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方法及评价
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评价

臧艳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上海200433)
梅毒是一种经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以及性传播的传染病, 因此梅毒抗体检测是献血员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梅毒的病 原体是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其含有表面抗 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两类抗体,一类为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另一类为螺旋体的非特异性抗体。根据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 及免疫学特性,目前国内血站常用的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 根据所用抗原不同主要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
关键词:围手术期;便秘;饮食指导;热敷
妇科行下腹部正切口手术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极
易发生腹胀及便秘.对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便秘是粪便 在肠腔内滞留时间过久,干燥硬结,排除嗣难,引起肛门坠
收稿H期:2008-07—25
涨、疼痛、腹胀、食欲不振、头晕乏力等不适的常见病、多发
璺8两
1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用活的或死的梅毒螺旋体或其成
分来作抗原测定抗螺旋体抗体
疫印迹法用于梅毒诊断优于f1'A—ABS和TPHA方法,对早 期潜伏梅毒、神经梅毒的阳性率均为100%,对于非螺旋体标 本(包括正常标本、生物学假阳性标本以及1球蛋白增高或 抗核抗体的标本)榆测没有假阳性或可疑反应。免疫印迹法 操作简便,不要求试验仪器和环境,结果容易判定,但成本较 高。 1.5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tination pallidum hemagglu—
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梅毒特异性抗体。TP—ELISA方法主要 检测梅毒螺旋体IgG和IgM抗体,文献报道TP—ELISA方法 的敏感性高于FFA—ABS方法用,对I期梅毒的诊断灵敏度为 93.8%.诊断特异性为100%。TP—ELISA方法检测操作简便, 不受样本中纤维蛋白和溶血等影响。一次可进行多份样本的 检测,用酶标仪分析,客观准确,结果便于保留及标准化管 理,可用作筛查和确认试验。因此,TP—ELISA方法被公认为 梅毒血清学诊断实验的首选方法。 1.6胶体金免疫技术(TPAb) 是在酶免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免疫胶体金技术 和免疫层析原理。通过硝酸纤维素上包被特异性梅毒基闪重 组抗原,以检测标本中特异性的梅毒抗体。众所周知.近年来 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为防止流动采血车L的血源浪费. 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快速、便捷、特异、敏感的方法来满足实际 工作的需求,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TPAb)则具 有简单、快速、不需任何仪器的特点,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 性都较高。因此,可推荐应用于流动采血车。
早期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评价

早期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评价梅毒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性病,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
早期梅毒性病感染很难被发现但又会向后不断发展。
因此,早期梅毒感染的检测变得尤为重要,检测方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对于病人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早期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不完全过氧化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诊断梅毒螺旋体抗体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检测(TPPA),这些技术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常用的梅毒筛查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基于免疫学原理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它可以检测人类血清中梅毒特异性抗体IgG和IgM,又称为抗TP检测。
ELISA检测的优点是能够测定大批样本,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快速且对血清中滴度的敏感性较高。
但是ELISA检测法并不特异,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此外,ELISA的检测结果会被某些不相关的因素干扰,例如接种疫苗或感染了其他病原体。
不完全过氧化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是一种新的抗体检测方法,它是在ELISA的基础上开发的。
在I-ELISA中使用的抗原更为纯净,而且可以排除非特异性DNA序列的干扰。
因此,I-ELISA的测试结果比ELISA更加准确,且对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更高。
