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分析

以资本 、能 源和劳 动 力作 为投入 要素 ,以G 作 为产 出 DP
要 素 ,以2 0 年 ̄ 2 0 年 的 《中国统计年鉴 》作 为初始 资料 08 n09
进 行DE 计 量 分析 。同时 ,以2 个省份 划 分为沿 海工业 区、 A 9 东北 重 工业 基地 、 中部 地 区以及 西部地 区 ,根据 能源消 费 总 量 =地 区GD 区单 位生 产总 能耗这 一公 式计 算得 出能源 PX地 效率 。
第 三 产 业 仅 占1 .8 。 一 个 地 区 产 业 结 构 是 否 合 理 ,在 很 6 % 3
基于D A的实证分 析 E
( ) 本及数据 一 样
大程度 上取决 于该 地 区第三产 业 的发展水 平。 因此 ,本文 以 各地 区第 三 产业增 加值在 GD 中所 占的比重来 分析各 省产 业 P 结构 的 发展 水平 。根据 2 0 年 统计 资 料 ,2 0 年 各省 三 产 09 08 增 加 值 占 GDP 重 前 几 位 是 北 京 (7 .5 )、 西 藏 比 32 % ( 53 % )、上海 ( 36 % )、贵 州 ( 13 % ),后几位 5 .8 5. 6 4 .0
( ) 证 结 果 二 实
按地 区汇 总得 出 ,沿海 地区 比重最 高 ,占4 .4 ,其 他地 区 36 % 比重都 在3 %左右 ,其 中西部地 区为3 .6 ,东 北重工业基 5 69 %
计 算结 果 表 明 ,2 0 年 中国 能 源效 率 的地 区性 差 异较 08
大 。 其 中 : 北 京 、 天 津 、 上 海 、 广 东 、 江 苏 较 高 (1 — 09 3) , 而 宁 夏 、 云 南 、 青 海 、 贵 州 较 低 (04 5— .5 .5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区域差异的能源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1》指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而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29.9亿吨标准煤,能源缺口高达2.6亿吨标准煤。
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
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能源强度降低16%的指标。
然而我国是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最低,仅为0.582吨标准煤/万元,宁夏高达3.308吨标准煤/万元,两者相差5.68倍。
鉴于各省市的显著差异,本文重点分析各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各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比较分析能源强度,其相应的英文名称是“energy L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它是反映国民经济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
本文采用1998-2010年30个省市(新疆除外)的能源强度数据,分析各区域的能源强度差异现状及特征,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首先,各省市能源强度随时间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
从1998年到2001年,各地区能源强度都在逐渐下降,尽管在2002年,我国大部分省市能源强度有所回升,这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能源强度出现恶化。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一、引言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3.82%)不到GDP平均增长率(9.52%)的一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而自2001年后,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3.31%,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较高的资源消耗为代价,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今后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在3%以上,如何以较低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Hua Liao(廖华,2007)等研究了1997--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孙鹏(2005)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生产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生产效率体现了一定的下降。
周鸿、林凌(2005)对1993-2002年能源使用效率变化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能耗效率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源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从能耗高的产业向能耗低的产业流动。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
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限制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促进地区产业服务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标签:能源强度;贸易开放;FDIF2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以能源强度下降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5年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分别下降201%、3.6%和3.7%,前三年只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下降总目标的54%,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能源强度地区差异较明显,因此,探索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区能源强度测度本文中的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简称EI)是指各省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值,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省区GDP指数,将地区名义GDP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本文测算1998-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数据,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而未纳入,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利用各省区的统计年鉴进行补齐。
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

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 比对能源消费碳强度有显著的 正向影响,而清洁能源消费占 比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较 高对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正向 影响,而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则 具有负向影响。
