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瓷器有关的传说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

关于景德镇的神话故事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其中之一就是来自江西省的景德镇的神话传说。
景德镇以其瓷器而闻名于世,这里孕育出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和艺术。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神话故事,领略景德镇的魅力。
据史书记载,远古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寿王的神仙下凡,在当地炼制瓷器。
他制作的瓷器精美绝伦,色泽明亮,质地坚韧,远胜于常人所能制作的瓷器。
因此,寿王被尊称为“瓷器之神”。
人们相信他的瓷器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故事流传至今,人们对于瓷器之神的崇敬仍未减退。
在景德镇的古城里的很多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人们为瓷器之神所建立的神庙或观音堂。
尤其在每年的寿王庙会上,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入景德镇,向瓷器之神祈福。
这场盛大的庙会持续数天,期间有各种表演、民俗活动和庙会游戏。
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倾其所有,希望能够获得瓷器之神的保佑。
除了寿王的传说之外,景德镇还有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勇敢的少年和一只神奇的瓷器狮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公主住在景德镇,她拥有一只名叫“玉霞”的瓷器狮子。
这只狮子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带走邪恶的气息,保护人民免受邪恶的侵害。
公主和狮子形影不离,守护着景德镇的安宁。
然而,一天,一位邪恶的巫师来到了景德镇,企图夺取玉霞狮子的力量。
他使用黑魔法制造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威胁到了整个城镇的安危。
公主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玉霞狮子和勇士们一起抵御洪水,保卫了景德镇。
最终,巫师被打败,景德镇重新恢复了往昔的繁荣。
人们对于公主和玉霞狮子的事迹传颂至今。
公主被尊称为“瓷器公主”,瓷器狮子成为了景德镇的象征。
每年,景德镇都会举办玉霞狮子舞表演,舞者们化身为狮子,表演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
除了这些神话故事,景德镇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流传至今,揭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穿的“景德镇镇府花翎蘸墨折梅裙”的字句,也让景德镇更加著名。
景德镇因其瓷器文化而闻名于世,这些神话故事无疑为瓷器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艺术寓意。
古代瓷碗上的传世故事

古代瓷碗上的传世故事瓷器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历经千年仍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从古代的青铜器、陶器到后来的瓷器,它们记录着许许多多的传世故事。
在这些瓷器中,古代瓷碗作为生活中常见的器皿,因其多样的形状和装饰,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来探索一些古代瓷碗上的传世故事。
一、汉代青花瓷碗的传世故事汉代青花瓷碗是中国瓷器的先驱者之一。
这种瓷器以其深蓝色的青花装饰而闻名于世。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汉代青花瓷碗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器形优美,装饰纹饰多样,镶嵌珍珠、玛瑙等宝石,显示出当时瓷器制作技艺的高超水平。
传世故事中有一碗汉代青花瓷碗,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据传说,这碗是一位古代宫廷画匠用来保存他多年来积攒的艺术心血而制成的。
他用细腻的青花装饰这碗,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表达其中。
这碗通过多代传承,最终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中,成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明代景德镇瓷碗的传世故事明代景德镇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的景德镇瓷碗更是受到了广泛欢迎。
这些碗以其绚丽多彩的釉色和精细的装饰,成为明代宫廷贵族们喜爱的餐桌上的艺术品。
传世故事中,有一碗明代景德镇瓷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碗名为《飞龙在天》的瓷碗。
这碗采用宝蓝釉与红彩相结合的装饰,以绘画般的技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飞龙图案。
据传闻,这碗是一位明代宫廷画家在闲暇时间创作的佳作。
这位画家以其卓越的绘画技巧给予了这碗瓷器独特的魅力。
始作于明代的这碗《飞龙在天》瓷碗流传至今,是瓷器制作技艺和绘画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
三、清代青花瓷碗的传世故事清代青花瓷碗是瓷器史上的又一代表作。
这种碗采用青花技法,经过多次绘制、上釉、烧制等工艺制成。