诊断梅毒螺旋体抗体荧光素酶免疫吸附检测(TPPA)是一种利用抗体和梅毒螺旋体相互作用的方法。
TPPA是目前最敏感的梅毒检测方法之一,又称为外消旋试验、顺应性试验。
它可以检测到梅毒感染的多种抗体,包括IgG、IgA和IgM。
但是,TPPA检测结果不能用来鉴定感染的梅毒种类,因此可能存在误诊的情况。
总之,早期梅毒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不同的检测方法也存在不同的缺陷。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结合症状和体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将来会出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梅毒检测方法,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梅毒提供更好的保障。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标题:深度解析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是检测梅毒感染的常用方法之一,其结果对于梅毒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度解析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常用方法,包括其原理、操作流程、结果解读以及临床应用,并对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意义进行探讨。
1.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原理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梅毒。
常用的方法包括不同类型的血清学试验,如血浆凝集试验(RPR)、螺旋体血清凝集素试验(TPPA)和梅毒血清酶免疫吸附试验(EIA)。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含有特异性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从而进行梅毒的诊断。
2.操作流程及常用方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操作流程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试剂配置、反应操作等步骤。
常用的方法包括RPR、TPPA和EIA。
RPR是一种快速筛查试验,可以在诊断初期进行使用,但其结果需要进一步确认。
TPPA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确认试验,可以用来确认疑似梅毒感染的患者。
EIA是一种定量检测方法,可以检测血清中特异性的抗体水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感染程度。
3.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结果需要进行准确解读。
阴性结果可以排除梅毒感染的可能,但也有假阴性的风险;阳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梅毒感染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阻断梅毒的传播。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时,我们需要充分理解不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流程,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结果需要综合分析,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影响。
对于梅毒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总结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结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度解析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梅毒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常用方法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为了准确诊断梅毒,血清学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的常用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1. 微量血试验微量血试验是常用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之一。
它的优势在于只需要很少的血液样本,却能提供准确可靠的结果。
该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来诊断梅毒。
这些抗体在感染后数周内开始产生,并持续存在于血液中。
微量血试验通常采用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
2. 血清螺旋体沉降率试验血清螺旋体沉降率试验是另一种常用的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
该试验可以评估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水平。
试验原理是将患者血清与一定量的抗原(梅毒螺旋体)混合,并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螺旋体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沉降形成的沉降率。
沉降率越高,说明血清中的抗体水平越高,暗示患者可能存在梅毒感染。
3. 链球菌溶血试验链球菌溶血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型血清学试验,也可用于梅毒的检测。
该试验基于患者血清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与试剂中的链球菌溶血素结合的反应。