技术进步和能源效率提高对降 低能源消费碳强度具有重要作 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不足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考虑政策因素的影 响,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 此外,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能源消 费碳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减排路径探讨、政策建 议等方面。其中,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涉及产业结构、 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减排路径方面 主要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 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研究;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提出加 强政策引导、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
第三产业
服务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低的能源消费碳强度,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其成为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05
减排路径研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实现碳强度减排的关键手段。通过改 进工艺、更新设备等方法,可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量。
此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带来能源成本降低、能源安全 性提高等多重益处。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数理统 计工具等多种手段,对影响中国能源 消费碳强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碳排放强度公式,即碳排放强度等于 碳排放量除以GDP,来计算各省份的碳排 放强度。
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省际分异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问题 的 提 出 及 文 献 综 述
素 , 行差 异 化 的 节 能 政 策 , 尽 可 能 减 少 节 能 成 实 以
本 , 少对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不利影 响 。 减 目前 , 能源 强 度 和 能源 效 率 问题 已经 成 为 国 内
能 源 作 为 支 撑 经济 增 长 的基 本 要 素 , 现 代社 是 会 生存 和发 展 的基 础 。近 几 十 年 来 , 界 经 济 总 量 世 有 了显 著增 长 , 时也 消耗 了相 当可 观 的能源 , 同 由此
但 20 " 20 0 1 - 0 3年能 源效 率存 在一 定 的下 降 。Re - ' ] —
b ca和 D vd考 察 了发 展 中国家 能源 转轨 的情形 , ec ai
能源 利用 效 率相 对较 高 的发 达 地 区进一 步发 挥竞 争
优 势 。因此 , 要根 据 我 国 区域发 展 的不平 衡性 , 分 充
大力 提 升 煤 炭 的使 用 效 率 。
关 键 词 :能 源效 率 ; 最 小 二 乘 回 归 ; 面 数 据 偏 截 中 图分 类 号 :4 7 2 F 0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O 3 2 7 2 1 ) 5 O 4 O 1 O —7 1 (0 1 0 一O 8 一 6
源 效 率常 被定 义 为一个 经济 体 的有效 产 出和 能源 投
带 来 的二氧 化碳 排放 以及二 氧化 碳 为主 的温 室气体
造成 的全球 气候 变 化 , 已经 成 为 影 响 人 类 社会 发展
全 局和 全球 政治 经 济格 局 的重大 战 略问题 。 中 国是能 源生 产 和 能 源 消费 大 国 , 源 效 率存 能
中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差异及其教案探讨

中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差异及其教案探讨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焦点,而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之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如何在地理差异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地理差异及其教案探讨进行阐述。
一、天然气资源的地理分布中国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省份,而新疆地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
此外,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江苏等地也分布有少量天然气资源。
总体来看,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地理特点。
二、地理差异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1、地形地貌中国西南地区和新疆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盆地中,这些盆地的地形地貌复杂,具有地形抬升、溶蚀深度不一、沉积层厚度不一等特点,因此天然气资源的探采存在较大的困难。
与此相反,位于平原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地的天然气资源开采相对容易。
2、气候条件中国天然气资源区的气候条件各异,因此天然气资源的开掘与运输也存在区别。
比如新疆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天然气井口会出现冻结现象,需要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加热解冻。
而四川盆地等地气情温和,可进行常规开掘法。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善。
尤其是交通网络和用能配套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给天然气资源的运输和利用带来较大的难度。
建设天然气管道、标准化储气库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并且建设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几年到十年以上,且需要考虑到地域、环境、地质等方面因素。
三、教学实践探讨天然气资源的地理差异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在天然气开发利用教学中,应注重将地理知识融入到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关 键词 :能源 消费强度 ;协整 ; 区差 异 地
中图分 类号 : 6 . F0 3 2 文 献标 志码 : A
0 引 言
能 源消费 强度 ( 常量化 为单位 生产 总 值 的 能源 消 费 总量 ) 征 经 济发 展对 能源 的利 用 效率 。近年 通 表
来, 在节 能减排 的约束下 , 高能 源效率 一直 是学术 界 关 注 的焦 点 。据 统 计 资料分 析 , 年 中 国大 陆 能源 提 近 消费强度 虽具 有下 降 的趋 势 ( 1 , 与 中国香港 及其 他 国家相 比 , 能 源效 率 仍 旧很低 。据联 合 国《 图 )但 其 能 源统 计年 鉴》 世界银 行 WD 数 据库 的数 据分析 ,06年 , 国大 陆能 源消 费 强度 是 世 界平 均水 平 的 2 及 I 20 中 .
