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11第十一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外科学第七版)

第十一章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机体的正常代谢及良好的营养状态,是维护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任何代谢紊乱或营养不良,都可影响组织、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可使器官功能衰竭。
机体的营养状态与催病率及死亡率是密切相关的。
外科领域不少危重病症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予以纠正,往往很难救治成功。
在对机体代谢有足够认识的基础上,有效的输入途径的建立,以及各种符合生理、副反应小的营养制剂的相继生产及应用,使近代临床营养支持治疗获得了非常突出的效果,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营养支持治疗是20世纪临床医学中的重大发展之一,已经成为危重病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为能合理地实施营养支持治疗,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机体的正常代谢及饥饿、创伤引起的代谢变化。
使营养支持治疗措施能适应病人的代谢状态,既有效,又较少发生并发症。
目前的营养支持方式,可分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两种。
第一节人体的基本营养代谢机体代谢所涉及的面很广。
从营养治疗角度,最重要的是蛋白质代谢及能量代谢两方面。
(一)蛋白质及氨基酸代谢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可分为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NEAA)两类。
NEAA中的一些氨基酸在体内的合成率很低,当机体需要量增加时则需体外补充,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例如精氨酸、谷氨酞胺、组氨酸、酪氨酸及半胱氨酸等。
机体在患病时因摄入减少,EAA来源不足,体内NEAA的合成会受到影响。
因此从临床营养角度,应把NEAA放在与EAA相同重要的地位。
谷氨酞胺(glutamine, Gln)在组织中含量丰富,它是小肠粘膜、淋巴细胞及胰腺腺泡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合成代谢提供底物,促进细胞增殖。
Gln还参与抗氧化剂谷胱甘肽的合成。
机体缺乏Gln可导致小肠、胰腺萎缩,肠屏障功能减退及细菌移位等。
骨骼肌中缺乏Gln可使蛋白质合成率下降。
考研科目,动物生物化学 第11章 含氮小分子

意义
此种方式既是氨基酸脱氨基的主要方式,
体内有活泼的转氨酶和L-谷氨酸脱氢酶,
反应可逆,也是体内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
主要方式。
主要在肝、肾组织进行。
4 嘌呤核苷酸循环
氨 基 酸 转 氨 酶 1 α-酮戊 二酸 转 氨 酶 2 谷氨酸 腺苷酸代琥 珀酸合成酶 天冬氨酸
NH3
次黄嘌呤 核苷酸 (IMP)
第11章 含氮小分子代谢
Metabolism of Small Molecules Containing N
重点:联合脱氨基、尿素合成、嘌呤 核苷酸体内分解代谢; 难点: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脱氧核 苷酸合成。
本章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 氨的代谢 α -酮酸的代谢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在转氨酶的催化下,α -氨基酸的氨基转移 到α -酮酸的酮基碳原子上,结果原来的α -氨 基酸生成相应的α -酮酸,而原来的α -酮酸则 形成了相应的α -氨基酸,这种作用称为转氨 基作用或氨基移换作用。
特点
没有游离的氨产生,但改变了氨基酸代谢 库中各种氨基酸的比例。 催化的反应可逆。 其辅酶都是磷酸吡哆醛。
血清转氨酶活性,临床上可作为疾病 诊断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GPT)
谷草转氨 酶(GOT)
(肝脏)
(心肌 肝脏)
3 联合脱氨基作用 (1) 定义
是指氨基酸与α -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 生成α -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经L-谷氨酸 脱氢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和α -酮戊二酸的过 程。
生酮氨基酸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3 氧化供能
α-酮酸在体内可通过TAC 和氧化磷 酸化彻底氧化为H2O和CO2,同时生成 ATP。
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教材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所带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相同,其净电荷为零,此溶液的PH值即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N-端到C-端氨基酸排列顺序。
由肽键维持3.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
由氢键维持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aa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