通过测定溶血素结合率,可以评估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
一旦患者感染了梅毒螺旋体,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水平会升高,从而反映出可能存在梅毒感染。
总结回顾: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是诊断梅毒的常用方法。
微量血试验、血清螺旋体沉降率试验和链球菌溶血试验是其中常见的三种方法。
微量血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来诊断梅毒;血清螺旋体沉降率试验通过观察螺旋体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沉降形成的沉降率评估抗体水平;链球菌溶血试验则是通过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结合率进行评估。
这些试验的目的都是为了准确诊断梅毒感染,帮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展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虽然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在梅毒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试验对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梅毒检测的方法及评价

曹
・
2 7・ 8
梅 毒检 测 的方法 及 评 价
方 秀菊
关键 词
李
坤 孟冬娅 郭 大文
检 测方 法 方法学评价
梅毒
梅毒检查 已成 为临 床上 检测 的一个 重 要 指标 , 已 现
在 各医院普及 。为使各 医院的检验 工作者 能对各 种检测
方法的结果进行 正确 评估 , 本文 阐述 以下 几种 检测 方 法 的操作注意事项及方法学评价 。
敏度 和特 异性 均较 高 , 异性 抗体 在梅 毒 的潜 伏期 即产 特 生( 约感染后 2周 ) 对 梅毒 的早 期辅 助诊 断较好 。1P— , ] E IA是检验科 的常规 操作技 术 , LS 操作 简便 , 剂价 格 比 试 较便 宜 , 合 血站 献血 者筛查 、 适 医院大 批量 体检 和大 、 中
器上强烈振荡 。混浊或有 沉淀 的血清标 本应先 离心 或过
梅毒螺旋体 在破 坏组织 的过程 中 , 内放 出一种 抗 体
原性心磷脂 , 它能 刺激 机体 产生 反应 素。T U T采用 性 R S
滤 , 清后 再检 测 。试 剂从 冰箱 中取 出后 应 与室 温平 衡 澄 后使用 , 否则一 些弱 阳性 标 本 的检测 会 出现假 阴性 。温
期梅 毒早 期 、 疗后 梅毒 及潜 伏梅 毒往 往 出现假 阴性 治
结果 , 适 于诊断 一 、 不 三期梅 毒 , 潜伏 期梅 毒和神 经梅毒
也不敏感 。在 某些 疾 病 如 疟疾 、 风 、 红 热 、 毒 、 麻 猩 吸 乙 肝、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结核 、 风湿性 关节炎 、 类 孕妇 可 出现 生物学假 阳性 反应。因此 , 对疾病 的诊 断特异性要 与 T . P P A诊 断结合在一起 。该方法操作 简便 , 试剂价格便宜 , 反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凝集、印迹法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梅毒螺旋体。
主要有凝集法和印迹法两种。
1.凝集法凝集法是一种常规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方法。
它利用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可见凝集的原理,进行梅毒的诊断。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但需要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凝集法在一些医疗机构仍然被广泛应用。
2.印迹法印迹法是一种新兴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方法。
它利用患者血清中的抗原与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通过免疫印迹技术进行定量化测定。
印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检测梅毒感染,有望成为未来梅毒诊断的主流方法之一。
3.比较凝集法和印迹法在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中各有优劣。
凝集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适用于部分基层医疗机构。
但凝集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容易受到操作人员的经验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比之下,印迹法的准确度更高,可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同时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
但印迹法的成本较高,需要更为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结论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方法也在不断优化和更新。
凝集法和印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未来,随着印迹法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相信印迹法将会成为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的主流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快速的支持。
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梅毒在临床上通常分为早期梅毒、中期梅毒和晚期梅毒三个阶段。
早期梅毒症状不明显或类似于其他疾病,因此诊断较为困难。
