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岘山的神话传说
湖北襄阳:有一座美丽的岘山

湖北襄阳:有一座美丽的岘山襄阳城市屏障——美丽的岘山,山不在高,有汉水则灵汉晋以来,岘山的地理概念在不断发展。
最初,岘山仅只一座山头,望城池,扼驿道,临汉津,当关而立,小而险峻;唐代,“三岘”概念的提出,使岘山一山二名——原名岘山、美名岘首同时称颂,中岘紫盖、上岘万山与之并立;建国以来,襄阳历届政府在恢复岘山文化遗存、开发岘山地理资源中,将襄阳城南、城西南诸多山峰进行整体规划,统称岘山风景区,岘山遂成为群山的总称。
她横亘于襄阳城南,起于城西十里的万山,终于城南二十余里的百丈山,其中峰岭相叠,蜿蜒盘曲。
虎头山、望楚山、扁山涌浪若奔,高大巍峨;凤凰山、岘首山临水顾盼,秀逸挺拔,近在咫尺的汉水襟带左右,汉江似练,翠峰如簇,共同构成襄阳“名山、名水、名城”的精致格局。
羊祜研究会专家在堕泪碑前合影山以人传政因德彰岘山的文化源流,当发轫于西晋,自羊祜始。
羊祜(221-278),字叔子,来自于声名显赫的世家大族泰山羊氏,谥成,封侍中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世称羊叔子、羊钜平(曾封钜平子、侯)、羊成侯、羊公等。
以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
不论是在襄阳历史上还是中国历史上,羊祜都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在西晋的由三国乱世而统一的进程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羊祜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对西晋平吴的积极而卓有成效的筹划上,他两上平吴疏,晋武帝司马炎在他临终之际派大臣向他询问平吴之策,可以说是西晋大一统事业的坚定倡导者和执行者。
羊祜与襄阳、与岘山的的结缘,是在他出镇荆州之时。
荆州是平吴的关键之地,他考察晋吴之间的攻守形势,将驻跸之地选在了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与东吴展开了长达六年的对峙。
在这期间,羊祜在岘山上留下了这样一段佳话: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
湖北襄阳的一些古老传说老故事

湖北襄阳的一些古老传说老故事1、解佩渚在襄阳城老龙瑅北面的汉江里,有很大一片沙洲。
这沙洲上林木葱茏,莽莽苍苍,好看极了。
人们叫他‘解佩渚’。
传说汉朝有个才子叫郑交甫的,有一次游襄阳,在这个沙洲上遇上了下凡的仙女,而且彼此一见钟情。
仙女于是解下身上佩戴的宝珠,送给了郑交甫,来表达对郑的爱慕。
这就是‘解佩渚’的故事。
2、玉印岩在南漳县巡检镇南条荆山的金镶坪出口。
在遮阴蔽日的高山边,有一个天然石窟,其上刻有‘玉印岩’三个大字。
传说两千多年前,楚国卞和就是在这里得到的名扬古今的和氏璧。
3、昭明台在襄阳城的中心地段,是为纪念南朝昭明太子萧统建筑的。
昭明太子是梁武帝长子,生在襄阳,他因为编辑‘昭明文选’而闻名后世。
由于这个建筑雄踞城中,巍峨壮观,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襄城第一胜迹’。
4、仲宣楼在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上。
东汉末年,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粲【字仲宣】据说就是在这里,写出了他的代表作‘登楼赋’。
他因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这反而使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仲宣楼’是后人为纪念王仲宣而建的。
5、老龙庙提起老龙庙的来历,襄阳城的老人大都知道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汉水经常泛滥成灾,害得襄阳一带的老百姓民不聊生。
为了拦住泛滥的江水,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屡筑屡垮。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
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把这条堤称作老龙堤。
人们在堤上建了一座庙,供奉龙王,这就是老龙庙。
大小方诸山位于襄阳岘山之中,又名天帝山,俗称大朱山

大小方诸山位于襄阳岘山之中,又名天帝山,俗称大朱山岘山位于襄阳城南,传说此处位于天下之中,《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书中写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岘山被称为仙山,尊为“仙岳”,是与昆仑、蓬莱三神山、海内十洲并列的四大仙山之一。
