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2),推荐文档
物理必修2精品教案

新人教高中物理必修2精品教案[整套]目录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2)第一节追寻守恒量 (2)第2节功 (4)[难点精析1] (9)[难点精析2]功的公式W=FScosα中位移的意义是指力的作用点的位移,若物体可看作质点,则位移就是物体的位移。
而Scosα是力F方向上的位移。
(11)[活学活练] (14)[能力提升] (16)第3节功率 (19)[活学活练] (24)〖能力提升〗 (26)第4节重力势能 (27)〖基础达标〗 (31)〖能力提升〗 (33)第5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35)〖能力提升〗 (40)第6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41)第7节动能和动能定理 (43)[综合拓展] (48)2L/3 (60)2L/3 (60)A (62)C (62)D (62)2L (63)30°° (63)第9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6)第10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74)A (73)B (73)C (73)D (73)〖总结归纳〗 (84)第六章曲线运动 (90)第一节曲线运动 (90)[活学活练答案] (97)[能力提升答案] (98)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99)[基础达标答案] (107)第3节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113)知识点2 平抛运动的规律 (114)第4节抛体运动规律 (123)[综合拓展] (129)[基础达标答案] (132)[能力提升答案] (134)第5节圆周运动 (134)第6节向心加速度 (144)第7节向心力 (151)第八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162)〖总结归纳〗 (174)〖情景发散〗 (175)本章要点追踪: (175)第1、2节行星运动、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83)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 (189)第4节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 (195)第5节宇宙航行经典力学局限 (203)总结 (229)本章要点发散 (230)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一节追寻守恒量〖精讲细讲〗〖知识点精讲〗知识点1:势能和动能(1)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高中物理必修2全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册教案
第一课:力和平衡
学习目标:
1. 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物体平衡的条件
3. 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受力的场景,引起学生对力的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和种类,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介绍物体平衡的条件,如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
4.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 引导学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体平衡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搜索一些实际场景中的力的应用例子,并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
评价标准:
1. 能够准确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
2. 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能够应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场景和练习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力和平衡的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的全套教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等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一年级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概念和原理,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了解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具备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5)具备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能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营造和谐、平等、尊重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案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教案必修2教案简介该教案是为高中物理必修二全册编写的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必修二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本教案采用简洁的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中没有法律复杂性和障碍。
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斜面、弹簧和摩擦等基本力学概念;2.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和功率等物理定律和概念;3. 掌握运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计算方法和公式;4.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力学1.1 重力和斜面- 引入重力和斜面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解释力学中的重力和斜面问题;-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进行课堂讨论。
1.2 牛顿第二定律- 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和公式;- 分析运动过程中受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通过练题和实验来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3 弹簧和摩擦- 讲解弹簧和摩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分析弹簧和摩擦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设计实验来观测和验证弹簧和摩擦现象。
第二单元:功率2.1 功率的概念- 解释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分析功率对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影响;- 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验来让学生理解功率的重要性。
2.2 机器和能量转化- 引入机器和能量转化的概念和原理;- 探索不同机器对能量转化的方式和效率的影响;- 通过练题和实验来巩固学生对机器和能量转化的理解。
2.3 功率的测量- 讲解功率的测量方法和工具;- 演示如何使用功率计测量各种电器的功率;- 引导学生参与测量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书面或口头测验,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公式的掌握程度;-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和参与度,观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结语通过本教案的实施,相信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必修二物理的知识和概念,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篇1: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3、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才能目的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浸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情感目的通过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局部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讲解例题例题1:地球的半径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
在赤道上空有一颗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通讯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答复: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明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例题2: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
求万有引力恒量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学生在解决此题后,老师提出问题: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学生答复后,老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出色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课题:热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热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热力学概念与物体间的热交换关系的理解。
教学内容:
1. 热力学基本概念的介绍
2. 热量、温度、热平衡的概念
3. 热力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热力学基本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介绍热力学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热量、温度的概念,并讨论热平衡的条件。
3. 锻炼: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4. 实践:设计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反馈。
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例子,了解热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热力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
但在实践环节,需要更多互动和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数据整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动量与冲量1.1 动量的概念•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守恒定律1.2 冲量的概念和计算•冲量的定义•冲量的计算公式1.3 动量定理和冲量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含义•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含义第二章机械功与机械能2.1 功的概念和计算•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单位功的定义和计算2.2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分力的功•弹力的功•重力的功•合力的功2.3 功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功率的单位2.4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重力势能•机械能的损失和转化•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应用第三章电磁感应3.1 磁感线•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磁感线的画法和规则3.2 电磁感应现象•磁感线切割导体产生感应电动势•线圈中的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感应电流的计算公式第四章电磁场4.1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电场力和电场势能4.2 磁场的概念和性质•磁场的定义和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和计算4.3 电磁感应的产生和应用•感应电磁感应和自感现象•引入电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电磁感应在发电机和变压器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物理规律和定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一些实际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动量与冲量课堂导入:•观察两辆运动车的碰撞现象,引出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实验探究:1.实验1:小车碰撞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小车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化,探究动量守恒定律。
2.实验2:球的抛射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抛射球的轨迹和速度变化,探究冲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
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用实验的方法描出平抛运动的轨迹。
2.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否为抛物线。
3.根据平抛运动的轨迹求其初速度。
二、实验原理1.利用追踪法逐点描出小球运动的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 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
3 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
运动。
4 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
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
(变、不变) ,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
速度方向是沿
2.老师点评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 度的方向呢?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
侧。
2 曲线运动一定是课堂实录】
【诱导】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 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探究】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展示】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评议】 :1.学生小组互评
M 到 N 的过程速度大小的变化为
请做图分析: M
M
V
N
N
F
【课堂小结】
1.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速度的有可能变化,速度的方向一定变化。 2.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所
以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也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4
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学习目标
结论:做匀速直线运动。 实验 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放一条
形磁铁,小球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讲做加速直线运动或者减速直线运动。 实验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运动方向一侧放一条形磁铁,小球
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结论:小球将改变轨迹而做曲线运动。 总结论:曲线运动的条件是,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物
高中物理必修 2 教案
第一章 抛体运动
第一节 什么是抛体运动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3. 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4.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诱导】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
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
【新课教学】
【探究】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动 的分运动。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 什么是曲线运动
2. 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
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2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 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 A 点不远处取一 B 点,求 AB 点的平均
速度来近似表示 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 么 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 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实验 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具有某一初速度的小球,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 学生实验
动轨迹是:
V0 V0
V0
V0
F
F
F
F
A
B
C
D
3
解析:
例题 2、一个质点受到两个互成锐角的 F1 和 F2 的作用,有静止开始运动,若运动中保持 力的方向不变,但 F1 突然增大到 F1+F,则此质点以后做 解析:
例题 3、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 v 做曲线运动,已知
运动过程中只受一个恒力作用,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自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 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 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 教学步骤:
A
移动到
B
所 用 的 时 间 。C:
然后,将玻璃管重新倒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
体运动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四、曲线运动的性质 问题: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
学生思考讨论
【应用】 问题引导:
速度是 (矢量、标量),所以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
,也就具
有
,因此曲线运动是
。
结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课堂训练】 例题 1、已知物体运动的初速度 v 的方向及受恒力的方向如图所示,则图中可能正确的运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 3、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 4、理解合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分运动合成的。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合运动和分运动 【展示】 (1) 做课本演示实验:
5
a 在长约 80—100cm 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
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金。 b,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匀速上升,做直线运动,记下它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