源价 格开放 及 企业改 制是 中东 欧转 型 国家 19 —1 9 92 9 8年 间能 源 消费强度 差异及 其影 响 因 素研 究 方 面 。文献 [ 5 , 能源 强 度 的高 低 , 中 国划分 为 高 、 低 4— ] 按 将 中、
收 稿 日期 : 00— 9一 l 2 1 0 O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 科 技 厅 软 科 学 研 究计 刊 资助 项 目(0 0 R 4 0 )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计 划 资助 项 目 (0 0K13 陕 2 1 K M 9— 1 ; 2 1J 7 )
通讯作者 :尚
梅 (9 6一) 女 , 16 , 陕西临潼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项 目管理工作 .
2 2倍 , 国香 港 的 6 2 中 . 9倍 , 国的 4 2 英 . 3倍 , 日本 的 3 9 .5倍 , 国的 2 4 美 . 6倍 ; 即使 与一些 发展 中 国家 相 比 , 其 能源 消费强 度也较 高 , 巴西的 3 6 是 . 7倍 , 国的 2 0 韩 .9倍 , 度 的 1 0 印 . 5倍 ( 2 。 同时 , 图 ) 一个 不 容忽 视 的问题是 , 国幅员 辽 阔 , 我 各地 区 的能源 消 费强 度存 在显 著 的差异 ( 3 。因此 , 图 ) 在有 限 的资 源约束 下 , 各 个地 区如何结 合 自身 的特征 , 提高 能源利 用效 率 , 己成 为 当前 经济 发展 的重要 课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能源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作者:周五七王幸徐玮晨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20期摘要: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
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
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限制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促进地区产业服务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关键词:能源强度;贸易开放;FDI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0000502作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中国能源消费需求仍有继续增长的趋势,面对能源和环境的双重挑战,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施以能源强度下降为目标的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
中国政府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2015年能源强度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标,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分别下降201%、3.6%和3.7%,前三年只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能源强度下降总目标的54%,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目标依然面临较大困难和诸多挑战。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能源强度地区差异较明显,因此,探索中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对实现我国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区能源强度测度本文中的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简称EI)是指各省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与实际GDP的比值,单位是吨标准煤/万元,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各省区GDP指数,将地区名义GDP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本文测算1998-2011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数据,西藏自治区因统计数据缺失较为严重而未纳入,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少数缺失数据利用各省区的统计年鉴进行补齐。
1988-2011年中国省区能源强度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为便于分析,本文将样本对象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子样本进行对比分析。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河北、辽宁、山东、广东、福建、海南等11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11个省区(不包含西藏)。
从图1中可以发现,除了宁夏、青海、内蒙古等少数省区能源强度变化有所波折外,大多数省区能源强度均明显呈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
不同地区能源强度有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东部沿海省区的能源强度要低于中西部省区,1988-2011年我国三大区域及全国能源强度比较如表1所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能源强度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62、2.39、2.92吨标准煤/万元,全国能源强度的平均值为2.30吨标准煤/万元,中西部地区同东部的能源强度差异较大。
为了更好地考察不同区域省际能源强度差异的时序变化,即这种地区差异是越来越大还是逐步减小,下面将使用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CV)来描述能源强度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标准差和平均数的比值,若一个地区省际能源强度的变异系数越来越大,表明这一地区省际能源强度差异趋于发散,变异系数越来越小则表明趋于收敛。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收敛趋势,中部地区省际能源强度差异在入世前后一段时期内有不断扩大趋势,但自2004年以来已表现出收敛性变化趋势,而西部省区能源强度在2006年前一直处于大起大落中,在1995年以前一直呈增长趋势,1995年后进入了一个为期5年的跌落期,此后的11年有起有伏,十分不稳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趋势。
2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形成,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能源资源禀赋、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周恒等(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强度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叶素云和叶振宇(2010)研究发现FDI促进了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出口依存度则显著地促进了能源强度提高,樊茂清等(2009)研究发现外贸对制造业20个部门能源强度变化的作用方向有正有负。