清代青花瓷碗以其深邃的蓝色和精湛的工艺制造而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其中一碗名为《和平长寿》的清代青花瓷碗有着令人动容的传世故事。
这碗制作于乾隆年间,直径约18厘米,碗内壁绘有和平鸽和祥云图案,寓意着安定和幸福。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期,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制作的冰裂纹瓷器更是被誉为“瓷器中的珍品”。
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述一段关于宋代哥窑冰裂纹的故事。
一、哥窑的起源哥窑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因创始人为哥姓而得名。
哥窑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哥窑以生产青瓷而著称,其制作工艺独特,尤以冰裂纹最为出名。
二、冰裂纹的诞生相传,在北宋时期,哥窑有一位名叫阿二的工匠,他痴迷于瓷器制作,希望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瓷器。
一天,阿二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不慎将一件即将完成的瓷器跌落在地,瓷器瞬间裂开,呈现出一种犹如冰裂的纹理。
阿二被这种纹理所吸引,他认为这是瓷器的一种新生命。
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冰裂纹运用到瓷器制作中。
三、冰裂纹的传说关于哥窑冰裂纹的传说,有一个浪漫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她爱上了一个平民男子。
然而,这段感情却因为身份的差距而备受阻碍。
公主为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决定化身成一只蝴蝶,飞过千山万水寻找爱人。
不幸的是,在她即将找到爱人的时候,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被冰封在了一块冰中。
男子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抱着冰块哭泣。
泪水滴在冰块上,形成了冰裂纹。
后来,男子将这块带有冰裂纹的冰块烧制成瓷器,以此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四、冰裂纹的技艺传承冰裂纹瓷器制作技艺在宋代达到了顶峰,成为哥窑的标志性产品。
这种瓷器以其独特的裂纹纹理,展现了自然、古朴、典雅的美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裂纹技艺代代相传,至今仍为瓷器制作中的瑰宝。
五、冰裂纹的影响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不仅在我国受到推崇,还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各地瓷器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冰裂纹瓷器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结:宋代哥窑冰裂纹瓷器,是我国瓷器制作工艺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浪漫传说。
关于陶瓷的民间故事

关于陶瓷的民间故事如今,陶瓷作为一种重要的工艺品和艺术品被广泛应用和欣赏,但其背后却有许多有趣且神奇的民间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些与陶瓷相关的传说故事吧。
1. "大禹治水"与陶瓷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大禹的年轻人。
他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负责治理大洪水,他利用陶土制作了许多陶片和土堤来阻挡洪水的蔓延。
由于他对陶土的精湛掌握,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洪水,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土在古代的重要性,以及陶瓷对于人们生活的贡献。
2. "被陶瓷壶嘲弄的天官"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位名叫赖道明的平民,他非常勤奋且聪明,被天界的玉皇大帝看中,决定提拔他为天官。
然而,在赖道明接受了智力测试后,却被一只陶瓷壶取笑,壶声称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能解开他的谜题。
赖道明决定接受挑战,并成功地解开了陶瓷壶的谜题。
壶赞叹他的聪明才智,并向他道别。
赖道明最终成为了一位享有盛名的天官,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智慧,开始使用陶瓷壶代替普通的茶杯。
这个故事传达了智慧和勤奋的重要性,并唤起了人们对陶瓷壶的珍视和赞美。
3. "磁器与动物生命"相传在古代,有一只聪明的海豚。
它喜欢游弋在海岸边的陶瓷作坊附近,因为它发现当陶瓷作坊里的陶土在被烧制成磁器时,会发出类似海浪声的声音。
海豚与陶瓷师傅交流后,它们发现使用不同的陶土制作瓷器会有不同的声音。
这些独特的声音激发了陶瓷师傅创作出更加独特的磁器。
为了感谢海豚带给他们灵感,陶瓷师傅们制作了一批以海豚为主题的磁器,并赠予了海豚一件精美的瓷器作为回礼。
这个故事传递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展示了陶瓷艺术背后的无穷创造力。
4. "关于红陶的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王明的陶匠,他以制作出一种红陶而闻名。
这种红陶色泽鲜艳,光洁度极高,深得人们的喜爱。
有一天,一位国王听说了这位陶匠制作的红陶,非常想拥有一件。
于是他派遣士兵到王明的陶瓷作坊,抢走了一批红陶器,带回宫中。
陶瓷背后的故事

