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迁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人的学术观点,他在《史记》文化人传记中论载了他们的学术建树,以学术创造作为文化人‚及时立功名‛的体现,视文化学术业绩为文化人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对某些学术的评论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如《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司马迁在这里不仅概括地论述了老庄诸子的学术要点,而且梳理了道家与黄老刑名学说之间的学术源流,使人们对战国秦汉之际黄老刑名之学的流变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代治中国思想史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世纪出土的黄老著作不断地为司马迁的论载提供证明。

战国典籍有些已经亡佚,这样《史记》中对这些典籍的记述与评介就显得弥足珍贵。

如战国时期轰动一时的阴阳家巨子驺衍的代表作《终始》、《大圣》、《主运》均已不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驺衍学说的内容、特点有系统全面的评述,这些评述文字成为今天学者论述战国阴阳学派的重要文字依据。

他的《史记》大量地吸收了汉代的今古文经说,由于汉代今古文著作大多亡佚,因此《史记》所论载的经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今古文经学两大阵营旷日持久的论战的重要依据。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学术流派异彩纷呈的时代,因此司马迁非常注意梳理学术源流,《史记〃儒林列传》等篇章中都有不少论载经学和诸子学的学术传授的文字。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其父司马谈学术渊源:‚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司马迁秉承家学,因此司马谈这三大学术出处也正是司马迁本人天文学、《易》学、道家之学的来源。

又如《乐毅列传》载:‚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乐臣公、乐瑕公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后代,司马迁借叙述乐毅后代而论及黄老源流,这绝非《史记》中的闲来之笔,而正是司马迁高度重视学术源流的生动体现,它使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传授系统一目了然。

再如《仲尼弟子列传》载《易》学传授体系:‚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甾川人杨何。

‛这一节文字与《儒林列传》中所载《易》学传授系统合起来,完整地勾勒了战国秦汉《易》学发展线索。

《史记》记载文化人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以及学术传授系统,保留了从上古三代到秦汉之际的丰富的文化学术史料。

读者可能要问:司马迁对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大势有没有一个通览全盘的史的观念呢?有!这就是下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司马迁确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学术史观。

以孔子作为中国文化学术发展中的枢纽人物,是这个文化学术史观的灵魂。

孔子在中国文化学术发展过程中的枢纽地位,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儒家在长期的继承发展孔子事业的奋斗过程中确立的,春秋公羊学派对此贡献尤伟。

儒家认为上古五帝和夏商周三代都曾创造过王道政治的黄金时代,形成了以德治为核心内容的王道文化传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史记〃太史公自序》载董仲舒语)——儒家六经从不同层面共同体现了上古三代所形成的王道文化精神。

但是自西周末年以来王室衰微礼乐崩坏,执盟坛牛耳的春秋霸主们着眼于以武力征服为主要特点的霸权政治而不重文化,王道文化传统由此中断了。

孔子以一布衣而心忧天下,他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但是当时各国诸侯都不能用他,孔子在道不行的情况下不得已而删述六经,特别是因史记作《春秋》制定黑统一王之法,等待着后世圣王将其付诸实施。

孔子以后虽然经历了‚道术为天下裂‛亦即百家争鸣的学术分化过程,但是社会发展大趋势是重建王道盛世,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学术使命就是要落实孔子在六经之中所寄寓的王道主张,在新的层次上回到上古三代学术一统的境界。

这个学术史观将中国文化学术发展史描述成一个王道文化传统形成——中断——重建的历程,它表达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特别是儒家渴望在孔子旗臶下重建王道理想政治局面的心愿,其中充满了改革现实创造未来的革命精神。

司马迁接受了儒家特别是公羊学派的学术观点,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描述了西周末年王道陵迟诸侯力政的政治文化背景,揭示了孔子在乱世之中沧海横流的文化巨人气魂:‚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

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