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导语】从古⾄今发⽣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们会将它们的伟⼤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风靡⼈间!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名医传奇故事 华佗是古代三国时的神医,他料病如神,预知⽣死,治疗神奇,⼿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医术学得那么好的吗? 华佗⼩时候失去了⽗母,母亲因病⽽死。

华佗发誓,长⼤以后⼀定要做个医⽣,治好百姓的病。

于是,他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华佗出了京城,听说某某⼭上有⼀座庙,庙⾥有⼀位长⽼医术⾼明,他风餐露宿,爬⼭涉⽔,不管乔风下⾬,还是不停⽌学医的征途。

过了⼀个⽉左右,他终于到了,但由于过度连劳累,突然放松所经以就倒下了。

那位长⽼救了他并收他为徒。

长⽼开始让华佗⼲些粗活,但华佗做什么事都全⼼全意,没有半名抱怨的话。

后来,华佗发现,长⽼把⾃⼰的医术的精华和⼼⾎都记录在⼏本题⽬叫《医案》的书上,量是他总是找准时机看上⼏眼。

长⽼正在看那本书,华佗见了,急忙抢过⼩徒弟给长的洗脚⽔,冲上了楼。

他⼀边给长⽼洗脚,⼀边悄悄地看着《医案》,长⽼猜透了他的⼼思,于是说:“华佗啊,你想看这本书就拿去吧!”华佗⼤喜过望,他顾不着给长⽼洗脚了,拿起书便冲下楼去。

经过⼏天的学习,华佗的医术⼤有长进,但他还是虚习求学。

长⽼时不时也带他去看病。

⼀天,华佗在看《医案》。

⼀个⼩徒弟跑过来了,他⼤声说道:“华佗,师⽗⽣病了!”华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楼,摸着师⽗的脉,华佗的脸逐渐从紧张到放松。

原来,师没⽣病,⽽是在试探他的医术呢!当华佗下去的时候,⼀看糟了,《医案》被蜡烛的⽕烧了半边了。

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在屋⼦⾥团团转,于是,他凭着⾃⼰的记忆重新写了《医案》。

第⼆天,师⽗说:“华佗,那本书带来了吗?”化佗把⾃⼰抄得那本给了师⽗,他说:“师⽗,这本不是原来的那本,这本是我凭记忆重新写的,原来那本已经烛⽕烧了。

”师⽗⼀看,微微⼀笑,说:“华佗,你真过⽬不忘啊!”原来的那本并没烧,⽽是⼜在试探他呢!华佗长⼤后,为百姓治病,成了⼈⼈夸赞的“神医”。

关于中医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医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中医的神话故事有哪些中国是中医的发祥地,中医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关于中医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经典的中医神话故事,从中感受中医的智慧和奇迹。

故事一:黄帝与华佗的对话相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是中医学的创始人之一。

有一天,黄帝碰巧遇到了著名的医家华佗,于是他们展开了一场有关中医的对话。

黄帝问道:“华佗,我听说你是医术天才,那中医的根本是什么呢?”华佗微笑着回答:“陛下,中医的根本在于治疗疾病要因病施治,因人施治。

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黄帝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对华佗的理念深信不疑。

这段对话充分展示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即注重因病施治,因人施治,与每个人的疾病情况和体质特点相结合,因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故事二:李时中医治愈皇后疑难病在中国历史中,李时中医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以医术高超而闻名。

有一次,皇后患了一种奇怪的疾病,皇帝心急如焚,紧急召来了李时中医。

李时仔细观察了皇后的病情,然后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子,并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作用。

皇帝虽然心存疑虑,还是按照李时的方子为皇后煎药。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皇后服用了李时的药物后,情况开始逐渐好转,最终病愈。

皇帝对李时中医深表感激,称他为朝廷的“神医”。

这个故事以中医的高明技艺和草药的疗效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并对中医医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也展示出中医的独特魅力,即运用中药进行治疗的能力。

故事三:扁鹊与秦国王的医术比拼在中国的历史传说中,扁鹊是一位以医术高超而著名的医者。

有一次,秦国的国王听说了扁鹊的医术,非常好奇,于是决定与他进行医术比拼。

比拼的时候到了,秦国的国王派人准备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病症,希望扁鹊可以解决。

扁鹊接受了挑战,细心地仔细观察了病人,然后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子。

与此同时,秦国的国王也找来了当时最顶尖的西医进行治疗。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扁鹊的中药渐渐发挥效果,病人的病情好转,而西医却没有取得明显的疗效。