由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以及二硫键维持。
4.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像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5.中性溶液中带正电的氨基酸(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6.中性溶液中带负电的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增色效应:DNA变性后,双链螺旋被破坏,分子内部的碱基暴露,DNA在260nm处紫外吸收增强。
2.Tm值:指使50%的DNA变性,也就是A260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
3.DNA的一级结构:核苷酸自5’端至3’端的碱基排列序列。
4.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结构(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单链组成,反向平行,直径2.73nm,螺距3.54nm;核糖与磷酸在外侧;DNA双链间形成互补碱基对)由疏水堆积力和氢键维持5.DNA的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原核:环状;真核:核小体为基本单位)6.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tRNA含有茎环结构,二级结构似三叶草(氨基酸臂、反密码环、二氢尿嘧啶环、T-Ψ环、额外环),三级结构是倒L形。
第三章酶1.全酶: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全酶。
2.辅酶:凡是酶蛋白结合疏松,可以用透析或超滤除去的称辅酶。
3.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用透析或超滤除去的称辅基。
4.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一、内容提要肝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肝的物质代谢特点1.肝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特点(1)糖代谢肝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协助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肝是进行脂肪酸β–氧化、脂肪合成、改造及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是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或其它组织利用。
(3)蛋白质代谢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包括全部的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大部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结合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主要在肝生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激素代谢的特点(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B6、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肝可将很多B族维生素转化为相应辅酶或辅基。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降低或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二)肝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①内源性:系体内物质代谢产物,如氨、胺、胆红素等,以及发挥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②外源性:系有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毒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化学-第十一章-物质代谢调节控制

一、酶活性的调节
A
B
E1
C E2
D E3
催化反应速度最慢的酶:关键酶或限速酶
酶结构调节 酶数量调节 (快速调节) (迟缓调节)
1、变构调节
活性中心
代谢物
非共价键
E
别位
变构酶 E 酶结构发生改变
变构效应剂
变构激活剂 变构抑制剂
酶活性↑ 酶活性↓
变构调节的生理意义
① 代谢终产物反馈抑制 (feedback inhibition) 反应途径中的酶,使代谢物不致生成过多 。
呼吸链 蛋白质合成 尿素合成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血红素合成 蛋白质降解 核酸合成
分布区域 线粒体 核糖体 胞浆、线粒体 线粒体 线粒体 胞浆、线粒体 溶酶体、蛋白酶体 细胞核
• 多酶体系的隔离分布:使物质代谢互不干扰
酶活性的调节方式: 1、快速调节,也叫酶活性调节。
2、迟缓调节,也叫酶含量调节。
• 受体分类
按受体在细胞的部位不同,分为:
Ι 膜受体 Ⅱ 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的类型 1.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2. G蛋白偶联受体 3. 酶偶联受体
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G蛋白
全称:鸟苷酸结合蛋白 特点: ① 由a、b、g亚基组成的异聚体; ②具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结合GTP或GDP; ③ 其本身的构象改变可活化效应蛋白。