陶瓷背后的故事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陶瓷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关于陶瓷的故事:
- 暴君奥古斯都据说曾用一队龙骑兵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以显示出瓷器的珍贵意义。
- 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销往世界各地。
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工艺复杂,代表着中国精美工艺的传承。
同时,陶瓷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 来自白俄罗斯的艺术家亚历山大在景德镇陶阳里国际工作室创作即将展览的陶艺作品。
他认为,景德镇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制瓷技艺,有艺术情趣和文化氛围,对他来说很有吸引力。
- 土耳其姑娘迪兰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陶瓷设计。
她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陶瓷文化,并将其与土耳其的陶瓷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作品。
龙泉青瓷的故事

龙泉青瓷的故事您知道龙泉青瓷不?那可真是瓷器里的大明星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龙泉这个地方,有一群心灵手巧的工匠。
那时候啊,他们就像一群追逐梦想的魔法师,整天琢磨着怎么把泥巴变成世界上最漂亮的东西。
有个年轻的小工匠,叫阿青。
阿青可不像其他工匠那样只是按部就班地做活儿,他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
一天,他在山上找制瓷原料的时候,不小心迷了路。
在山林深处,他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小山谷。
谷里的泥土颜色特别奇怪,不是普通的黄泥巴,而是透着一种青幽幽的光,就像被精灵施了魔法一样。
阿青心想,这泥巴肯定不一般,就带了一些回去。
他把这特殊的泥巴做成了坯,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烧制。
这一烧啊,可不得了。
开窑的时候,一道青色的光芒就冒了出来,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那烧出来的瓷器,青得像雨后的天空,又像春天刚冒尖儿的湖水,温润得就像少女的肌肤,而且那瓷质啊,细腻得不像话。
这龙泉青瓷啊,就这么诞生了。
消息传开后,大家都跑来向阿青讨教。
阿青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的发现和烧制的方法都告诉了大家。
于是,龙泉这个地方就开始到处都烧起了这种漂亮的青瓷。
龙泉青瓷不仅在本地出名,还沿着商路走向了全世界呢。
那些外国商人一看到龙泉青瓷,眼睛都直了。
这瓷器就像带着东方神秘的魔力,被装上大船,漂洋过海。
在外国的皇宫里,龙泉青瓷可是宝贝中的宝贝。
那些贵族们拿着龙泉青瓷,爱不释手,觉得这简直就是来自仙境的东西。
有个欧洲的国王,得到了一件龙泉青瓷的花瓶后,喜欢得不得了。
他把这个花瓶放在自己最华丽的宫殿里,还专门为它打造了一个黄金的架子。
周围的大臣们都羡慕得不行,每次宴会都要在这个花瓶面前夸上好半天。
而且啊,龙泉青瓷还有个很有趣的特点。
它就像个善变的小精灵,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有不一样的美。
在阳光下,它透着明亮的青绿色,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在烛光下呢,又变得神秘而深邃,仿佛藏着无数古老的故事。
现在啊,龙泉青瓷依然是咱中国的骄傲。
那些工匠们就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精心制作每一件瓷器。
越窑青瓷中的神话传说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青绿色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在越窑青瓷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与越窑青瓷相关的神话传说。
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是关于越窑青瓷的起源。
传说在古时候,越国的国王勾践为了向吴国的国王献礼,命令国内的能工巧匠烧制一种青瓷器。
经过多次尝试和失败,最终成功地烧制出了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的青瓷器。
这种青瓷器的颜色和质地都非常特殊,被认为是神灵所赐,因此被人们奉为至宝。
另一个神话故事是关于越窑青瓷的神奇功能。
传说中,越窑青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拥有神奇的力量。
据说,在战场上,如果将士们使用越窑青瓷作为酒杯喝酒,就能增加力量和勇气,提高战斗力。
此外,还有一些传说认为越窑青瓷能够辟邪、镇宅、保平安等。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越窑青瓷的热爱和敬仰,也体现了越窑青瓷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越窑青瓷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艺术、收藏、展览等领域。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誉为中国瓷器的国宝。
青花瓷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一则著名的传说是以下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在中国的一个古村落里住着一个贫穷但勤劳善良的陶匠,名叫李白。
李白崇尚自然之美,并且对于陶瓷的制作非常精通,他总是用心地打磨每个器物,希望能将自己所见所闻的美景表现在瓷器上。