但在患者感染梅毒后,身体会产生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因此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成为了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梅毒螺旋体。
凝集法和印迹法是目前常用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方法。
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评价

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评价摘要目的评价分析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
方法基于本次研究需求,分别采取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化学发光法(CLI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免疫印迹法(WB)对120例标本实施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对比分析5种检测法阳性率,将WB作为参照分析其他4种检测法的总符合率、特异度以及敏感度。
结果经分析,TPPA法、CLIA法、ELISA法以及Trust法和WB法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WB检测法当作确认试验,TPPA 法、CLIA法、ELISA法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均比较高。
结论经研究结果分析可知,TPPA法、CLIA法、ELISA法不管是敏感度,还是特异度均比较高,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检测法。
关键词血清学;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在临床中梅毒作为常见性传播疾病之一,传染性非常高,目前在献血员以及临床患者输血之前、各种创伤性检验中梅毒血清学检验已成为常规检测中一项基本项目,基于该形势下,选用快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比较高以及操作便捷的检测法对于正确筛查与诊断梅毒也变得尤为重要[1,2]。
本次研究就5种血清学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效果进行评价。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用标本来自2012年7月~2015年5月到本院诊治患者120例,全部标本均实施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其中男50例,女70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45.26±4.9)岁。
1. 2 方法于空腹状态下采集3 ml静脉血,以3000 r/min进行离心,离心时间一般为10 min,经血清分离实施检测。
5种血清检测法所用仪器如下:洗板机、水浴箱、Clem Clin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振荡器、Roto-2600c酶标仪以及离心器等;所用试剂有CLIA试剂、ELISA试剂、TPPA试剂、WB试剂以及Trust试剂。
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测

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测一、检验原理: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乳胶法)采用高度特异性的抗体抗原反应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试剂含有被预先固定于膜上测试区(T)的梅毒重组抗原和包被在聚酯膜上的梅毒重组抗原乳胶颗粒。
测试时,样本滴入试剂加样处与预包被的乳胶颗粒结合的梅毒重组抗原反应。
然后,混合物随之在毛细效应下向上层析,如果是阳性,乳胶-梅毒重组抗原在层析过程中先与标本中的梅毒抗体结合,随后结合物会被固定在膜上的梅毒重组抗原结合,在测试区内(T)会出现一条红色条带。
这条带是梅毒重组抗原-梅毒抗体-梅毒重组抗原乳胶颗粒的复合物在膜上结合形成的。
如是阴性,则测试区内(T)将没有红色条带。
无论梅毒抗体是否存在于标本血样中,乳胶-生物素在层析过程中都会被固定在膜质控区内上的链霉亲和素结合,在质控区内(C)会出现一条红色条带。
质控区内(C)所显现的红色条带是判定是否有足够标本,层析过程是否正常的标准,同时也作为试剂的内控标准。
二、样本要求:1、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乳胶法)可用于检测全血、血清和血浆样本。
2、检测用的全血、血清和血浆标本必须收集在一个干净、干燥的容器中。
3、为保证样本组分定,可以采用素、EDTA-,柠酸三销作为抗凝剂。
4、干扰物质为抗坏血酸、血色素、胆红素、草酸、人血清白蛋白、甘油三脂。
5、检测时只能使用未溶血的标本,严重溶血的标本重新采集血样。
6、样本收集后应尽可能马上使用,不能在室温下长时间有放。
指尖、耳垂末梢或静脉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立即使用,抗凝血应在24小时内使用以避免溶血;血清或血浆标本可在2-8℃冷藏存放3天,长期保存需冷冻于冻于-20℃。
冷藏或冷冻样本应在检测前恢复到室温升充分混匀,样本切忌反复冻融。
全血标本不能冷冻保存。
三、检验方法:标本收集全血标本的采集:指尖、耳垂末梢或静脉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立即使用,抗凝血应在24小时内使用以避免溶血。
血清/血浆标本的收集:血清-血浆标本优静脉采血后离心获得,标本再2-8℃可保存3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方法及评价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是引起性传播性疾病梅毒的主要病原体。
1905年由Schandim等首次发现,通过人类粘膜或有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病人感染性病灶而传播。
不但引起人类全身性疾病危害人们的健康,同时还传播给下一代。
