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1【诗句】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意思】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
【注释】羊祜之碑。
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十年,有德政。
及卒,襄阳百姓为立碑于岘山。
凡见其碑,无不流泪。
南朝梁·刘孝绰《栖隐寺碑铭》:“召棠且思,羊碑犹泣。
”亦作“羊公碑”。
借指官吏政德。
【全诗】《与诸子登岘山》.[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全诗鉴赏】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此诗借登山远眺,吊古伤今,抒发了自己身世不遇、无所作为的伤感之情。
晋代羊祐,镇守荆襄,政绩卓著,百姓立庙建碑,岁时祭祀。
孟浩然携诸子登上岘山,见羊公碑在,流芳至今,内心能无振荡乎?首联言人有生老病死,家有悲欢离合,人事在不断地消亡变化;春去秋来,时光流逝,朝代也在不断循环更替。
此联概括了自然、人生、社会及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具有极强的哲理性。
次联紧承上联“古”“今”二字,江山胜迹在,我辈来登临,其心事浩茫,能不怅然! 颈联抓住时令特点,描写远望寒冬之景象:冬水下落,鱼梁高露,溪水更清浅;寒天萧森,云梦广阔,大泽益深远。
此境清寒空阔,以冬景衬心境,愈显心情之悲凉也。
尾联因景生情,抒发感慨:四百余年过去,诗人读罢碑文,为何如此伤悲?诗人想到人事变迁,羊公能与山河同在,能无景仰之意?再想想自己,一介布衣,一事无成,死后湮没,能无悲伤之情? 此诗“俯仰古今,寄慨苍凉”(俞陛云《诗境浅说》);写清空之景,静悟哲理,抒发真情,颇有意趣,乃上乘之作。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2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赏析《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名《与诸子登岘首》,“诸子”:【犹诸君。
三国蜀诸葛亮《答李严书》:“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岘xian4首”:【即湖北襄阳县的岘山。
】孟浩然与诸君登“岘山”。
这岘山因为“羊祜hu4”而出名,我们先来看看羊祜的简介:【羊祜(221-278年12月27日),字叔子。
泰山郡南城县(今山东新泰)人。
魏晋时期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出身泰山羊氏,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
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bi4,后为朝廷公车征拜。
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ju4平子”(封地,在山东),与荀勖xu4共掌机密。
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
咸宁四年(278年),羊祜抱病回洛阳,于同年十一月病故,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死后获赠侍中、太傅,谥号“成”。
】看了简介,我们知道羊祜是奉命坐镇“襄阳”,在这一带“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
”所以,虽然他不是死在这里,可是当地人为他在“岘山”上立了一个碑,也就是本诗中提到的“羊公碑”。
那么为什么会立在岘山上呢?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故事(根据《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记载,白话译文:【羊祜喜游山水,风景美好的日子,一定到襄阳城南的岘山游乐,饮酒赋诗,终日不倦。
有次,羊祜慨然叹息,对从事中郎“邹湛”等人说:“自从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来的贤达高士,像我和你们一样,登上此山眺望游乐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湮没无闻了,想来令人悲伤。
如死后有知,我的魂魄仍会登此山的。
”邹湛说:“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业绩和名望一定和岘山一样永存于世,至于我等之人,才像您说的会湮没无闻啊!”......羊祜所写的文章及所著《老子传》都流行于世。
古诗文《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古诗文《与诸子登岘山》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唐朝: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及注释【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⑴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交替变化。
⑶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⑸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字:一作“尚”。
⑻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与诸子登岘山鉴赏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原文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原文及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原文及赏析
登岘山,雨欲零,
为之凄凉独不平。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此来应几时,岁岁年年此花开。
几时摇落与君辞,争似齐唱《太平》。
原文: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
此诗描
绘了诗人与朋友登上岘山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山势、气象、心情等
细节,展示了山岳之险峻和壮美,以及登山之中的忧思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题目直接指明了主题,诗中展示了诗人与朋友一同登上岘
山的场景。
首句“登岘山,雨欲零”,表明了登山时的天气状况,雨势
渐渐减弱。
接着描述了山势的险峻,用“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描绘了山体崎岖复杂的形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势的壮丽和险峻。
随后,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登山时的心情。
他扪参历井,仰胁息,手抚膺,坐长叹,展示了对登山之艰辛的体验。
通过表达内
心的感叹和期待,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最后两句“问君此来应几时,岁岁年年此花开。
几时摇落与君辞,争似齐唱《太平》。
”则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这两句诗中使用了反问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整体而言,孟浩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登山之路的险峻和艰辛,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以清晰简练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注:以上赏析为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与诸子登岘山唐代: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尚在一作:字在)译文及注释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诸子: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代谢:交替变化。
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登山观看。
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字:一作“尚”。
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赏析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