在借鉴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下文将通过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FDI、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区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DP(GDPP)表示,在计量模型检验中取其自然对数值,经济开放度通常用外贸开放度(TR)与外资进入度(FDI)来衡量,外贸开放度是指进出口贸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外资开放度用各省区实际利用的FDI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为了便于考察出口、进口活动对省区能源强度的影响差异,在模型中分别引入出口贸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进口贸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两个变量进行检验,这两个指标在计量模型中分别以符号EXP、IMP表示。
产业结构(IS)以各省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表示。
构建面板计量模型如下:由于针对固定效应模型(FE)与随机效应模型(RE)择优的豪斯曼检验统计量的值为7.85,相应概率值为0.25,因此,应该优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RE),相关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基于随机效应模型(RE)的估计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外资进入度(FDI)和进口依存度(IMP)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出口依存度(EXP)与能源强度显著正相关,进口依存度(IMP)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促进效应被出口依存度(EXP)的抑制效应所抵消,产业结构(IS)与地区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能显著促进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
由此可见,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有关,随着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化石能源被用来替代生物质能源(如薪材、秸秆等燃料)使用,有利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因此,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实施,将有利于减缓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也会促进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缩小。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出口产品隐含能源较高,这种出口活动更容易推动中西部地区能源强度上升,东部地区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些、能源隐含度低些,从而东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对能源强度的不利影响要小些。
进口和FDI都能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这与进口及FDI带来的市场竞争效应、技术溢出效应有关,但是,由于我国中西部能源资源禀赋好,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进入这些地区的高耗能产业,导致FDI会对中西部能源强度产生不利影响,而东部沿海地区更有财力和实力对FDI的产业进入进行合理规制。
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显著负相关,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能源强度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越有利于促进能源强度下降,但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一轮重工业化发展倾向,不少省区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导致“十五”时期(2001-2005)中西部不少省区能源强度出现反弹,也使中央政府在“十一五”时期强力地实施节能限排措施,因此,推动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与转型升级,对中国能源强度下降有重要影响。
3结论与启示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能源强度地区差异大,东部地区能源强度显著低于中部和西部,东部省区能源强度差异有收敛性趋势,中部自2004年以来已表现出收敛性趋势,西部地区省际能源强度差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收敛性趋势。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地区能源强度有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促进能源强度下降,FDI和进口对能源强度下降有显著促进作用,出口依存度提高抑制了能源强度下降,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能显著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1)采取区别对待的节能措施和政策,对能源强度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高区域能源效率,中西部地区需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并推广新能源使用,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2)推动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减缓地区能源强度差异,中部与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外地产业承接与本地产业转型相融合,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
(3)合理引导FDI的产业进入,需要防止FDI在中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领域的过度进入,充分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能源强度下降。
(4)中西部地区需要调整外贸商品结构,限制或减少能源隐含度高的产品出口,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节能技术设备与产品的进口,促进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服务化和服务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地区能源强度下降。
参考文献[1]Feng, T.W., Sun, L.Y.,Zhan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9,37(12):54755483.[2]周恒,石时,刘洪涛.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强度演变区域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2(3):1825.[3]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9,(1):237258.[4]叶素云,叶振宇.FDI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影响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9):9095.。