岘山也是古代传说中的四大通天之梯其中的一个:昆仑山、不周山、岘山(肇山建木)、巫山(登葆山)。
大朱山又名方诸山、天帝山,为岘山诸峰之一,海拔353米,是岘山中的第五高峰,前面分别是伏羲山(扁山)、圜丘山(尖山)、隐仙山(岘山)、肇山(虎头山),五峰对峙,临汉水望襄阳。
此五山与岘首山、紫盖山、万山合称“三岘五仙”。
昊天上帝是周朝时天帝,东皇太一是楚人南迁信仰的至高神,其实昊天上帝和东皇太一是同一神,汉时又称为太一神,民间俗称老天爷。
闻一多《伏羲考》中考证东皇太一就是伏羲,楚帛书是先秦文献,记载了伏羲开辟天地的神话。
部分文献认为东王公就是东华帝君,是东皇太一降格后的仙,道教太乙救苦天尊来自太一神。
唐《墉城集仙录》:“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生化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焉。
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苍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王公焉。
”襄阳岘山传说是木德人文始祖伏羲死后身躯所化,古时环山湖泽遍布,有鸭湖、洄湖和碧海湖(后称襄阳湖),据说东王公就是化生于襄阳岘山苍岩下的碧海湖之上,居郑家山仙人洞。
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第四女南极夫人为了纪念父母是众仙之首,所以利用落在岘山的岱舆员峤之仙土建造了大方诸山,并在山上建了方诸宫,未用完的仙土建造了小方诸山,当地后来讹传为大朱山和小朱山。
因为岱舆员峤二仙山本是飘浮之山,所以经过改造的岘山也具有了飘浮的能力。
传说凡人所看的襄阳岘山是显化之山,通过特殊方法可以进入仙之岘山,此山如浮空之岛,众仙居之。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襄阳府部中记载,“圣人洞在(襄阳)县南二十里,唐时有一翁游此,形貌异常,故名。
”传说游岘山的就是天帝,最后天帝在大方诸山(大朱山)天帝宫飞升回天,所以大朱山也被称为天帝山,因为此处有天帝行宫,行宫朱墙黄瓦,仙气缭绕。
湖北襄阳:神奇的谷隐寺!美丽的岘山!

湖北襄阳:神奇的谷隐寺!美丽的岘山!今天有朋友邀我下次放假一起去谷隐寺。
我问他谷隐寺在哪里?他一脸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说谷隐寺你也不知道吗?还说你是襄城人呢?白在襄城住了那么多年!他接着科普起来,谷隐寺就在岘山附近,习家池的后面。
古代文学家习凿齿就栖隐于此。
襄阳谷隐寺有17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的谷隐寺,环境景色十分幽美,岘山风景和习家园林与之相映。
宋代诗人曾巩在任襄州刺史时来游,并写了一首《谷隐寺》诗,诗中写道:“岘南众峰外,幽然空谷深。
丹楼依碧殿,藑出道安林。
我说我怎么不知道呢?朋友取笑就你这样的,还好意思说自己居住襄城十余年呢?……我反问他,搞的跟你去过一样,他却说也没去过,所以想去一下!我立刻百度脑补!原来真的有!不得不感叹自己的孤陋寡闻,果然不知谷隐寺,就不知岘山,不知岘山就不知襄阳啊!岘山主峰的东侧有一个小山头,其名曰:谷隐山,俗称鸡笼山。
以谷隐名山,源于晋代所建谷隐寺。
清代同治年间李士彬编纂的《襄阳县志·寺观》载:“谷隐寺在县南十里。
晋建。
谷隐寺是佛教中国化第一人释道安大师于襄阳弘法期间亲自选址修建的第一座寺庙,也是汉传佛教寺院重要发祥地。
对此,我知之甚少,甚至一知半解,虽说是襄阳人,对谷隐寺和岘山却知之甚少。
据说,韩国也有汉城,襄阳,江陵,岘山等地名,还要申请世界遗产“岘山文化祭”!据相关资料记载,岘山处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可谓一石一古迹,一木一景观。
从汉唐至明清,名胜古迹不胜枚举,现归纳如下。
一馆:桃林馆。
一殿:雨师殿。
二关:凤林关、柳子关。
二泉:龙泉、白马泉。
三潭:菊花潭、岘山潭、万山潭。
四池:习家池、凤凰池、濯笔池、洗药池。
九洞:蛮王洞、刘秀洞、扁山老虎洞、豹子洞、谢庄洞、大米洞,还有过流霞洞、广阳洞、过风洞。
一溪一湖一渠一渚:檀溪、鸭湖、南渠(襄水)、解佩渚。
三书院:凤山书院、冽泉书院、学业堂。
二台:汉皋台、汉阴台。
七亭:岘首亭、岘山亭、汉广亭、濯汉亭、渔乐亭、翊襄亭、仰止亭。
关于襄阳的神话故事

关于襄阳的神话故事襄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这座城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神话故事。