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原文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原文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词语解释】①人事:指人世间事。
②代谢:更迭变化。
③往:指已成过去的。
④来:指后来的。
⑤留胜迹:前人留下的古迹。
这里指岘山(在今湖北襄阳南)上纪念西晋羊祜的“堕泪碑”。
《晋书·羊祜传》载:羊祜镇荆襄时,常到岘山上饮酒赋诗,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死后,襄阳百姓怀念他的德政,在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这四句是说,社会不断更替变化,寒来暑往,时间流逝,构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羊祜还给江山留下了胜迹,而我辈登临,徒感岁月流逝,给后人能留下什么呢?诗人睹物伤情,吊古及今,抒发自己沉沦不遇的悲愤。
这四句诗具一定的哲理性。
语言通俗,感情真挚,以平淡深远见长。
【诗文赏析】《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羊公碑,在今湖北襄阳南的岘首山上。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淹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歌赏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①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④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襄阳人。
他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世称“孟襄阳”、“孟山人”。
此诗即隐居襄阳时所作。
②鱼梁:襄阳鹿门山附近沔水中的沙州名。
③梦泽:云梦泽,古泽名。
④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载,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他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主庙树碑,以示怀念。
因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时人称为“堕泪碑”。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
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
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答案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与诸子登岘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山水诗,全诗抒发了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释】①岘山:又称岘首山。
在湖北襄阳南。
②代谢:交替、转换。
③留胜迹:指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
这里指下文的“羊公碑”等。
胜:优美的。
我辈:我们,指诗人自己与同游诸子。
复登临:又来登山观看。
这是对羊祜(hù)曾登临岘山于前而言的。
④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浅:是说鱼梁洲因落水而显露出来了。
梦泽:指云梦泽。
深:指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⑤羊公碑:《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杜预因名曰“堕泪碑”。
杜预(公元222—284):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文学知识】①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
一生在隐居和游历中度过。
以五言诗著称。
风格平淡自然。
②近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
其特点是格律严密。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至唐代逐渐发展成熟,趋于定型。
为了跟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这种诗体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
【参考译文】人事总是不停地变化着,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地流逝着。
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我们这些人又来登山远望。
只见那鱼梁州更多地呈露出水面,而云梦泽更加辽阔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面对还屹立在岘首山上的羊公碑,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而无所作为,禁不住眼泪沾湿了衣襟。
【阅读理解】一:1.此诗开首即发议论,似乎与题目无关,有人称之为“凭空落笔”。
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看法。
2.第三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字,第四句紧承第二句中的“_____”字。
3.第五、六句写_______,“水落”“天寒”既表现了________,又烘托了_________。
4.说“末两句才将‘岘山’扣实”是因为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作诗的目的是吊古伤今。
2.古今3.“登临”所见时序为严冬心情的伤感4.羊公碑也叫“坠泪碑”,诗人在末两句写自己看到羊公碑而“泪沾襟”,既吊古又伤今(既追思羊公的政绩,有伤感自己的无所作为)。
二:(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案:.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3、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答案:颔联借景抒情。
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4、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答案: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5、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6.诗人孟浩然与_______齐名,同为唐代_______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___________。
(3分)7.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
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8.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6、(3分)王维山水田园咏史怀古诗7、(2分)C8、(3分)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
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
(理解诗旨离不开知人论世,故有时细读注释十分重要。
本题注释就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作者写诗时的境况、羊公碑的典故。
)三: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2、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
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
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
(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译文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该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