有一天,李白在江边的一株桃树下休息,突然看见一只翠绿色的孔雀停在树枝上,展现出美丽的羽毛。
这幅美景深深地触动了李白的灵感,他想要将这美丽的一刻永远地定格在陶瓷上。
李白返回家中,开始尝试创作。
他用从桃树下找到的泥土,制作了一把形状独特的陶罐,并画上了那只翠绿色的孔雀。
李白发现,他的陶瓷罐与众不同,充满了生机和美丽。
不久后,李白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当地的质物行。
质物行的主人看到这把陶罐后,惊叹不已,并立刻以高价购买了它。
从此以后,李白的作品开始大受欢迎,人们纷纷购买他的青花瓷器。
李白用自己灵感创作的青花瓷器展现了自然之美,被视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品。
故事流传开来,李白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各地的推崇和追捧。
而传说中的青花瓷器,也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灵感和热爱能够创造出美丽的艺术作品。
青花瓷象征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精髓,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瓷器有关的传说故事
1、红瓷
美人祭简称祭红,也作霁红,又叫积红,名称虽不同,其实都是同一物品。
还有一种说法,讲它是过去祭品瓷器中的贵重瓷,所以叫做祭红。
祭红釉色红而细腻润泽,色较轻淡,呈色安定而不流淌,是红釉中的上品,一明代所产为最珍贵。
为什么叫美人祭?有多种传说。
在向焯《陶业记事》的美人祭别解中,就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那是在明朝的时候,御器厂接到皇帝的旨意,要造出一种鲜红颜色的瓷器。
御器厂的总管就命令窑工们去烧制,经过多次实验都失败了。
窑工们遭到一次又一次的鞭笞,并接到限期完成的命令,否则要送进牢狱甚至要处以死刑。
窑工们个个为此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终日惶恐,怕大祸即将降临。
有个老窑工,回到家中唉声叹气。
他的独生女儿问他:“爹爹何事犯愁?”开始他不肯说,后被再三诘问,才不得不说出真情。
女儿也同父亲一样着急起来,但她生性聪明,从小听到爷爷奶奶叔叔伯伯们说过烧窑的技术问题,很懂得一些烧窑的道理。
便问老父亲说:“经过多少次失败,可摸索到是什么原因?”老窑工回答:“还摸不准,很有可能是窑温不够,烧不上去。
”聪明的女儿安慰
父亲好好休息,她自己却苦思冥想了一晚。
第二天,老窑工一大早到窑上去了。
这时,聪明的女儿也已想好了办法。
将近晌午时光,她梳洗打扮了一番,便以探望老爹爹为由,只身来到窑上。
只见众人正在忙碌,老窑工在注视着窑火,紧锁双眉,脸上呈现出一片焦急的神色。
女儿悄悄地站在老父亲的身边,老窑工却没发觉。
烧窑工中有人叫:“师傅,火还没有烧上去,怎么办?”老窑工还未来得及回答,但听一声娇叱:“快闪开!”就在众人一楞的时刻,只见红光一闪,女儿已纵身跳进窑门。
等到老窑工和众窑工们回过神来,窑内早已腾起了熊熊烈火,越烧越旺,老窑工和众窑工都不禁泪流满面,痛哭失声。
老窑工的女儿牺牲了,但这次窑却烧得成功。
开窑时,一只只釉色殷红、晶莹润泽的好瓷器摆在面前,就象少女殷红的血把它染红一样。
窑工们都说这是孝女的精诚所感,为了纪念她,变叫美人祭。
后来窑工封窑门,也
用砖砌成女儿的形象。
还因这种红釉,很象少女饮酒后脸
上的红晕,故人们又把它叫做美人醉。
2、青花瓷
一提起青花瓷,人们都知道它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静的“人间瑰宝”。
但问起它的来历,人们不一定知道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元代时,镇上有个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赵小宝。
小宝有个未婚妻、名叫廖青花。
一天,青花问小宝:“这瓷坯上的花儿,如果能用笔画上去,不更好吗?”小宝皱了皱眉头,说:“我早就想过。
可是找了许多年,找不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啊。
”
青花听后,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种颜料。
并央求专门找矿的舅舅,带她进山找矿。
开始舅舅不肯,说找矿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
后来,经青花再三恳求,才勉强答应下来。
第二天,天刚拂晓,青花和舅舅便进山找矿去了。
秋去冬来,时间一晃过去了三个月,小宝见青花和舅舅还未归来,放心不下,便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与舅舅。
小宝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山前,发现前面山谷有一缕青烟,顿时心头一热,匆忙朝冒烟的方向奔去。
青花凤凰传奇缠枝牡丹天球瓶
来到山谷,小宝才看清,青烟是从一座倒塌了的炭窖里冒出来的,便钻进破窖,发现窑的一角堆满各色各样式料石,再一看,窑的另一角还躺着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老人身边堆有几段柴火,柴火上正冒着一缕缕青烟。
小宝仔细地朝老人瞧去,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
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渐渐苏醒过来,一看是小宝,急忙对小宝说:“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宝顺着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顶找到了青花冻僵的尸体。
在她身旁的雪地上,还堆着一堆堆已选好的石料。
小宝见状,哭得死去活来……
掩埋了青花,小宝含着泪水,搀扶舅舅回到镇上。
从此,潜心研制画料。
他将青花如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颜料,用笔蘸饱,画到瓷坯上、经高温焙烧后,白中泛青的瓷