关于中医的故事

关于中医的故事

关于中医的故事1、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老中医请了个叫黄连的人照看药园。

一年冬天,黄连发现后山坡上有一些药草,叶似甘菊,在凛冽的寒风中开着淡黄色的小花,他将其连根挖出,栽到药园中。

老中医有个女儿,有一天,她突然高烧、抽风,老中医给她切脉诊治,却不见好转,不知如何是好。

黄连内心焦急万分,忽然,他想起前几天自己喉咙痛得很厉害,就摘下自己种下的那不知名的药草,清水洗净后含于口中,喉咙很快就不痛了。

于是,他急忙到药园挖了这株药草,用水煎汁给小姐服用。

到了下午,小姐的病情有了好转,又连服两次,小姐的病竟然好了。

老中医认为,这药草有清热解毒止泻的功效,问黄连这叫什么药?黄连回答:“不知何名。

”由于该药是黄连发现的,于是老中医决定把它定名为“黄连”,并把自己的爱女许配给黄连为妻。

2、据载,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徐州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急匆匆躲进了一个阴暗的山洞里。

虽然躲过了这一劫,但在避难中,头晕的老毛病突然犯了,以致头痛欲裂,天旋地转,随即腰酸腿软,连大便也难以排出,痛苦不堪。

好在当时附近的黄桑峪桑林密布,所结桑椹盖压枝头。

为度难关,刘邦只得渴饮清泉,饥食桑果。

几天后,头痛、头晕竟不知不觉痊愈了,大便也痛痛快快地解了出来。

后来,刘邦成为汉朝开国皇帝的那一天,还念念不忘“黄桑峪”的救命之恩。

故事中,刘邦思虑劳心,逃跑路上又风餐露宿,必是血虚又受了风寒,另外,筋疲力尽,气阴两虚,也容易导致便秘。

因此,吃了桑椹很快就神清气爽了。

3、有一天,一位王爷的孩子生病了,全身抽搐,两眼翻白,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七岁了还不会说话,不能走路,生活不能自理。

王爷派人请来葛洪诊治。

葛洪检查完毕,不慌不忙地取出几根银针,针刺人中、百会、太冲等穴,并用了补泻手法。

不一会儿,针还没有取出,孩子就醒过来了。

为了巩固疗效,葛洪又给他开了方药。

取鲜石菖蒲二两,煎汁,冲服朱砂(一分)。

一个月后,王爷看到孩子已愈,转忧为喜,非常赞赏葛洪的医术,便拿出银子重赏,但葛洪不受。

中医药相关的故事

中医药相关的故事

中医药的传奇故事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而闻名于世。

中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下面,让我为您讲述几个与中医药相关的传奇故事。

1. 神医扁鹊扁鹊是古代著名的神医,被尊为“脉学之宗”。

根据史书记载,扁鹊出生于战国时期,原名秦越人。

他精通道家和医术,擅长望、闻、问、切四诊。

相传,扁鹊在年轻时曾遇异人,得到传授医术的机会。

他由此获得了神奇的洞察能力,能够洞悉病人的病情,甚至预知生死。

有一次,扁鹊路遇齐桓公,通过观察齐桓公的气色,预测其将患病。

齐桓公不以为意,结果真的如扁鹊所言,齐桓公病重而亡。

这个故事展示了扁鹊高超的医术和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2. 华佗与麻沸散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名医,擅长外科手术和针灸。

他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之一,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传,华佗在年轻时曾游历名山大川,学习医术。

他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规律,领悟到了自然之道,从而掌握了高超的医术。

有一次,一个病人患了严重的腿病,疼痛难忍。

华佗为他针灸治疗后,又配制了麻沸散让他服用。

服用后,病人痛觉消失,顺利完成了手术。

华佗创制的麻沸散为后来的麻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他历经数十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植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著作共52卷,收录了1892种药物,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多个领域。

李时珍在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形态、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并纠正了许多前人的错误观点。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李时珍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亲自采集药物标本,并请教当地的医生和药农。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新药物和新的用药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世界植物学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贡献。

这些传奇故事展示了中医药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中医药大师们的卓越成就。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

老中医的故事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老中医们,是一批行走在时间长河里的传奇人物。

他们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不断地医治着病患,所取得的成绩,也是非常显著的。

老中医的故事是我们中国医学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笑声,也有感人的历史事件,更是一份丰富的生命智慧。

以下是几个老中医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的人生历程,和医学世界中的传奇故事。

故事1:王占先院士王占先院士是一个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在中医领域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他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孩子,曾经在父亲的草药铺担任过收银员,也曾经在集市买卖交易药材。