乙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丙二酰CoA
长链脂酰CoA
②变构调节使能量得以有效利用,不致浪费。
+ 糖原合酶
G-6-P –
糖原磷酸化酶
促进糖的储存
抑制糖的氧化
2、共价修饰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讨论稿4-18)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2014.4)(Teaching plan of Biochemistry)一、前言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本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医学规划教材。
教材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既突出理论知识,又强调与医学的联系和应用实践,使其与综合性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有所区别。
教材遵循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医学教育的需求。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材由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根据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并结合我校本科学生的基础和特点以及教学计划安排情况,本大纲将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大部分,并对教材中的某些章节内容和课时数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内在联系;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与信号转导;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表达和调控。
2、掌握研究生物化学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熟悉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设备和方法,培养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医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专业兴趣。
4、教学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并辅以讨论等多种教育教学形式。
三、课程表述课程名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课程编码:03110342课程总学时:100学时,其中理论总学时76,实践总学时24周学时:理论学时5 /实践学时3 学分:5.5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100学时教学平台(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及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生命及疾病从分子水平深层次地加以理解,为今后从根本上理解和研究疾病发生机理打下扎实基础,培养高层次的临床人才。
生物化学第11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第十一章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课外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氮平衡;2、一碳单位;3、转氨基作用;4、联合脱氨基作用;5、必须氨基酸;6、生糖氨基酸;7、尿素循环。
二、符号辨识1、GPT;2、GOT;三、填空1、蛋白质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肠液中的肠激酶可激活()酶原。
2、体内主要的转氨酶是()转氨酶和()转氨酶,其辅酶是()。
3、体内氨的主要代谢去向是在()内合成尿素,经()排出。
4、肝脏通过()循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
5、谷氨酰胺是体内氨的()、()和()形式。
6、氨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是()和()。
7、胃液中胃蛋白酶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此过程称为()作用。
8、转氨酶的辅酶是(),它与接受底物脱下的氨基结合转变为()。
9、体内不能合成而需要从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氨基酸。
10、人体先天性缺乏()羟化酶可引起苯丙酮酸尿症;而缺乏()酶可引起白化病。
四、判别正误1、蛋白质在人体内消化的主要器官是胃和小肠。
()2、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主要取决于必须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
()3、L-谷氨酸脱氢酶不仅是L-谷氨酸脱氨的主要的酶,同时也是联合脱氨基作用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酶。
()4、尿素的合成和排出都是由肝脏来承担的。
()5、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6、体内血氨升高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肝功能障碍引起的。
()7、谷氨酸是联合脱氨基作用的重要中间代谢物,若食物中缺乏时可引起脱氨基作用障碍。