让我们一起探索襄阳的神秘面纱,了解这些绚丽而动人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襄阳周边山脉中,有一只雄鸟,它羽毛如火,飞翔于蓝天之上。
这只雄鸟名叫凤凰,代表着不朽和重生。
人们相信,凤凰是神话中的神兽,它能带来好运和繁荣。
凤凰关于襄阳的传说也是流传至今。
据传,在古代,襄阳的城墙曾多次被敌军攻破。
当时的统治者非常担心,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神奇的力量来保护城墙。
于是有一位神秘而古老的老人出现了,他说自己是凤凰的使者,并且带来了这位神兽的祝福。
人们真诚地向凤凰祈祷,请求它的帮助。
随着时间的推移,凤凰的形象逐渐成为襄阳的象征,人们对凤凰抱有崇拜和敬畏之情。
每当襄阳的城墙面临危险时,凤凰会以炽热的火焰包裹着整个城市,将敌人击退。
这个故事不但让人们感到自豪,也成为了鼓舞人心的象征。
另一个与襄阳有关的神话故事是关于女娲的传说。
据说,在远古时代,女娲创造了人类,并亲手雕刻了襄阳的山川和河流。
她用巨石拆掉了仙女山上的一座山峰,形成了襄阳的城墙,为这个城市带来了永恒的守护。
女娲也是个善良而又聪明的女神。
有一次,襄阳遭受严重干旱,百姓们饥渴难耐。
女娲心生怜悯,她用巨大的力量打开了一座山,让泉水喷涌而出,为襄阳带来了丰沛的水源。
这个神迹使得襄阳人民生活得到了保障,人们永远将女娲视为城市的守护者和恩人。
此外,襄阳还有许多与诸葛亮有关的传说。
诸葛亮是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智将,也被视为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据说,诸葛亮在襄阳居住过一段时间,并留下了许多智慧的足迹。
诸葛亮卓越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使他成为了襄阳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他被描绘成一个化身智慧的神仙,经常在城市的庙宇中被供奉和敬仰。
襄阳的神话故事丰富多彩,这些故事不仅富含情感,也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祝愿。
它们成为了城市的象征,给予人们力量和鼓舞。
今天的襄阳已不再是古代的样子,然而这些神话故事仍然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蚩尤出自羊水,故里故都襄阳故事多

蚩尤出自羊水,故里故都襄阳故事多《归藏》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
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姜水诞生了炎帝,姬水诞生了黄帝,而蚩尤则出生在羊水。
羊水位于襄阳襄州区峪山镇,现名羊桥河(秦咀河)。
羊水是汉江支流淳河的南支,发源于襄阳西南的长山和雷公山(襄州、枣阳、宜城交接处)的泉眼村,村中之泉又名蚩尤泉,村后庙山旧有蚩尤庙故名。
蚩尤的妻子玉姬(玉娘)传说也是出生在附近的潭水。
羊水(羊桥河、秦咀河)流经峪山镇的泉眼村、长山村、陈集村、熊湾村、武马岗村、园艺场,东津镇秦咀村。
潭水又名潭家河(王咀河)流经峪山镇泉水村、下河村、方集村、方勤村、王咀村、熊湾村、金寨村。
潭水与羊水平行,一同注入淳河。
羊水下游有一大湖,名为蚩尤湖,上世纪筑坝拦水取名秦咀水库,湖中有百亩小岛古名蚩尤岛,蚩尤和玉姬经常来此游玩练武。
蚩尤之母有一天到雷公山(古名瀴源山)游玩,终于登上了最高峰大古顶,突然一声巨响,雷声震天,暴雨如注,感孕怀蚩尤,后来在羊水河边生下蚩尤,以水为德。
《襄阳府志》载:玉山,县东南三十里。
山体莹洁如玉,盛产白土和白玉,玉姬母亲曾在此梦到很多蝴蝶,然后怀孕。
后来在潭水生下玉姬也被人称为玉娘,据说玉姬出生时天生异象,白云铺满天空,蝴蝶飞舞,小鸟鸣唱,玉姬香气四溢,含玉而出。
蚩尤和妻子玉姬出生在襄阳的羊水(羊桥河)和潭水(潭家河),在襄阳其它地方也流传着很多蚩尤和玉姬的故事。
比如埋葬蚩尤的雷公山,蚩尤故都凤凰咀遗址也发现了距今5200到4200年的城墙和护城河,炎帝妹妹玉姬留恋的鱼梁洲以及玉姬常游的蚩尤湖等。
这些遗迹有的已成为美丽的风景,有的掩埋土中待人再次发现,有的只剩下美丽传说,有的则消散在风中。
雷公山又名雷鼓山、大鼓山、石鼓山、石虎山因为此山隆隆作响之声,似雷神击鼓。
亦名瀴源山,盖瀴水出此山中,此山整体神似牛头形状,蚩尤图腾之一就是牛。
《隋书·地理志》蔡阳:“有大鼓山。
”《舆地纪胜》卷88枣阳军:瀴源山“在枣阳县南七十里。
襄阳岘山简介

襄阳岘山简介
岘山是襄阳古城的名胜之一,因其山形如人的臂膊,又称臂山余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代都有修葺。
相传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欲伐蜀,兵至襄阳,闻襄阳有一山,如臂使指,可攻可守,便率军攻之。