多年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建立了许多检测TP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对TP的研究工作,使得快速、敏感、特异的梅毒诊断方法不断更新完善,有利于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预防控制及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TP检测的各种方法检测TP和抗-TP抗体的方法有梅毒螺旋体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法。
梅毒螺旋体检查主要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直接免疫荧光实验(DFA)及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检查,其中DFA的特异性较高。
梅毒螺旋体检查适用于一、二期梅毒有病损者的患者,受取材及特殊显微镜限制,耗时长,难以为临床所接受。
血清学试验是目前国内外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其种类较多,包括非螺旋体抗原试验(非特异性试验)和螺旋体抗原试验(特异性试验)。
非特异性试验是以类脂质为抗原的试验方法,世界卫生组织确认诊断梅毒的标准试验有1性病研究实验室(VDRL)试验;2不加热血清反应素(USR)实验;3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4自动反应素(ART)试验;5 RST反应素筛选试验和TRUSA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这些试验因具有相同的标准化抗原,敏感性相似,对1、2期梅毒有诊断价值,也可做疗效随访用。
又因其操作简易,费用低廉,常用作梅毒的筛选检查。
但它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特异试验差,并且生物学假阳性高,结果受多种条件的影响。
除对其他螺旋体感染时出现阳性外,假阳性还出现在急、慢性感染,妊娠,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结缔组织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在老年人和一些健康人,但多数情况下查不出原因。
在国外上述几种非特异性试验中,除VDRL试验常用外,RPR试验和ART应用较少。
在我国多用RPR和TRUST。
就TRUST、RPR两种方法而言,对非特异性反应素抗体导致的阳性标本TRUST法的检出率和重复性都强于RPR 法,这可能与TRUST试剂中表面包裹抗原的甲苯胺红颗粒比RPR试剂中的活性炭颗粒小更易耐受振荡导致TRUST试剂稳定性强有关。
特异性试验是以梅毒密螺旋体本身或非致病的密螺旋体为抗原,以检查病人血清中抗密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
目前应用的方法有:1密螺旋体荧光抗体吸收(FTA-ABS)试验; FTA-ABS试验被认为是当前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的试验方法, 且在1期梅毒头几天就可以测出特异性抗体F3G,常用来最后确诊梅毒,在研究中以它为标准。
但提取物为活菌,存在潜在危险性,故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FAT-ABS试验是定性试验,治疗对它的影响也很小,一般用于确诊而不用于筛选。
2梅毒密螺旋体血凝(TPHA)试验; TPHA试验容易操作和定量,特异性高,但试剂昂贵和不易标准化,偶然发生生物学假阳性。
通过对国内文献回顾发现,近年来TPHA已成为对除FTA-ABS以外的其他实验的“金标准”。
3蛋白印迹试验; 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敏感度等于或高于其它三种同类方法,特异性与ELISA和TPPA两种方法相同,但显著高于FTA-ABS法(92.2%)。
免疫印迹法敏感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单,不需特殊仪器设备,阴阳性结果界线分明,易于判断,适应于临床广泛开展。
蛋白印迹试验结合了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特点,敏感性高,特异性强。
4 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 ELISA法采用抗原包被,用过氧化物酶标记并进行酶反应,是一种较新的梅毒诊断血清学方法。
用抗梅毒特异性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梅毒抗体,第一代试剂原理为间接法,采用梅毒抗原包被在酶标板上, 以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物的抗人-IgG为第二抗体,测定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体,据报道ELISA法对梅毒感染的整体敏感性达98%以上,特异性达99%,可与TPHA,FTA-ABS试验媲美。
但梅毒患者血清存在IgG、IgM 二种抗体,应同时检测,以提高敏感度。
国外有报道:ELISA IgG敏感性一期梅毒为82%,其余各阶段均为100%,假阳性1.5%; ELISA IgM阳性率一期梅毒为 94%,二期梅毒为85%,早期潜伏梅毒为82%。
因此认为分别作ELISA IgM 和ELISA IgG是确诊梅毒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国内有人同时检测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其阳性率分别为一期梅毒93.8%,二期梅毒100%(IgG/IgM抗体试剂由意大利Sorindiagnostics s.r.i公司提供)。
第二代抗TP-ELISA试剂使用双抗体夹心法,主要是用基因重组表达抗原,包括梅毒螺旋体4种膜抗原,然后进行混合使用。
用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结果与TPHA的总符合率为99 3%,且此方法操作简便,一次可完成多份标本的检测,试验结果由仪器分析,客观而准确。
现在的梅毒抗体诊断试剂将各区优势抗原连接成一个多表位的嵌合抗原,这样表达的多表位抗原即可满足诊断试剂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随着抗原表位的增多,检测的灵敏度也随之提高。
以Tp15 17 42 47的四合一重组抗原为基础的诊断试剂是用于抗TpELISA最理想的多表位抗原。