() 8、人体内若缺乏维生素B6、维生素PP、维生素B12和叶酸,均会引起氨基酸代谢障碍。
() 9、在体内,半胱氨酸除作为蛋白质组成成分外,仅是产生硫酸根的主要来源。
() 10、氨基酸的降解能导致糖的合成。
()五、单项选择1、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是指()。
A、糖与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B、脂肪与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C、几种蛋白质混合食用,提供营养价值;D、糖、脂肪和蛋白质混合食用,提高营养价值; 2、必须氨基酸不包括()。
第十一章 蛋白质代谢(一)

胺的代谢
大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去向: 1)随尿排出; 2)在胺氧化酶作用下可进一步氧化分解:
合成尿素
氨
新氨基酸
糖 葡萄糖或糖原
甘油三酯
脂肪
氨
磷酸丙糖
基
α-磷酸甘油
脂肪酸
酸
磷酸烯醇丙酮酸
、 丙氨酸 糖 半胱氨酸
丙酮酸
及 丝氨酸
异亮氨酸 乙酰CoA
乙酰乙酰CoA
酮体
脂 苏氨酸
亮氨酸
肪 色氨酸 代 谢
色氨酸 草酰乙酸
亮氨酸 赖氨酸
柠檬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的 联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TAC
CO2
系
延胡索酸
α-酮戊二酸
三、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生物合成 蛋白质
氨基酸 脱氨 氨、α-酮酸
分解代谢 脱羧 CO2、胺能源
三大代谢
氨基酸代谢概况
食物蛋白质
消化吸收
合成
组织蛋白质
分解
尿素
氨 a-酮酸
脱氨基
氨基酸代谢库
酮体 氧化供能 糖
代谢转变
脱羧基
体内合成氨基酸 (非必需aa)
其它含氮化合物( 嘌呤、嘧啶等)
胺类
(一)脱氨基作用
(一)胃内消化: 1、胃蛋白酶(pepsin): 胃蛋白酶元→胃酸( H+) → 胃蛋白酶
2、胃酶作用:
蛋白质 胃蛋白酶 小分子肽→肠道 胃酶作用于:Phe(苯丙), Tyr(酪), Trp(色).( 芳香族)
Glu(谷), Gln(谷氨酰胺).(酸性氨基酸)。
(二)小肠消化
1、来自胰腺的酶: 1)内肽酶:水解pro内部肽键。 胰蛋白酶:Lys(赖)、Arg(精)羧基端肽键;(碱性) 糜蛋白酶:Phe(苯丙)、Tyr(酪)、Trp(色)肽键(芳香族) 弹性蛋白酶:Val(缬)、Leu(亮)、Ser(丝)、Ala(丙)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ADH 是乙醇代谢的关键酶。 ALDH2 活性低下,是
※ 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
目录
多环芳烃的生 物转化过程
目录
三、肝的生物转化作用包括两相反应
概述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 * 有些物质经过第一相反应即可顺利排出体外。 * 物质即使经过第一相反应后,极性改变仍不 大,必须与某些极性更强的物质结合, 即第 二相反应,才最终排出。
目录
人肝UGT基因型及编码酶的特异性 基因类型
UGT1A1 UGT1A4 UGT1A6 UGT1A9 UGT2B7 UGT2B15
特征性底物
胆红素,丁丙诺啡,雌三醇 叔胺,5--孕烷-3-20-二醇,雄固酮 5’-羟色胺 甲状腺素 吗啡,去甲羟基安定,雌三醇,猪脱氧胆酸 雄激素,酚酞
目录
2. 硫酸结合也是常见的结合反应
苯甲酰CoA
苯甲酰甘氨酸
目录
四、生物转化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一)年龄、性别、营养、疾病及遗传等因素 对生物转化产生明显影响
年龄对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很明显; 某些生物转化反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营养状况对生物转化作用亦产生影响; 疾病尤其严重肝病也可明显影响生物转化作用;
遗传因素亦可显著影响生物转化酶的活性。
目录
一、胆汁的主要固体成分是胆汁酸盐
肝胆汁 胆囊胆汁 胆道系统 (hepatic bile) (gallbladder bile) 肝细胞分泌成人每
第十一章
非营养物质代谢
Metabolism of the Nonnutritive Substance
目录
第一节
生物转化作用
Biotransformation
目录
一、体内非营养物质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生物转化的定义 一些非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过 程称为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 *生物转化的对象 内源性:如激素、胺类等 非营养物质 外源性:如药物、毒物等
目录
*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
肝细胞富含细胞器,其中以内质网、线粒体、溶
酶体和过氧化酶体含量最为丰富。
肝是生物转化最重要器官,但在肺、肾、胃肠道 和皮肤也有一定生物转化功能 。
目录
二、肝的生物转化作用不等于解毒作用
*生物转化的意义
对体内的非营养物质 (xenobiotics) 进行转化,使
其灭活 (inactivate),或解毒(detoxicate);更为重要的 是可使这些物质的溶解度增加,易于排出体外。
O
肼
O
HO HO
HO HO
苯并芘
苯并芘-7,8-二醇
DHEP-BP
目录
(四)结合反应是生物转化的第二相反应
结合对象: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基的药物、 毒物或激素均可发生结合反应。
结合剂:葡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 氨酸、乙酰基、甲基等物质或基团。
目录
1. 葡糖醛酸结合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结合反应
CH2CHO
CH2COOH