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
青花瓷便从此诞生。
青花瓷的出现,突破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框框,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绘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景德镇瓷器之风格。
后人为了纪念廖青花,遂把画在瓷器上的这种蓝花称之为“青花”,把描绘这种蓝花的彩料称之为“青花料(廖)”这两种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3、童宾景德镇风火神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白瓷缸。
由于这龙缸又大又厚,烧造十分困难,一入窑经高温焙烧,不是变形就是坼裂,最后一个龙缸也没烧出来,而留下的只是堆成小山似的龙缸瓷片,久不成功。
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
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
当时,仅有32岁的景德镇里村人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烧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
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
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
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
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
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
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
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当年清代督陶官唐英手书的“佑陶灵祠”瓷制匾额。
题外话:景德镇至今保有里村,里村街道有童宾路,里村有个交通枢纽,交通枢纽有个“风火窑”的雕塑,也是为了纪念童宾
4、观音瓶
关于瓷器,也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
话说有一年,阳翟(今禹州市)一带大旱。
只见烈日炎炎,大地龟裂,禾苗枯黄。
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阳翟黎民百姓。
观世音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想到这儿,观世音俯身往下一看,只见阳翟城东北角古钧台处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是一处窑场。
听说这里出产一种宝瓷,用瓷器盛水不就很好吗?
观音菩萨来到一个窑户门口,轻叩柴门,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
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请求观音菩萨快救阳翟黎民百姓。
观音菩萨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
把你家的钧瓷宝瓶借给我用用。
”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说要把这
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
观世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
观世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一股水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
观世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阳翟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开始行雨。
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
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
阳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
彩虹看得真切,观世音手持宝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观世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祥云到其它地方普度众生去了。
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
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陶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
她又费了九十九天的工夫,精心塑成了一尊观音滴水的塑像,烧制成钧瓷。
奇怪的是,这尊观音像刚出窑,手上的宝瓶就开始滴水,一滴一滴的,滴滴不断。
人们都说:“观音菩萨又显灵啦!”有了滴水观音和她手上的那个观音瓶,阳翟一带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
由于观音瓶能给人带来好的收成,所以,观音瓶又叫“丰收瓶”。
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在历史上来说,钧瓷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且历来被称为“国之瑰宝”,其作为收藏品的价值可想而知。
粉彩观音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