山高数十丈,其上无路可登。
曹操乃令士兵在山下挖一大坑,将军士们都下去在坑中休息。
不久有人发现一只大龟驮着军粮往上爬。
曹操大喜,令将士们将军士们的尸体和粮食都丢入坑中。
尔后有士兵发现每到月圆之夜便有一股清泉从山壁上流下。
后来得知那是一处泉水涌出之处。
此后历代都有修葺,到了唐朝时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宋人姜夔在《岘山集》中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万里清光共浮天,无物不可凌谢。
”
岘山因三国时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著名历史人物曾在此饮酒赋诗而闻名全国。
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许多诗篇:如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诗曰:“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北宋文学家苏轼则有:“鹿鸣思贤者”的佳句;北宋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
初平云脚低”等千古名句。
—— 1 —1 —。
湖北襄阳:真武大帝修炼选址的传说

湖北襄阳:真武大帝修炼选址的传说真武又称玄天大帝、玄武大帝、无量祖师等,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玉京尊神,湖北武当山信奉的主神。
襄阳真武山门牌【团山】:真武来到了东津庄冲村,看到村西的山奇石怪,风景秀丽,有仙气,准备在此修炼。
就报梦给东津的香主,让香主安排“四大手续”(能在州府一级活动的人)和“八村”(能在县衙活动的人)捐资修庙。
“四大手续”、“八村”们就四处奔波,筹款筹物,修路建庙。
半年时间不到庙修好了。
真武往山头上一坐,把山坐了一个大坑,山头没有了,寺庙顿时颤颤晃动。
真武无奈,只好西行。
此山,因真武坐时颤颤(方言读“shan”)晃动,人们就称此山为颤颤山。
后来,因真武欲在此山修炼,认为有仙气,人们在颤颤山上,建起了颤颤寺。
当时,颤颤寺香火旺盛,声名远扬。
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远远近近的香客,络绎不绝,前来朝拜。
民间艺人在此连唱三天大戏。
可惜寺庙1942年被冯玉祥的部队修筑工事所毁,只留下一些残缺神像。
为此庄家冲一带流传有一句歇后语:“冯玉祥烧庙——留神”。
现在神像也没有了,只有一些残砖破瓦,见证当年寺庙的兴旺。
襄阳真武山道观【歪头山】:真武趟过汉江,来到一个山脚下。
当时烈日当头,天气炎热。
祖师不禁自言自语:“要是山头能歪过来,挡住太阳就好了。
”话音刚落,这山头忽的一下就歪过来把太阳挡住了,后来人们称此山为歪头山。
【扁山】:祖师又登上了一座比较高的山,他坐在山头上向北观看,襄樊二城尽收眼底。
无意间他两腿用力一夹,把山给夹扁了,这就是现在的扁山。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亦称荡魔天尊【龟山(真武山)】:祖师见团山、歪头山、扁山都不坚固,不宜建庙,又来到了龟山,只见龟山稳如磐石,景色宜人,只可惜离汉江太近,鱼腥味太重。
祖师说,先在此建一小观吧。
观建起后,人们称其为真武观,真武观所在的龟山,由此改称为真武山。
又传说,明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降谕修复武当山道教宫观,崇祀真武大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襄阳:岘山的神话传说
岘山在襄阳的出现毫无疑问又是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不
少的神秘感,因为岘山而言,它所背负着的历史文化故事就不在少数。
刘备马跃檀溪处,风林关射杀孙坚处,羊祜的堕泪碑与杜预的沉潭碑,刘表墓与杜甫墓,张公祠和高阳池……这些都是和岘山所紧密相关的。
因此岘山森林公园也被定位为国家森林公园、4A景区。
襄阳城南岘山,以其近在家门口的地理位置、茂密的森林生态植被、清新宜人的天然氧吧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受到越来越多的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不仅如此,岘山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为这座城市森林公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为广大的登山爱好者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万山神女解佩的爱情传说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解佩渚,在万山、阿头山两山下之曲隈。