MAO H3CO OCH3 OCH3 H3CO OCH3 OCH3 H3CO OCH3 OCH3
麦斯卡林
3,4,5-三甲氧 基苯乙醛
3,4,5-三甲氧 基苯乙酸
目录
目录
3. 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将乙醇氧化生成乙酸
存在部位:胞液中 催化的反应: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ADH)催化醇类氧化成醛。
N
+
烟酰胺
CH 3
N-甲基烟酰胺
目录
HO
R
SAM
H3CO HO
R
HO
儿茶酚
O-甲基儿茶酚
目录
6.甘氨酸主要参与含羧基非营养物质的生物转化
COOH+ CoASH + ATP
COSCoA + AMP + PPi
苯甲酸
COSCoA + 甘氨酸
苯甲酰CoA
O C N CH2 H COOH + CoASH
3
~ CoA
N
+ HS-CoA
异烟肼
乙酰辅酶A
O
乙酰异烟肼
O H3C C NH
辅酶A
H2N
SO2 NH R + H3C C SCoA
SO2 NH R + CoASH
磺胺
N-乙酰磺胺
目录
4. 谷胱甘肽结合是细胞应对亲电子性异源物的重要 防御反应
• 催化这类反应的酶称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胞微粒体中,胞液虽也有环氧化物水解酶,但不重 要。该酶水解环氧化物产生邻二醇 。
目录
CH 2CH2C N CH 2CH2C
O
CH2CH2CH2 C
CH3
O C CH3 CH3
CH 2CH2C N CH 2CH2C
O CH2CH2CH2C OH
苯丁酸氮芥异丁酯
苯丁酸氮芥晚期卵巢腺癌
乳腺癌
异烟肼
异烟酸
+ UDP
苯酚
苯β葡糖醛酸苷
目录
UDPGA 作为葡糖醛酸的活性供体,在肝微粒体的 UDP- 葡 糖 醛 酸 基 转 移 酶 ( UDP-glucuronyl transferases, UGT )催化下,可将具有多个羟基和 可解离羧基的葡糖醛酸基转移到醇、酚、胺、羧酸 类化合物的羟基、氨基及羧基上形成相应的 β-D 葡 糖醛酸苷,使其极性增加易排出体外。 据研究,有数千种亲脂的内源物和异源物可与葡糖 醛酸结合, 如胆红素、类固醇激素、吗啡和苯巴比妥 类药物等均可在肝与葡糖醛酸结合进行生物转化, 进而排出体外。
目录
巴比妥酸、苯巴比妥、苯妥英等不仅升高各 种CYP和UGT的活性,还可引起肝肿大和增 加滑面内质网的数量。 多环芳香烃主要诱导芳香烃羟化酶(aryl hydrocarbons hydroxylase,AHH)活性 。
目录
第二节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Metabolism of Bile and Bile Acids
还原产物:相应胺类 •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 :
NO2 NO NHOH NH2
硝基苯
亚硝基苯
羟氨苯
氨基苯
目录
•偶氮还原酶(azoreductase) :
N N CH3 COOH N CH3 2NAD(P)H +H+ NH2 CH3
+ H2N
COOH
N CH3
甲基红
邻氨基 苯甲酸
基本特点:
能直接激活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加
入底物分子中,另一氧原子被还原为水,故
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MFO) 。
目录
目录
• 迄今已鉴定出 30 余种人类编码 CYP 的基因,编码 14 家 族的CYP。
• 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 40% 以上分类,可将人肝细胞
P450 分为 5 个家族: CYP1 、 CYP2 、 CYP3 、 CYP7 和 CYP27。 • 在同一家族中,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 55%60%,又 可进一步分为A、B、C等亚族。 • 对异生素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 CYP 是 CYP1 、 CYP2 和 CYP3。其中又以微粒体CYP3A4、CYP2C9、CYP1A2 和CYP2E1的含量最多。
目录
ADH(醇脱氢酶)与MEOS(微粒体乙醇氧 化系统)之间的比较
ADH 肝细胞内定位 底物与辅酶 对乙醇的 Km值 胞液 乙醇、NAD+ 2mmol/L MEOS 微粒体 乙醇、NADPH、O2 8.6mmol/L 有 耗能
乙醇的诱导作用 无 与乙醇氧化相关的 氧化磷酸化释能 能量变化
目录
(二)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是第一相 反应的主要还原酶
黄曲霉素B1
2,3-环氧黄曲霉素
环曲霉素与DNA的 结合产物
DNA-鸟嘌呤
目录
2. 单胺氧化酶氧化脂肪族和芳香族胺类
•单胺氧化酶( monoamine oxidase, MAO)
存在部位:线粒体内 催化的反应: RCH2NH2+O2+H2O2 RCHO+NH3+H2O
胺类物质
相应的醛
目录
CH2CH2NH2 NH3 + H2O2
O O O O O OCH3 O O HO SG O O O OCH3 GST O
+ GSH
黄曲霉素B1-8,9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结合产 物环氧化物
目录
5. 甲基化反应是代谢内源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甲基的供体:S - 腺苷甲硫氨酸(SAM)
CONH 2 甲基转移酶 + S-腺苷甲硫氨酸 N CONH 2 +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内质网
内质网 内质网
第二相反应 葡糖醛酸基转移酶 活性葡糖醛酸(UDPGA) 内质网 硫酸基转移酶 活性硫酸(PAPS) 胞液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谷胱甘肽(GSH) 胞液与内质网 乙酰基转移酶 乙酰CoA 胞液 酰基转移酶 甘氨酸 线粒体 甲基转移酶 S-腺苷甲硫氨酸 (SAM) 胞液与内质网
目录
N-二甲基 氨基苯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