他的求学之路历经风雨,在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学位。

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临床工作,为人民服务。

他十分善良,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患,他都会认真听取病史,并仔细地检查病情。

他将医疗工作视作一生的事业,尽其所能的为患者提供帮助。

故事2:胡中慧老师胡中慧是一位擅长儿科中医的医师,对于小儿的疾病有着非常高的治疗成功率。

她的故事也是中医故事中的传奇之一。

她在医学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个饱受殃及的小女孩。

那时候,那个小女孩患有慢性病,疾病困扰了很长时间。

经过胡中慧的精心治疗,那个小女孩终于康复了。

这个故事在当时的中国中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很多医生开始学习胡中慧的治疗方法,帮助更多的患者。

故事3:张式老中医在中国的中医界,张式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名字。

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迷信医师,因为对心脏病患者的“顺势治疗”,在药铺和自己的塑料帐篷里,治愈了许多心脏病患者。

很多人开始找他看病,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后来,他在北京的医院里学习了中医,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能。

他一直致力于中医临床与教育工作,为中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他关注着每一个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医患沟通,使得很多的患者都非常满意他的治疗方法。

总结:老中医们,在华夏医学文化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精神始终为我们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医】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中医】几则经典中医故事

几则经典中医故事在古老的青石板街上,有一家名为“回春堂”的中医馆,它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

中医馆的门楣上挂着一块斑驳的木匾,上面用行云流水般的字体刻着“悬壶济世”四个大字,每当夕阳斜照,这四个字便仿佛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引领着迷茫与痛苦的人们走进这扇神秘的大门。

一、失声之谜故事始于一个春日午后,一位衣着光鲜却满脸愁容的商人踏入了回春堂。

他名叫李富,是城里远近闻名的丝绸商,但近来却突然失声,无法言语,遍访名医无果。

老中医赵老爷子见状,不急不缓地捋了捋银白的胡须,示意李富坐下。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赵老爷子眉头紧锁,随后缓缓开口:“你这是情志内伤,心火过旺所致。

”赵老爷子开了一剂药方,嘱咐李富按时服用,并赠予他一枚小巧的玉佩,说:“此玉能清心火,夜间佩戴于胸前,七日之后,自有奇效。

”李富半信半疑,但出于对赵老爷子的敬重,还是照做了。

七日后,奇迹般地,他的声音恢复了,而且比以往更加洪亮。

原来,那玉佩不过是赵老爷子为了让他安心而设的一个“心锚”,真正的治疗在于那剂精心调配的草药,以及他对生活的重新审视。

二、夜半鬼影某夜,回春堂的后院突然传来阵阵怪响,仿佛有人在低声私语。

小徒弟阿明壮着胆子,手持油灯,悄悄靠近,只见月光下,一个身披黑袍的身影正对着药柜喃喃自语。

阿明吓得差点摔倒,但转念一想,师父赵老爷子常言:“医者父母心,夜半无虚行。

”他鼓起勇气,上前询问。

那黑袍人转身,露出一张苍白却坚毅的脸庞,原来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草药师,因家人重病,遍访名医无果,只好深夜潜入,企图偷学赵老爷子的医术。

赵老爷子得知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收他为徒,传授毕生所学。

原来,那夜的黑袍人,正是赵老爷子为了考验阿明是否具备医者仁心而特意安排的“考验”。

三、生死一线深秋时节,一位重伤的旅人被抬进了回春堂,他全身是血,生命垂危。

赵老爷子迅速诊断,发现其内脏受损严重,需立即施救。

然而,此时药柜中的一味关键药材恰好用尽。

时间紧迫,赵老爷子决定亲自上山采药,留下阿明照看病人。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

中医故事典故有:
1.神农尝百草: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氏是中医的鼻祖之
一,他曾遍尝各种草药,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药性和治疗作用。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医中药学的象征。

2.橘井泉香:据说在三国时期,有一个叫做董奉的名医,他经常
在福建一带游历。

有一次,他到达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村里的病人很多,便留下来为村民治病。

为了感谢他,村民们送给他一头牛和一斗米,但他没有接受。

相反,他要求村民们在村外种植一片橘树和竹林,以造福后来的人。

多年后,这片橘林和竹林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景观,泉水清澈甘甜,能治愈许多疾病。

人们称之为“橘井泉香”,是中医治病救人的象征之一。

3.针灸铜人:在宋代,有一位叫做王惟一的名医,他发明了一种
针灸疗法,并制作了一个铜人模型来教授针灸技术。

这个铜人模型成为了中医针灸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模型之一。

4.药王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和道士,他著有《千
金方》等经典著作。

据说他非常注重医德和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并将其著作视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5.刮骨疗毒:在三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华佗的名医,他发明了外
科手术和针灸疗法。