但有的TP-ELISA试剂,该试剂盒质量差,有文献报道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酶标目测试剂盒与TPHA对比试验,二者符合率45.5%,35例梅毒血清中仅6例呈TP-ELISA阳性,其阳性检出率为17.1%。
此6例TP-ELISA阳性者的TPHA结果,滴度均在1∶160以上,而TPHA1∶80阳性者无一例TP-ELISA阳性。
敏感性极差。
有研究表明:用免疫印迹法、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FTA-AB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梅毒螺旋体被动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 四种方法结果相比较。
结果44例未经治疗的梅四种方法检测治疗前后梅毒患者结果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2.8%,四种方法检测梅毒的敏感度分别为100%,98.3%,98.3%,100%,经卡方检验,四种方法检测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5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
PCR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检验技术之一,直接检测TP的DNA物质,敏感特异,但PCR方法在普通实验室操作中容易造成PCR污染,且仅用于检测病原,故并不能取代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
6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金标免疫斑点法(DIFA)。
使用胶体金作为标记物的一种固相膜免疫测定方法,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采用了双抗夹心法。
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晚期潜伏梅毒的阳性试验符合率为100%,在一期梅毒中的敏感度为80%~85%,对早期梅毒的敏感性均较差。
各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使用TP检验方法的应用由于目前已获得特异性抗原的基因工程重组蛋白的纯制品,使得当前对梅毒的诊断仍能以血清学试验为可靠的依据,但因试用于临床诊断时间尚短,仍应结合病史和全面地体格检查,而做出诊断。
筛选应用一般认为感染梅毒后可检出阳性结果的试验顺序通常是FTA-ABS试验→非特异性试验→TPHA试验,但在以早期诊断为目的情况下,可以几种方法同时进行,常用的是一种或两种非特异性试验和一种特异性试验联合检查,一般选用VDRL和RPR试验与TPHA试验配合应用。
证实试验应用使用FTA-ABS试验。
由于血凝法技术的进展,如MHA-TP试验也可用于确诊,但其敏感性介于非特异性试验和FTA-ABS 试验之间。
ELISA也有可作为梅毒的确诊试验。
观察病情和治疗反应的作用早期梅毒经治疗后,非特异性的反应素滴度一般下降很快,特异性试验中FTA-ABS试验的阳性反应(不能观察滴度的变化)可保留一段时间而在TPHA试验虽然病人经过充分治疗并显示临床上的成功,但试验的阳性反应仍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终身阳性。
免疫印迹技术和PCR诊断有症状的先天性梅毒时,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无症状的婴儿诊断时需慎重,应考虑存在非特异性的抗体反应。
PCR可取代RST作为诊断先天性及神经性梅毒常用方法。
综上所述,对血清学试验选择,首选应选用TPHA、TPPA法进行过筛试验,阳性者用PST-ABS等法作确认试验。
RPR、TRUST可将标本进行稀释进行半定量试验,可以作为疗效评价及判断是否再次感染试验。
ELISAS应作IgG、IgM抗体检测以提高敏感度。
ICKD、 LCMD 法假阴、阳性多,但方法简单、快速,可作为普查用。
梅毒诊断一度仅依赖于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和敏感性、特异性均低的一般血清学试验。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技术为梅毒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
特别是在早期梅毒、先天性及神经性梅毒诊断中显示了较高的敏感性和较强的特异性。
梅毒诊断方法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1 唐华欣,许琳.梅毒螺旋体的特性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新医学,1998, 29(10):557-5582 陈坤,张贺秋,宋晓国等.梅毒螺旋体优势表位抗原嵌合表达蛋白对国家参考品的反应性,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 16(2):106-1073 孙峥嵘,孙皓,鲁润铭等.梅毒螺旋体基因重组抗原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探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0,20卷(1):784 郑琪,何良修,吴泓舟.TRUST与RPR梅毒诊断试剂稳定性比较.中国输血杂志,1998,11(1):1255 谭爱国,何美懿,高德琴.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患者血清中IgG抗体临床意义及方法学评价,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2,17(3)6刘绚,石姜,王毅.检测梅毒的几种试验方法的对比评价,陕西医学检验,2001, 16(2) 7 何园,林梅,赵曼.梅毒的口腔表征及治疗措施,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2)8 陈艳青,莫和国,彭秀珍.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进展与评价 .江西医学检验,2003,05:393-394 9 孙乐栋,周再高,曾抗等. ELISA 抗梅毒螺旋体抗原的特异性IgG/IgM抗体在诊断梅毒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2,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