相传为郑交甫遇神女解佩处。
”“神女弄珠”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而又最迷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据张衡《南都赋》载:春秋时,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今日之万山。
“郑交甫将南适楚,遵彼汉皋台下,乃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他便上前挑逗,“愿请子之佩”。
二女含笑不语,解下佩珠相赠。
多情的郑大夫喜不自禁,以为得到了定情信物,接过宝珠,藏于怀中。
行约数十步,
回望二女,杳无踪迹,伸手探怀,佩珠已失,方悟遇到了汉水女神,不禁怅然。
宋代庄绰《鸡肋篇》载:“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甫解佩之日。
郡中移会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
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
”男女青年也借此机会表达爱情,所以这天也是古襄阳的“情人节”。
诗人孟浩然在《万山潭作》中写道:“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谷隐寺大米洞
大米洞在习家池方向,谷隐寺后半山腰。
这儿过去有白马泉流经,向南浇灌20里地,所产的大米称为“贡米”。
传说大米洞每天向外流出白花花的大米,可供寺内和尚及来寺朝拜的香客食用,不论来多少人,都够吃,但是没有剩余。
后来有一个和尚贪心,想把洞扩大多流些大米,不料他把洞扩大后,不但没有更多的大米流出,反而洞里连一粒大米也不流了。
大米洞至今仍在。
这个故事有些像白马泉的经历。
1958年,当时的村干部为了使白马泉浇灌更多的良田,用炸药包炸白马泉的泉眼,结果反而使泉水越流越小,好心办了坏事。
凤凰山的传说
《舆地纪胜·襄阳府》记载:“凤山,在襄阳东南十里,
梁韦睿于山立寺。
”《襄阳县志》又说:“凤凰山在县南七里,梁武帝立寺其上。
”
凤凰山又称凤林山。
《仙传拾趣》记载,有一个姓蔡的襄阳女子,“幼而巧慧,善刺绣,邻里称之”。
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翁,请她绣一对凤凰,要求她不要绣凤凰的眼睛。
不久绣成,五彩焕然。
“老翁观之,指示安眼。
俄而工毕,双凤腾空飞舞”。
老翁与绣女各乘一凤升天而去,落在襄阳南山林木之上,时人名为凤林山。
凤林寺因而得名。
凤林寺是韦睿建还是梁武帝建,或者梁武帝令韦睿建,现在没有定论。
不过在观音阁一带,还流传着另一个版本,两个僧人满载金银欲往南去,至襄阳凤林关,遇一险滩,船翻金沉,满船金银顿化一凤凰腾飞而去,僧人大惊,乃不复南去,特建此寺以修行。
因有凤凰腾飞之说,此地又称凤林关,便名曰凤林寺,后香火日盛,传说愈奇,僧众便将此山唤作凤凰山,遇险之滩称为凤凰滩,沉金之池取名凤凰池。
襄阳古诗云:“汉水流至凤凰山,凤凰山前凤凰滩,欲寻进香拜佛处,只问襄阳凤林关。
”后因观世音菩萨去南海途中曾在此修炼(至今大雄宝殿与中殿之间有一席之地,夏无蚊虫,冬不积雪),改名观音阁至今。
望楚山虎精和虎皮井在望楚山的西北侧山脚,有一座寺——卧佛寺。
卧佛寺建于梁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因为望楚山坐东面西,所以建卧佛寺以镇之。
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县
西南五里。
内有虎皮井。
唐开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变美妇人。
”相传唐开元中(公元728年左右),有崔生应举,路经卧佛寺,进寺歇宿。
见一虎入寺,脱去虎皮后,则变成一个美女。
崔生和她一见钟情,就把虎皮悄悄地扔入井中。
美女找不到虎皮,只好嫁给了崔生。
后来崔生考取功名为官,在任六年,和虎精孕育两个孩子。
有一次夫妻又从卧佛寺前经过,崔生想两人相爱已久,就是告诉妻子真相,也没有大碍。
谁料妻子却到井中取出虎皮,皮还完好无损,虎精穿上虎皮后,又变成了一只老虎,虎精回头看了看两个孩子,大吼一声悲切离去,留下崔生及两子与井默默相守,等待虎精再返人间。
后人为此井命名为虎皮井,以纪念美丽的虎女以及美丽的传说。
据推断,虎皮井应该是僧人取水的主要来源。
虎皮井是一个自然竖井,深约四米,泉水滴入井内清脆的滴答声随处可闻,常年不涸,井沿上还保存有两处“石佛龛”。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