据说在一次战争中,关羽中了毒箭,华佗为他治疗时采用了刮骨疗毒的方法。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医外
科手术的象征之一。

经典中医药故事

经典中医药故事

经典中医药故事
古代中医药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智慧,其中一些经典的故事有助于传承医药文化和智慧。

这里分享一些广为流传的中医药故事:
1. 扁鹊医病:传说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医者,他以高超的医术治愈了战国时期的疾病流行。

故事中有关扁鹊医病的传说广为人知,例如扁鹊救赵国公主、扁鹊用针刺治病等。

2. 华佗救人: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圣,他以卓越的医术和仁爱的医德闻名。

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他为曹操治疗头痛的故事,使用了“三才针”治疗。

3. 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神农氏是中国医药的开山祖师,他尝遍百草,总结了许多草药的药用价值,对中国的草药学和中医药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平山堂:平山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他提出了“气虚津液亏损”的医学理论,被誉为“四诊之宗”。

5. 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深远影响。

这些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医药文化,也反映了古代医者对医学的探索和智慧。

它们是中华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今日的中医药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载了1892种,每种中药的治疗作用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很难从文献中找出翔实的记载,而各种民间的传说却十分丰富。

上古时期把发现中药的功劳都记在神农的身上,神农之后就只能从传奇故事中去寻找根源了。

从这些传奇故事中,能知道药物用途的发展,多由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明而来,正如陶弘景《名医别录》序例中所说“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而这些传奇故事也就成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鹿衔草”,读起来很有意思,故事说关外的山中有很多鹿,当地人常常头戴着鹿头藏在草中,并且拨动草丛发出声响,不一会儿,就引来鹿群,但是公鹿少母鹿多,公鹿轮流与母鹿交配,以致累的死了过去。

这时母鹿四散走入山谷,回来时都衔着一些草放在公鹿的口鼻旁边,公鹿经过草的香气一熏,很快就苏醒了。

这时伪装埋伏在草丛的人们立刻鸣锣放枪吓走鹿群,捡回放在那里的那些草,说这些草可以起死回生。

还有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也很感人,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带人打
猎,一只小鹿被他们打伤仓皇逃出丛林,在路边的庄稼地里遇见一位少妇,小鹿泪眼汪汪地注视着她,乞盼她能救自己一条活命。

这时打猎的人们已经追赶过来,少妇将小鹿藏在自己的裙子下面,终于躲过了打猎者的追杀。

过了几年,少妇生孩子难产,肚子痛了几天几夜没能产下婴儿,最后痛得昏死过去。

昏迷中的少妇,忽然听到了几声鹿鸣,声音似乎很熟悉,鹿的叫声唤醒了她,发现一只鹿站在面前,嘴里还含着一把草,少妇喝下那束草煎成的汤,很快就分娩了,母子双双脱离了危险。

鹿送来的那束草成了一味中草药,因为是鹿口中衔来的,人们就叫它“鹿含草”。

我们无从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但“鹿含草”确确实实是一味中药,有的书上称其为“鹿衔草”、“鹿蹄草”,具有祛风湿,补肾,止血的功效。

清代吴其濬撰著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鹿衔草,九江建昌山中有之。

铺地生绿叶,紫背,面有白缕,略似蕺菜而微长,根亦紫。

土人用以浸酒,色如丹,治吐血,通经有效。


还有一个关于中药仙鹤草的传奇故事,仙鹤草是一种生长在山边、林间、溪旁极普通的小草,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

传说古时候有两个秀才结伴进京赶考,一路上烈日炎炎、饥渴难当,其中一人突然鼻中出血不止,此时正在荒郊野外,无处找医生,更找不到药,这可怎么办呢?焦急之中忽然看见一只仙鹤从头上飞过,仙鹤口中还衔着一把草。

两个秀才正无计可施,其中一个百无聊赖冲着仙鹤大喊一声:“仙鹤你停下来吧,带我们去找医生。

”谁知仙鹤受到惊吓,口中衔的草落下来,那个流鼻血的秀才捡起来,塞在鼻中一些,顿感清凉,
又把剩下的草放在口中嚼起来,过了一会居然止住了鼻血。

后来他们都考取了功名,想起此事,就到处寻找这种草,经医生检验证明其确有止血的效能。

因为最初是仙鹤口中衔来的草,因此给它取名“仙鹤草”。

中医的发展历史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

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1] 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1] 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

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

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

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

两宋时期,
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

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
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

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

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极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

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
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上世纪90年代发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革命。

中医新哲学观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和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

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有关中医的传奇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